中图网(原中国图书网):网上书店,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尾货特色书店,中文字幕在线一区,30万种特价书低至2折!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從微塵到人類:35億年的生命小史

包郵 從微塵到人類:35億年的生命小史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01-01
開本: 其他 頁數: 288
本類榜單:少兒銷量榜
中 圖 價:¥39.1(5.8折) 定價  ¥6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從微塵到人類:35億年的生命小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20435
  • 條形碼:9787512720435 ; 978-7-5127-204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微塵到人類:35億年的生命小史 本書特色

1.紙上博物館,讓孩子沉浸式學習人類歷史。上百幅精美插圖,圖文并茂,閱讀體驗更好! 2.人類祖上進化細節揭秘,妙趣橫生,孩子更愛看!Zui早的魚類是從哪里來的?恐龍是如何生活的?隨著沙漠的到來,原始雷獸為何都紛紛倒下了呢? 3.頁邊注釋的版式設計,孩子看著不累!隨文注釋,兼顧美觀,人性化版式設計,親子閱讀更方便! 4.高品質裝幀設計,高質量印刷工藝,帶來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和孩子一起在紙上博物館里漫游,輕松學習,孩子更喜歡!

從微塵到人類:35億年的生命小史 內容簡介

宇宙是如何開始的?生命是如何出現的?*早的魚類是從哪里來的?恐龍是如何生活的?它們又是如何毀滅的?隨著沙漠的到來,原始雷獸為何都紛紛倒下了呢?這些迷人的問題在這本書里都可以找到答案。本書主要講述了生命從微塵到人類的全部進化歷程。首先,結合化石、太陽、植物的進化、大地等與生命的關系為我們總結歷屆學人對生命的看法與研究。其次,還原中世紀時期大地的面貌,探討各種各樣的恐龍在地球上的生活,中生代海洋生物、空中生命的發展過程。*后,講述生命的艱難、生命繁衍的秘密,介紹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靠著自己的智慧生存,以及對人類和其他生命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微塵到人類:35億年的生命小史》圖文并茂,生動再現生命從微塵到人類的全部進化歷程,語言通俗,趣味性強,是一本很好的青少年科普讀物。

從微塵到人類:35億年的生命小史 目錄

**部分洪荒時代 **章太陽之子 第二章奇妙的無機物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 第四章*早的化石 第五章從三葉蟲到無脊椎海洋動物 第六章從水生脊椎動物到陸生爬行動物 第七章植物的進化 第八章揭開地下世界的神秘面紗 第九章海洋與陸地的變化帶來的生存危機 第二部分“帝王”的隕滅 第十章恐龍傳說 第十一章被遺忘的海洋爬行動物 第十二章會飛行的脊椎動物 第十三章哺乳動物的出現 ……
展開全部

從微塵到人類:35億年的生命小史 節選

**部分??洪荒時代 地球的生命史不僅是博物館展覽柜中收藏的貝殼和骨骸的演進過程,也不僅是生物形式和功能的變化過程,它更是史詩般的壯觀場面。在人類所有荒謬至極的信念里,*奇怪的一條便是堅持認為低等動物缺乏意識、無力自主,只有人類才是生命的主宰。 **章 太陽之子 沒有目光能觸及它的邊際,也沒有儀器能測量出它的廣度,更沒有科學家能分析明白它的“水體”——它便是宇宙之海。沒有什么東西能像它一樣空虛、寒冷,但正是這片浩瀚的星空孕育了我們的生命。在恒星世界里,有的和我們的太陽系一樣大,有的則比太陽系大上無數倍。在這片虛無里,恒星像魚群一般游蕩著,但它們和魚群不同,魚群可能因為頭魚一時興起而改變方向,或是因天敵的突襲而被消滅殆盡——它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變幻莫測的環境手中。而在宇宙里,恒星的運行遵守著完美的秩序——從圍繞小小行星公轉的*微小的衛星,到整個宇宙里*大的超星系世界,一切都遵守著這個自然界的**法則。在這里,混沌和突變是不存在的。 如今,利用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已經能看到數億個星系。這些星系聚成薄薄的表盤狀,這個“表盤”的*大直徑是其厚度的10 ~15 倍。若沿著這個“表盤”的赤道軸從一端走到另一端,恐怕要花10 萬光年之久——要知道光速是每秒約30 萬千米,人類脈搏每跳動一次,光就能繞地球轉7圈了。星系是恒星聚集的地方,我們也處在這樣一個星系之中,它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銀河。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自己在這個星系中所處的位置——接近銀河系的外側邊緣。當我們遙望銀河輕紗般的光暈時,視線所穿越的正是這個星系的長軸。無論是太陽,還是種類繁多的恒星——由熾熱氣體構成的恒星,已經燃燒成灰燼的黑暗死亡恒星,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里的單顆恒星,廣大的不規則星云中的恒星,還有許多性質尚不確定的星云中許許多多的恒星,所有這一切都在運動——不僅是星系整體,也包括星系中的各個小成員。 太陽和它忠實的隨從一起,在群星云集的星系里走著自己的路,路線是由某種神秘的作用力決定的,這種作用力讓我們的宇宙協調如一,也讓太陽和它的隨從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幾百年前,哥白尼拋棄了人類的虛榮心,證明地球不過是太陽的附庸之一。現代天文學則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徹底關閉了人類妄想的空間:太陽不過是億萬顆恒星中的一顆,而現在目之所及的諸多耀眼的恒星,很可能也并非全部。就像亡者比活人更多一樣,死去的恒星很可能比亮著的恒星多得多。在銀河系之外,還有其他星系,它們的形狀和大小都與銀河系類似,但距離我們卻非常遠,以至于它們的星光傳到我們這里至少要花100 萬年。 太陽和它的小小家族在宇宙里游蕩,就像被拋棄的貨物在洋流里隨波逐流一樣。人類則像這塊漂流的碎片上的一個細菌,如無限時空中的一個分子,似永恒一日里的一剎那。他們迷失在宇宙當中,對自己的存在意義和*終歸宿全然無知。幸運的是,為了心靈平靜起見,人類的哲學思考也很少上升到天文學的高度。人類唯一在意的就是天上*大的那顆恒星有朝一日或許會消失,除此之外,他們擔憂的不過是人世間的問題而已。但是他們仍然會對身外的宇宙產生某些興趣。畢竟,很可能正是宇宙中的某次突變給了他們生命,而未來一次類似的突變卻可能終結他們的生命。 現代的科學家從不懷疑,太陽系中的行星、衛星、流星、彗星原本都源自太陽。分光鏡(光譜儀)已經證明地球與太陽的親戚關系:這種儀器能把太陽射出的白光分解成一系列光帶,每條光帶對應著一種確定的化學元素。我們從中得知,太陽的組成元素和地球的組成元素非常相似,地球上的已知元素基本都能在太陽上找到,在其他行星和它們的衛星及彗星上,我們也沒有發現與地球上化學元素不同的元素。顯然,太陽系的所有成員之間都存在著親緣關系。 地球和它的“姊妹”們是如何誕生的呢?對此人們提出了好幾種猜想。其中,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說一度被普遍接受。他認為,太陽系的母恒星是一團炙熱氣體星云,直徑超過80 億千米,足以把太陽系*外側的行星——海王星的軌道也包括進來。這團母星云緩慢旋轉,不斷收縮。由于溫度不斷降低,它的旋轉速度逐漸增大,*終有一環氣體與星云分離開來,自行凝固成一團氣體,并圍繞太陽旋轉,這便是母恒星產下的**個子女——海王星。隨后,這團不斷收縮的氣體星云不斷分離出一環又一環的氣體,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便依次產生。行星們也用類似的方式分離出各自的氣體環,這些氣體環*終凝固成衛星,圍繞著生成它們的行星公轉,就像行星圍繞著太陽進行公轉一樣。 星云假說初步回答了太陽系形成的問題,當然這個說法還有缺陷。它太簡單,無法解釋太陽系中的復雜運動。對母星云在收縮到*內側行星——水星軌道之內以前能否分離出氣體環這一點也有諸多懷疑。如果拉普拉斯的假說是正確的,那么衛星應該都沿著行星自轉的方向進行公轉。但土星的一顆衛星、木星的兩顆衛星的公轉方向卻與其行星的自轉方向相反。同樣,按照拉普拉斯的假說,行星的自轉速度應該比各自的衛星的公轉速度快,而太陽應該是太陽系所有成員中自轉速度*快的,因為降溫和收縮過程會增加自轉速度。但實際上,*靠近火星的衛星福波斯圍繞火星公轉的速度是火星自轉速度的3倍。木星占太陽系的總質量比例不到千分之一,自轉速度卻是整個太陽系中*快的,要知道,按照拉普拉斯的理論,這一速度本應屬于太陽。 因此,星云假說在現代物理學和現代天文學的事實面前只能甘拜下風。但這卻促進了新一代科學家的成長,舊理論會不斷被新理論取代,是新理論成長的催化劑。星云假說之所以會在科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是因為它的某些錯誤促進了新理論的發展,二是因為人類必須具備某種宇宙進化論的觀點,即便是錯誤的宇宙進化論觀點,也會像偽神一樣,敦促思想者們去不斷探究宇宙的終極真理。 在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之后,理論科學界*重要的貢獻可能就是由芝加哥大學的張伯倫教授和摩耳頓教授提出的星子假說。和之前的學者一樣,他們也相信地球是太陽的子孫。但與拉普拉斯不同的是,他們認為太陽不僅是地球的母親,還是它的父親。他們認為,在遠古時期曾有一顆恒星運行到距離太陽足夠近的區域,它的引力足以對太陽產生影響。要知道,即使到了現在,太陽表面依舊不斷噴發白熱物質,噴發高度接近30 萬英里,速度則超過每秒300 英里。當然,噴發出來的物質通常都會落回到太陽中去。但在當時,太陽系還在形成當中,噴發出來的物質很可能被經過的恒星用強大的引力從太陽的某一側拉了出來,形成一條螺旋狀旋臂。在恒星遠去之后,太陽的引力不足以將這些物質拉回去。于是,旋臂中的噴發物質就被分離出來。在寒冷的宇宙空間中,這些氣體狀物質迅速凝固成塊狀固體,有的大,有的小,還有無數微小的顆粒分散其間。所有這些星體都沿著橢圓形軌道圍繞太陽進行公轉。 隨著時間的推移,旋臂里的大塊物質和小顆粒之間由于橢圓軌道的偏心率不同而發生碰撞。大的固體塊利用自身較強的引力,一邊公轉,一邊不斷吸收體積較小的物質,從而越長越大。它們通過掃蕩較小的物質,*終成長為一顆行星。衛星成長的方式也相同,只不過它們體積比較小,*終無法長到行星的體積。同時,每一次碰撞都會使行星軌道發生少許修正,使之從橢圓形越來越接近圓形。需要注意的一個事實是:一般認為大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吸收的星子物質數量*多,它們的軌道也確實*接近圓形;而那些無關緊要的小行星(太陽系形成的副產品)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偏心率確實都相當高。各顆行星吸收星子物質的方式和速率并不相同,這一點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各顆行星的自轉速度不同,也能解釋為什么那3顆衛星會沿著與行星自轉相反的方向進行公轉。 星子假說很好地解釋了當時有關太陽系的所有已知事實。但人們也對它的某些細節提出了修改意見。比如,巴雷爾認為,必定曾有相當大的星子物質墜入固態地核,其沖擊力和速度足以熔化成長中的行星;金斯和杰弗里則堅信行星和它們的衛星從形成伊始就是氣液混合狀態;星子假說的擁護者堅持認為地球的成長十分緩慢,它絕大部分時間是既寒冷又堅固的。 很遺憾,無論想要證明這些假說里的哪一個,所需要的關鍵證據都被深埋在后世不斷加厚的巖石碎片之下。如果地球是由液體凝固而來,那么應該能發現在它冷凝過程中形成的原始地殼的遺跡,就像能在高溫熔爐里找到礦渣一樣,但科學家至今還沒有類似的發現。同樣,如果地球是由寒冷的星子物質緩慢積累起來的,那么我們也應該能找到這類物質的蹤跡,但大自然不會輕易讓我們得逞。自然界的各種變化要么把這類蹤跡隱藏起來,要么已經讓它們消失了。就我們目前所知,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過去的地球不可能同時呈現液體和固體兩種狀態。我們現在還很難在各種假說里找到真理之路,但時間和未來的發現有朝一日或許會為我們指引出這條道路。 現在,對地球的早期歷史有兩種說法,對這一點我們應該感到滿意。二者之一*后可能會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兩種都錯也不是不可能的。有些人相信地球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固體,他們認為它*初是塊狀,大小大概是現在的十分之一。這個固體核在運行路徑上慢慢聚集星塵。它吸收的星子物質體積都不太大,不足以讓地球變成液體,但它們帶來的熱量又能夠讓它釋放出一些氣體。隨著地球不斷變大,它自身的引力足以阻止這些氣體擴散,這樣便開始形成大氣層。與此同時,放射性礦物的衰變也產生了熱量,這使成長中的地球內部壓力不斷增加,從而產生更多的熱量,易熔的巖石因而熔化成了液體,火山開始形成,更多的氣體被釋放到大氣層中。水蒸氣在大氣里不斷聚積,*終凝結成雨。這樣,地球巖石累累的表面就出現了水洼,低地*終被水淹沒,海洋就此開始了漫漫生涯。 生命的誕生是各種適宜條件下的自然結果。它過去曾在泥濘中長期掙扎,未來卻可能比過去的夢想更加輝煌。即便到了未來,所有現在的適宜條件都不復存在,生命體也會繼續掙扎求生存。 那些相信地球曾是液體狀態的人講的故事更加悲哀。在他們的故事里,地球昨天還在地獄般的高溫里蒸烤,明天又將如月亮一般冰冷死寂。整個太陽系都在走下坡路,生命不過是混亂暗夜里的一道閃電,待白日降臨便將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現在擁有生存所必需的特殊條件:充足的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但地球注定是要滅亡的,它的氣溫會降到宇宙空間的絕對零度,無論人類還是低等生物都將無法生存。太陽和它的孩子們會繼續在時空里游蕩,過去不過是記憶里一段失落的片段,未來又全無希望。現在,我們不可能知道哪種說法是正確的,但時間會揭示真相。在那之前,就讓情人們繼續談情說愛、政治家繼續唇槍舌劍、科學家繼續為他們的理論添磚加瓦吧! 第二章 奇妙的無機物 生命是一系列特殊條件風云際會的產物,這種存在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一片死寂的荒涼世界里,生命顯得那么渺小、虛弱、孤立無援。殘酷的環境一有機會就要打擊它。不管生命的誕生有多么不可思議,它毀滅的悲劇卻每天都在發生。生命的存在是那么脆弱:如果我們從15米高的地方摔下來,肯定會一命嗚呼。同樣,要是自然界發生大的變化,或是地球上的熱量、空氣和水的含量發生大的變化,一切生命也就都結束了。就我們所知,如果溫度高于水的沸點或低于水的凝固點,多數生命是不能長期生存的。實際上,大多數動植物生存所需的溫度要求更嚴格。地球距離太陽恰好夠近,能獲得維持生命所需的熱量,它又恰好夠大,能吸引住保存這些熱量的大氣層。空氣和水也一樣,要是它們的含量或成分發生較大變化,生命的脈搏就無法繼續跳動了。很多天文學家認為:在另一個星球上重現這些適宜條件的可能性非常小。大自然孕育了一切,有朝一日它也可能將一切全部摧毀。 在死寂的宇宙里,我們的存在顯得既不合理,又無比獨特。生命與它誕生所需的土壤之間的聯系實在太密切了,讓我們無法對生命本身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定義。亞里士多德說:“生命是能夠自我營養并獨立生長和衰敗的力量。”??2000多年后,斯賓塞認為:“生命是為了適應外在關系而對內在關系的不斷調整。”我們還可以引用許多定義,但都不能讓人滿意,因為它們描述的都不是生命本身,只是生物的性質而已。我們對生命的了解并不比對聲、光、熱、電的了解更多,只是對它有何表現略知一二罷了。 另外,只有浪漫主義者才會認為生命是無法理解的神秘存在。他們堅信生命是不可知的,有不可知的力量凌駕于現實世界的物質和能量之上。這些人并不怎么關心真理,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希望和幻想。但我們所知的生命卻并非某種理論,它是一種過程。 20 世紀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支持這樣一個結論:自然界沒有什么東西是完全靜止的。“遲鈍的地球”只是對那些視而不見的人才顯得遲鈍罷了:地球表面的模樣始終在緩慢地改變著,動植物在時間的長河里也是不斷地生長變化著,千姿百態,華美壯觀。拉馬克、達爾文和他們的繼承者曾經清楚地展示了生物世界的進化過程,現代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同樣清楚地說明了物質的基本組成單元。物質和能量是不滅的。在一段短暫的時間里,某些特定的動植物會以某些特定的形式占有一定的物質和能量。隨著生物的死亡,這些特定的形式也會隨之消亡,但物質和能量本身并沒有完全消亡,換個時間,換種生物,它們依舊存在,之后還會繼續被其他生物占有——如此循環,生生不息。通過這些形式,生命獲得了永生。 人類的錯誤觀念可以構成一座地獄,無生源說的幽靈曾經從中悄悄升起,并困擾著探究生命起源的科學家。當然,它只是偶爾出現,出現時也很少受到歡迎。盡管它已過去多年,但人們都還記得它曾經是怎么作惡的。它蒙蔽了古代社會*全知全能的心靈:亞里士多德、盧克萊修、維吉爾、奧維德、老普林尼;它導致中世紀的詩人、哲學家、博物學家紛紛誤入歧途;它讓馮·赫爾蒙特構想出了那個著名的“制造老鼠的配方”——往裝著臟亞麻布的罐子里加幾顆麥粒或一塊奶酪,你想要的老鼠就會出現。由于當時缺乏可以進行精密觀測的儀器,更缺少精密觀測的意愿,人們都相信生命可以由無機物自動產生。腐朽的骨架可以繁殖昆蟲,腐肉可以生蛆,雨水能產生微生物,采石場里新敲裂的石塊能孕育癩蛤蟆,把馬鬃放進一杯水里就能生出線蟲。有一個中世紀的意大利人曾嚴肅地發表他的研究結果:海水里腐爛的木材能產生蠕蟲,然后蠕蟲會變成蝴蝶,蝴蝶*終會長成夜鶯。 直到17 世紀晚期,才有人認真質疑起無生源說的正確性。當時弗朗切斯科·雷迪發現,只有蒼蠅在腐肉上產卵之后,蛆才會出現。因此,蛆并不像之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無父無母自動產生的,它的根源在蠅卵。隨后,借助顯微鏡,斯帕蘭扎尼、巴斯德、丁達爾和其他科學家證明:之前被廣泛接受的那些無生源說的實例不過是粗糙觀察得出的結論。科學界逐漸開始相信:由于無法證明生命能夠從無機物中直接產生,所以所有生物都有祖先。這一假說可以用那句著名的格言“萬物皆有源”來描述,它也是當代生物科學的圭臬。 但無生源說的幽靈又出現了,因為生命總有開始,亡者必曾生存。人們都相信地球上并不是一直像現在這樣棲息著各種生物,只有在地表進化出適宜的條件之后,生命才可能存在。同樣,大部分科學家都承認,無論在地球上,還是其他行星上,生命必須首先由無機物直接進化而來。那么,“萬物皆有源”這句話至少曾有過這個*初的例外。于是人們自然要問:曾經發生過的事,會不會再發生?即便到了現在,生命是不是還可能從無機物的泥沼中孕育出來?當然,這個過程可能已經變得極其緩慢或進展甚微,讓人無法察覺。光合細菌是游蕩于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衛士,嚴格守護著這兩個世界的分界線。但就算是它恐怕也無法壓抑大自然的創造力。雖然現在沒有人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但理性的科學家不會因為沒有親眼觀察到這一過程,也沒有在實驗室中實驗出來,就假定它不可能存在,畢竟這個過程在過去曾經發生過。科學家會努力尋找事實來說明——即便不能證明——這個過程在今天的地球上依舊可能存在。 大部分教科書對生物和無機物之間的相似性都輕描淡寫,或略過不談。它們滿足于強調兩者的區別,盡量不談及它們的相似性。確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無機物——如原子、大海和太陽——的大小幾乎沒有限制,而動植物在這方面是有嚴格限制的。它們的存在形式也是如此:無機物有各種各樣的存在形式。但所有生物都必須嚴格遵循遺傳學原理。家貓可能會哭著想長出獅子的肌肉和利爪,但它們永遠也長不出來。無機物世界的組成材料是地球上已知的92 種化學元素,而生物世界對這些元素千變萬化的組合顯然已經感到滿意了。絕大部分無機物在結構上缺乏組織,而絕大部分生物都有著精密的組織結構——細胞構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它們彼此完全不同,卻相互依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此外,人們通常認為維持生命*重要的現象是生長、適應環境和繁殖,但在“礦物王國”里卻找不到它們的對應現象。 以上便是有關生物與無機物區別的主要觀點,兩者之間被人為劃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和大部分概而論之的觀點一樣,它們也忽略了例外現象,而在這個比較中,這些例外顯然才是*有意思的,很可能也是*重要的。很久以前,赫拉克利特曾把生命比作火焰。首先,生物*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能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來維持自身運轉。在這一點上,蠟燭的燃燒方式和生物體頗為相似:火焰從空氣中吸收氧氣,發生化學變化,放出光和熱。動植物用相同的方式從環境中獲取食物,吸收營養,并以各種形式散發出能量。就人類的成長來說,在嬰兒出生以前,卵子中的物質發生了變化;而在孩童成人之前,他的骨骼和肌肉也填充了一些新的物質,但他始終是同一個個體。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不再是童年的自己;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我們和童年時又毫無區別:火焰始終以相同的方式保持著個性。 比火焰的營養來源更重要的兩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擴散和滲透,它們在無機物和生物中都很常見。在一杯水中加入一些鹽,鹽會漸漸溶解,慢慢通過擴散過程均勻分布到整杯水中。擴散是由杯中的分子濃度分布不均勻導致的。鹽分子會從濃度高的地方移向濃度低的地方;相反,水分子會從濃度低的地方移向濃度高的地方,*終導致杯中的液體濃度重新達到平衡:鹽均勻地溶解、分散在水中,而不會受重力影響導致濃度不均。 滲透現象是阿貝·諾雷在1748 年發現的,當時他把一個裝滿酒精的豬尿脬浸在水里,觀察到水滲透進豬尿脬的速度要比酒精滲透到水里的速度快得多,結果是豬尿脬漲大了。這種濃度較低的溶液通過薄膜向濃度較高的溶液移動的過程叫作滲透。正是滲透壓讓土壤里的水分上升到了樹冠上的小樹枝里。動物的消化主要是將食物大分子粉碎成小分子的過程。這些小分子在腸道中可以經擴散和滲透等物理過程被吸收。實際上,以這兩個過程為基礎,生物構造了一系列至關重要的精細結構。 有些礦物質在高濃度溶液中會與其他溶液接觸,形成薄膜,這些薄膜能阻礙水和溶液中的其他物質通過。比如,把可溶性鈣鹽放進堿金屬碳酸鹽或磷酸鹽的溶液中,鈣鹽表面會形成一層滲透膜。膜內溶解的物質會對有限的表面施壓,致使滲透膜膨脹,膜內體積增大,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水涌進滲透膜,使礦物結構發生改變。動植物生長的原理與之非常類似。 法國南特的斯蒂芬·勒杜克 博士為滲透生長現象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滲透生長中的物質會從它所在的培養液中吸收營養,但和晶體生長不同的是,新物質的吸收不是用外加方式來實現的,而是通過套疊過程實現的。換句話說,是通過在原有物質的分子之間加入新分子來實現的。這樣會慢慢形成比*初的礦物“晶核”重許多倍的物質,而培養液會減少相應的重量。生長中吸收的物質在被吸收的過程中經歷了化學變化,這也和動植物生長過程中吸收的物質一樣。滲透生長吸收了特定的某些礦物“食物”,拒絕了其他“食物”,隨后還排泄出廢物。 許多滲透生長物質會因為周圍環境中*微小的刺激而在母液中四處游動,很多物質會進行與營養狀況相關的周期性運動,還有些會通過出芽進行繁殖。在特定的條件下,某些衰退的個體會重獲生命力,傷口也會像生物組織一樣愈合。隨著時間的推移,滲透生長的滲透膜會變厚,生長減慢,*終由于膜內外的滲透壓平衡停止生長。就像孩子的細胞年輕充滿活力一樣,滲透生長初期滲透壓高,長出的細胞豐滿,形狀優美;而隨著年歲漸長,人的細胞變得干癟衰老;*終將面臨死亡,軀體和結構終將不復存在。 現在,我們回到*初的假設中,即我們所知的生命只是一種過程,那么很顯然,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界線并不像絕大部分人認為的那么清晰。滲透生長現象成功地模擬了營養、生長、形式、結構和感覺等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現象。它已經非常接近這兩個世界的分界線。此外,盡管我們還不能人工制造原生質——所有生物發源的土壤,但在實驗室里已經可以制造包括尿素在內的許多有機物,完全不需要任何動植物的輔助。這些現象和許多類似的事實表明,生物與無機物之間并無天壤之別,它們在本質上源出同門。 因此,勒杜克博士和其他科學家再次提出了無生源說的問題。盡管礦物滲透生長中不包括蛋白質,而且還無法和生物的化學復雜程度相提并論,但它確實讓無機物在形式和結構上都達到了動植物標志性的復雜程度。它們通過滲透壓和擴散物理作用,完成了和生物同樣的過程。現代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還無法制造生物,但他們已經在礦物世界里成功復制出許多生物生長過程和結構,包括某些在不久之前還被認為是生物特有的物質。回溯生命誕生的遠古時代,大自然完全可能在它的實驗室里重復相同的實驗,只不過它走得更遠,更進一步創造出了生物。這樣的過程現在也完全可能在深海中存在。沒有人了解遠古時代到現在大洋深處的情況。合成生物學家還沒能發現生命的配方,但它在生命誕生時必定存在,現在也依舊可能存在。 關于生命有一種新概念,認為元素、化合物、礦物、巖石、植物、動物可能都是某個巨大生物體的一部分。當代研究正慢慢為這種信念奠定基礎:物質從*簡單的形式到*復雜的形式,其進化的過程是連續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之間模糊的界線正在融合,沒人會拿奶牛做卷心菜沙拉,或是用卷心菜擠牛奶。因為奶牛和卷心菜具有明顯的界線,沒人會混淆它們。但有些單細胞生物同時結合了動物和植物的特征,植物學家和動物學家都把它們歸入自己的研究范疇。生物與無機物的世界在逐漸融合,生死之間的溝壑曾是妨礙科學泛神論形成完美教義的*后障礙,而它正在消失。人類和石頭并不相像,但人類維持生命所需的過程卻和礦物的滲透生長過程幾乎一模一樣,這種相似性意味著生死之門或許可以通往其中任何一個世界。

從微塵到人類:35億年的生命小史 作者簡介

約翰 H.布瑞德雷(John H. Bradley ),1898―1962,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其曾經致力于地球科學、史前文明的研究和考察。主要著作有Farewell Thou Busy World,Parade of the Living,a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等。 譯者簡介: 田琳,熱愛英語、科普、跑步,自由譯者。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穿线管|波纹穿线管|包塑金属软管|蛇皮管?闵彬专注弱电工程? | 膏剂灌装旋盖机-眼药水灌装生产线-西林瓶粉剂分装机-南通博琅机械科技 | 橡胶膜片,夹布膜片,橡胶隔膜密封,泵阀设备密封膜片-衡水汉丰橡塑科技公司网站 | 北京律师咨询_知名专业北京律师事务所_免费法律咨询 | 新能源汽车教学设备厂家报价[汽车教学设备运营18年]-恒信教具 | 衬塑设备,衬四氟设备,衬氟设备-淄博鲲鹏防腐设备有限公司 | 乐泰胶水_loctite_乐泰胶_汉高乐泰授权(中国)总代理-鑫华良供应链 | 橡胶膜片,夹布膜片,橡胶隔膜密封,泵阀设备密封膜片-衡水汉丰橡塑科技公司网站 | app开发|app开发公司|小程序开发|物联网开发||北京网站制作|--前潮网络 | 膜结构车棚|上海膜结构车棚|上海车棚厂家|上海膜结构公司 | KBX-220倾斜开关|KBW-220P/L跑偏开关|拉绳开关|DHJY-I隔爆打滑开关|溜槽堵塞开关|欠速开关|声光报警器-山东卓信有限公司 | 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环评网|环评论坛|环评报告公示网|竣工环保验收公示网|环保验收报告公示网|环保自主验收公示|环评公示网|环保公示网|注册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师|规划环评|环评报告|环评考试网|环评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 木材烘干机,木炭烘干机,纸管/佛香烘干设备-河南蓝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北京网站建设首页,做网站选【优站网】,专注北京网站建设,北京网站推广,天津网站建设,天津网站推广,小程序,手机APP的开发。 | 生产自动包装秤_颗粒包装秤_肥料包装秤等包装机械-郑州鑫晟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高温高压釜(氢化反应釜)百科 | 浙江寺庙设计-杭州寺院设计-宁波寺庙规划_汉匠 | 不锈钢管件(不锈钢弯头,不锈钢三通,不锈钢大小头),不锈钢法兰「厂家」-浙江志通管阀 | 干粉砂浆设备_干混砂浆生产线_腻子粉加工设备_石膏抹灰砂浆生产成套设备厂家_干粉混合设备_砂子烘干机--郑州铭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广州云仓代发-昊哥云仓专业电商仓储托管外包代发货服务 | 六自由度平台_六自由度运动平台_三自由度摇摆台—南京全控科技 | VI设计-LOGO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包装设计公司-导视设计-杭州易象设计 | nalgene洗瓶,nalgene量筒,nalgene窄口瓶,nalgene放水口大瓶,浙江省nalgene代理-杭州雷琪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 开锐教育-学历提升-职称评定-职业资格培训-积分入户 | 武汉宣传片制作-视频拍摄-企业宣传片公司-武汉红年影视 | 中直网_行业门户-行业人专业的交流平台!| 宁夏活性炭_防护活性炭_催化剂载体炭-宁夏恒辉活性炭有限公司 | 磁力加热搅拌器-多工位|大功率|数显恒温磁力搅拌器-司乐仪器官网 | 模具钢_高速钢_不锈钢-万利钢金属材料| 运动木地板厂家,篮球场木地板品牌,体育场馆木地板安装 - 欧氏运动地板 | 动环监控_机房环境监控_DCIM_机房漏水检测-斯特纽 | 锂辉石检测仪器,水泥成分快速分析仪-湘潭宇科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 济南网站建设|济南建网站|济南网站建设公司【济南腾飞网络】【荐】 | 干洗店加盟_洗衣店加盟_干洗店设备-伊蔻干洗「武汉总部」 | 净化车间装修_合肥厂房无尘室设计_合肥工厂洁净工程装修公司-安徽盛世和居装饰 | 广州二手电缆线回收,旧电缆回收,广州铜线回收-广东益福电缆线回收公司 | 北京翻译公司_同传翻译_字幕翻译_合同翻译_英语陪同翻译_影视翻译_翻译盖章-译铭信息 | 福州甲醛检测-福建室内空气检测_环境检测_水质检测-福建中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不锈钢/气体/液体玻璃转子流量计(防腐,选型,规格)-常州天晟热工仪表有限公司【官网】 | 六自由度平台_六自由度运动平台_三自由度摇摆台—南京全控科技 | 散热器-电子散热器-型材散热器-电源散热片-镇江新区宏图电子散热片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