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出土文獻釋讀與先秦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25267
- 條形碼:9787030625267 ; 978-7-03-06252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出土文獻釋讀與先秦史研究 本書特色
先秦史、古文字學等領域研究和學習者,其他出土文獻愛好者。
出土文獻釋讀與先秦史研究 內容簡介
近年來新刊布的商周金文、簡帛等出土文獻數量異常豐富,材料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涉及商周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還含有不少早已失傳的經史典籍和文獻佚記的歷史事實。文字釋讀與文本隱含價值的挖掘是出土文獻研究的兩個層面,目前的出土文獻研究中,不僅仍存有較多的疑難字詞,阻礙著文本理解;與此同時,有關材料中歷史學、語言學等各種方面的價值也有待于深入探索。與出土文獻研究的兩個層面相對應,本書的主要內容一是古文字材料文字考釋,對部分疑難字詞語句提出了一些創新性的研究意見,具體而言包括商周金文,戰國古璽、兵器、牛骨墨書等文字資料,其中以金文考釋為主,金文當中又以近年新出資料為多;二是古文字材料中的商周史實考證(例如楚國歷法、西周姬姓婚姻等)以及先秦時期某些語言文字現象和規律(例如注音形聲字、漢字古音、隸變等)的揭示。書中成果進一步發揮了出土文獻的研究價值,同時也拓展了我們對商周社會的認知。
出土文獻釋讀與先秦史研究 目錄
**章 近出銅器銘文研究 1
一、伯晉生鼎 3
二、許成鼎 7
三、癭鼎 9
四、蔡公孫戈 14
五、作寶觶 17
六、刅子鼎 20
七、曾侯鐘 24
八、曾侯與鬲 31
九、景之鼎 34
十、中臣登鼎 38
第二章 金文字詞釋讀研究 43
一、金文“”字音讀及相關問題研究 45
二、試說尊銘文中的“”字 54
三、釋“” 59
四、葉家山銅鼎銘文“子”試解 63
五、許大戜伯國父鼎跋 68
六、金文考釋二題 72
七、關于“?”字上古讀音的補證 79
八、金文考釋拾零兩則 85
第三章 古文字構形分析叢說 93
一、“陳”字新解 95
二、續釋“笲”字 104
三、吳越文字中讀為魚部的“大”形來源試析 108
四、說字雜記 117
五、形聲字叢考 129
第四章 戰國文字研究 137
一、鄭韓故地所出戰國牛骨賬簿釋文校注 139
二、釋燕國弩牙銘文中的“廄”字 157
三、釋王蔑鼎銘文中的“畢茈” 160
第五章 古史研究 163
一、再論賈子叔子屖盤的歸屬 165
二、薳子受銅器銘文“亡作”試解及其年代推斷—楚歷建丑說新證 169
三、西周金文所見姬姓婚姻及相關問題述論 175
四、西周金文夌氏考 193
五、新出霸國銅器與宜國地望研究 202
六、六國文字與隸變關系的再思考—黃惇先生《戰國竹簡墨跡的筆法問題》一文闡微 212
出土文獻釋讀與先秦史研究 節選
**章 近出銅器銘文研究 一、伯晉生鼎 時代:西周晚期。 出土時地:2004至2007年山西絳縣橫水鎮橫北村西周墓地(M1016:42)。 著錄:《兩周封國論衡》第101頁;《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0181;《金玉交輝》第290頁。 尺寸:未詳。 釋文:唯八月初吉,伯晉生(甥)[肇作]寶尊鼎,其(萬)年永寶,其用亯(圖1-1)。 圖1-1 伯晉生鼎銘文 【注釋】 器主“伯晉生”,“晉生”之“生”當讀為甥舅之“甥”。謝堯亭先生指出“伯”是倗伯之省,器主“伯晉生”的母親為晉國之女嫁于倗國者。所謂國名“倗”實際上應該釋為“朋”,從“朋”的演變過程看,并不能從其字形中分離出人旁。又據李學勤先生研究,山西絳縣橫水所發現的朋國應該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國。 銘文中的“()”從文例上說是“萬”字無疑,左側作“?”形,故嚴格說來當隸定為“”。這個字形有兩種解釋的可能。**種可能是將“?”形看作反寫的“彳”形之省。金文嘏辭“萬年無疆”之“萬”有時從“彳”作“”(鄭饔邍父鼎,《殷周金文集成》02493),“彳”若省去上面的部分就會變為“亻”形,這個字形如果再反寫就會變為“卜”形。 第二種可能是將左側的“?”釋為“卜”字。“卜”在卜辭中常用為“外”,《甲骨文合集》20333“丁丑卜王貞:令竹求□于卜,肩朕事。”裘錫圭指出其中的“卜”就應讀為“外”。e還有學者提出“卜”本為“外”之初文,以卜兆方向表示內外之“外”,后增加“月”為聲旁,遂成“外”形。 故鼎銘“”所從之“卜”完全可以理解為“外”,“外”為疑母月部字,“萬”為明母元部字。二字韻部月元對轉,聲紐雖有差距,但是從“萬”得聲之字常可以和從“歺”得聲之字通假,如: 《禮記 祭法》:“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經典釋文》:“厲山,《左傳》作‘列山’。” 《詩經 小雅 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鄭玄箋:“厲,字當作裂。” 可見“萬”“歺”音近,而“歺”古音屬疑母月部字,總之“萬”與“外”古音當較為接近。“卜(外)”完全可以充當“萬”字的疊加聲符。以上兩種意見,我們傾向于后者。 需要注意的是傳世有一件桋伯鼎或稱杞伯鼎(《殷周金文集成》02460),其銘文字體與伯晉生鼎高度相似,參見表1-1: 表1-1 桋伯鼎與伯晉生鼎銘文對比表 兩器銘文“萬”左側均有“卜”旁,“年”字上部的“禾”旁均將“∨”形筆畫寫為“—”筆,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兩器中“用”字居然均是倒書。兩器在字形上的共同特點恐怕絕非巧合,桋伯鼎為傳世器,出土信息不詳,銘文為: 桋(?)伯肇作肆(?)寶鼎,其(萬)年用亯。 桋伯鼎(圖1-2)據說在清代原藏“熱河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早在《貞松堂集古遺文》中既已收錄g,銘文首字或釋為桋或釋為杞h,字形均不似,留待后考。器主自稱“桋(?)伯”,“桋(?)”當為族氏名,未詳所指。我們懷疑桋伯與伯晉生應是同國之人,兩件器的銘文也極有可能出自同一書者之手,否則就無法合理解釋為何兩器銘文字體如此高度一致。畢竟桋伯鼎著錄在前,而伯晉生鼎又是后來經考古發掘出土的,二者均沒有銘文是仿造或偽刻的可能。目前伯晉生鼎僅公布銘文,器形以及墓葬信息尚未知曉,《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定伯晉生鼎的年代為西周晚期,而桋伯鼎的年代又多認為是西周中期,存在差距,這個問題有待伯晉生鼎全部資料公布后再來討論。 圖1-2 桋伯鼎銘文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