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張繼東臨床經驗擷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89577
- 條形碼:9787519289577 ; 978-7-5192-895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繼東臨床經驗擷英 內容簡介
經與張老師的其他繼承人和研究生們商量,將張老師的臨床經驗結集出版,名曰《張繼東臨床經驗擷英》 《張繼東臨床經驗擷英》一書共分11章,開篇首章對張老師學術思想進行簡要總結,后續10章遴選老師擅長診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中風病、腦動脈硬化癥、慢性腸炎、慢性胃炎等十種常見疾病,以西醫病名為綱,融合張老師臨證經驗,從中醫病名源流探討、病因病機、診斷與鑒別診斷、疾病的辨證論治、疾病的預防與調護和臨證注意事項6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和分析,章章精彩,值得廣大同人借鑒和推廣。
張繼東臨床經驗擷英 目錄
第二章 冠心病辨治經驗
**節 冠心病中醫病名的源流探討
第二節 冠心病的病因病機
第三節 冠心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四節 冠心病的辨證論治
第五節 冠心病的預防與調護
第六節 臨證注意事項
第三章 心力衰竭辨治經驗
**節 心力衰竭中醫病名的源流探討
第二節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機
第三節 心力衰竭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四節 心力衰竭的辨證論治
第五節 心力衰竭的預防與調護
第六節 臨證注意事項
第四章 心律失常辨治經驗
**節 心律失常中醫病名的源流探討
第二節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機
第三節 心律失常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四節 心律失常的辨證論治
第五節 心律失常的預防與調護
第六節 臨證注意事項
第五章 糖尿病辨治經驗
**節 糖尿病中醫病名的源流探討
第二節 糖尿病的病因病機
第三節 糖尿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四節 糖尿病的辨證論治
第五節 糖尿病的預防與調護
第六節 臨證注意事項
第六章 高血壓病辨治經驗
**節 高血壓病中醫病名的源流探討
第二節 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
第三節 高血壓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四節 高血壓病的辨證論治
第五節 高血壓病的預防與調護
第六節 體會與臨證注意事項
第七章 高脂血癥辨治經驗
**節 高脂血癥中醫病名的源流探討
第二節 高脂血癥的病因病機
第三節 高脂血癥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第四節 中醫對高脂血癥的辨證分型
第五節 高脂血癥的預防與調護
第六節 臨證注意事項
第八章 中風辨治經驗
**節 中風中醫病名的源流探討
第二節 中風的病因病機
第三節 中風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四節 中風恢復期的辨證論治
第五節 中風的預防與調護
第六節 臨證注意事項
……
第九章 腦動脈硬化癥辨治經驗
第十章 慢性腸炎辨治經驗
第十一章 慢性胃炎辨治經驗
張繼東臨床經驗擷英 節選
《張繼東臨床經驗擷英》: 五、善于攻補兼施 張教授在臨床診察疾病時非常重視邪正盛衰的變化。新病邪氣盛多實,久病正氣衰多虛,但臨床*為常見的是虛實夾雜之證。內科疾病諸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慢性胃炎、腫瘤等多見于中老年人,中老年患者臟腑功能日趨衰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所以臟腑虛損、正氣虧虛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的病理特點,在此基礎上又容易滋生血瘀和痰濁,故臨床就容易出現虛實夾雜之證,而單純的如氣虛證、血虛證等少見。張教授臨證時于復雜的病情變化中明辨虛實,善于攻補兼施,如在治療冠心病方面,張教授認為氣虛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機,并貫穿始終,由此研制成舒脈膠囊(由黃芪、丹參、三七粉、水蛭、土鱉蟲、瓜蔞皮、降香組成)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腎氣虧虛、痰濁血瘀密切相關,研制成益腎活血膠囊(由枸杞子、丹參、黃精、川芎、水蛭、黃芪、瓜蔞皮、大黃組成)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癥。上述兩方經臨床及動物實驗研究證明確有很好的療效。脂代謝紊亂是臨床常見病,張教授認為高脂血癥的主要病機在于腎虛為本,痰濁、血瘀為標,自擬調脂飲(由制首烏、枸杞子、絞股藍、茯苓、澤瀉、生山楂、丹參、郁金、生大黃、決明子、甘草組成)益腎固本、化痰祛瘀治療高脂血癥,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在不同個體及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虛實主次不同,治療就需要明辨虛實的多少,確定以攻為主,還是以補為主,還是攻補并重,臨證需要靈活加減化裁。另外須注意抓住主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比如張教授曾治療一老年冠心病患者,就診時除發作性胸悶胸痛外,同時有咳嗽,咳黃痰,舌暗紅,苔黃之痰熱郁肺的表現,治療抓住其胸悶痛、咳嗽、黃痰、苔黃之主癥,采取急則治標的原則,以清肺化痰兼以益氣活血為法,給予舒脈飲合清金化痰湯加減,二診病人咳嗽咳痰消失,舌苔薄,轉以益氣扶正、活血通絡為法以治本。 六、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1.辨病與辨證 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醫臨床獨具的診療特色,是充滿辯證法的科學診療系統。辨證準確與否反映了醫生診病的能力和水平。《類證治裁》云:“司命之難也,在識證;識證之難也,在辨證。”《臨證指南醫案》也指出:“醫道在乎識證、立法、用方,此為三大關鍵。”中醫辨證論治有三個鮮明的特點:①強調治病求本:證候能反映疾病某一階段的本質,辨證即是辨別出這一階段的本質;②強調個體差異:患者有體質的不同,如陽熱、虛寒體質等,辨證即是辨別出其差異;③強調疾病的動態變化:疾病的病性、邪正盛衰情況等是不斷變化的,辨證即是動態觀察病情,隨病情變化不斷變換治法及方藥。這些特點也是中醫的診療優勢,是西醫所無法比擬的。但是中醫的辨證論治也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中醫采用的辨證方法是以表知里、司外揣內,不像西醫那樣清晰可見;②缺乏客觀統一的標準:雖然六經、八綱、衛氣營血及三焦辨證等辨證方法比較多,內容也很豐富,但是中醫辨證主要依賴醫生個人的主觀判斷,由于醫生水平及經驗的不同,辨出的“證”可能有很大的差別;③臨床上有些時候會出現無證可辨或難以辨別的情況。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臨床先進的診療設備及檢查方法的使用,使得在古代被認為“健康的人”也變成了現今的“病人”,因此現今的中醫師也不乏遇到無證可辨或難以辨別的情況,比如相當部分的高血壓和糖尿病及早期腫瘤患者,往往體檢時才發現。再比如,有些患者寒、熱、虛、實的變化不夠突出,癥狀輕微,均可使臨床醫生難以做到清晰而準確的辨證。 辨病,此處指西醫診斷。它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現代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現代的各種檢查方法做出的診斷。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可能對西醫的“病”視而不見,中醫大夫一般能夠看懂化驗單和其他檢查結果,對西醫知識也大都了解一些。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使診療的目標更加明確,現代的檢查方法也大大豐富了四診的內容,這樣就有可能使辨證的范圍有所縮小,有可能減輕或避免其模糊性及無證可辨情況的發生。 ……
張繼東臨床經驗擷英 作者簡介
劉德山,1966年出生,山東沂南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中醫科主任。國家齊魯內科時病流派代表傳承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全國中醫臨床特色技術傳承骨干人才指導教師,山東省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指導教師,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慢病防治與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常務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北方慢性病防治分會副會長,山東省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糖尿病分會主任委員,以及多家雜志編委等。 發表論文150余篇,主編和參加撰寫專著8部。以首完成人獲省部級科技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共培養全國、省級學術經驗繼承人、博士及碩士研究生60余名。被授予“山東名中醫專家”“山東省高層次醫學人才”“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好醫生”等稱號,榮獲“敬佑生命·榮耀醫者”中華醫學貢獻獎和首屆“山東省中醫藥杰出貢獻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