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母親與女兒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83360
- 條形碼:9787807683360 ; 978-7-80768-33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母親與女兒 本書特色
每個女性都有權打破和重新審視與母親之間過于親密的關系。成為母親的復本還是嶄新的自我,事關女性成長及整個社會的發展。
母親與女兒 內容簡介
人們普遍認為,母女關系天然具有平靜、默契、和諧等特點,其實母女關系的探討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成為母親的完美化身還是嶄新的自我,事關女性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書中作者阿爾多援引多個案例,探討母親在女兒成長過程中的顯性和隱性作用、母女關系如何一代代復制、父親莫名其妙“被缺位”后仍渾然不知等深層次問題,希望借此能夠喚醒被束縛的女性,呼吁社會更加關注女性角色。
母親與女兒 目錄
從一位母親
……到另一位母親
……再到更多的母親!
你想從母親那里得到什么?
母親與女兒
從一位父親到另一位父親
后記
母親與女兒 節選
一次會面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一個尋常的傍晚,我正準備動身前往診所開始第二輪問診,電話鈴響了。當時我就在電話機旁,于是立刻接了起來。聲嘶力竭又難以抑制的哭聲從聽筒中傳來,讓我的內心一陣發緊。我愣了好幾秒才意識到對方是個男人,卻總也想不起他姓甚名誰。帶著幾分膽怯和小心,我又重新“喂”了一聲,哭聲愈加響亮。不過利用這一間隙,對方總算試探著喚了一聲我的名字,于是我聽出了他的聲音和語調。雖然他一言未發,但我已猜到他想說的是誰以及發生的事情,甚至開始想象他會說些什么。我不由得暗自生氣,為什么人們遇事總會頭腦發熱,采取這樣愚蠢的應對方式呢?我對他十分了解,因此相信自己所料不錯:那個女人一定是死了,而且可能就在不久之前。消息或許有些突然,因為從她近幾周來的狀況看,可以說是毫無預兆,但這種疾病導致的猝死也不是沒有前例。我又沉默了一陣,發現對方沒什么動靜,于是再次低聲“喂”了一聲。哭聲愈加凄厲,幾近號叫:“我的兒子,醫生……我的兒子拉烏爾……拉烏爾他昨晚……”那邊哭得語無倫次,我這里唯有見機行事。我與他兒子素昧平生,我甚至來不及細想發生了什么,只能絞盡腦汁回憶孩子的年齡和家中排行,結果卻是徒勞無功。然而,他接下來的一番話打斷了我的胡思亂想:“他偷走了我的車……我的……還有一把槍……就這樣跑了……沒有駕照,什么都沒有,還是在大半夜……就朝我父母家去了……”聽到這里,我還以為發生了車禍,想到這個家庭遭受的一連串無妄之災,心里更是泛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恐懼。沒想到更沉重的打擊還在后面:“他把車停在路邊……在距離巴黎150公里的地方……對著自己的腦袋開了一槍……”我驚得目瞪口呆,如遭雷擊。在我的沉默中,他不斷重復著*后一句,直至泣不成聲。我沒有打斷他,不然我還能怎樣?一兩分鐘后,他的情緒漸趨緩和,原本哽咽的聲音已基本恢復平靜,他接著說道:“我妻子……她還什么都不知道……她不在家里……從昨天起她就住院接受化療去了……我不知道怎樣……不知道怎樣……告訴她這個消息……我怕她受不了打擊,這事兒會要了她的命的……我自覺無法面對她……所以就想到了您……您能否……您能否跑一趟……告訴她這件事情……您是*適合的人選……您了解她……知道該怎么處理……這是您的職業……我真的不行……”“但是……”我剛想婉拒,他又哭了起來,這次哭得更加傷心:“求求您了,醫生,就當是為我們……”在他的哭聲面前,我無言以對,唯有耐心地與其交談,用盡可能溫和的語氣和簡單的方式讓他平靜下來。我告訴他,我在聽聞噩耗的時候渾身戰栗,對他的遭遇感同身受,并為這個可怕的消息萬分難過。我任由自己不停地與他講話,這會讓我感到好受一些,或許他也有同樣的感覺。的確,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相互安慰或是試著交談,我們還有更好的方法嗎?又過了一會兒,他終于不再哭了,電話里也沒有了抽泣的聲音。我開始試著向他解釋自己的想法:雖然將噩耗告訴孩子的媽媽讓人極其為難,但這件事只能由他一人完成,任何旁人都無法置喙。當然,說服他是件異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我還要讓他相信,我之所以拒絕,只是因為這件事情非常嚴肅,并不是因為膽怯而推三阻四。我告訴他,這是你的兒子,是屬于你們兩個人的兒子,你們給予了他生命,攜手將他撫養成人,如今又一起失去了他,因此,噩耗應由兩人共同承擔,即便慟哭也應彼此相偎。他堅持不肯讓步,強調說這個消息會讓他的妻子精神崩潰或是驚恐萬狀,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必須事先做足防范措施。為了讓他安心,我*后答應去一趟他妻子所在醫院的住院處,與那里的護士提前溝通,然后共同制訂一個應急預案。我還承諾他一如既往地重視這件事情,但無論如何都不會越俎代庖,等他覺得做好了準備,心理上也有了足夠的承受力,我就會去醫院探視他的妻子。大概是我的軟硬兼施發揮了作用,他總算答應了下來。話雖如此,但一直要等到48小時后,考驗才如約而至。對我而言,我的職責就是盡快找到醫護人員,與他們進行溝通。不出我所料,他們也正在商量對策。隨后我來到女人的病房,在那里我意識到,無論我做些什么,無論我怎樣與她感同身受,都無法緩解她的喪子之痛,人生之哀莫過于此!她笑著與我寒暄,眼中卻閃過一絲訝異。我與她相識日久,對她的性情可謂了若指掌。她半是開心半是擔憂地問道:“家里出了什么事嗎?”然后又連珠炮般地追問:“沒事的話,你怎么知道我在這里?”我只能含糊其辭地解釋說,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住院治療,幾乎已經成了規律,我從沒忘記到醫院探視她。這次在安排日程時有點犯暈,不過既然到了醫院,就試下運氣看她是否就在醫院。我并不認為這個善意的謊言能夠蒙混過關,但無論出于什么理由,我都不想再表演下去。這回輪到她故作鎮靜了,她甚至跟我開玩笑說,為了讓自己的身材看起來“脫胎換骨”,她在晨衣里縫了一塊小小的海綿墊。我們就這樣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后我還是找借口離開了病房。我想我已仁至義盡,不然還能怎樣?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我一直試圖擺脫這種渾渾噩噩的狀態。然而還沒等我恢復過來,我就在第三天接到了醫院護士的咨詢電話:“您曾告訴我病人異于常人,現在我可以確認您的判斷完全正確。這幾天我一直在病房門口留心觀察,她的先生試圖把整件事情和盤托出。當時他哭得十分傷心,幾乎泣不成聲,然而做妻子的卻一滴眼淚也無,只是呆呆地靠在床沿,兩眼發直,就這樣一動不動坐了許久。然后她站起來開始穿衣。半晌,她終于打破沉默,有些抱歉地對我說要去參加葬禮,于是我陪著她向外走去。眼看到了病房門口,她卻突然轉過身來,直直地看著我,用一種不容置疑甚至生硬無禮的語氣說道:‘我需要什么時候回到醫院?我要盡快把病治好,越快越好!’”我與她相識已有四年,現在回想起**次見面依然恍若昨日。那是一個周四的下午,她走進我的診所。在我的**印象中,她是個身材嬌小、面色蒼白的女人,寬額頭、尖下巴,一頭黑亮柔順的長發,將她棕色的雙眸襯得愈加美麗。她身著馬褲馬靴,在我們這樣的街區即便不算驚世駭俗,也多少有些出人意表。她懷里抱著個七個月大的嬰孩。小家伙長得又大又壯,一頭金色的卷發與媽媽深色的頭發相映成趣,一雙藍色的小眼睛看上去卻很是普通。她對孩子溫柔地笑著,這一美好的瞬間讓母子倆的反差顯得愈加強烈。接下來就是例行檢查。如同無數次的“初診”,醫患雙方相互評估、彼此試探,以便確定是否要將關系保持下去。孩子名叫格溫奈爾,是她的第四個兒子。在我的印象中,他的三個哥哥要比他年長許多,安熱爾15歲,卡洛斯13歲,拉烏爾11歲,他們的名字也與西班牙裔的姓氏更為相配。是因為她太偏愛這個*小的兒子,還是想把這樣一名字賜予他作為厚禮?或是顯示他們已經融入法國社會?我幾乎可以肯定她是西班牙裔,無論從長相還是舉止判斷都能得出這一結論。當然,她說話不帶一點兒口音,但這也不足為奇,或許她是成長在法國的二代移民呢?她的聲音十分溫柔。然而在優美和諧的語調中,總能聽到一個令人驚詫的顫音,雖然微不可聞,卻暴露了她在長期練習中的小小疏忽。談話的間隙,她不時做出夸張的手勢,從這一點可以推斷,她應該是個說一不二的女人。不過這也無傷大雅:一方面許是當時境況尚好,因此不經意流露出得意的情緒;另一方面則說明她在極力掩飾內心的膽怯。她就醫的理由再尋常不過:格溫奈爾染上了流感,她希望我們能提供優于隔壁診所的醫療服務。我提醒她孩子尚未接種疫苗,她有些抱歉地解釋說,孩子從小體弱多病,而她自己瑣事繁多,分身乏術,希望我能為她出謀劃策,一解燃眉之急。檢查進行得很快。趁著我寫處方的間隙,她坐在沙發上為嬰兒整理衣衫。突然間,她低聲驚呼起來,原來是格溫奈爾拉了一泡稀稀的大便。我們兩人一陣忙亂,才將診室收拾停當。隨后我在處方中加了幾條注意飲食的醫囑,希望對她有所助益。她走后,我開始接待下一位病患,然而送走了一位又一位,卻始終無法擺脫她對我心情造成的影響。*讓人氣惱的是,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哪里出現了問題。
母親與女兒 作者簡介
阿爾多 · 納烏里 (ALDO NAOURI) 知名兒科醫生及社會觀察家,已出版著作包括《母親與女兒》《夫妻和他們的孩子》《教育孩子》《爸爸和媽媽》《健康的孩子》《掌控生活》。他的書在法國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享有盛名。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