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年鑒(2020)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23003
- 條形碼:9787308223003 ; 978-7-308-2230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年鑒(2020) 內容簡介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簡稱“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并穩步實施8年多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已經完成總體布局和機制規范等方面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大寫意”,目前聚焦于設施聯通、產業融合等方面繪制****的“工筆畫”,繼續沿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前行。“一帶一路”倡議如今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認可、支持和參與,對世界格局影響深遠。共建“一帶一路”碩果累累。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年鑒(2020) 目錄
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階段性的成果
二、地方政府與“一帶一路”建設
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發展
四、學界對“一帶一路”的探討
第二章 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研究
一、港口、航路、船舶及航海研究
二、航海貿易、海洋行政研究
三、文化交流、政治交往、人員往來與國族間認知研究
第三章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航線研究
一、海上交通、港口、船業等的研究
二、政治研究
三、經濟研究
四、文化研究
五、鄭和研究
六、沉船研究
第四章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西政治經濟交往
一、中西政治交往研究
二、中西貿易研究
三、中西物種交流研究
第五章 海上絲綢之路與東西方文化交流
一、中西語言、文字交流研究
二、“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研究
三、中西“互識”與漢學研究
論著索引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年鑒(2020) 節選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年鑒(2020)》: (三)船舶及航海研究 2020年古代船舶及航海研究成果數量和研究內容與近年相比,并無太多變化,但學界對海下沉船推出了*新研究成果,還是呈現出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論點。 如上海博物館編的《大唐寶船》(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一書是一本具有教育讀本性質的書。該書向讀者詳細地介紹“黑石號”沉船及沉船中含有的精美陶瓷和金銀器等,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方靜儀的《從“黑石號”出水瓷器看長沙窯詩文裝飾特征》(《文物天地》2020年第12期)、劉小庸的《喚醒沉船——黑石號上的海洋貿易》(《美術觀察》2020年第3期)、陳燁軒的《黑石號上的“宮廷瓷器”——中古沉船背后的政治經濟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等,則從不同視角、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水下沉船及出水文物。 方靜儀主要從“黑石號”出水瓷器看長沙窯詩文裝飾特征,作者認為,長沙窯詩文裝飾是通過模印、刻劃、毛筆書寫的方式裝飾在碗心或器物外壁,詩文的內容多樣、很是豐富。劉小庸則認為,自公元8世紀起亞洲海陸與陸路貿易非常活躍,促使東西方之間不斷的循環交流。在此過程中,所發生交往關系的人和物成為傳播媒介,穆斯林商圈擴張,印度洋貿易迅速繁榮,各地物資在這個復雜的海洋貿易體系中流通,進而轉至歐洲,促進歐洲經濟復興。作者認為,“‘黑石號’出水文物幾乎為我們勾畫出藝術品制作交流之軌跡,金銀器從希臘、拜占庭、伊朗高原、中亞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變化各自形成風格獨特的紋樣和形制,伴隨工藝的變化。因戰爭、貿易和移民等多種因素和渠道傳人中國,陶瓷作為中國藝術形式,將外域金屬制品的靈感復制其中,形成更加豐富的陶瓷文化,再次由粟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將之傳到域外,成為異鄉的暢銷品”。 陳燁軒則從“黑石號”上的宮廷瓷器人手,通過對“盈”字款綠釉碗和“進奉”款白釉綠彩盤的考察,作者認為,因從德宗到宣宗統治期長達70余年出現的所謂“錢重貨輕”現象,導致唐廷在收回諸藩非傳統經濟權力過程中,形成以揚州為“唐廷和諸藩爭奪經濟資源的重要場域”,揚州出現來自宮廷的瓷器,具有其合理性。 薛冰的《唐代末期長沙窯外銷瓷的貿易特征——以“黑石號”出水瓷器為例》(《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0年第4期)一文則探究唐末期長沙窯外銷瓷的貿易特征。文中指出,我國古代陶瓷的對外銷售主要是通過民間自發的海上貿易,官方主導的瓷器出口僅作為一種外交禮節式的賞賚或單純的朝貢貿易。在“黑石號”出水的長沙窯瓷器中,有大量花形、瓜蒂形、梭形等瓷器,燭臺、船形杯、盤口罐等金銀器,通過這些水下物品,作者認為,長沙窯外銷瓷,是生產商經購買商提供的樣式進行生產的,即“來樣加工,個性定制”的貿易特征。張思桐的《唐代長沙窯外銷瓷器的產品特點及歷史文化價值》(《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年第20期)也探究唐代長沙窯外銷瓷器的產品特點及歷史文化價值。文中指出,長沙窯外銷瓷器紋飾多以蓮花紋、獅子紋、摩羯紋、椰棗紋等為主,是借鑒吸收佛教及伊斯蘭教裝飾元素,這體現出唐代長沙窯瓷器產品工藝的創新,也顯示出陶瓷器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作用。 林唐歐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南海Ⅰ號”》(《客家文博》2020年第1期)一文指出,“南海Ⅰ號”的水下遺址可以證明其是“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造船史、航海史有力證據”,且南海至東南亞航線應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航線。陳士松的《“南海Ⅰ號”的水密隔艙》(《文物天地》2020年第2期)則對“南海Ⅰ號”水密隔艙進行探究,認為“水密隔艙是中國古代造船技術中的一項重大發明創造”。包春磊的《“華光礁Ⅰ號”南宋沉船船體構件的用材分析》(《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0年第4期)則對“華光礁Ⅰ號”南宋沉船船體構件的用材進行了考察,雖然“華光礁Ⅰ號”沉船年代久遠,導致船體“腐蝕嚴重,大多船體構件遺失或識別度不高,只有關鍵的部位如龍骨、立柱、隔倉板等相對可辨,這給將來船體的復原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技術手段的運用,作者認為“華光礁Ⅰ號”船體木材主要來自華中、華南地區,包括松科、柏科、樟科、杉科、大戟科等樹種。 ……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年鑒(2020) 作者簡介
龔纓晏,寧波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過《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百年回顧》《20世紀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集萃》等。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