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挑戰與行動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3392
- 條形碼:9787030703392 ; 978-7-03-07033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挑戰與行動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部分總結了長江經濟帶農業生產的時空變化,重點分析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目前面臨的新挑戰。第二部分將統計數據和調查數據相結合,從作物生產、動物生產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了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第三部分介紹了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和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聯盟,在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重點農業產業鏈、重點區域、流域多年來開展的全產業鏈和全域綠色發展成效及經驗。第四部分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靠前科學前沿,提出了今后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對策。 本書適合農業、環境、資源、生態等相關領域的高等院校師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員、政府部門管理人員和企*單位技術人員閱讀和使用,也可作為大眾讀物。
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挑戰與行動 目錄
**部分 長江經濟帶農業生產的歷史性成就
第1章 長江經濟帶農業生產的時空變化—— 歷史性的成就和新挑戰 3
1.1 引言 3
1.2 長江經濟帶資源稟賦 4
1.3 長江經濟帶社會經濟發展 4
1.4 長江經濟帶農業生產的歷史性成就 7
1.5 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13
1.6 小結 21
參考文獻 21
第二部分 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的現狀與挑戰
第2章 水稻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25
2.1 引言 25
2.2 長江經濟帶水稻生產現狀 26
2.2.1 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單產大幅度提升 26
2.2.2 下游水稻生產投入高、養分利用效率低 28
2.2.3 長江經濟帶水稻碳、氮足跡下降 29
2.3 長江經濟帶水稻綠色生產的潛力與技術途徑 31
2.3.1 長江經濟帶水稻減肥增產的潛力與分析 31
2.3.2 長江經濟帶水稻化學氮肥減量模式 34
2.3.3 長江經濟帶水稻溫室氣體具有較大減排潛力 34
2.4 小結 35
參考文獻 36
第3章 玉米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38
3.1 引言 38
3.2 長江經濟帶玉米生產現狀 39
3.2.1 長江經濟帶玉米分布時空變化 39
3.2.2 長江經濟帶玉米生產資源投入與效率 41
3.2.3 長江經濟帶玉米生產環境效應 42
3.3 長江經濟帶玉米綠色生產技術途徑 47
3.3.1 長江經濟帶玉米綠色生產的挑戰 47
3.3.2 長江經濟帶玉米綠色生產實現途徑 47
3.4 小結 49
參考文獻 50
第4章 小麥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52
4.1 引言 52
4.2 長江經濟帶小麥生產現狀 53
4.2.1 長江經濟帶小麥分布的時空變化 53
4.2.2 長江經濟帶小麥生產資源投入與效率 56
4.2.3 長江經濟帶小麥生產環境效應 58
4.2.4 長江經濟帶小麥生產減排潛力分析 61
4.3 長江經濟帶小麥綠色生產實現途徑 62
4.4 小結 63
參考文獻 63
第5章 油菜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66
5.1 引言 66
5.2 長江經濟帶油菜生產現狀 67
5.2.1 生產迅猛發展,中、上游地區成為重點 67
5.2.2 油菜生產子區域間農資投入和單產水平差異大 69
5.2.3 長江經濟帶油菜生產氮、磷盈余,鉀虧缺 70
5.2.4 油菜種植土壤整體肥力高,鉀、鎂、硫、硼缺乏或潛在缺乏 71
5.2.5 低氮肥利用效率導致長江經濟帶油菜生產碳、氮足跡高 73
5.2.6 長江經濟帶油菜具有較大的增產潛力 77
5.3 長江經濟帶油菜綠色生產途徑分析 79
5.3.1 不同管理措施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79
5.3.2 不同施肥技術對油菜氮肥效率的影響 80
5.3.3 不同子流域油菜生產的主要問題及優化途徑 81
5.4 油菜綠色生產案例——稻油輪作氮肥增產增效綜合調控模式技術 82
5.5 小結 83
參考文獻 84
第6章 柑橘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86
6.1 引言 86
6.2 長江經濟帶柑橘生產現狀 86
6.2.1 長江經濟帶柑橘種植穩步增長,下游種植逐漸向中上游轉移 86
6.2.2 長江經濟帶柑橘生產單位面積產量低,資源投入大,養分盈余高 88
6.2.3 長江經濟帶柑橘生產環境代價高,但整體呈好轉趨勢 90
6.2.4 長江經濟帶柑橘生產技術與國外先進柑橘生產技術的差距大 92
6.3 長江經濟帶柑橘綠色生產面臨的挑戰 92
6.3.1 長江經濟帶柑橘生產農資投入高,養分盈余大 92
6.3.2 長江經濟帶柑橘生產環境代價高 93
6.3.3 長江經濟帶柑橘生產影響因素多,減排增效難度大 93
6.4 長江經濟帶柑橘綠色生產技術途徑 93
6.4.1 長江經濟帶柑橘增產增效與環境減排的技術及潛力 93
6.4.2 長江經濟帶柑橘綠色增產技術 96
6.5 小結 97
參考文獻 97
第7章 蔬菜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99
7.1 引言 99
7.2 長江經濟帶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100
7.2.1 長江經濟帶蔬菜產業發展迅速,但是單產增加緩慢 100
7.2.2 上游地區發展迅猛,中游和下游地區發展平緩 101
7.3 長江經濟帶蔬菜資源投入狀況時空分析 101
7.3.1 長江經濟帶蔬菜生產養分投入量高、肥料有利效率低 101
7.3.2 不同區域蔬菜氮、磷、鉀養分用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差異大 103
7.4 長江經濟帶蔬菜生產環境代價時空分析 104
7.4.1 長江經濟帶蔬菜生產環境代價高 104
7.4.2 不同區域活性氮損失和溫室氣體排放差異大 106
7.5 長江經濟帶蔬菜產業發展挑戰 107
7.6 長江經濟帶蔬菜綠色生產技術途徑 108
7.6.1 蔬菜綠色生產技術途徑 108
7.6.2 蔬菜綠色生產關鍵技術 110
7.7 小結 113
參考文獻 114
第8章 茶葉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116
8.1 引言 116
8.2 長江經濟帶茶葉生產現狀 116
8.2.1 茶葉種植 116
8.2.2 茶葉產量和茶類結構 118
8.2.3 茶葉產值和出口 121
8.2.4 茶葉產地環境 122
8.2.5 茶葉生產資源投入 125
8.2.6 茶葉生產環境效應 127
8.2.7 茶葉產業化 128
8.3 長江經濟帶茶葉綠色生產技術途徑 129
8.3.1 綠色品種增產增效技術 129
8.3.2 化肥減施增效技術 129
8.3.3 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 130
8.4 小結 130
參考文獻 131
第9章 生豬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133
9.1 引言 133
9.2 長江經濟帶生豬生產現狀 134
9.2.1 長江經濟帶生豬出欄和豬肉產量 134
9.2.2 長江經濟帶生豬養殖結構和生產效率 135
9.3 長江經濟帶生豬生產的環境污染風險 137
9.3.1 長江經濟帶生豬氮素利用 137
9.3.2 長江經濟帶生豬養殖養分和溫室氣體損失 138
9.3.3 長江經濟帶生豬抗生素使用和殘留 140
9.4 長江經濟帶生豬生產綠色發展技術途徑 141
9.4.1 長江經濟帶生豬生產綠色發展面臨的挑戰 141
9.4.2 長江經濟帶生豬生產綠色發展生產途徑 142
參考文獻 144
第10章 家禽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146
10.1 引言 146
10.2 長江經濟帶家禽生產現狀 147
10.2.1 蛋雞生產數量、結構和生產效率的歷史變化 147
10.2.2 肉雞生產數量、結構和生產效率的歷史變化 148
10.2.3 長江經濟帶家禽生產數量和結構、生產效率的空間規律 149
10.3 長江經濟帶家禽生產養分管理現狀與環境污染風險 151
10.3.1 蛋雞生產養分管理現狀與環境污染風險 151
10.3.2 肉雞生產養分管理現狀與環境污染風險 152
10.3.3 家禽生產抗生素污染風險概述 153
10.3.4 畜禽生產重金屬元素污染風險概述 153
10.4 長江經濟帶家禽養殖綠色發展技術途徑 154
10.4.1 長江經濟帶家禽養殖綠色發展的挑戰 154
10.4.2 長江經濟帶家禽養殖綠色發展技術途徑 155
參考文獻 157
第11章 牛、羊綠色生產的現狀、挑戰與途徑 159
11.1 引言 159
11.2 長江經濟帶牛、羊養殖現狀 159
11.2.1 奶牛、肉牛、羊養殖數量、規模和產能歷史變化 159
11.2.2 奶牛、肉牛、羊生產空間分異規律 160
11.3 長江經濟帶牛、羊生產養分管理現狀與環境污染風險 161
11.3.1 奶牛、肉牛、羊生產管理現狀 162
11.3.2 奶牛、肉牛、羊生產環境污染風險 163
11.3.3 長江經濟帶牛、羊生產系統面臨的挑戰 167
11.4 長江經濟帶牛、羊養殖綠色高效發展途徑 168
11.4.1 種養結合實現高效養分循環 168
11.4.2 加強畜禽糞污養分綜合管理工程建設 169
參考文獻 170
第12章 水產綠色生產現狀、挑戰與途徑 172
12.1 引言 172
12.2 長江經濟帶淡水養殖時空特征 172
12.3 長江經濟帶淡水養殖的養分管理及其資源環境代價 175
12.3.1 長江經濟帶淡水養殖養分流動特征 175
12.3.2 長江經濟帶淡水養殖資源環境代價 175
12.4 長江經濟帶淡水養殖綠色發展技術途徑 176
12.4.1 養殖尾水處理 176
12.4.2 溫室氣體減排 177
12.4.3 坑塘底泥修復 178
參考文獻 178
第13章 土壤健康現狀與綠色發展挑戰 180
13.1 引言 180
13.2 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肥力時空差異特征 180
13.2.1 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肥力特征 180
13.2.2 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肥力與全國及世界農田土壤肥力的差異 187
13.3 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重金屬元素污染環境風險評估 188
13.3.1 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重金屬元素空間分布和平均含量特征 188
13.3.2 不同類型土壤重金屬元素污染情況 190
13.3.3 不同種植體系重金屬元素污染情況 191
13.3.4 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重金屬元素污染評價 193
13.4 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194
13.4.1 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微生物的alpha-多樣性變化特征 195
13.4.2 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組成特征 196
13.4.3 影響長江經濟帶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驅動因子 198
13.5 長江經濟帶土壤健康的挑戰與機遇 199
13.5.1 建立基于長江經濟帶特色的土壤健康評價指標體系 199
13.5.2 長江經濟帶土壤的生產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須同步提升 199
13.5.3 建立土壤健康管理信息系統 200
參考文獻 200
第14章 水體環境現狀與綠色發展挑戰 203
14.1 長江流域水體養分負荷現狀分析 203
14.1.1 河流水質 203
14.1.2 長江干流水質 204
14.1.3 湖泊水庫水質 205
14.1.4 三峽庫區支流富營養化現象與分析 208
14.2 主要污染源分析 216
14.3 長江流域新興污染物 220
14.3.1 長江流域抗生素污染現狀 220
14.3.2 長江流域農藥污染現狀 221
14.3.3 長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現狀 223
14.4 長江流域水體環境綠色發展途徑及思考 225
14.4.1 國際經驗總結 225
14.4.2 流域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措施分析 229
14.
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挑戰與行動 節選
**部分 長江經濟帶農業生產的歷史性成就 第1章 長江經濟帶農業生產的時空變化——歷史性的成就和新挑戰 1.1 引言 長江經濟帶以長江為軸線,自東向西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川、云南11個省(市),總面積約為205萬km2,占陸域國土面積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整個經濟帶包括以上海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簡稱“長三角城市群”),以武漢為代表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及以重慶為代表的成渝城市群。2016年9月,國務院正式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在國家戰略發展中的區域地位。 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長江經濟帶主要位于亞熱帶季風區,其氣候濕潤,平均年降水量超過1000mm,涵蓋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多種土地類型,且大部分區域都適合發展農業生產。長江經濟帶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核心區,其農業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左右。在作物生產方面,長江經濟帶生產了全國65%的水稻、56%的薯類、84%的油菜籽、73%的煙草、71%的茶葉、60%的柑橘和43%的蔬菜;在肉、蛋和牛奶生產方面,其生產了全國49%的豬肉、30%的禽蛋和10%的牛奶;在水產養殖方面,長江經濟帶淡水產品在全國占主導性地位,長江經濟帶長期貢獻了全國60%以上的淡水產品,尤其是近些年,長江中下游淡水產品發展迅猛。顯然,長江經濟帶農業生產在全國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是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長江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水資源,除本流域外,通過南水北調等工程,長江還保障了流域外部分區域的飲水安全,是中華民族的戰略水源地。同時,長江上游兼具重要的水土保持、洪水調蓄功能,是生態安全屏障區。長江經濟帶地貌類型復雜,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山水林田湖渾然一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其中,川西河谷森林生態系統、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系統等是具有全球性重大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達41.3%,其河湖、水庫、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0%;物種資源豐富,珍稀瀕危植物數量占全國總量的39.7%,淡水魚類數量占全國總量的33%。長江經濟帶共有120個國家*自然保護區,不僅有中華鱘、江豚、揚子鱷、大熊貓及金絲猴等珍稀動物,還有銀杉、水杉、珙桐等珍稀植物,是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區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長江經濟帶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然而,長期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使得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不堪重負。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隨后,他多次在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中央多個部委也共同發文,全面支持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工作。因此,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協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樣板,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準則。 1.2 長江經濟帶資源稟賦 長江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脈,流經青藏高原、橫斷山區、云貴高原、四川盆地,貫穿三峽,后進入長江中下游江漢平原,與中國兩大重要淡水湖泊洞庭湖、鄱陽湖共同連接長江三角洲,*后匯流進入東海,形成山水林田湖海綜合體。長江經濟帶面積遼闊,擁有發達的河湖水系、差異性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多樣性的生物物種,具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類型和強大的氣候調節功能,能夠涵養水源、釋氧固碳、凈化環境,維護了我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寶庫和生態安全,并且以豐富的水土、森林、礦產、水能和航運資源保障了國家的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長江經濟帶河網發達、徑流充足,是我國水資源配置中的戰略水源地。長江流域水資源相對豐富,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9959億m3,占全國的36%,居全國各大江河之首。每年長江供水量超過2000億m3,至少保障了沿江超4億居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安全。同時,長江經濟帶通過“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引江濟淮”“滇中引水”等工程建設,惠澤流域外華北、蘇北和山東半島等廣大地區,保障了供水安全。2017年,長江流域凈調出水量達92.14億m3。 1.3 長江經濟帶社會經濟發展 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和轉型發展的重要窗口,依托長江作為“黃金水道”的優勢,長江經濟帶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是我國沿海沿江“T”形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撐,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近十年來,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央政策引領下,長江經濟帶社會經濟水平顯著提升,城鎮化率越來越高,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年增高,市場主體的活力不斷得到釋放。上游的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中游的湖南、湖北和江西,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了社會發展。下游的江蘇、浙江、上海和安徽則保持了原有的高水平發展態勢,整個長江經濟帶社會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自1949年起,長江經濟帶社會經濟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江經濟帶人口總數由1949年的2.48億人增長至2019年的6.02億人,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43%(圖1-1)。其中,四川省常住人口*多,達到8375萬人,接下來依次為江蘇省(8070萬人)、湖南省(6918萬人)、安徽省(6366萬人)。近十年來,長江經濟帶內各省(市)的常住人口總量都保持穩定小幅增長態勢,同比增幅基本保持在2%以內,年均增長率約為0.56%。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對人口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常住人口的空間變動與近年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基本相符。 圖1-1 長江經濟帶歷年人口數量變化趨勢 2019年,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率為61.7%,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0.6%)。各省(市)間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上海、江蘇、浙江的城鎮化率分別高達88.3%、70.6%和70.0%,而貴州、云南則均為49.0%。下游地區形成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的“龍頭”。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基礎較好、經濟起步較早,已經進入城市群發展的成熟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躍遷,人們對高水平社會服務和高質量食物的追求也越來越迫切和直接。中游地區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且正向更高水平的發展邁進,目前形成了以武漢為核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輻射范圍不斷向外延伸。近十年來,湖北、湖南和江西城鎮人口占比增幅均超過10%。另外,長江中游城市群也是目前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和云貴地區,目前仍處于區域發展的起步階段,城鎮人口的集聚遠遠沒有達到推動城市群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地步,中小城鎮還普遍缺乏活力。近年隨著交通路網的完善,云貴地區經濟發展迎來了快速提升期,但是社會發展還明顯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社會資源總量和公共服務能力也都還處于較低的水平 。 2019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8萬億元,占全國的比例達到46.2%,較21世紀初提升5%,長江經濟帶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占比不斷上升。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內各省(市)間的地區經濟差距不斷縮小。2019年,東部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滬蘇浙皖)的經濟總量在長江經濟帶內所占的比例從2017年的52.3%下降至2019年的51.8%,下降了0.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江西、湖北和湖南的占比從2017年的24.6%下降至2019年的24.1%;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的云南、四川、貴州和重慶的占比從2017年的23.2%提高至2019年的24.1%。2019年,長江經濟帶人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8276元,同比增長3.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0892元)近7400元,領先幅度進一步擴大。總體來看,長江經濟帶地區經濟規模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但經濟增速呈放緩趨勢。相對于全國經濟增速而言,長江經濟帶人均經濟規模繼續攀升,領先全國同期水平的幅度進一步擴大。 近十年來,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出穩步增長的基本趨勢。其中,長江三角洲的江蘇(41400元)、浙江(49899元)和上海3省(市)(69441元)的居民收入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在整體上,長江經濟帶居民收入水平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演進態勢,其中,中上游各省(市)(20397~28920元)則基本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733元)。近年湖北(28319元)和重慶(28920元)的發展態勢良好,但與下游地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人均居民消費支出呈現出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同的空間差異特征,但是在消費支出組成上,不同省(市)呈現不同的結果。食品煙酒支出一般是各省(市)居民消費支出的主要項目,占比24%~32%。長江經濟帶中上游地區居民在食品煙酒上的消費支出比例要高于下游地區,但下游地區的居住支出占比(22%~33%)明顯高于中上游地區(19%~25%)(圖1-2)。整個長江經濟帶食物消費結構以谷物糧食為主,蔬菜為輔,其中水產品消費量顯著高于全國平均值,尤其是長江下游省份地區。在食物消費總量差異上,貴州和云南食物消費總量分別低于長江經濟帶平均值的30%和21%,主要是蔬菜、瓜果和水產品消費較低(圖1-3)。 圖1-2 長江經濟帶及全國人均年消費支出及組成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