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中師那些事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464259
- 條形碼:9787548464259 ; 978-7-5484-642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師那些事兒 本書特色
中師生這個稱謂雖然伴隨著國家招生制度的改革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然而中師生的精神卻永遠都不會過時,作者期望為新時代如何重振師范教育提供思路,并以此書紀念自己的中師生活,也期望引起有此經歷的中師生、了解中師生活的人以及廣大讀者的共鳴。
中師那些事兒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紀實小說,全景式展現了一代中師人的中師生活。“中師生”是一個時代特定的稱謂,該書以主人公“趙弘毅”為主線,通過回憶他和同學們的三年中師生活,展現了中師學生“思想活躍、積極上進、學習刻苦、能力突出、素養全面”的整體特征。主人公身上有作者的影子,是作者心目中一個比較理想的中師生代表人物,他身上有著農家子弟傳統的勤奮好學、純真樸實和美好善良。
中師那些事兒 目錄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一幅值得珍藏的畫卷——譚照楚《中師那些事兒》簡評/姚維榮
后記
中師那些事兒 節選
2019年7月10日,平平常常的一天。 “立正!稍息!向左、向右看齊!向前看!” “報數!”“1、2、3……49!” 在原梁州第二師范學校(現在是梁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操場上,一群身著“尋夢”標志文化衫的“大齡青年”,在一名老教師的帶領下,正在上一節普普通通的體育課。 “在一起—梁州第二師范學校九一級五班畢業25年再相聚”,主席臺上一幅紅底白字的橫幅標語顯得熠熠生輝。 “沔江河畔再聚首,九里溝里尋夢來”。一天前,原梁州第二師范學校九一級五班的49名同學,相約著從梁州各地、全國各地趕赴母校,參加畢業25年同學聚會。此時此刻,一群平均年齡在四十五六歲的學生,正在原班主任老師的帶領下,再次來體驗昔日的學習、生活。當天該班安排了四節課:一節體育課,一節美術課,一節音樂課,一節班會課。 體育課是溫習當年軍訓課科目—正步走,要求走出當年會操時候的精氣神,要有默契感。老實說,這個要求有點難,這么多年過去了,要形成默契,談何容易!但是當年的體育委員說了,不完成任務,絕不收兵!此時艷陽高照,正是一年中*酷熱的時刻,幾個來回下來,大多數同學早已經大汗淋漓。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離隊,當天早上從梁州賓館來母校前,同學們都早已達成了共識:今天大家就是普普通通的學生,沒有職務和身份,只有自己的學號,要“假戲真做”,認認真真上好每一節課。拿出當年的軍訓照片,還是當年的站位,還是當年的口號。經過20分鐘的不斷磨合,漸漸有了當年的感覺,橫看、豎看基本一條線,耳邊的腳步聲逐漸不再嘈雜,少了那時的清脆,多了中年人特有的沉穩…… 美術課是在當年的美術教室里進行的,課程內容是人物素描,模特兒是當年的班花兒,素描作品要達到的要求是線條流暢,比例恰當、傳神……班花兒自然是少了當年的清秀,卻更多了幾分嫵媚,下邊的“粉絲”一個個目不轉睛,一邊在畫板上筆走龍蛇,一邊在下邊插科打諢,少了當年的安靜課堂氛圍,多了幾分俏皮和歡聲笑語。不到下課時間,一幅幅素描作品問世了,大家的美術基本功底竟然都還在,特別是當年的“畫家”王超群的作品,可謂是形神具備,把班花兒畫得活靈活現,簡直是呼之欲出。 音樂課是分男女兩個聲部排練合唱曲目《畢業歌》。授課人是當年的文體委員王霞,現在她已是某高校的一個學院院長。她的音樂素養當年在班上一直是“南波萬”,畢業后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王霞先整體教唱了一遍該歌曲,然后是分男女聲部練習,再往一起合。整個教學過程如行云流水,基本上就是喚醒和溫習,不到30分鐘,一首鏗鏘有力的合唱歌曲已基本成形。 同學們,大家起來,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 看吧,一年年國土的淪喪! 我們是要選擇“戰”還是“降”? …… 同學們!同學們! 快拿出力量,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伴隨著悠揚的鋼琴伴奏聲響起,一陣陣優美的旋律響徹了整個音樂教室。 *后一節課是主題班會課。同學們按照記憶中的座次,在教室里安靜地坐下,等待上課。今天在這里就座的只是49名普普通通的同學,盡管他們的身份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之中有學院的院長,有副縣長,有局長,有鎮長、書記,有發了財的老板,有中小學校長,有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在提前發布的關于同學聚會的策劃書中,早已說得明明白白:本次聚會,不論社會身份,不管你官有多大,錢有再多,今天都只有一個稱呼,那就是——同學! 授課教師是剛剛從徽州學院趕回來的原班主任—汪建安老師,他如今已是微州學院文化旅游系的系主任,資深教授。今天的班會課內容,是汪老師帶來的題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的主題演講。 “起立!”“老師好!”“同學們好!請坐!” 汪老師習慣性地扶了扶眼鏡,開始了同學們曾經熟悉的演講。 “28年前那個火熱的夏天,我大學畢業來到梁州二師,走上了三尺講壇。28年前的那個豐收的9月,同學們帶著新奇與期盼,懷著夢想與憧憬從梁州山地、月亮河川道、沔水沿線聚集到梁州第二師范學校,組成了91級5班這個大家庭。三年中,梁州腹地、沔江北岸、九里搖籃,留下了你們的足跡和聲音,留下了你們的歡樂和夢想,留下了你們不可再來的豆蔻年華,更留下了我們師生之間共同成長的足跡和深情厚誼。打開塵封的記憶,教室里你們的座位,操場上你們的身姿,道路旁、綠蔭下你們的倩影,運動場上的英姿,宿舍里的無話不說的臥談會……至今可能會歷歷在目,永遠難以忘卻,甚至仿佛還在昨天。那段艱苦而緊張的學習生活,鑄造了你們,也磨煉了我自己。對曾經的梁州二師和你們的一些老師,也許你們有抱怨,也許你們有遺憾,可那的確是一份不可再來的真實生活。你們在這里度過了激情燃燒的美好歲月,度過了意氣風發的青春年華,還有我們一起切磋學藝,評點江山,縱論人生,建設班級的美好經歷。從那時起,在我的記憶中就多了你們,在你的記憶里就多了一個我。別忘
中師那些事兒 作者簡介
譚照楚,陜西安康漢濱人,男,漢族,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安康市作家協會會員。1975年10月3日生,1996年7月參加工作,200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安康第二師范學校學習;1994年9月至1996年7月,保送至漢中師范學院歷史系學習;1996年7月,畢業分配至漢濱區大竹園初級中學任教,2004年3月至2013年8月,任漢濱區大竹園初級中學校長;2013年8月至今,任漢濱區江北辦事處江北小學校長,黨支部副書記。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漢濱區先進教育工作者、漢濱區好校長等榮譽稱號,2013年11月被評為“陜西省科研興校明星校長”。工作閑暇之余,愛好文學和寫作,有多篇文章在《教師報》《陜西教育》《陜西素質教育》《安康日報》上發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