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家園:中華民族精神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9092200
- 條形碼:9787219092200 ; 978-7-219-09220-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園:中華民族精神讀本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中國的問題要在自己土地上尋找答案 一種古老文明五千年來賡續不息的精神動力 一個優秀民族五千年來上下求索的行動指南 安身立命之所 價值信仰之源 為人處世之方 安邦濟世之資 繼往開來之路 一本書讀懂中國傳統文化,一本書讀懂中華民族精神!
家園:中華民族精神讀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契合當前黨和國家關于弘揚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等要求,面向社會大眾的中華民族精神讀本。書稿從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精神出發,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個層面,考慮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特點,注重綜合中國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維,內容包括中華民族精神的奠基、源于家庭的倫理起點、樹德立人的人格理想等十章,注重展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外在輪廓,同時側重挖掘中華民族精神的哲學、文化基礎,展現其內在的邏輯和歷史脈絡。相比同類題材的圖書,該書是一本體量合適、表達通俗,同時在內容上能與中華民族精神基本相應的通俗讀本,對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安頓人們的心靈、啟迪人們的思想、樹立人們的理想、堅定人們的信念,從而*終為“中國夢”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撐和不竭的精神動力,有重要意義。
家園:中華民族精神讀本 目錄
序 言
**章 中華民族精神的奠基
一 河流與平原的自然環境
二 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 敬畏天命的超越信仰
四 禮樂文化的內化取向
第二章 源于家庭的倫理起點
一 血緣情感的內在基礎
二 以孝為本的親親觀念
三 互尊互愛的家庭倫理
四 泛愛親仁的群己理念
第三章 樹德立人的人格理想
一 希圣希賢的人格追求
二 尊師重道的教化觀念
三 為仁由己的主體精神
四 盡心知天的理性信仰
第四章 經世致用的入世精神
一 返本開新的景區精神
二 知行合一的實踐取向
三 通權達變的中道智慧
四 德福一致的圓善境界
第五章 仁智雙彰的理性訴求
一 慎思明辨的道德理性
二 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
三 禮法互治的制度建設
四 靜觀玄覽的理性修養
第六章 家國同構的社稷觀念
一 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
二 萬民歸心的統一情結
三 胸懷天下的擔當意識
四 成仁取義的奉獻精神
第七章 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
一 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
二 仁以為懷的人道主義
三 以和為貴的和諧理念
四 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第八章 生生不息的人文化成
一 天人同構的人文根基
二 天道生生的宇宙視野
三 陰陽平衡的和合思想
四 禮樂成人的臻善致美
第九章 天人合一的終極關懷
一 道法自然的歸真思想
二 齊物逍遙的自由觀念
三 民胞物與的精神境界
四 樂天知命的豁達態度
結語 中國夢想的精神結石
一 幸福生活的溥博淵泉
二 和諧社會的貞固根本
三 富國強邦的永續動力
四 世界共享的人文價值
五 繼往開來的日新精神
后 記
家園:中華民族精神讀本 節選
以孝為本的親親觀念 中國文化在某一意義上可謂“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所以古人說“孝悌為人之本”,“士有百行,孝敬為先”,“百善孝為先”。孝在中華文化中是一個根源性、綜合性的核心觀念,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征,也是中國一切人際與社會關系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礎,對中國之哲學、倫理、政治、法律、藝術、民俗及國民性均有重要影響,可謂中國文化邏輯之網上的紐結,以及中國文化精神的源頭和出發點。因此,中國不僅有著以《孝經》為代表的深刻的孝文化與孝思想,更有著諸如“二十四孝”之類典型的孝事跡。 《孝經》說“孝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意即人們*高尚的行為就是孝,孝親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樣有規律地運行,像大地江河那樣永不枯竭,這是人的行為規范和做人的準則。中國傳統注重以“孝”為起點建構起價值體系,有其獨特的思考:在儒家看來,人出生后即在父母的關愛撫養中成長,孝是人*初的道德情感,為呵護培養這*初的也是*珍貴的情感而不喪失,古人極為注重抓住這個初心進行啟發教育,這成了古人道德實踐的起點;另一方面,孝作為不學而知、生而有之的道德情感,并非觀念空談,并非理論預設,而是實在的、可感覺的、客觀呈現的情感,*好體會,*好用力。這兩點對儒家而言極為重要,由此,孔子說,“孝,德之始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認為孝是踐行仁義實踐道德的起始處,是倫理道德的基礎。基于這個共同認識,中國文化逐漸對孝道文化進行了不斷豐富、擴充、推廣,孟子認為對父母的尊敬和奉養是孝的基本內容,要求用“孝悌”來教化百姓,使百姓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倫理道德。荀子強調“興孝悌”是達到安民、安政的措施之一。從西漢初期開始,中國歷代君主大多主張“以孝治天下”,因此,“孝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方方面面。那么,“孝”到底包含哪些內容與精神呢? 《論語·為政》載孟懿子問孝,孔子回答說“無違”,然后又解釋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由此可見,孝道的基本內涵是在父母活著的時候殷勤侍奉,而在他們去世之后按照禮俗規定埋葬、祭祀。古人講求事死如事生,因此“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乃是“生,事之以禮”的繼續,古人稱前者為“孝養”,稱后者為“追孝”,正說明它們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可以說,孝實際上是一個終生的志業,必須念念在心而不可須臾離,因為這代表著人對其父母賦予自己生命的終極尊重。“孝”*基本、*直接的內涵就是父母健在時很好地奉養父母,包括物質生活上的“養體”與精神生活上的“養志”兩個層面。 “養體”就是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地照顧好父母日常的生活起居,讓父母過上健康、舒適的生活。《論語》里面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即一方面盡可能地給父母提供好的生活物資,另一方面,盡可能地代替父母辛苦的日常勞動。由于每個人的性情與喜好都有所不同,有時候自己認為好的,并不是父母*喜歡的,自己主觀上想要盡孝,但客觀上卻招致父母的不滿。《弟子規》里面說:“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就父母的性情而言,其所好、所惡的都有哪些?在一些具體的、特殊的場合中,父母的所好、所惡又有哪些?這就要求我們時時刻刻都必須非常細致地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必須要非常體貼地了解父母的內心需求,才能真正做好一個孝子。《禮記·曲禮上》說:“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禮記·內則》云:“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潄,櫛、縰、笄、總,拂髦、冠、緌、纓、端、韠、紳,搢笏。左右佩用,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逼,屨著綦。”這是說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從早到晚隨時做好準備,以便照料父母,這是作為子女對父母無可逃避的義務。 除了贍養和照料之外,孝道也要求子女在對待父母的態度方面下氣怡色、恭敬有加。《論語·為政》篇載子游問孝,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一個人僅僅是給父母提供好的生活條件,而沒有*起碼的尊敬和敬重的話,那養父母就與養狗馬沒有什么區別了。可見,侍奉父母不僅需要一系列的物質條件,更要從內心生發出“敬”的根本性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禮記·祭義》所說的“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執玉,如奉盈,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可以說,“養志”就是奉養父母時要了解并順從父母的意志,盡可能讓父母保持精神愉悅、身心舒暢的狀態。孔子的學生曾子是中國*著名的孝子之一,根據《孟子》記載:“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余,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也就是說,曾子“孝敬”自己的父親,不僅能夠讓父親吃得很好,而且還能點點滴滴地考慮到父親的意愿,滿懷誠心、滿懷敬意地去實現。在這種生活中,曾子與父親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他的父親曾晳非常喜歡吃羊棗,去世以后,曾子終生都不忍吃羊棗,因為一吃就想起父親來而情難自禁。 這些今天看來很難做到的事情,對于中國古代的圣賢來說,卻都是家常便飯。《二十四孝》里說:老萊子孝順父母就非常體貼入微,不僅在飲食上每天都挑選父母嗜好的美味來奉養父母,而且到了70歲,還經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或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等天真無邪的方法,來使父母開懷大笑。另外,《孟子》也記載:大舜也生性至孝,他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瞽叟續娶的繼母生了個弟弟叫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常常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舜依靠自己的智慧每次都能死里逃生,但對父親、繼母和弟弟都沒有絲毫怨恨,對于他們對自己的種種惡行從來沒有放在心上,除了更加小心謹慎外,還是一如既往地孝順父母、友于兄弟。正所謂“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然而,如果舜的父親、繼母和弟弟想要謀害的是他人,那舜該怎么辦呢?因此,要做好一個真正的孝子,不僅僅只需要“養色”就可以了,如果父母有過錯,還要想辦法對父母進行勸諫,助其改正,避免釀成大錯,使父母陷于大不義的境地,否則即便自己想要盡孝,也沒有機會了。 孔子認為,除了仁孝之外,也應該按照禮法來奉養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是說“孝”要合乎“禮”才行,如果父母健在時提出“食人肉”或“弱肉強食”等要求,也盲目地去順從,顯然不合“禮”,乃是陷父母于不義、成人之惡的“大不孝”之舉,當然不是“孝”;當父母去世了,子女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結合《中庸》的說法,應該是“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如果“父為大夫,子為士”卻“葬以大夫,祭以大夫”、“父為士,子為大夫”也“葬以大夫,祭以大夫”,看似對父親尊榮與孝順,實則并非都是“以禮”,也是陷父母于不義、成己之惡的“大不孝”之舉。面對父母不合理的性情與行為,作為孝子,孔子認為應該“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說要在敬愛父母的基礎之上抓住或者創造一切好的機會、好的條件對父母和顏悅色地進行勸諫與規約,如果父母不同意、不改變,自己仍然一如既往心存敬意、毫無怨恨地奉養好父母,等條件成熟再次進行勸諫。如《弟子規》中所言:“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子女對父母的孝還體現為“承志”,也就是要尊重、繼承并設法完成父母合理的志愿。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健在時,應該努力幫助父母實現他們的志愿,古代很多優秀的知識分子出仕為官,即便官職卑微,或者是為了讓父母在物質生活上能夠有所改善,或者是為了滿足父母望子成龍之心,即便屈尊就駕,也毫不嫌棄。即便父母去世了好多年,都還不忍心按照自己的意愿改變父母遺志,比如,中國強調“傳宗接代”、“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等觀念,作為“孝子”,不管父母健在還是已經去世,都要想方設法在不違背禮法的前提下,去實現父母這些愿望,終生為之不懈努力。當然,絕大多數父母,還是*希望子女能夠有健康的身體與良好的品行,這樣他們就能夠欣慰了。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既然父母*擔心的是孩子的身體與品行上是否有疾病,那么,作為孝子,首先就要保養好自己的身體,不要生病而使父母憂慮,也不要結交品行不好的朋友、做有違禮法的事情,從而使自己甚至整個家庭都陷入艱難、危險的境地,讓自己的父母乃至宗族、祖宗蒙羞。如《弟子規》所言:“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因此,《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強調孝子應該守好自己的身體、守好自己的操守,日常行為上都不要失身、失足,而陷入不義的境地。可以說,“守身”乃是一個普通的人孝敬父母*簡捷*中正的方式,后來“孝文化”中就逐漸形成了“守身即孝親”的基本精神。 由于中國的農耕文明一開始就崇尚天人合一,因此,隨著孝文化的內涵逐漸豐富、義理逐漸成熟,因為中國文化對孝道的極為重視,“孝”的精神也慢慢提升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度。家庭、家族內部對長輩的孝逐漸擴充為一個父天母地的宇宙大家庭中對天地的孝,而要系統深刻地理解這個天人合一的宇宙大家庭,又需要對歷代圣賢“本天道以立人道、盡人事以聽天命”等天人合一的觀念有比較親切的體認才行。因此,“孝父母”的內涵逐漸擴充到“孝祖先”、“孝圣賢”、“孝天地”的高度與廣度。從縱向的時間觀念上來說,“孝歷代祖先與圣賢”,就要求我們很好地繼承祖先、圣賢遺留下來的優秀文化,努力實現祖先、圣賢對我們的殷切期盼。用張載的話來說,就是要以“為往圣繼絕學”的方式去謀求“為萬世開太平”。從橫向的空間觀念來說,“孝天地”,就要求我們把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乃至身體發膚,一起榮辱與共。在自己完成天地所賦予的獨特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幫助他人按照其本性實現人生的幸福與美滿。做到極致,用張載的話來說,就是要以“為天地立心”的方式去實現“為生民立命”,讓每個人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不辜負天地生養的一番厚望與美意。當然,在這個宇宙大家庭中,真正要實現萬民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必須借助政治權力與制度才行。漢初以來,歷代帝王中很多都崇尚“以孝治天下”,主要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個是孟子“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的觀念,一個是有子“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的觀念。前者是一種“以德治國”以至于“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后者則是出于一種穩定社會秩序、盡可能減少以下犯上政治叛亂的功利需求,兩者可操作性都很強,效果也非常好。這種“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也同樣擴充了孝文化的內涵。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在堅持“孝”的恒常價值的同時,我們的“孝文化”也必須與時俱進,切合當今的實際而發展出新的意味與形式。我們看到,古代的“二十四孝”雖然能夠感天動地,讓人無不為之動容,然而卻客觀存在著一些腐朽、封建的內容在其中,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里面的有些故事可以勉強效仿,有些照著做則會有丟掉性命的危險,還有的會讓人非常反感。對待這樣的故事和文化,*合理的做法無疑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孝”之精神的發揚光大對維系社會秩序的良好和人們內心的安定而言,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天,社會倡導“新二十四孝”之說,就是將這種發自本心、出于自然的“孝”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的一種努力,其義無非就是在呼吁人們常回家看看父母、常與父母交流、常為父母的身心健康著想等等。這些倡導對于作為子女的中國人來說,雖然不宜宣傳為教條,但畢竟不失為一種必要的提醒,對于孝文化的重建來說也不失為一種可喜的進步。
家園:中華民族精神讀本 作者簡介
孫偉平 哲學博士,現任上海大學特聘教授、社會科學學部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職務有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及文化建設與評價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及價值哲學專業委員會會長。系“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價值論、人工智能哲學問題研究。主持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在內的 20 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7 項國家出版基金項目,2 項“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英文版出版項目。主持編寫年度性的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中國綠色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報告、中國文化建設發展報告。出版專著15部,主編或合著38部,譯著2部,在《哲學研究》、《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俄羅斯哲學協會學報》、《哲學》(越南)、《環境思想·教育研究》(日本)等中外報刊發表論文、譯文300多篇。論文100多篇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文摘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或摘要轉載,并被廣泛引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