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我的大腦好厲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61197
- 條形碼:9787559661197 ; 978-7-5596-611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的大腦好厲害 本書特色
●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后趙思家趣味開講,讓每個孩子讀懂腦科學本書是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后、備受歡迎的知乎神經科學領域大V趙思家,寫給青少年的首部作品,她用專業又獨特的講述方式,帶給孩子一堂學校里學不到的、生動有趣又好懂的腦科學啟蒙課。 ●從學習成長的日常生活出發,讓每個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聽音樂做作業到底好不好?”“我們為什么要不斷努力?” “什么是人工智能?”......這本書會讓孩子驚喜地發現,人類的大腦就是一個宇宙,但腦科學并不是高不可攀,腦科學與我們學習成長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了解大腦是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基礎。 腦科學能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更有效地休息、更科學地玩耍,也能更好地認識自己。 ●六大篇章,遞進式解讀,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全書以基礎篇、五感篇、情緒篇、學習篇、健康篇和未來篇六大篇章,為讀者搭建了一個科學完整的腦科學知識框架。每個篇章結束后附帶六張思維導圖,高度總結全篇,系統梳理全篇知識。 作者結合多年來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實踐方法,設計了大量有助于培養孩子科學思維的欄目,比如像科學家一樣實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大腦速記。孩子們可以獲得基于實證的科學觀念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構建健康的認知體系,學會學習。 ●早一點讀腦科學,就早一些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做好準備國家科技部已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 青少年接觸腦科學知識的啟蒙,不但能更好地認識自己,還能激發科學探究的好奇心和熱情,進一步打開與世界對話的窗口,為學習這些熱門科學和專業打好基礎:生物學、心理學、醫學、智能科學……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傾情作序!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 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武,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信息技術教研組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小學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袁中果,兒童心理學專家、知乎大V葉壯聯袂推薦! ●精美裝幀:隨書附贈全腦結構示意海報,直觀再現腦科學基礎知識;80克超滑純質用紙,紙張細膩手感絲滑;四色內文、30幅精美插畫、鎖線設計,提升閱讀體驗。 ●湛廬文化出品
我的大腦好厲害 內容簡介
"《我的大腦好厲害》是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后、科普作家、知乎大V趙思家寫給青少年的腦科學啟蒙書。作者通過孩子們感興趣的55個日常問題,帶來了一門學校的老師不教但很好重要的課——腦科學。在作者筆下,腦科學不再是高冷、復雜的,而是和每一個孩子息息相關的學問:一方面,腦科學與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如何效率更高地學習、更有效地休息、更科學地玩耍;另一方面,腦科學還能從科學角度解釋孩子們關心的情緒、道德等問題。 全書以基礎篇、五感篇、情緒篇、學習篇、健康篇和未來篇六大篇章,為讀者搭建了一個科學完整的腦科學知識框架。作為科普作家,趙思家很擅長把復雜、艱深的腦科學知識轉化成俏皮有趣又不失嚴謹的文字,幫助每個孩子都能以輕松有趣的方式認識自己厲害的大腦。書中還加入了作者多年來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實踐方法,設計了有助于孩子培養科學思維的欄目。 這是一本孩子自己就能看懂的腦科學書,也是值得家長和孩子共讀的、培養科學思維、激發好奇心的科學啟蒙讀物。"
我的大腦好厲害 目錄
我的大腦好厲害 節選
聽音樂做作業到底好不好 ? 音樂與學習 我特別喜歡自習的時候聽音樂,但老師不允許做作業時聽音樂,我總是被老師逮住,音樂播放器至少被沒收過三次。自從讀博士期間開始研究聽覺和注意力,我一直都很想證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 “好,我們就是應該邊聽音樂邊做作業”。然而,2019 年 2 月初,針對這個問題的一個新研究已經提供了有效答案。 先公布答案,答案是:不好。聽任何類型的音樂,無論你喜歡不喜歡、聽不聽得懂歌詞,甚或有沒有歌詞,它都會明顯損害你的工作表現。相比之下,圖書館里的雜音不會有明顯影響。 在這個實驗中,被試被要求在聽不同音樂的情況下做一些測試,看這些音樂是怎么影響測試結果的。這個實驗有兩個關鍵,一個是聽什么音樂,另一個是做什么測試。讓我們依次來看看這兩個關鍵點,以及它們相對應的結果。 首先,音樂的選擇。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測試了五種情況:毫無背景聲音;模擬圖書館噪聲的背景聲;有歌詞的音樂,且歌詞是被試熟悉的;有歌詞的音樂,但歌詞是外文的且被試從未聽過;無歌詞的樂器演奏音樂。結果發現,前兩種的結果沒有區別,但后面三個,無論是聽怎樣的音樂,做出來的測試成績都不如沒有音樂的好。 那為什么聽圖書館噪聲的背景聲會比音樂效果還好呢?從聲音工程角度來說,背景聲雖然可能是隨機、略顯嘈雜的,但總體來講是平緩的,其間沒有發生特別令人關注的事件,用英文來說就是 uneventful。相比之下,音樂,即使是比較舒緩的音樂,也會包含很多引人注意的地方,無論是某個音還是某段曲調,用英文來講就是太 eventful 了。換言之,除了圖書館噪聲,其他的平緩的環境性聲音(ambient sound)都應該對工作沒有明顯影響,譬如下雨的聲音、樹林里鳥兒嘰喳的聲音。當然,這些聲音不能太響,吵得讓人無法忽視肯定比音樂還影響學習。 有些令人意外的是,無論在被試非常喜歡這首歌、明顯情緒被帶動起來的狀態下,或者被試平時也在學習工作時聽這首歌的情況下,被試的測試成績都明顯受到了負面影響,而且效果差不多。 其次,做什么測試。這個研究選擇測試被試的 “創造性表現”,也就是他們的 “創造力”(creativity)。寫作文、畫畫、做數學題其實都需要創造力,特別需要靈光一閃的那個瞬間。在心理學上,創造力測試多以發散性思維為指標,一般分為語言和繪圖兩種。在這個研究中,他們用的是語言式的創造力測試,叫作 “遠距離聯想測試”(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 tasks,縮寫 CRAT)。實驗是在英國做的,我從中文版中取兩個例子。 1.線索字為 “睛” “淚” “眨”,目標字為 “眼”。(這個題目的目標字為單音字。) 2.線索字為 “窩” “隱” “寶”,目標字為 “藏”。(這個題目的目標字為多音字。) 這個實驗主要探索的是聽音樂對創造力的影響,但如果仔細思考這個實驗使用的任務本身,其實代表的是語言記憶、頓悟、問題解決這三大能力。語言記憶能力影響你的語文、英語成績,頓悟能力影響你的數學成績,而問題解決能力影響所有科目。所以,只要這個測試針對的是創造力,就和日常學習工作沒關系了。 但話又說回來,為什么藝術家在創作時有時會播放音樂呢,而且往往是情緒高昂、很難被忽視的音樂。這是不是和這個研究的結論相反呢?也不是。因為藝術創作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情緒輸入,而音樂能夠很好地帶動情緒。所以“藝術創造時聽音樂會更帶勁兒”并不是“聽音樂會降低人的創造性表現”這個研究結果的反例。當然,這是一種解釋,說不定這個研究結果在未來會被推翻。上面的所有討論都以 “這個研究結果是真的且有普適性”為前提。 總體來講,這個研究設計得比較完善,確實回答了一個長期以來大家感興趣的問題。就此來看,無論你喜不喜歡、熟不熟悉,聽音樂對創造性工作或者包含問題解決能力的工作都可能有負面影響。 當然,我也明白,有時候寫作業時聽歌,根本就不是為了提高效率,而是為了把寫作業變成開心的事兒。
我的大腦好厲害 作者簡介
趙思家 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后,科普作者,知乎神經科學領域大V,46萬關注,擅長為充滿好奇的讀者提供新鮮、有趣又不失嚴謹的神經科學知識。2013年畢業于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本科,2014年獲倫敦大學學院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2015年攻讀同校的神經科學博士,并于2018年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于牛津大學做博士后。著有科普暢銷書《大腦通信員》,被《人民日報》推薦為中國好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