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遼寧灘涂貝類繁殖生物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7895
- 條形碼:9787030707895 ; 978-7-03-07078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遼寧灘涂貝類繁殖生物學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總結了近20年著者及其研究團隊在遼寧灘涂貝類繁殖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書共5章,**章至第四章分別介紹了中國蛤蜊、四角蛤蜊、薄片鏡蛤、日本海神蛤4種灘涂貝類的繁殖生物學,包括性腺發育周年觀察、性腺發育生物學零度與產卵有效積溫、生態環境因子對幼蟲及稚貝生長發育的影響,以及室內人工苗種繁育技術等;第五章為其他灘涂貝類的繁殖生物學,包括培育密度及餌料種類對大竹蟶幼蟲生長、存活及變態的影響,寬殼全海筍苗種繁育技術,生態因子對日本鏡蛤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 本書可供從事貝類養殖研究的科研人員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參考。
遼寧灘涂貝類繁殖生物學 目錄
**章 中國蛤蜊繁殖生物學 1
1.1 性腺發育周年觀察 1
1.1.1 采樣及性腺觀察 1
1.1.2 性腺發育分期及繁殖周期 2
1.1.3 性腺發育及雌雄同體問題探討 6
1.2 性腺發育生物學零度與產卵有效積溫 7
1.2.1 親貝性腺發育采集及室內促熟 8
1.2.2 生物學零度與有效積溫計算 9
1.2.3 組織學觀察分析及應用意義探討 10
1.3 生態環境因子對幼蟲及稚貝生長發育的影響 11
1.3.1 培育密度和底質對幼蟲及稚貝生長發育的影響 11
1.3.2 鹽度對幼蟲及稚貝生長發育的影響 14
1.3.3 干露和淡水浸泡對幼貝存活的影響 20
1.4 室內人工苗種繁育技術 23
1.4.1 催產孵化及幼蟲、稚貝培育 23
1.4.2 親貝形態、性比、產卵量 24
1.4.3 胚胎發育 24
1.4.4 幼蟲、稚貝及幼貝生長、存活 25
1.4.5 繁殖期及苗種繁育問題探討 26
參考文獻 27
第二章 四角蛤蜊繁殖生物學 30
2.1 性腺發育周年觀察 30
2.1.1 采樣及性腺觀察 30
2.1.2 性腺發育分期及鮮出肉率周年變化 31
2.1.3 性腺發育分期及產卵時間探討 35
2.2 性腺發育生物學零度及產卵有效積溫 37
2.2.1 親貝采集及室內促熟 37
2.2.2 生物學零度與有效積溫計算 38
2.2.3 四角蛤蜊生物學零度探討 40
2.3 生態環境因子對幼蟲及稚貝生長發育的影響 41
2.3.1 培育密度對孵化率及幼蟲存活和生長的影響 41
2.3.2 餌料種類對幼蟲生長、存活及變態的影響 47
2.3.3 不同附著基對幼蟲變態及稚貝生長的影響 51
2.3.4 大蒜對孵化率、幼蟲及稚貝早期生長發育的影響 54
2.3.5 光照對稚貝生長及存活的影響 58
2.3.6 投飼頻率對稚貝生長及存活的影響 60
2.3.7 周期性饑餓再投喂對稚貝生長及存活的影響 63
2.3.8 干露和淡水浸泡對稚貝存活的影響 65
2.4 室內人工苗種繁育技術研究 68
2.4.1 催產孵化及幼蟲、稚貝培育 69
2.4.2 親貝性比和產卵量 70
2.4.3 胚胎發育 70
2.4.4 幼蟲的生長、存活及變態 71
2.4.5 稚貝的生長、存活 72
2.4.6 幼蟲、稚貝規格及變態率 73
2.4.7 苗種繁育及產業前景探討 73
2.5 生態促熟及室內人工苗種繁育研究 74
2.5.1 采集及生態池促熟 75
2.5.2 肥滿度比較 76
2.5.3 性腺組織切片觀察 76
2.5.4 幼蟲及稚貝生長與存活 78
2.5.5 生態池促熟的探討 80
2.5.6 生態池促熟與精卵集中排放 80
參考文獻 81
第三章 薄片鏡蛤繁殖生物學 84
3.1 性腺發育周年觀察 84
3.1.1 采集及性腺觀察 84
3.1.2 性腺發育及性比周年變化 86
3.1.3 影響薄片鏡蛤性腺發育因素的探討 91
3.2 生化組分周年變化 93
3.2.1 采集及生化組分測定 93
3.2.2 糖原含量周年變化 95
3.2.3 脂肪含量周年變化 96
3.2.4 蛋白質含量周年變化 98
3.2.5 RNA/DNA值周年變化 100
3.2.6 生化組分周年變化探討 101
3.3 生態環境因子對幼蟲及稚貝生長發育的影響 103
3.3.1 溫度和鹽度對幼蟲生長與存活的影響 103
3.3.2 餌料種類和培育密度對幼蟲生長的影響 109
3.4 受精及早期胚胎發育細胞學觀察 113
3.4.1 早期胚胎采集及觀察 113
3.4.2 受精的細胞學觀察 114
3.4.3 早期胚胎發育觀察 115
3.5 苗種繁育技術 119
3.5.1 催產、孵化及幼蟲、稚貝培育 119
3.5.2 產卵量、卵徑、孵化率及D形幼蟲大小 121
3.5.3 幼蟲生長、存活及變態 121
3.5.4 稚貝的生長與存活 122
3.5.5 環境因子對幼蟲及稚貝生長存活影響的探討 123
參考文獻 123
第四章 日本海神蛤繁殖生物學 129
4.1 繁殖周期與性腺發育周年觀察 130
4.1.1 采樣及性腺觀察 130
4.1.2 性腺指數、性腺發育周年變化 131
4.1.3 關于日本海神蛤性腺發育的探討 134
4.2 性腺發育生物學零度及產卵有效積溫 136
4.2.1 材料與方法 136
4.2.2 二點法計算生物學零度及有效積溫 139
4.2.3 回歸直線法計算生物學零度及有效積溫 139
4.2.4 有效積溫法計算生物學零度及有效積溫 140
4.2.5 三種方法計算生物學零度和有效積溫比較 141
4.2.6 生物學零度與有效積溫的討論 141
4.3 生態環境因子對幼蟲及稚貝生長發育的影響 143
4.3.1 溫度對早期生長發育的影響 143
4.3.2 鹽度對幼蟲及稚貝生長存活的影響 149
4.3.3 鹽度突變和漸變對幼蟲及稚貝生長存活的影響 154
4.3.4 培育密度對孵化率、幼蟲及稚貝生長存活的影響 158
4.3.5 底質對變態期幼蟲、稚貝生長及存活的影響 162
4.3.6 餌料對幼蟲生長存活的影響 166
4.3.7 大蒜對幼蟲生長及存活的影響 171
4.3.8 干露對稚貝生長存活的影響 174
4.3.9 pH對幼蟲及稚貝生長存活的影響 178
4.3.10 總氨對早期生長發育的影響 186
4.3.11 亞硝酸氮對幼蟲及稚貝生長發育的影響 194
4.4 苗種繁育技術 203
4.4.1 催產孵化及幼蟲稚貝培育 204
4.4.2 春季人工苗種繁育 206
4.4.3 秋季人工苗種繁育 210
4.4.4 雌雄比、繁殖期及規模化苗種繁育探討 212
參考文獻 215
第五章 其他灘涂貝類繁殖生物學 222
5.1 培育密度及餌料種類對大竹蟶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 223
5.1.1 親貝采集、催產孵化及幼蟲培育 223
5.1.2 培育密度對幼蟲生長、存活及變態的影響 224
5.1.3 餌料種類對幼蟲生長、存活及變態的影響 226
5.2 寬殼全海筍苗種繁育技術 227
5.2.1 親貝采集、催產及幼蟲培育 228
5.2.2 親貝產卵量、胚胎發育及幼蟲稚貝生長存活 228
5.2.3 寬殼全海筍生長、繁殖特點探討 233
5.3 生態因子對日本鏡蛤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 233
5.3.1 親貝采集及生態因子設定 233
5.3.2 pH對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 234
5.3.3 溫度對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 236
5.3.4 鹽度對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 238
5.3.5 密度對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 239
5.3.6 生態因子對日本鏡蛤幼蟲生長發育影響的探討 241
參考文獻 243
遼寧灘涂貝類繁殖生物學 節選
**章 中國蛤蜊繁殖生物學 中國蛤蜊(Mactra chinensis)屬軟體動物門Mollusca 瓣鯉綱Lamellibranchia(又稱雙殼綱Bivalvia)蛤目Veneroida 蛤蝴科Mac時也e 蛤蚓屬Mac,為我國黃渤海區常見灘涂貝類,殼略呈三角形,殼面黃綠色或黃褐色,具有深淺交替的放射狀條帶,殼面生長線明顯。中國蛤蜊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遼寧、山東,以及日本、朝鮮等地,喜棲息于水流暢通、餌料豐富的近河口淺海處,以2~5m水深處*多,直至水深6031的海區均有分布(王子臣等,1984)。中國蛤蜊味道鮮美、出肉率高,是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灘涂經濟貝類(劉相全等,2007)。“東港大黃蜆”即中國蛤蜊,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曾經天然產量很高,但由于亂采濫捕和環境污染,野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開展中國蛤蜊繁殖生物學研究,進行苗種人工繁育和增養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 1.1 性腺發育周年觀察 目前,有關中國蛤蜊性腺發育的基礎研究已有報道,王子臣等對鴨綠江口中國蛤蜊的形態構造、生活習性、繁殖習性及胚胎發育等方面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劉相權等結合土池育苗試驗,對山東海陽丁字灣海區中國蛤蜊的性腺發育規律和胚胎發育過程進行了研究。本研究團隊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采用組織學方法對大連莊河海區中國蛤蜊的性腺發育周年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 1.1.1 采樣及性腺觀察 中國蛤蜊采自遼寧大連莊河自然海區,每月上旬采樣一次,其中5月、6月、7月和8月每月采樣2次,每次隨機抽取30~40個個體,測量殼長、殼高,稱總重和軟體部鮮重,計算出肉率(軟體部鮮重7總重×100%)。另外取20~30個樣本取性腺部位,用Bouin's固定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切片厚7um,蘇木精-伊紅(只丑)染色(芮菊生等,1984),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拍照。 胚胎發育觀察:將中國蛤蜊升溫促熟試驗中自然排放的精卵,在水溫約231下受精孵化,2411內連續鏡檢、拍照,記錄胚胎發育過程。 性成熟率(R)的計算:性成熟率表示群體性腺的發育變化,按下式計算(曾志南和李復雪,1990) (1-1) 式中,N代表觀察總個體數,n1-n5分別表示各期的個體數,I~V為性腺發育各期,規定。 1.1.2 性腺發育分期及繁殖周期 1.1.2.1 性腺發育分期宏觀特征及組織學觀察 中國蛤蜊性腺屬濾泡型,具雙殼貝類基本特征。有學者將中國蛤蜊性腺發育分為4期(劉相全等,2007)0本研究參考國內外學者的雙殼貝類性腺發育研究結果(張福綏等,1980;李何等,1990;趙志江等,1991;鄭家聲等,1995;劉德經等,2003;吳洪流和王紅勇,2002;林志華等,2004;蔡亞英等,1994),并根據中國蛤蜊性細胞本身的特點和發育規律,將其性腺發育分為5期。 1.增殖期(Ⅰ) 發育時間從3月中旬到5月中旬,水溫4.6~12.21。宏觀特征:性腺開始形成,在內臟團表面用肉眼隱約能看見一層很薄的性腺,在增殖期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組織切片觀察結果如下。 雌性:濾泡腔已形成,其體積小、大小不均勻、形狀不規則,濾泡腔空虛,濾泡間有大量的結締組織,標志著性腺發育已進入增殖期。隨著發育的繼續,濾泡壁開始增厚,并出現附著于濾泡壁上的卵原細胞,在卵原細胞之間出現一些無卵黃的卵母細胞和少數發育較快的卵黃形成前期的初級卵母細胞(圖1-1:7)。 雄性:濾泡已出現,隨著水溫回升,濾泡生殖上皮的生殖細胞開始增殖,出現精原細胞和初級精母細胞。濾泡腔為一較大空腔(圖1-1:1)。 2.生長期(Ⅱ) 發育時間從5月下旬到6月上旬,水溫11.6~19.21℃。性腺覆蓋內臟團面積增大,在生長期前期肉眼仍不能分辨雌雄,但在后期雌性性腺呈紅色。 雌性:濾泡數量增加,分布范圍增大,濾泡內卵原細胞繼續分裂增殖,卵母細胞數量急劇增多,呈梨形或袋狀,卵柄附著于濾泡腔壁上。后期在濾泡腔內開始出現少量成熟的卵細胞,整個濾泡腔空隙逐漸變小(圖1-1:8)。 雄性:濾泡數量增加、體積增大,濾泡中的精原細胞迅速分裂增殖和分化,細胞數目急劇增加,濾泡腔空隙開始縮小,濾泡內可觀察到精原細胞至精子各個發育階段的細胞(圖1-1:2)。 3.成熟期(Ⅲ) 發育時間從6月中旬到7月上旬,水溫18.2~22.61。個體顯得肥碩豐滿,性腺幾乎覆蓋整個內臟團,并延伸到足的基部。卵巢呈鮮紅色或紫紅色,精巢呈乳白色或淡黃色。后期如刺破或擠壓性腺,可見卵子和精液流出,遇水即散開。組織切片觀察結果如下。 雌性:濾泡為全年*飽滿,濾泡間的空隙已經基本消失。濾泡壁上仍有一些帶卵柄的未成熟的卵母細胞,但數目很少,整個濾泡腔被成熟卵子和生長期晚期的卵母細胞所充滿,成熟卵子在腔內因相互擠壓呈不規則形(圖1-1:9)。 雄性:濾泡壁上有少量的精原細胞和精母細胞,變態的精子呈輻射狀排列,占據濾泡腔的大部分空間,精子頭部朝向濾泡壁,鞭毛朝向濾泡腔,集中成束狀(圖1-1:3)。 4.排放期(Ⅳ) 發育時間從7月中旬到9月上旬,水溫21.8~26.81。由于排放初期是少量排放,性腺外觀特征變化不明顯,肉眼無法準確判斷是否已排放。但大量排放后的性腺飽滿度明顯下降,用肉眼很容易鑒別。此時雌雄仍可分辨,但如刺破性腺已無卵子和精液流出。組織切片觀察結果如下。 雌性:由于生殖細胞的排放,濾泡體積縮小,濾泡內出現大小不等的空腔,濾泡壁變薄,其上有少量的生長期初期的卵母細胞,有些濾泡壁破裂。濾泡腔內有排列稀疏的發育不同步的生長期后期的卵母細胞和少量未產出的成熟卵子(圖1-1:10、11)。 雄性:隨著精子的排放,濾泡開始出現大小不等的輻射狀空腔,精子數量減少(圖1-1:4、5)。 5.休止期(Ⅴ) 發育時間從9月中旬到翌年3月,水溫24以下。軟體部分消痩,雌雄不能分辨,內臟表面透明,呈水泡狀,看不到性腺分布。組織切片觀察結果如下。 雌性:成熟卵子大量排放后,濾泡漸變為一大空腔,形狀不規則,濾泡壁變薄并開始萎縮退化,本期初,濾泡內仍可見處于被吸收狀態的個別未產出的卵母細胞及卵原細胞,本期末,結締組織大量增生,濾泡消失,性腺發育完成一個周期(圖1-1:12)。 雄性:精子排盡后,濾泡成為一空腔,殘留的各期精細胞也逐漸退化、吸收,濾泡也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結締組織增生(圖1-1:6)。 圖1-1 中國蛤脷性腺不同發育時期及雌雄同體的組織切片(彩圖請掃封底二維碼) 1.1.2.2 繁殖周期 1.繁殖盛期與性成熟率 在大連莊河海區釆集的同一批中國蛤蜊樣本,個體之間性腺發育和成熟程度并不完全相同。若以X值(性成熟率)表示群體性腺的發育情況,由表1-1可見, 從9月至翌年6月上旬,R值都在80%以下;8月上旬的R值達94.62%,推斷這段時間應是當地中國蛤蜊的繁殖盛期。 表1-1 大連莊河海區中國蛤蜊性腺發育 2.繁殖周期與鮮出肉率 根據中國蛤蜊性腺周年組織切片顯微觀察結果并結合室內人工育苗情況判斷,在大連莊河海區,中國蛤蜊2齡性成熟,性成熟后繁殖周期為一年,每年繁殖期為7月上旬開始到9月上旬結束,8月上旬為繁殖盛期。在一個繁殖周期中同齡雌雄個體性腺發育基本同步,雄性發育略快。從3月中旬至5月中旬海區水溫為4.6~12.2℃,性腺處于增殖期,鮮出肉率為30.38%~32.29%;從5月下旬至6月上旬,水溫為11.6~19.2℃,性腺處于生長期,鮮出肉率為34.427。;從6月中旬至7月上旬,性腺進入成熟期,隨后即進入排放期直至9月上旬,水溫為18.2~26.8℃,鮮出肉率為全年*高從9月中旬到翌年3月,性腺處于休止期,鮮出肉率為27.36%~30.29%。性成熟率、鮮出肉率的周年變化如圖1-2、圖1-3所示。 圖1-2 中國蛤蜊性成熟率與水溫的周年變化關系 圖1-2 中國蛤蜊性成熟率與水溫的周年變化關系 圖1-3 中國蛤蜊鮮出肉率與水溫的周年變化關系 1.1.3 性腺發育及雌雄同體問題探討 1.1.3.1 性腺發育分期問題 研究性腺發育分期是了解動物性腺發育規律和繁殖周期及其繁殖期的基礎。目前,關于雙殼貝類性腺發育的分期及其標準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對雙殼貝類性腺發育的分期,多是基于對其性腺的組織學切片觀察。例如,鄭家聲(1995)將泥蚓(Tegillarca granosa)的性腺發育分為5期,而吳洪流和王紅勇(2002)將波紋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的性腺發育分為6 期。目前,較多的研究者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濾泡的發育形態及濾泡中生殖細胞的數量、比例和發育狀況等特征進行分期,將雙殼貝類的性腺發育分為5 期,如青蛤(Cyclina sinensis)(李何等, 1990)、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閏喜武, 2005)、西施舌(Mactra antquata)(劉德經等, 2003)、文蛤(Meretrix meretrix)(林志華等, 2004)。著者根據中國蛤蜊與其他埋棲型貝類性腺構造、發育的相似性,在王子臣等(1984)、劉相權等將中國蛤蜊性腺發育劃分為4個時期的基礎上,另細化出一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