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生態防護林體系營建理論及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4672
- 條形碼:9787030704672 ; 978-7-03-07046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生態防護林體系營建理論及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黃河三角洲濱海中重度鹽堿地生態防護林營建困難、質效較低等問題,采用植被恢復生態學和土壤生物工程理論,圍繞鹽堿地生態防護林生產力提高和功能提升目標,系統開展了黃河三角洲濱海鹽堿地生態防護林營建理論及其關鍵技術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討了黃河三角洲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統的水鹽交互效應,揭示了地下水水位及其礦化度對檉柳生理生態特征的影響,明確了黃河三角洲主要耐鹽植物材料的生長及生理特征,評價了不同防護林林分配置模式的生態效應,研發了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防護林的建植技術,構建了以“水體-土壤-生物”為關鍵配置要素的濱海鹽堿地生態防護林營建模式:可為濱海鹽堿地退化生態系統的植被恢復與生態修復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本書可供從事林學、生態學、土壤學、植物生理學、生態環境管理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政府決策或管理部門的相關人員參考。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生態防護林體系營建理論及技術 目錄
前言
第1章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防護林體系建設概況 1
1.1 黃河三角洲自然環境特征 1
1.2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防護林建設概況 9
1.3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防護林建設主要研究進展 12
主要參考文獻 20
第2章 黃河三角洲地下水 -土壤-植物系統水鹽交互效應 23
2.1 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統水鹽運移過程概述 23
2.2 試驗材料與方法 30
2.3 微咸水礦化度下潛水埋深對淺層土壤 -檉柳水鹽分布特征的影響 33
主要參考文獻 55
第3章 地下水水位及其礦化度對檉柳生理生態特征的影響 64
3.1 地下水與植物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64
3.2 試驗材料與方法 74
3.3 地下水水位礦化度對檉柳葉片生理生態特征的影響 76
主要參考文獻 94
第4章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主要耐鹽植物材料的生長及生理特征 102
4.1 主要耐鹽樹種苗木生物量及其根系形態結構特征 102
4.2 濱海鹽堿地主要樹種的耐鹽性比較 113
4.3 鹽旱交叉脅迫下檉柳幼苗的生理生化特征 119
主要參考文獻 136
第5章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防護林林分配置模式及其效應評價 140
5.1 濱海鹽堿地不同防護林配置的土壤酶活性 140
5.2 濱海鹽堿地防護林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190
5.3 濱海鹽堿地不同林分配置模式的改良土壤效應 234
5.4 濱海鹽堿地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 247
主要參考文獻 276
第6章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防護林建植技術 296
6.1 濱海低洼鹽堿地防護林高效建植技術 296
6.2 濱海地區中度鹽堿地農田防護林綜合構建技術 299
6.3 濱海地區重度鹽堿地道路防護林綜合配套營建技術 306
6.4 濱海鹽堿地防護林造林關鍵技術 315
主要參考文獻 331
第7章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低效防護林綜合配套改造 332
7.1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低效防護林現狀分析與類型劃分 332
7.2 黃河三角洲低質低效人工刺槐林分類與評價 337
7.3 黃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生態特征 345
7.4 黃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模式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353
7.5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低效防護林補植改造效應分析 365
主要參考文獻 373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生態防護林體系營建理論及技術 節選
第1章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防護林體系建設概況 1.1 黃河三角洲自然環境特征 1.1.1 黃河三角洲的形成與演變 黃河下游河道橫貫華北平原,在歷史上決口改道頻繁。自《尚書 禹貢》書中記載的河道至現行河道,數千年來遷徙無定。由于黃河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入海方位和沖淤范圍不同,因此黃河三角洲形成發育的位置和規模也在不斷變化。近年來應用衛星遙感技術,對黃河三角洲的形成演變特點及水文地貌等進行了綜合、科學的分析,學術界對不同時代三角洲的界定漸趨一致,即分為古代黃河三角洲、近代黃河三角洲和現代黃河三角洲。 古代黃河三角洲是黃河自遠古至 1855年(清咸豐五年)改道山東大清河入海之前,多次變遷中沖積而成的諸多三角洲的統稱。其地理范圍是以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為頂點,北至天津、南至徐淮的黃河沖擊泛濫地區,面積達2.5×105km2。 近代黃河三角洲是指 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于河南銅瓦廂決口,廢棄徐淮流路,北奪山東大清河入海后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其地理范圍是以墾利縣(現稱墾利區)寧海為頂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支脈河的扇形淤積地區。 現代黃河三角洲是指 1934年黃河尾閭分流點下移 26km,開始建造以墾利縣(現稱墾利區)漁洼為頂點的現代黃河三角洲體系,西起挑河,南達宋春榮溝的區域。其主要由以甜水溝為中軸的亞三角洲體(1934~1938年、1947~1953年)、以神仙溝為中軸的亞三角洲體( 1953~1963年)、以刁口河為中軸的亞三角洲體(1964~1976年)和以清水溝為中軸的亞三角洲體(1976~1998年)等 4個亞三角洲體組成。1976年黃河尾閭在西河口經人工改道,由清水溝入海,開始建造*新的亞三角洲堆積體。 我們通常所說的黃河三角洲,主要包括以寧海為頂點的近代黃河三角洲和以漁洼為頂點的現代黃河三角洲兩個堆積體系。其陸上部分似呈向東北打開的扇形,突出岸外的分流河口與內凹向陸的河間海灣相間分布,因而扇邊呈鋸齒狀,從分流頂點向下游放射的古河床高地構成扇形的骨架。 從近代黃河三角洲和現代黃河三角洲的發育看,尾閭河段的演變規律正是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一個天然模式。這種河道循環擺動、漫流的狀態,造成了大環境極不穩定的局面,這也是限制黃河三角洲開發的主要原因。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界定根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對目前黃河三角洲的經濟地理界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是以黃河歷史沖積平原和魯北沿海地區為基礎,向周邊延伸擴展形成的經濟區域,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地處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的渤海南岸中心地帶,地域范圍包括東營市和濱州市的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市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市樂陵市、慶云縣,淄博市高青縣和煙臺市萊州市。其涉及 6個地級市的 19個縣(市、區),總面積為 2.65萬 km2,約占山東省陸域面積的 1/6。國務院 2009年 11月 23日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國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1.2 黃河三角洲的地貌環境 1.1.2.1 平原地貌特征 黃河沖積平原為黃河三角洲平原地貌中*為重要的類型。 第四紀中更新世晚期,黃河下游始進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南北擺蕩沖積、泛淤,形成黃泛平原,組成物質以粉砂為主。由于黃河多次改造、決口泛濫,廢棄河道錯綜分布,加之后期地表流水改造及人為影響,平原上崗、坡、洼地分布復雜。黃河下游主要地貌類型有如下幾種。 河灘高地一般呈狹長崗狀或脊狀條帶,大致沿黃河故道分布,由極細砂和粉砂組成。高出平地或背河洼地 2~7m,寬度為 3~15km,為平原上重要的帶狀正地形。 沙質河槽地沿黃河故道帶斷續分布,是古黃河河床相沉積,組成物質以細砂為主。現變成沙荒地,有的經風力改造形成沙丘帶。 河間淺平地各故道高地之間地勢相對低平的洼地,為該區域主要負地形。由黃河泛濫時期的漫流或靜水沉積而成。組成物質主要為黏土質粉砂或粉砂質黏土,土質黏重,易澇易干。 緩平坡地河灘高地與河間淺平地之間逐漸過渡的漫坡地。由黃河洪水溢出天然堤后漫流堆積而成。地勢向河間淺平地緩傾,坡度為 1/7000~1/3000。形態多樣,為黃泛平原上分布*普遍、面積*大的地貌類型。 背河槽狀洼地為現行黃河河道大堤外側呈條帶狀沿堤斷續分布的槽形洼地,是一種人工地形,因沿河道取土筑堤而形成。槽形洼地多接受黃河地上河道的側滲潛水匯集,形成滯水區。 決口扇形地是黃河決口時洪水以決口處為頂點散流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主要分布于現行黃河及黃河故道兩側。組成物質較粗,有細砂或粉砂。 黃河三角洲大部分位于東營市,又稱為近代黃河三角洲。 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經山東入海以來,在墾利寧海以下南北擺動、改道向海淤積形成。黃河尾閭在擺蕩淤積過程中也形成河灘高地、河間洼地、緩平坡地和決口扇形地等一系列小地貌類型,參與黃河三角洲的構成。 1.1.2.2 海岸地貌特征 粉砂淤泥質海岸是黃河三角洲的主要海岸地貌類型,主要分布于渤海灣南岸、萊州灣西岸及南岸。西起漳衛新河口,經現在的黃河口,向東延伸至萊州市虎頭崖附近。本段海岸主要是魯北黃河三角洲平原和泰魯沂山地北麓諸河沖積、海積平原海岸,沿海海拔在 5m以下,海岸帶組成物質以黃河入海泥沙為主,形成我國北方主要的粉砂淤泥質海岸。具體分為 2個亞類。 (1)黃河三角洲平原海岸 起自漳衛新河口,東經黃河口至支脈河口。從漳衛新河口東側至順江溝口為古代黃河三角洲平原海岸的一部分。海岸曲折多彎,曲折率達 3.8。主要是 1128年(宋建炎二年)以前由黃河淤積而形成,很少受黃河尾閭擺蕩影響,長期受潮汐、風浪的再改造作用,沿岸形成了寬廣平坦的潮灘和樹枝狀密布的潮水溝。潮灘由黏土質粉砂及粗粉砂組成。在潮灘的平均高潮線上緣分布著一列由貝殼及貝殼砂組成的“島鏈”。近代,該島鏈處于持續侵蝕破壞中。此外,在潮灘上分布有許多殘留高地,為古代黃河三角洲平原殘跡,年內大潮不能淹沒,當地百姓稱為“坨子”。 順江溝口—支脈河口海岸段為 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由河南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近代黃河三角洲海岸。在 1976年黃河口故道(釣口河故道)以西,海岸多彎曲。釣口河大嘴以東轉南,至支脈河口海岸輪廓相對比較平直。海岸潮灘以順江溝至釣口河間以及支脈河口外發育好、寬度大,潮水溝發育。該海岸是近代黃河三角洲淤漲*快的海岸段。1855~1984年,全線共淤進 18.47km,平均淤進速率為 0.16km/a。 (2)萊州灣粉砂質平原海岸 該海岸段位于萊州灣南岸,西起支脈河口,東至萊州市虎頭崖以西附近。以海岸低平、岸線平直、潮灘寬度大致均勻為特色。該岸段大潮高潮線以下至低潮線之間的潮灘由砂質粉砂組成,寬闊平坦。潮灘上的潮水溝多為附屬于潮間河道兩側的羽狀潮溝系,以支脈河小清河口外潮水溝較為密集。大潮高潮線以上的濱海濕地,有呈斑狀分布的鹽沼地,有稀疏耐鹽植被分布,現多開辟為鹽田、養殖池。該海岸的支脈河至膠萊河口岸段基本穩定,膠萊河口以東自 1958年以來岸線明顯蝕退。 1.1.3 黃河三角洲的水文環境 1.1.3.1 河流水文特征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河流眾多,并多為東西流向。黃河橫貫黃河三角洲區域腹部,南有小清河、支脈河、杏花河、孝婦河、淄河,北有徒駭河、德惠新河、馬頰河、漳衛新河、潮河、秦口河等。這些河流南承泰沂山北麓之洪,西泄魯西北三市之水,北控入海門戶。因此,其蓄泄吐納不但關系著黃河三角洲一隅,且影響魯西北各地,乃至濟南、淄博、濰坊。 (1)黃河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 9個省(自治區),在東營市墾利縣(現稱墾利區)注入萊州灣,全長 5464km,流域面積為 75萬 km2。山東省內河道長 617km,約為全長的 1/9,流域面積為 1.83萬 km2。黃河是一條聞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水、沙資源豐富,是形成和維持黃河三角洲地區水系的主動河流。根據黃河利津水文站 50多年的觀測資料,黃河在該區域年平均徑流量為 366.4億 m3。黃河徑流主要來源于中、上游流域降水產生的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受氣候波動影響,徑流量的年際變化較大,且具有豐枯交替變化、連續豐水年或連續枯水年的特點。 1972~1999年的 28年中,有 22年黃河下游出現斷流,累計達 1084天。特別是 20世紀 90年代,幾乎年年斷流,且歷時增加、河段延長。1997年黃河斷流*為嚴重,距河口*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斷流達 226天,斷流河段曾延至河南開封附近。 (2)海河水系 南起黃河,北至漳衛新河,其間河流均屬于海河水系,有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秦口河、潮河 5條河道。 1)馬頰河 馬頰河發源于河南省濮陽市金堤河,經河南、河北入山東。原河道下游段已被德惠新河占用,現在的河道下游是與德惠新河同時開挖的。馬頰河長 521km,流域面積為 12 239.2km2。山東省內河長 448km,流域面積為 10 638.4km2,年徑流量為 4.7億 m3,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 84.8萬 t。馬頰河在該區域內流經樂陵、慶云,在無棣縣入海。 2)德惠新河 德惠新河發源于德州市平原縣王鳳樓村,自陽信縣崔家樓村進入黃河三角洲,至王坤兮村北進入德州市慶云縣,又于無棣縣解家村進入黃河三角洲,河道全長 172.5km,流域面積為 3248.9km2,是為了改善徒駭河、馬頰河之間的排水條件,于 20世紀 60年代中期開挖的一條新河道,在無棣縣下泊頭村與馬頰河相匯。 3)徒駭河 徒駭河由西南向東北流入山東省聊城市莘縣文明寨村東,自惠民縣鄭家村流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在該區域流經惠民、濱城、沾化,于沾化區套兒河注入渤海,全長 436km,流域面積為 13 902km2。該區域內河長 135.1km,年徑流量為 8.28億 m3,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 88.1萬 t。該區域內排水面積為 30km2以上的支流共 15條,總長度為 271km,其中排水面積 100km2以上的支流 7條,長度為 168km。 4)秦口河 秦口河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排澇的骨干河道,起自沾化區趙山家村,至東風港匯入套兒河,河道長度為 57.65km。排水面積 30km2以上的支流共 28條,總長度為 689.6km,其中排水面積 100km2以上的支流共 10條,長度為 420.9km。 5)潮河 潮河是黃河與徒駭河之間為了解決徒駭河洪水頂托排澇,于 20世紀 60年代中期開挖的一條獨流入海河道,起自濱城區西沙河口,于沾化區大王村以北入海,長度為 69.1km。排水面積 30km2以上的支流共 7條,總長度為 262.4km,其中排水面積 100km2以上的支流共 5條,長度為 220.9km。 (3)小清河水系 小清河水系有小清河、北支新河、支脈河、溢洪河等。 1)小清河 小清河發源于濟南諸泉,西起睦里莊,東注入渤海萊州灣,干流全長為 233km,流域面積為 10 336km2。小清河自鄒平市五龍堂入境,穿越鄒平、高青、博興、廣饒等,于壽光市羊角溝入海,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區域內全長為 118.6km,流域面積為 2732.3km2。該河自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至紹興七年(即公元 1130~1137年)人工挖掘而成,距今已有 880多年歷史。歷史上小清河河道寬闊、河水清澈,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