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讀懂吳越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844068
- 條形碼:9787517844068 ; 978-7-5178-440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懂吳越國 本書特色
《讀懂吳越國》以時間為序、以事件為鏈,以宣講的形式,避開以往同類作品對歷史事實平鋪直敘的處理方式。“一文一事”“一事一史”“一史一理”,盡可能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地展現吳越國錢王文化精髓、錢镠和歷代錢王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藝術。結合現實,在尊重史料和證據邏輯的基礎上,讓每一篇文章都能讀出點滴“歷史照進現實”的學問。
讀懂吳越國 內容簡介
大體以時間為序、以事件為鏈,以宣講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文風通俗。以平實、活潑,甚至略帶風趣的口吻敘述吳越國、吳越錢氏后裔的重要史實,可以說是“一文一事”“一事一史”“一史一理”;二是類型多樣。涉及經濟、管理、人文等多方面內容,立體化展現吳越錢王文化精髓、錢镠和歷代錢王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藝術;三是結合現實,在尊重史料和證據邏輯的基礎上,讓每一篇都能讀出點滴“歷史照進現實”的學問。
讀懂吳越國 目錄
**講 錢镠:販鹽·衣錦還鄉·吳越國王
第二講 錢元瓘:依靠戰功登上王位
第三講 錢弘佐:王室喋血的關鍵人物
第四講 錢弘倧:被權臣所廢的悲情之君
第五講 錢弘俶:納土歸宋·保民齊家
第二篇 史海·掌故
**講 五代十國:為何頻現“人亡政息”
第二講 制造經濟增長點:吳越國富甲天下的背后
第三講 善事中原:一本明晰的經濟賬
第四講 歷史真相:“鐵券”其實不能“免死”
第五講 貨幣短缺:鑄鐵錢之議的提出與結局
第六講 經營杭州:擴城與治水
第七講 外交風波:安重誨事件始末
第八講 錢弘俶治國:懲貪與重民
第九講 遠交近攻:終滅南唐
第十講 損失重大:吳越國時期的杭州火災
第十一講 納土歸宋:體面的下崗轉制
第十二講 禮遇和禮節:歸宋后的錢弘俶
第十三講 錯綜復雜:錢弘俶去世之謎
第三篇 細節·智慧
**講 錢镠的成功之道
第二講 不輕易被左右
第三講 敢于擔當
第四講 善于用人
第五講 唯才是舉
第六講 正向激勵
第七講 聽得進不同意見
第八講 低調求生存
第九講 正確看待功勞
第十講 平衡名與利
第十一講 善待“老資格”
第十二講 照章辦事
第十三講 董昌的失敗教訓
第四篇 家訓·家風
**講 孝、親、嚴、和:錢镠的兒女情長
第二講 秘色國寶:錢镠對母親的至孝
第三講 臨終托孤:多問身前 少管身后
第四講 英雄的自白:《還鄉歌》
第五講 錢氏家訓:錢镠廉政思想的啟示
第六講 武肅王遺訓:吳越國宗室家風的系統總結
第七講 謙遜多方:吳越錢王的本色
第八講 賢淑謹慎:吳越國的王后們
附錄
1.錢镠、錢元瓘、錢弘俶(部分)諸子一覽表(含錢镠同父同母兄弟表)
2.《武肅王八訓》《武肅王遺訓》《錢氏家訓》原文
3.重要奏疏、詔書、碑記原文
4.吳越國版圖及主要形勢
5.吳越國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后記
讀懂吳越國 節選
**講 錢镠:販鹽·衣錦還鄉·吳越國王 錢镠,五代十國時吳越國的建立者,公元907—932年在位。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臨安縣(今杭州市臨安區)人。少年時勇敢而有力量,好俠義,以解仇報怨為能事。唐咸通八年(867),16歲時外出,到杭州、越州(今浙江紹興)、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販賣私鹽,至咸通十三年(872)結束。這段販賣私鹽的經歷,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錢镠的體魄和膽識。 一、早期活動 唐乾符年間(874879),錢镠為同鄉董昌的部將。錢镠武藝高強,又富有軍事指揮才能,經平定王郢之亂、朱直孫端之亂、曹師雄之亂等大小戰事后,其軍事才能開始逐步受到重視,被提拔為偏將、副指揮使、兵馬使等職,逐步從一個下級軍官成長為中高級軍官。 唐廣明元年(880),錢镠以伏擊和虛張聲勢等戰術,以少敵多打退黃巢起義軍一部。由于此役名義上是董昌、錢镠兩人合作進行的,又因錢镠讓功董昌,所以,戰后董昌因功任杭州刺史,錢镠為杭州管內都指揮使。與此同時或稍前,杭州八縣在原有為自保建立的鄉民武裝基礎上,統一組建“八都兵”,這支武裝名義上以臨安縣石鏡都董昌、錢镠為首。但因董昌不諳軍事,所以錢镠擁有事實上的軍隊指揮權,八都兵成為其建立嫡系武裝的開始。 當時,劉漢宏(?—886)任義勝軍節度使據越州(今浙江紹興),并有稱帝野心,攻取鄰郡。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內牙將領薛朗(?—888)趕走節度使周寶(814—887),自稱留后。因黃巢攻占長安而避禍四川的唐僖宗慌忙命董昌出兵討伐,董昌將這一任務交給錢镠。于是,錢镠奉命率八都兵進攻越州,殺劉漢宏;又攻占潤州,生擒薛朗,剖其心祭周寶。叛亂平定后,董昌被唐朝廷任命為越州觀察使,同時上表推薦錢镠代替自己任杭州刺史。 二、從坐鎮杭州到平定兩浙 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大大減弱,地方之間混戰不斷。從唐光啟三年(887)至景福元年(892),來自北方蔡州(州治在今河南汝南縣)的軍閥孫儒和淮南土著勢力楊行密之間混戰不斷,并禍及錢镠,錢镠率軍與兩方力戰(和楊行密有短暫聯合),雖有敗績,但亦使孫儒無力侵犯兩浙地區,其威名日益為唐朝廷所重視。到景福二年(893),唐朝廷授錢镠鎮海軍節度使一職,同時把鎮海軍的治所從潤州遷往杭州,又在越州建立威勝軍,以董昌為節度使。 唐乾寧二年(895),董昌在越州稱帝,國號“大越羅平”,年號“天冊”,偽授錢镠為兩浙都將。錢镠不接受董昌命令,勸他“與其閉門作天子,不如開門為節度”,同時將情況上報唐朝廷,唐昭宗遂命錢镠討伐董昌。錢镠起初感念提攜之恩,對滅董昌猶豫不決,但董昌卻聯合淮南楊行密攻蘇州、杭州,錢镠腹背受敵。這一軍事冒險迫使錢镠率八都兵反擊,強攻越州。董昌兵敗,被殺(一說在被押解途中投江自殺)。乾寧三年(896),錢镠因功被唐朝廷授予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次年又賜錢镠金書鐵券,授其“卿恕九死,子孫三死”的特權。 淮南軍閥,同時也是后來楊氏吳國的建立者楊行密和錢镠的關系時而友好,時而敵對,以敵對為主。對淮南(包括吳國、南唐)的關系成為錢镠和后來的吳越國歷代國君制定對外政策的主要依據。楊行密攻占原本為錢镠所有的鎮海軍節度使治所潤州和常州后,試圖進一步吞并兩浙,但多次敗于錢镠。而錢镠也始終未能收復為楊行密所奪的潤州、常州。所以,在錢镠的時代,“兩軍十三州”是指鎮海軍下轄的潤州、常州、蘇州、湖州、睦州(今杭州建德、桐廬、淳安)、杭州6州和鎮東軍的越州、明州(今浙江寧波)、臺州、溫州、婺州(今浙江金華)、衢州、處州(今浙江麗水)7州。其中,潤州、常州并不實際領有,故此時的“十三州”為法理意義上的虛指和遙領,吳越國實際占有11州。 唐天復二年(902),錢镠親兵“武勇都”統帥徐綰、許再思在錢繆的統治中心杭州發動叛亂,是為“武勇都之變”。 P3-5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