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38280
- 條形碼:9787512638280 ; 978-7-5126-382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本書特色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諫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于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余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綱要、理論與方法。該書不僅是魏征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將《群書治要》的嘉言整理為六個大綱: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借鑒。 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 唐太宗《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 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 魏 徵 我朝承和、貞觀之間,致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 —— 林信敬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內容簡介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諫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于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余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綱要、理論與方法。該書不僅是魏征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將《群書治要》的嘉言整理為六個大綱: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借鑒。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目錄
壹、君道
一、修身
甲、使命
1、《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為天下王。”圣人取類以正名,而謂君為“父母”,明仁愛德讓,王道之本也。《尚書·洪范》上說:“天子能做人民的父母,而為天下所歸往。”圣人用相似的稱謂來端正名分,而稱君主是“父母”,表明寬仁慈愛、有德禮讓,是王道的根本。
2、圣人之從事也,所由異路而同歸,其存亡定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澤之所及亦遠也。
①存亡定傾:使瀕臨滅亡或已亡者得以繼續存在或延續,使危險的局勢或即將傾覆的國家轉為穩定。②澤:恩德,恩惠。
圣人做事,都是殊途同歸,他們使瀕臨滅亡之國得以延續、使即將傾覆之國得以安定的目的是一致的,心志總是不忘記要有利于人民。……圣人的心境,日夜都不忘記有利于他人,他們的恩德所播及的地方也是很廣遠的。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作者簡介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書監,并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于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陜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