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博物館青少年人文講堂“系列:新物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0883
- 條形碼:9787020170883 ; 978-7-02-01708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物館青少年人文講堂“系列:新物語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7-14歲通過對物質文化遺產的解讀,引導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的魅力和本質,探索記憶與歷史、審美與生活、文明的相遇、科技和古文明、古老哲學的新生命等問題。
博物館青少年人文講堂“系列:新物語 內容簡介
人事代謝,往來古今,大地沉默不語,萬年浮沉鑄就中華脊梁。 文物無言,你我亦無言,而時空流轉,惟長歌不散。 本書由上海博物館組織的“博物館青少年人文講堂”系列活動的課程內容集結而成,共6篇文章,沿著先秦諸子為中國古代思想鋪設的軌道出發,分別從錢幣、陶瓷、雕塑、交通工具、書法、印章等主題展開講述,充分展現了中國物質文明之美及其博大精深。本書面向青少年,積極引導他們了解中華文明、探尋華夏血脈。文物承載歷史的重量,撐起天地四方,連接古今往來,到達每一個未來。
博物館青少年人文講堂“系列:新物語 目錄
1.看見孔子/郭青生……001
2.小小錢幣大學問/郭青生……027
3. 1000℃以上的境界/郭青生……053
4. 別具智慧的中國古代雕塑家們/郭青生……095
5.中國古代交通工具——南船北馬/郭青生……121
6.書與印/沈愛良……151
博物館青少年人文講堂“系列:新物語 節選
2.小小錢幣大學問 來到上海博物館的中國古代貨幣館,可以觀賞到中國古代的各種貨幣。展覽的開頭有碩大的鏟子和一把可抓十來個的小巧的貝,青銅貨幣似乎占據了展廳的主體,放眼皆是。它們有的像小巧的貝,有的是刀形和鏟形的古錢,更多的是我們熟悉的方孔圓錢。此外還有貴重的金銀,其中有像巧克力一樣似乎可以掰成小塊的金版、與影視劇中的元寶不同的銀錠。還有紙幣、機器制作的銅錢和銀元。 作為藝術博物館,貨幣展廳所展示的貨幣的藝術,有的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為收藏家所津津樂道。但除此之外,貨幣館還是了解中國古代貨幣發生、發展以及與經濟文化發展之間關系的窗口。一邊看著滿房間的貨幣一邊學習貨幣的知識,比純粹的讀書有趣得多。如果將書中的知識和展廳中的貨幣對照、結合起來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樂趣也會更多。 一 貨幣產生的機制和貨幣的前身 我們先了解一些關于貨幣的概念,以加強對中國貨幣發展歷史以及各種貨幣形式的了解。 1.貨幣的概念和功能 (1)貨幣的概念 貨幣是一種專用于交換的一般等價物。這個“一般等價物”是從商品經濟中發展出來的,當商品交換催生出一種或幾種固定的用于交換的商品時,這些商品就成了“一般等價物”,即貨幣。 (2)貨幣的基本形式 大體有三種: ①實物貨幣。即用來當交換媒介的商品。中外歷史上有許多實物曾經充當過貨幣。詳細內容將在“物物交換”中敘述。 ②金屬貨幣。即由金屬制成的貨幣。相對于其他實物貨幣而言,金屬貨幣具有價值含量高、體積小易攜帶、不易變質等優點。 ③信用貨幣。傳統形式主要是銀行券和紙幣。紙幣是我們接觸*多、*熟悉的貨幣,它靠發行者(例如國家)的信用擔保流通,本身的價值可以忽略不計;現代的則是存款貨幣,以支票或信用卡為支付工具,依靠商業銀行轉賬結算。現在流行的手機支付,實際上也是存款貨幣的轉賬。 (3)貨幣的功能 大體有五種,但前三種跟我們日常生活的關系*為密切。 ①價值尺度。它像一把尺子,用來衡量貨幣以外一切商品的價值,即這件東西值多少錢。 ②流通手段。用來購買商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使商品在市場上流動起來。 ③儲藏手段。暫時不用的錢可以儲存起來,留待將來某個合適的時候使用。錢儲存多了,就成了“有錢人”,是商家歡迎的“潛在客戶”。 另外還有兩種分別是支付手段和國際貨幣,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不大,在這里就不展開介紹了。 2.貨幣產生的機制 先關注一下有關貨幣的基本理論。貨幣,我們俗稱“錢”或“鈔票”,貨幣是相對比較學術的、規范的名稱。 首先,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同時,貨幣也是從實物交換的困頓中產生的! 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是沒有貨幣的,因為采集和漁獵經濟讓人類溫飽尚可,但積累不了多余的物資,比如食物。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發生了,農作物的種植生產取代了采集,養豬、養雞取代了打獵,人們獲得生活資料的能力提高了,慢慢出現了生活資料的盈余,人們開始有條件用自己多余的東西從別人那里換取更需要、更喜愛的東西,只不過這種交換在物質資料不多的時候帶有偶然性。當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物與物的交換就成為了經常性的行為了。例如一個富有創新意識、心靈手巧的農民華麗轉身,變成了一個優秀的制陶工匠(可以看看本館陶瓷展廳展示的那些精美的新石器時代陶器),此時用陶器換取糧食自然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農民中還成長出許多其他行業的手工業人才,他們也都會經常性地用自己的產品換取別人的產品。商品經濟就這樣從經常性的交換行為中產生了。
博物館青少年人文講堂“系列:新物語 作者簡介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除了發揮陳列展覽的本職工作外,還積極組織社會教育、科研出版和對外合作等活動。全館設有11個專館,3個展覽廳,陳列面積2,800*方米。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