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受損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機理與調控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4497
- 條形碼:9787030714497 ; 978-7-03-07144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受損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機理與調控 內容簡介
本書在系統解析我國濱海濕地受損狀況及其生態修復歷程的基礎上,從生源要素轉化過程、水鹽脅迫下的生物響應及適應性、水文過程及生境適宜性、營養級聯效應、蟹類-植物-微地形互作機制等方面,揭示了受損濱海濕地的生態響應機理,建立了濱海濕地的微地形修復模式、水文連通和生物連通修復模式,以及修復性生態補償模式,為指導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實踐提供了科學支持。 本書可供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生態學、地理學等學科領域科研工作者參考,并為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部門的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
受損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機理與調控 目錄
前言
第1章中國濱海濕地受損情況及其生態修復歷程
1.1中國濱海區社會經濟發展與圍填海活動3
1.1.1中國濱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3
1.1.2中國圍填海活動演進特征7
1.1.3中國濱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圍填海活動的關系11
1.2中國濱海濕地生態過程和結構的受損情況15
1.2.1改變濱海濕地格局,造成濱海濕地生境喪失15
1.2.2破壞濱海濕地資源,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17
1.2.3削弱濱海濕地功能,加劇近海水體污染21
1.3中國濱海濕地生態修復發展歷程23
1.3.1中國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時空格局24
1.3.2中國各類型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基本特征25
1.3.3中國濱海濕地生態修復中存在的問題31
1.3.4中國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對策建議32
1.4中國濱海濕地生態補償發展歷程35
1.4.1中國濱海濕地生態補償歷程與現狀35
1.4.2中國濱海濕地生態補償中存在的問題39
1.4.3中國濱海濕地生態補償對策建議42
參考文獻44
第2章不同水鹽條件下濱海濕地土壤生源要素轉化過程
2.1濱海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和儲量及土壤呼吸對水鹽變化的響應
2.1.1水鹽調控措施對濱海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53
2.1.2濱海濕地土壤呼吸對水鹽變化的響應53
2.2不同水鹽條件下濱海濕地土壤磷賦存形態及其轉化過程63
2.2.1不同水鹽條件下濱海濕地土壤磷賦存形態時空分布特征67
2.2.2不同水鹽條件下濱海濕地土壤對磷的吸附解吸特征68
2.2.3不同水鹽條件下濱海濕地土壤有機磷的礦化過程84
2.3不同水鹽條件下濱海濕地土壤硫賦存形態及其轉化過程102
2.3.1不同水鹽條件下濱海濕地土壤硫賦存形態的剖面分布特征107
2.3.2不同水鹽條件下濱海濕地土壤SO2-4的吸附解吸特征108
2.3.3不同水鹽條件下濱海濕地土壤有機硫的礦化過程119
參考文獻126
第3章濱海濕地水鹽脅迫及生物響應
3.1鹽沼植物定植過程對潮流阻斷的適應機制136
3.1.1不同攔潮結構中種子庫分布的空間格局151
3.1.2鹽沼植物種子擴散過程對潮流阻斷的反饋機制151
3.1.3潮流阻斷干擾下鹽沼植物種子萌發過程的響應156
3.2濱海鹽沼植物種間作用與脅迫163
3.2.1濱海鹽沼植物種間作用與脅迫172
3.2.2濱海鹽沼植食作用機制173
3.2.3濱海鹽沼對脅迫的彈性182
3.3鹽沼植物定植對降雨模式的適應性機制190
3.3.1植物定植對于春季降雨和潮汐模式的響應194
3.3.2植物定植對土壤水鹽條件的響應196
3.3.3極端降雨條件下植物的定植200
3.4基于生境閾值的鹽沼植物定植修復機理202
3.4.1水鹽調控措施促進植物定植的作用機制203
3.4.2植物定植對水鹽脅迫消除措施的響應204
3.4.3植物成功定植的控制閾值207
3.5基于環境脅迫解除的濕地恢復實踐209
3.5.1基于淡水輸入的鹽沼重建210
3.5.2濱海淡水濕地修復實踐210
參考文獻219
第4章濱海濕地土壤微生物的適應性
4.1互花米草根際微生物分布特征229
4.1.1根際微生物相對豐度分布特征245
4.1.2根際微生物群落組成特征245
4.1.3互花米草根際微生物多樣性256
4.1.4互花米草根際微生物與營養鹽之間的關系263
4.2圍填海活動對濕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270
4.2.1圍填區和自然濕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277
4.2.2圍填區和自然濕地土壤微生物差異菌分析277
4.2.3圍填區和自然濕地土壤微生物系統發育特征281
4.2.4圍填區和自然濕地土壤微生物功能預測283
4.3淡水濕地土壤微生物適應性285
4.3.1水鹽變化下土壤中細菌群落的響應機制288
4.3.2水鹽變化下黃河口濱海濕地土壤中細菌群落結構特征289
4.3.3模擬水位變化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296
4.3.4黃河口濱海濕地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機碳與環境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結構相關性297
參考文獻301
第5章濱海濕地地下水水文過程及生境適宜性
5.1黃河三角洲濕地地下水時空動態特征309
5.1.1水文地質狀況313
5.1.2地下水位時間變化特征313
5.1.3地下水位空間分布特征314
5.2溝渠開挖對黃河三角洲濕地地下水的影響322
5.2.1溝渠開挖地下水流數值模擬323
5.2.2溝渠開挖對地下水的影響323
5.2.3溝渠形態因子對地下水排水效果的影響333
5.2.4基于生態地下水位的溝渠開挖方案優化336
5.3海岸線變遷下黃河三角洲濕地地下水的變化340
5.3.1海岸線變遷地下水流數值模擬343
5.3.2海岸線變遷下地下水流場分布及其水均衡特征344
5.3.3海岸線變遷下的地下水變化351
參考文獻357
第6章濱海濕地營養級聯效應作用機理
6.1營養級聯概述362
6.1.1營養級聯的理論基礎369
6.1.2營養級聯的主要特征369
6.1.3營養級聯的研究要點370
6.2資源輸入對消費者功能群的調控作用375
6.2.1食物網結構對輸入碎屑可利用量的響應378
6.2.2環境梯度下的碎屑可利用量影響營養級聯過程378
6.2.3資源可利用量與營養級聯強度間的非線性規律379
6.2.4資源可利用量影響消費者的功能群和覓食行為380
6.3生物多樣性和資源輸入對消費者的調控作用381
6.3.1捕食者多樣性和資源輸入對中間消費者的影響385
6.3.2初級生產者對捕食者多樣性和資源輸入量的響應385
6.3.3捕食者多樣性和資源輸入量對營養元素的影響386
6.3.4捕食者多樣性和資源輸入對營養級聯作用的影響387
6.3.5消費者的牧食量對捕食者多樣性和碎屑輸入量的響應387
6.3.6消費者定植率、牧食量以及元素轉化調控營養級聯389
6.4捕食者和營養物質對生產者種間關系的調節作用390
6.4.1捕食者和營養物質影響海草的生長391
6.4.2捕食者和營養物質影響附生藻類的生長391
6.4.3捕食者調控的植食效應抵消營養物質的促進作用392
6.4.4捕食者調控的植食效應調節海草附生藻類種間關系393
6.5捕食者消費者大小和營養物質對生產者種間關系的調節作用395
6.5.1捕食者和消費者大小決定營養級聯過程397
6.5.2營養物質輸入影響海草群落結構特征397
6.5.3消費者適應性覓食行為影響營養級聯過程400
6.5.4基于個體大小的營養級聯過程調節海草附生藻類種間關系401
6.6營養級聯過程與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管理402
6.6.1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管理中食物網營養級聯的重要作用403
6.6.2基于食物網營養級聯理論的生態系統管理框架403
6.6.3整合營養級聯過程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管理步驟404
參考文獻405
第7章濱海濕地典型生物過程對微地形的作用機制
7.1關鍵物種對微地形的塑造410
7.1.1微地形及天津厚蟹生活習性的介紹421
7.1.2黃河口鹽沼天津厚蟹的分布情況421
7.1.3天津厚蟹洞穴特征及其驅動因子427
7.2動植物與微地形的相互作用434
7.2.1濕地微地形地表沉積速率的測量裝置451
7.2.2天津厚蟹的植食功能與微地形的相互作用關系451
7.2.3鹽地堿蓬及其種子萌發對天津厚蟹構造的微地形的響應455
7.3潮汐對微地形動態變化的影響466
7.3.1不同潮位帶的濕地地表沉積情況474
7.3.2潮汐對天津厚蟹洞穴的沖刷影響474
7.4關鍵物種對微地形內營養元素周轉的貢獻475
7.4.1天津厚蟹對沉積物的擾動研究——示蹤劑法490
7.4.2天津厚蟹對沉積物及營養物質的周轉490
參考文獻495
第8章濱海濕地的微地形修復模式
8.1微地形促進植物定植的作用機理499
8.1.1適宜微地形結構的選擇和設置511
8.1.2微地形對種子的截留作用511
8.1.3微地形結構在種子擴散過程中的穩定性及其對定植的影響515
8.1.4微地形對持續定植過程的支持作用521
8.2微地形促進植物定植的影響因子及其響應關系526
8.2.1植物定植生命周期模型及潮汐梯度設置530
8.2.2潮汐梯度對微地形結構的影響531
8.2.3潮汐梯度對植物定植生命周期階段的影響538
8.2.4潮汐梯度對微地形定植過程的影響538
8.3基于微地形促進作用的多尺度調控模型542
8.3.1基本原理545
8.3.2基于微地形促進作用的多尺度調控模型框架與模塊545
8.3.3基于微地形促進作用的多尺度調控方案552
參考文獻564
第9章濱海濕地水文連通與生物連通修復模式
9.1水文連通特征與量化568
9.1.1潮溝系統水文連通特征573
9.1.2不同水文連通梯度下的生物及土壤理化特征574
9.1.3水文連通強度分析和量化583
9.2水文連通對定植過程的影響機理588
9.2.1水文連通對種子擴散的影響機理595
9.2.2水文連通對植物生命周期過程的影響595
9.2.3水文連通對植被再植的影響機理613
9.3濱海濕地典型植物連通分析617
9.3.1濱海濕地斑塊分析631
9.3.2黃河三角洲鹽地堿蓬居群遺傳多樣性632
9.3.3黃河三角洲鹽地堿蓬居群遺傳距離638
9.4強化生物連通修復模式645
9.4.1生物連通度量化方法649
9.4.2增大斑塊面積修復模式649
9.4.3增加斑塊數目修復模式653
參考文獻659
第10章濱海濕地修復性生態補償機制與模式
10.1濱海濕地物質量補償的理論與方法665
10.1.1濱海濕地物質量補償內涵671
10.1.2濱海濕地生態補償的類型671
10.1.3濱海濕地物質量補償主體與客體675
10.1.4濱海濕地生態補償率及補償流程681
10.2基于物質量的受損濱海濕地生態補償率687
10.2.1補償率計算模型690
10.2.2受損濱海濕地大型底棲動物物種組成補償率690
10.2.3受損濱海濕地碳儲功能補償率698
10.2.4受損濱海濕地物質量補償可行性分析706
10.3基于物質量的受損濱海濕地異位補償適宜性712
10.3.1異位補償適宜性717
10.3.2黃河三角洲圍填海類型異位補償適宜性717
10.3.3不同圍填海類型的異位可補率725
10.3.4受損濱海濕地異位補償適宜性彈性分析731
10.4受損濱海濕地物質量補償權衡分析733
10.4.1生態系統服務權衡關系模型737
10.4.2時間滯后權衡模型737
10.4.3黃河三角洲受損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服務物質量補償權衡分析740
10.4.4黃河三角洲受損濱海濕地物質量補償時間滯后權衡分析744<
受損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機理與調控 節選
第1章中國濱海濕地受損情況及其生態修復歷程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類活動,尤其是大規模圍填海活動,對濱海濕地的擠占日趨嚴重,造成了濱海濕地大面積的退化與消失。濱海濕地生態功能的下降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災害,嚴重制約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近些年來,我國已實施了一系列的生態修復工程與生態補償(ecological off setting),但修復成效參差不齊。深入系統地剖析中國濱海濕地受損情況,清晰地認識濱海濕地生態修復與補償歷程及存在的問題,是我國濱海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的首要任務。 本章從整個濱海尺度,闡明了近30~60年來我國濱海區社會經濟及大規模圍填海活動歷史變化趨勢,辨識了不同圍填海類型的經濟拐點,揭示了經濟發展對圍填海活動的驅動作用;全面解析了濱海濕地生態過程與結構的時空變化,并發展了圍填海活動強度指數,揭示了圍填海活動對濱海濕地作用的線性或非線性關系;進而系統剖析了我國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的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為濱海濕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1.1中國濱海區社會經濟發展與圍填海活動 圍填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對促進海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猛,圍填海活動加劇,導致濱海濕地生態退化,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節通過大數據分析,闡明了我國濱海地區人口與經濟的發展趨勢,揭示了圍填海活動的演進特征,建立了圍填海活動與濱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辨識了不同圍填海類型的經濟拐點,揭示了經濟發展對圍填海活動的驅動作用。 1.1.1中國濱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為分析我國濱海各省(區、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并為圍填海活動情況提供社會經濟背景數據,依據我國自1981年至今的《中國統計年鑒》由于臺灣省數據缺失,本書研究范圍不包括臺灣省。,收集了我國濱海各省(區、市)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人口、GDP總量等社會經濟數據,并以此分析了我國濱海人口、經濟等的歷史變化趨勢。在過去60年間,我國濱海區GDP和人口均呈現出增長態勢。GDP的增長在改革開放前后顯著不同,改革開放后GDP的增長呈爆發態勢。20世紀50年代至1980年,我國沿海區GDP基數低且處于低速發展階段,年均增長22億美元[圖1.1]。改革開放刺激了沿海GDP的發展。1978年以前,我國沿海GDP總量占據全國的50%左右,1978~2010年增長到了60%。20世紀50年代至1978年,沿海人均GDP增長不足3倍,而1978~2010年沿海人均GDP增長率超過了18倍。并且在2010年,大約15%的GDP來源于海洋及與海洋相關的產業,6%來源于直接消費海洋生物和生態服務的產業,如漁業、運輸業、濱海旅游及油氣產業等。 與GDP增長態勢不同的是,我國濱海區人口總量雖然也在過去60年間逐漸增長,但人口增長的速率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無明顯差異。從1954年2.6億人到1978年的4億人,再到2010年的5.9億人,年均增長600萬人。我國濱海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40%~43%,沒有大幅度的變化[圖1.1(c)]。這說明,我國濱海區經濟增長(而非人口數量的增加)可能是驅動濱海區變化的主要社會因素之一。 通過分析近60年來海洋捕撈、污染排放、海水養殖、鹽田、圍墾、海洋運輸等15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因子的相關數據發現,所有因子在60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呈增長趨勢,有些甚至呈數量級的增長(圖1.2)。富營養化、二氧化碳排放、海水養殖以及海洋貨運等因子的增長率與GDP的增長率呈現相似的增長軌跡。專屬經濟區(EEZ)漁業捕撈、遠洋捕撈、鹽田、上海圍墾、江蘇圍墾和海洋客運量等因子呈現較低的增長率[圖1.2(a)]。 圖1.1中國濱海地區人口與經濟發展趨勢 (a)本節涉及的中國沿海省份及其2010年人均GDP(2000年不變價美元);(b)過去60年中的相對增長;(c)沿海GDP和人口占全國總數的比例變化(同時表示了內陸GDP和人口的情況);(d)改革開放前后年均增長(±95%CIs)情況。圖中垂直和水平虛線分別表示經濟改革和以1978年為本底的相對影響的開始時間。如果在95%置信區間內沒有重疊,表示改革開放前后有顯著差異;NS表示暫無數據 圖1.2人類活動對濱海濕地的影響趨勢(以相對于1950年的倍數表示) (a)中國和全球在專屬經濟區內的漁業捕撈量;(b)排污量;(c)棲息地轉換;(d)海洋交通 通過對改革開放前后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除了鹽田建設、圍墾與客運量的總增長率在改革開放前后沒有呈現顯著地增長,富營養化、二氧化碳排放、專屬經濟區捕撈、遠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洋貨運量等六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因子的總增長率在改革開放前后呈現顯著地增長,人均增長率呈現相似的結果(圖1.3)。因此,改革開放后我國沿海區的社會經濟呈現出顯著地增長態勢,對沿海生態的破壞也顯著增長。 圖1.3改革開放前后人類影響因素的年均增長率情況 (a)總影響的增長率,(b)人均影響的增長率.數據是以1978年為基準的相對值,以均值和95%置信區間表示。如果數據在95%置信區間沒有重疊,則表示改革開放前后有顯著差異(*)。在捕撈的估算中排除了1999年以來的數據,因為自此漁業捕撈被賦為固定值 改革開放后近30年來中國沿海11個省(區、市)的海水養殖產量、港口貨運量、海鹽產量的增長情況如圖1.4所示。我國11個沿海省(區、市),1979~1990年海水養殖產量和貨運量平穩增長,到1995年前后,各省(區、市)的海水養殖產量和貨運量均迅速增加,海鹽產量在30年間波動較大,并在2000年之后各省(區、市)都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由于經濟收益相對較高,海水養殖塘面積在1990年前后開始大幅增加,并且由于對海水養殖技術投入的增加,單位面積海水養殖塘的單產同樣增加迅速。因此,在1990年以后沿海各省(區、市)的海水養殖產量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海鹽產量受氣候條件限制年際變化較大。2000年以后,鹽田面積增加緩慢,且浙江、福建等省份的部分鹽田被海水養殖塘所取代,鹽田面積出現了負增長。 圖1.4圍填海開發后各沿海省市的港口貨運量、海鹽產量和養殖產量的變化情況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