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凡爾納科幻經典:海底兩萬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31615
- 條形碼:9787505731615 ; 978-7-5057-3161-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凡爾納科幻經典:海底兩萬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青少年、學生、科幻文學冒險文學愛好者1、《海底兩萬里》是“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海洋三部曲代表作。 2、世界**艘核動力潛艇、法國的無人駕駛機器人潛水艇都名為“鸚鵡螺號”,即出自《海底兩萬里》,向凡爾納致敬。 3、潛水艇之父西蒙·萊克在自傳開頭寫到: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 4、《海底兩萬里》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動畫片、廣播劇等,皮克斯**部奧斯卡佳作動畫長片《海底總動員》中的小丑魚Nemo的名字即是向凡爾納《海里兩萬里》中尼摩船長致敬。 5、贈送復古手繪鸚鵡螺號海報一張。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作家,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亞之上。 7、凡爾納是世界公認的偉人,他為讀者塑造了一群科學勇士和先驅者形象,影響了無數人。他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把在地理、地質、航海、生物、氣象、物理、化學、考古等方面的知識巧妙地穿插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刻畫中。 8、1927年設立的儒勒·凡爾納獎,專門獎勵優秀的科幻原創作品。 9、法國評選的“歷史上*偉大的100個國人”中,凡爾納位列第15名,緊隨其后的是拿破侖。 10.愛因斯坦、星際航行技術的奠基者俄國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氣球及深海探險家皮卡德、 無線電發明者馬克尼、V-2火箭和阿波羅4號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發明人沃納·馮·布勞恩、雨果獎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小王子》作者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電影《異形》《銀翼殺手》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為代表的的無數科學家、發明家、科幻小說家和冒險家等宣稱深受凡爾納小說的影響、啟迪。 11.凡爾納作品民國時就進入國內,有很多譯本,魯迅先生曾親自翻譯了兩本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即《從地球到月球》)和《地底旅行》(即《地心游記》)。 12.人們評價凡爾納:“他既是科學家中的文學家,又是文學家中的科學家。” ★超好看 1. 硬殼精裝,封面全新設計,四色印刷、uv工藝,裝幀精美,可平攤閱讀,提升閱讀體驗。 2. 排版疏朗,字號大氣,內文膠版紙,環保米白色,輕松閱讀不傷眼。 3. 設計師精選絲帶、堵頭布,呼應封面色。 ★超好讀 ·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版本直譯全譯無刪減,忠于原作,匠心呈現。 ·著名翻譯家陳筱卿傾心之作。 ·全本精心注釋勘校,無障礙閱讀外國名著 。
凡爾納科幻經典:海底兩萬里 內容簡介
《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了生動神秘的海洋百科知識匯!小說從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擊各國海輪,攪得人心惶惶開始,到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旋渦吞噬為止,整部小說懸念迭出,環環相扣。小說展示的海底風光固然迷人,但是讀者,或者說主人公始終被謎團所困惑,老的疑團剛解開,新的困惑又擺在面前,整部小說就在這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氛圍中展開。
凡爾納科幻經典:海底兩萬里 目錄
目錄
主要人物表 I
**部
**章 飛逝的巨礁 003
第二章 贊成與反對 009
第三章 隨先生尊便 016
第四章 內德·蘭德 021
第五章 向冒險迎去 029
第六章 全速前進 035
第七章 不知其種屬的鯨魚 044
第八章 動中之動 052
第九章 內德·蘭德的怒火 060
第十章 海洋人 067
第十一章 鸚鵡螺號 076
第十二章 一切都用電 085
第十三章 幾組數字 091
第十四章 黑潮 098
第十五章 一封邀請信 109
第十六章 漫步海底平原 118
第十七章 海底森林 124
第十八章 太平洋下4000里 131
第十九章 瓦尼可羅群島 139
第二十章 托雷斯海峽 149
第二十一章 陸上幾日 158
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長的閃電 170
第二十三章 強制性睡眠 182
第二十四章 珊瑚王國 191
第二部
**章 印度洋 203
第二章 尼摩船長的新建議 212
第三章 一顆價值千萬的珍珠 222
第四章 紅海 234
第五章 阿拉伯隧道 248
第六章 希臘群島 258
第七章 地中海上的48小時 270
第八章 維哥灣 280
第九章 失蹤的大陸 292
第十章 海底煤礦 303
第十一章 馬尾藻海 314
第十二章 抹香鯨和長須鯨 323
第十三章 大冰蓋 336
第十四章 南極 349
第十五章 大事故還是小插曲 362
第十六章 缺氧 371
第十七章 從合恩角到亞馬孫河 381
第十八章 章魚 391
第十九章 墨西哥灣暖流 402
第二十章 北緯47度24分,
西經17度28分 414
第二十一章 大屠殺 422
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長*后的話 433
第二十三章 尾聲 441
凡爾納科幻經典:海底兩萬里 節選
一章 飛逝的巨礁 1866年出了一件怪異的大事,是一個沒人說得清也無法說得清的怪現象,想必沒人會忘記得了。且莫說港口居民被種種流言弄得心神不定,內陸民眾驚詫不已,就連海上的人們也都感到震驚。歐洲和美洲的商人、船東、船長、船老大、各國的海軍軍官,以及這兩大洲的各國政府,都對這件事表示極大的關注。 確實,一段時間以來,有好些船只在海上與一個“龐然大物”相遇。那是一個長長的梭子狀物體,有時泛著磷光,比鯨魚的個頭兒大,而且速度也比鯨魚快得多。 各種不同船只的航海日志對出現的這個龐然大物都做了記錄,說這個物體或這個生物的速度極其快,動力極其大,像是天生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果說它是一個鯨類動物的話,那它的體積要比當時有科學分類的所有鯨魚都要大得多得多。無論是居維埃a a 居維埃(1769—1832):法國著名博物學家。、拉塞佩德b b 拉塞佩德(1756—1825):法國博物學家。、迪梅里先生c c 迪梅里(1774—1860):法國博物學家、醫生。,還是卡特爾法熱d d 卡特爾法熱(1810—1892):法國博物學家、人類學家。,都不會承認這么個大怪物的存在的,除非他們見過它,也就是說,除非他們自己親眼所見。按照多次觀察所得,平均算來(去除保守的估計,即此物長200尺e e 此為法尺,是法國古長度單位,1法尺相當于325毫米。;也不按夸張的算法,即這個大家伙寬1海里,長3海里),我們可以肯定,這個龐然大物要大大超過魚類學家們迄今為止所認同的所有的魚類,如果這個大家伙真的是存在的話。 可是,它真的是存在的,而這種存在是無可否認的,而人是一向喜歡聽神奇的事的,所以,這個不可思議的東西的出現,就必然在全世界引起轟動,要想把它視為奇談怪論,那是根本辦不到的。 確實,1866年7月20日,加爾各答-布納克輪船公司的蒸汽機船希金森總督號,在距澳大利亞東海岸5海里處,就曾遇見這個游動著的大家伙。起先,巴克船長以為是遇見了一塊不為人知的巨礁,他還準備對它的準確位置加以測算哩。可是正在這時,這個奇怪的大家伙竟突然地噴出兩根水柱,高達50尺,直插云霄。如此看來,要么是這塊巨礁上有間歇噴泉,否則的話,希金森總督號所遇見的就確實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只是尚不為人知罷了。這種動物能從鼻孔里往外噴出混雜著空氣和蒸汽的水柱。 在同一年的7月23日,西印度太平洋輪船公司的克利斯托巴爾·科倫號在太平洋水域也看到了同樣的情況。這么看來,這個奇特的鯨類動物速度驚人,能夠快速地從一處游到另一處,因為希金森總督號和克利斯托巴爾·科倫號是在相距700海里a a 此為古海里,1古海里約等于5.556公里。的兩個不同地點看到它的,而時間只相隔兩三天而已。 半個月后,在距克里斯托巴爾·科倫號在太平洋上遇見那個大家伙的2000海里外,國家輪船公司的海爾維蒂亞號和皇家郵輪公司的香農號,在美洲與歐洲間的大西洋海域迎面近舷對駛時,分別在格林尼治子午線的北緯42度15分、西經60度35分處,同時發現了那個怪物。海爾維蒂亞號和香農號即使首尾相接不過100米長,估計那個大怪物至少得有350尺長,因為這兩艘船與它相比較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可是,當時在阿留申群島的庫拉馬克島和烏穆居里克島一帶海域的鯨魚,個頭兒*大的也沒有超過56米長,甚至都沒見有達到這一長度的。 有關的報告接二連三地傳來:橫渡大西洋的佩萊爾號的幾次*新發現;跑伊茲蘭航線的埃特納號與那個怪物擦肩而過;法國諾曼底號驅逐艦的軍官們所做的記錄;海軍準將菲茨-詹姆斯的參謀部在克利德勛爵號上所測定的精確方向。所有這些報告,都引起了公眾的強烈反應。在那些生性愛說俏皮話的國家,這件事被當成了笑談;但在那些認真務實的國家,如英國、美國、德國,人們對這件事極其關注。 在各個大的中心城市,這個怪物成了時髦話題。在咖啡館里,人們在津津樂道地談論它;在報刊上,人們在嘲諷它;甚至有人還把它搬上了舞臺。各家小報可算逮著機會了,隨心所欲地編出種種離奇的故事來。有些因為編不出新花樣,便把極力想象出來的那些巨型怪獸又給刊登了出來,從那頭白鯨——可怖的“莫比·狄克”a a 美國小說家、詩人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1891)的小說《白鯨》中的那頭可怕的鯨魚名。,到斯堪的納維亞傳說中的巨型海怪克拉肯b b 系北歐傳說中的大海怪名,據說其觸須可纏住500噸的船只,將其拖入水底。,應有盡有。有的人甚至把老古董也給搬了出來,包括亞里士多德和普林尼c c 普林尼(23—79):古羅馬作家,著有《博物志》等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的看法也被引用了,因為他們兩位也認為有怪物存在。還有彭圖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話、保羅·埃紀德的游記什么的。*后,還搬出了哈林頓先生誠實可信的報告來。據此報告稱,他于1857年在卡斯蒂朗號上看到過一條大蛇,這種巨大無比的蛇直到當時為止,只是在舊時的北極探險船立憲號駛經的海面上出現過。 于是乎,在學者圈內和科學雜志上,輕信者與懷疑派之間便展開了一場沒完沒了的論戰。大家因“怪物問題”而變得異常激動。信奉科學的記者與相信神靈的記者大打起筆墨官司來,有些記者還因此動起了手,因為他們從海蛇爭起,*后竟發展到人身攻擊了。 這場論戰持續了半年,雙方各不相讓。各種小報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矛頭指向巴西地理研究所、柏林皇家科學院、不列顛學術研究會、華盛頓史密斯協會等所發表的論文;對《印度群島報》穆瓦尼奧神甫的《宇宙》雜志、皮德曼的《消息報》上的辯論文章大加抨擊;對法國及其他各國的大報上所登載的文章也進行了無情的批駁。小報的那些才華橫溢的作者故意引用其對手曾經引用過的林奈a a 林奈(1741—1783):瑞典博物學家。的那句話——“大自然不創造蠢材”,想讓當代人不要違背大自然,相信什么大海怪、大海蛇、“莫比·狄克”,以及海員們腦子發熱、胡編亂造的東西。*后,一份極具諷刺味的報紙上的一篇受到編輯們喜愛的文章起了作用,像伊波利特一樣,給了那個怪物致命的一擊,在眾人的哄笑聲中結束了這場論戰。才智終于戰勝了科學。 在1867年的頭幾個月里,怪物的事似乎已經被遺忘了,不會再被人提起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些新的情況又出現在公眾的面前。這一次,已經不再是什么有待解決的科學問題了,而是一個必須加以避免的真真切切的危險。這個問題的性質變了。那怪物在變,變成了小島、巨巖、暗礁,但卻是個能飛逝的、難以捉摸的、無法捉住的暗礁。 1867年3月5日,蒙特利爾海洋航運公司的莫拉維揚號夜航至北緯27度30分、西經72度15分的海面上,右舷尾部撞上了一塊礁石,可任何海圖上都沒有標明這一帶海域有此礁石。當時,莫拉維揚號借著風力并憑借自身那400馬力的動力,正以每小時13節b b 航速單位,等于每小時1海里。的速度在行駛。如果不是船體材質堅硬的話,可以肯定,莫拉維揚號必定是連同從加拿大搭乘的237名乘客一同沉入海底了。 意外發生在早晨5時前后,天剛破曉。負責值班的海員立即向船尾跑去。他們仔仔細細地搜索海面,但什么也沒發現,只是看到3鏈a a 鏈:舊時計量海洋上距離的長度單位,1鏈等于1/10海里,約合185.2米。遠的地方,有一片波濤已碎成浪花的大漩渦,猶如平靜的洋面受到了猛烈的撞擊。出事地點被準確地測定、記錄下來,而莫拉維揚號無任何損壞,便繼續航行了。它是撞到了一處暗礁呢,還是撞到了遇難船只的殘骸?無從得知。但是,等回到船塢進行檢查時,才發現船的一部分龍骨已被撞裂。 這件事本身是極其嚴重的,但是,如果不是幾個星期后又發生了類似的事故的話,也許這事也就像其他的許多事故一樣,被人忘掉了。而這一次新的事故,由于受損船只的國籍以及它所屬的那家公司的名望,故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英國船東丘納德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精明的實業家于1840年開辦了一家郵船公司,用3艘400馬力、1162噸的輪式木船,開辟了利物浦和哈利法克斯之間的郵政業務。8年后,他的公司設備增加了,擁有了4條650馬力、1820噸的郵船。又過了兩年,他又增加了兩條馬力更強、噸位更大的船只。1853年時,剛剛獲得繼續經營郵政快遞特許權的丘納德公司,又增加了多艘船只:阿拉伯號、波斯號、中國號、斯科蒂亞號、爪哇號、俄羅斯號,而且全都是速度一流的快船,而且還是繼大東方號之后,在海上航行的*大的船只。這樣一來,該公司便擁有了12條船,其中8條是外輪驅動的,4條是螺旋槳式的。 我之所以簡略地介紹了這些情況,是想讓大家清楚地知道,這家舉世聞名的經營有方的公司,在海上運輸方面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沒有任何一家遠洋航運公司經營得比它更好,沒有一家比它更加卓有成效。26年來,丘納德公司的船只橫渡大西洋2000次,沒有一次延誤,沒有丟失過一封信件,沒有損失一個人,沒有損失一條船。因此,盡管法國與之進行有力競爭,但旅客們仍舊對它情有獨鐘,這一點,從官方的統計資料中也看得出來。因此,丘納德公司的*好的汽輪中有一條發生了意外而引起巨大的反響,也就不足為怪了。 1867年4月13日,海上風平浪靜,風向甚宜,斯科蒂亞號正行駛在西經15度12分、北緯45度37分的海面上。船只開足1000馬力,以13.43節的航速行駛著。驅動輪正常地拍擊著水面。此時,船只吃水深度為6.7米,排水量為6624立方米。 下午4時17分,旅客們正在大廳里用晚餐,突然間,斯科蒂亞號左舷輪的后部被輕微地撞擊了一下。 斯科蒂亞號并沒有撞上什么,而像是被鉆孔器似的鋒利的工具戳了一下,不像是被鈍器擊打著了。撞擊似乎非常輕,所以船上的人都沒有因此而有所不安,但是,大家卻聽見貨艙監運員跑到甲板上來,大聲喊叫道:“船要沉了!船要沉了!” 旅客們一下子慌亂起來,但是安德森船長連忙穩住了大家。確實也是,眼下還并沒有什么危險。斯科蒂亞號共有7個用防水艙壁隔開來的船艙,有一個艙進水,是絕無大礙的。 安德森船長立即下到底艙。他發現5號艙被海水浸入,而且浸水速度很快,說明破口處窟窿很大。所幸,這間艙內沒有鍋爐,否則鍋爐必然被澆滅。 安德森船長立即下令停船,并派一名水手潛入水中查看損毀情況。不一會兒,情況便弄清楚了,原來船體吃水線以下部分有一個直徑2米的大洞。這么大的洞海水涌進是無法堵得住的,因此,斯科蒂亞號只好在它的幾個驅動輪被淹沒了一半的情況下繼續行駛著。此時,它距克利爾岬300海里,所以晚了兩三天才駛回利物浦,進了公司的船塢。這兩三天可是讓利物浦的人驚恐得夠嗆。 斯科蒂亞號被架上了干船塢,工程師們開始對它進行檢查。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吃水線下2.5米的地方,破了一個有規則的等腰三角形。鐵皮上的裂口很整齊,即使使用打孔鉆也無法打出這么規則的洞來。如此看來,弄穿船底的鉆孔工具肯定不是用一般的淬火技術制作的。而且,這個工具用巨大力量沖出來,穿透4厘米厚的鐵板,還得倒退出來,這簡直令人難以相信。 *近的這次事故情況就是如此,其結果又讓公眾的情緒激動了起來。自此,以前的那一次次海難的不明原因,全都歸結到這個怪物的身上了。這個怪誕的大動物因而便承擔起所有沉船事故的責任。可是,沉船事件數目很大,根據維里塔斯署a a 維里塔斯署系法國技術監督部門。統計的每年3000艘受損的船只中,因下落不明而被當作連人帶貨全部失蹤的蒸汽船或機帆船,其數目不下兩百艘! 因此,不管公正還是不公正,反正這個大怪物成了這些船只失事的罪魁禍首了。由于這個大怪物的存在,各大洲間的航路變得日益危險,公眾堅決要求,應不惜一切代價,把這個可怕的大怪物從海洋里清除掉。 第二章 贊成與反對 這些事件發生的時候,正值我對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貧瘠土地進行了一番科學考察回來之際。我是作為巴黎自然史博物館的客座教授,由法國政府委派,前去參加這項科學考察工作的。我在內布拉斯加州工作了半年,采集了不少重要標本,然后,于3月末到了紐約。我預定于5月初返回法國。回國前的這段時間里,我便對我所采集的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進行了分類整理。斯科蒂亞號發生意外的時間正好是這個時候。 這件事我十分了解,因為它當時已是個熱門話題,我不可能不知之甚詳。我把美國和歐洲的報紙看了又看,但并無更多的新的東西。這事真是個不解之謎,令我困惑。我游移在兩種極端的看法之間,沒有定見。這件事肯定是確有其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還被邀請去親手摸了摸斯科蒂亞號上的那個窟窿。 我到紐約時,這件事被傳得沸沸揚揚。一些不學無術的人說是浮動的小島啦,看不見的暗礁啦什么的,但這類假設被徹底地否定了。確實也是,除非這所謂的暗礁內裝有一臺機器,否則它怎么可能那么飛速地移來動去呢? 同樣,說它是一個浮動的船體,是一條遇難船只的巨大殘骸的說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原因也是一樣的,它為什么速度會那么快? 因此,可能的答案只有兩個,人們因而分成了觀點極其對立的兩大派,一派認為是一種力大無窮的怪物,另一派則認為是一艘動力強大的“海下船”。 可是,這后一種假設盡管還算說得過去,但經過對新舊兩個大陸的調查,它也站不住腳了。因為某個人要想擁有這樣的一種機械,那是不可能的。他是在什么地方建造它的?是什么時候造的?造這么個龐然大物,他又怎么能保守得住秘密呀? 只有一國政府才可能擁有這種破壞力巨大的機器。在人們想盡辦法提高武器殺傷力的悲慘時代,某個國家背著別國研發這種可怕的武器是有可能的。繼夏斯勃槍a a 夏斯勃(1833—1905)發明的一種后膛步槍,19世紀下半葉在法國軍隊中使用。發明之后,又發明了水雷,水雷之后又出現了水下撞錘,隨后又是各種各樣的你攻我擊的對抗性武器的出現。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然而,各國政府紛紛發表聲明,予以否認,所以這種戰爭機器的假設也就不能成立了。各國政府的真誠是無法懷疑的,因為這事關公眾利益,遠洋運輸遭到破壞,各國政府是不可能在這件事上撒謊的。再者,建造水下船只,豈能掩人耳目?個人干這種事而又密不透風是非常困難的,而對于一個一舉一動都受到敵對國家的密切監視的國家而言,想保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因此,在對英國、法國、俄國、普魯士、西班牙、意大利、美國,甚至土耳其進行調查之后,所謂水下大馬力船的假設*終也被否定掉了。 盡管小報仍在不斷地諷刺挖苦這個大怪物,可是它依然在海上漂來漂去。因此,人們任由想象力馳騁,竟至荒誕不經地說是一種神魚。 我抵達紐約后,有些人便專程前來征詢我對此事的看法。我曾在法國出版過一部兩卷四開本的著作——《海底的秘密》。該書深受學術界重視,而我也因此成為博物學中這一極其神秘的科學的專家。別人當然要征詢我對此事的看法了。只要是能夠否定事情的真實性,我絕對是要持否定的態度的。可是沒多久,我被逼無奈,只好明確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紐約先驅論壇報》也給“巴黎自然史博物館教授、尊敬的皮埃爾·阿羅納克斯先生”發了約稿函,請他對此事發表看法。 我只好也說說自己的看法,因為我無法保持沉默,所以就說了。我從政治學和科學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論述,寫了一篇內容翔實的文章,于4月30日發表在該報上。在此,我把拙文的摘要抄錄如下:“我對各種不同的假設一一地加以研究之后,由于所有其他的假設都被排除掉了,所以我不得不承認有一種力量大得驚人的海洋生物存在。 “我們對海洋深處毫無所知。探測器下不到那么深的地方。海洋深處到底是什么情況?海面以下12海里到15海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或者可能有什么生物存在著?它們的機體是怎么個結構?對此,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不過,擺在我面前的這個問題,可以用兩難推理a a 即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可供選擇的對象中提供一種選擇,但不管選擇哪一個對象,它同樣又是反對這一選擇的決定性論證。加以解決。 “要么我們對生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各種各樣的生物有所了解,要么我們并不了解。 “如果我們對它們并不全都了解,而大自然又仍然對我們保守著某些魚類學中的秘密的話,那么,承認某些魚類或鯨類新類別,甚至新品種的存在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這種新的魚類,其器官基本上‘不適合漂浮’,它們生活在水下探測器無法達到的海底深處。因為某種特殊原因,或一時興起,或純屬任性,它們偶爾也會浮出水面。 “反之,如果我們了解所有這類生物,那就該從已經分類了的海洋生物中去查找我們所說的那個動物。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就會傾向于它屬于一種巨大的獨角鯨什么的。 “一般的獨角鯨或海麒麟,身長通常為60尺。把它擴大5倍,甚至10倍,再根據其增加的長度賦予它相應的力量,同時增強其攻擊性能力,這便是我們所要查找的那個動物了。它將具有香農號的軍官們所確定的長度,具有撞擊斯科蒂亞號的觸角和撞壞一只汽船鐵殼的力量。 “確實,據一些博物學家的看法,獨角鯨有一把象牙質的利劍或一支骨質的戟,那是一顆堅如鋼鐵的大牙。有人在鯨身上發現過這種長牙,那是獨角鯨成功地攻擊了其他鯨之后所留下的。還有人在船體吃水線下拔出了這類牙齒,它們像鋒利的鉆頭戳穿木桶似的把船底鑿穿。巴黎醫學院陳列室里就收藏著一顆這樣的巨齒,長2.25米,根部寬48厘米! “那么,假設把這種動物的攻擊武器的威力加大10倍,那它的力量也得加大10倍,再讓它以每小時20海里的速度游動,用它的速度乘以它的重量,便可求出它造成海難所需要的沖擊力了。 “因此,在獲取更多的資料之前,我認為那是一頭獨角鯨,它體形龐大,身上長著的并非一支戟,而是像驅逐艦或戰艦的金屬沖角一類的武器,它既具有艦船的重量,又具有與它們相同的動力。 “這一無法解釋的現象就這么作了解說,要么干脆就說,不管大家是瞥見、看到、感覺到或覺察到什么,反正這純屬無稽之談。這種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后的這句話說得很差勁兒。我之所以這么說,是想多少保持點教授的尊嚴,免得讓美國人笑話,因為美國人嘲笑起人來是不客氣的。我這是在給自己留點余地。其實,我心里是承認這個“怪物”的存在的。 我的文章引起激烈的爭論,反響很大。有不少人是贊同我的觀點的。而且,該文的結論也給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間。人的頭腦就喜歡這種對超自然生物的奇思異想,而海洋正可以為這種遐想提供空間,因為海洋是這類龐大的生物賴以生存繁衍的*佳場所。與之相比,陸地上的動物,如大象和犀牛,簡直小得可憐。海洋里生活著一些人們已知的*大的哺乳類動物,因此也可能還隱藏著一些人們尚不知曉的碩大無朋的軟體動物,一些看著會讓人毛骨悚然的甲殼類動物,比如100米長的大蝦或200噸重的螃蟹什么的!這有什么不可能呢?從前,各個地質紀的陸地動物,如四足獸、四手獸、爬行類、鳥類,都是用大模具造出來的。造物主用巨型模具把它們制造出來,經年累月,斗轉星移,模具在逐漸地變小。既然地核幾乎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而海洋卻始終不變,那么,在深不可及的海洋深層,為什么就不可能留存著另一個時代的巨大物件的模具呢?海洋的年即地核的世紀,而世紀則是地核的千年,那么,海洋為什么就不能在其中保留著那些巨大生物的*后的一些變種呢? 我自己也被引向了這種種的幻想之中,可我是不可以這樣的呀!我必須中斷這種幻想,因為我覺得時間已經把這些幻想變成了令人膽戰的現實。我再說一遍,大家都一致認為存在著一種神奇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卻又與大海蛇什么的并無共同之處。 如果說有些人只是把這件事當作一個有待解決的純科學問題的話,那么另有一些人,特別是美英兩國的一些更注重實際的人,則主張把這個可怖的怪物從海洋中清除掉,以保證橫渡大洋的交通運輸安全。工商界的報章就是以后一種態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海運商情雜志》《船舶協會報》《郵船報》《海事與殖民地雜志》等所有那些為聲稱要提高保費的保險公司說話的報紙雜志,在這個問題上,態度完全一致。 公眾輿論形成之后,美利堅合眾國率先發表了聲明。紐約已做好準備,組織起一支遠征隊,前去清除獨角鯨。一艘名為亞伯拉罕·林肯號的快速驅逐艦已做好準備,爭取盡快遠航。各武器庫的大門已向法拉格特艦長敞開,他正積極地裝備自己的艦艇。 事情偏這么怪,等你決心要追逐這個怪物時,這個怪物卻不見了蹤影。此后的兩個月里,沒再聽到有關它的消息,也沒有一艘船與它遭遇。這頭獨角鯨就像是已經得知人家正在追捕它似的,因為大家談它談得太多了,甚至還通過越洋電報談論著它!于是,一些愛說笑的人便說,這個精明的怪家伙游經海底電纜時,截獲了電報,聽見了風聲,便藏而不露了。 這么一來,這艘已經準備好遠征,并裝備了威力很強的捕鯨炮的快速驅逐艦,竟不知往哪兒開好了。人們的情緒越來越煩躁。這時候,7月3日,終于有了消息,說是從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駛往上海的一艘輪船,三個星期前,在太平洋北部水域,又看見了那頭獨角鯨。 這則消息令群情振奮。法拉格特艦長奉命立即起航,一天都不許耽擱。食物已經裝上了船,燃料艙里裝滿了煤。全體船員已各就各位,只等點火、加溫、起錨!真可謂刻不容緩,馬不停蹄,毫不延宕!說實在的,法拉格特艦長心里也癢癢的,巴不得盡快起航。 亞伯拉罕·林肯號準備駛離布魯克林碼頭的3小時前,我收到了一封信,內容如下: 紐約第五大道飯店 巴黎博物館阿羅納克斯教授 先生: 如果你愿意隨亞伯拉罕·林肯號一同遠征,代表法國參加這次探險的話,合眾國政府將樂觀其成。法拉格特艦長已經為您準備好了一間艙室。 順致 敬意 海軍部部長 J.B.霍布森 ...
凡爾納科幻經典:海底兩萬里 作者簡介
儒勒·凡爾納(1828.2.8 — 1905.3.24) 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 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作家,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亞之上; 其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生共計創作了六十多部長篇小說; 法國將2005年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代表作: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八十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地心游記》《氣球上的五星期》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