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整合創新設計方法與實踐(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教材、“互聯網+”新形態立體化教學資源特色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32585
- 條形碼:9787518432585 ; 978-7-5184-3258-5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整合創新設計方法與實踐(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教材、“互聯網+”新形態立體化教學資源特色教材) 本書特色
本教材基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整合創新實驗班“整合創新設計”課程的多年教學經驗,提煉出一套有效進行整合創新的工具設計開發方法,通過此教材的推廣,希望為我國整合創新實踐者提供方法與工具上的支撐。
整合創新設計方法與實踐(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教材、“互聯網+”新形態立體化教學資源特色教材) 內容簡介
近年來,設計所面臨的挑戰越發復雜,越發需要與其他專業或學科進行合作。與 此同時,企業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得以不斷發展, 有的企業甚至提出“全鏈路” 設計師的招聘需求。這一系列變化對設計師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也推動著設計教 育及課程的變革。在此變革背景下,整合創新及跨專業的課程在國內高校的設計專 業以及創新創業訓練環節中迅速涌現。 本教材分為四章。**章為教材的撰寫背景及目標,以便讀者了解本教材的成 因;第二章為整合創新相關的理論與概念,幫助讀者深入、全面認識和理解本書所指 的整合創新設計;第三章重點闡釋整合創新設計的方法、工具與流程,以形成開展 整合創新設計的“工具盒”;第四章為整合創新設計教學案例解讀與課題訓練,以真 實的教學案例為基礎,強化讀者對整合創新設計方法與工具的教學方式的理解。本 書可以為設計專業中希望進行整合創新實踐的師生、高校里整合創新創業培訓課程 中的師生及所有對整合創新感興趣的設計實踐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整合創新設計方法與實踐(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教材、“互聯網+”新形態立體化教學資源特色教材) 目錄
**章 整合創新設計概述
**節 背景與定位
一、實踐及教育背景
二、內容定位
第二節 概念、含義與理念
一、創意、創新、發明的概念及關系
二、方法論、方法、流程、工具的概念及關系
三、整合的含義
四、關于非設計師的理念
五、關于設計師的理念
第三節 相關理論
一、設計與商業
二、設計與品牌
三、設計與管理
第二章 整合創新設計的方法與工具
**節 設計思維方法與工具
一、設計思維的特征
二、思維發散的方法與工具
三、思維歸納的方法與工具
第二節 設計研究數據收集方法與工具
一、以“訪談”為途徑的數據收集方法與工具
二、以“觀察”為途徑的數據收集方法與工具
三、以“創作”為途徑的數據收集方法與工具
第三節 設計研究數據分析方法與工具
一、數據洞察分析
二、商業模式分析
三、BTU綜合分析
第三章 整合創新設計的流程
**節 線性設計流程
一、IDEO設計流程
二、ViP設計流程
三、金字塔設計流程
第二節 非線性設計流程
一、國外學者對非線性設計流程的解釋
二、整合創新設計中的非線性設計流程
第四章 整合創新設計實踐課題訓練與案例解讀
**節 有技術限定的課題訓練與案例解讀
一、課題簡介
二、案例解讀
第二節 無技術限定的課題訓練與案例解讀
一、課題簡介
二、案例解讀
參考文獻
整合創新設計方法與實踐(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教材、“互聯網+”新形態立體化教學資源特色教材) 節選
設計思維與其他學科的思維不同,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學習設計思維的方法與工具之前,有必要對設計思維的特征進行一些探討。設計思維與傳統思維的不同在于,傳統思維主要運用大家熟知的歸納(Inductive)推理和演繹(Deductive)推理,而設計思維運用的是溯因(Abductive)推理。溯因推理的概念*早由美國哲學家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提出。他認為,任何一種科學探索都包含三種不同類型的推理組合。歸納是從特殊到一般,它試圖證明什么是正確的,但得到的結果不一定是正確的;演繹是從一般到特殊,它展示什么是起作用的,得到的結果肯定是正確的;而溯因則僅僅是對事物和現象進行解釋的過程,它是根據事實推導出*合理解釋的推理過程。 下面借用荷蘭獨立研究組織荷蘭應用科學院資深科學家麥克·斯迪恩(Marc Steen)在研究中給出的一個例子來具體解釋這三種推理。歸納推理始于觀察,然后從觀察中找出一個模式。比如如果一個人通過觀察發現:黃銅在加熱之后會擴大(P1-Q1),鋼鐵在加熱之后也會擴大(P2-Q2),那么他就可以歸納推理出金屬在加熱之后會擴大(P-Q)。這種推理在自然和人文學科中都有應用。演繹始于一個或者兩個前提,然后從中得到一個結論。比如一個人得到兩個前提:所有的人類都是會死的(P-Q)、蘇菲是一個人(P),那么他就可以演繹推理出蘇菲是會死的(Q)。這種推理是數學和邏輯中常用的推理方式。而溯因推理則是始于一個特殊的情景或者問題,然后同時形成對問題情景和可能方案的理解。例如設計一個有市場的水杯,當想到了一個帶有溫度顯示的杯子后才明確了需要解決杯中水溫的可感知性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歸納推理僅得出結論不作一般性解釋,而溯因推理會對事物和現象嘗試進行合理的解釋;演繹推理是根據事實和規律得出結果,而溯因推理是根據結果和規律得出事實。溯因推理的過程,既需要思維的發散,也需要思維的歸納。
整合創新設計方法與實踐(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教材、“互聯網+”新形態立體化教學資源特色教材) 作者簡介
鄧嶸, 設計學博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導、社會科學處副處長,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設計教育分會秘書長。研究方向:健康設計方法、生活方式設計、體驗設計。指導學生獲多項IF獎、紅點獎,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江南大學至善教學獎、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指導一等獎及團隊獎。在核心期刊及重要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健康設計思維與方法》、教材《產品設計表達》,被評為“中國工業設計十佳教育工作者”,主持項目1項和省部級項目3項。作品連續入選第十一、十二屆全國美展及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展;獲文化部首屆中國設計大展入選獎、工信部優秀工業設計國家獎入選獎、中國設計紅星獎;并入選“光華龍騰獎中國十佳設計師”,擔任工信部工業設計優秀獎國家獎評委、中國設計紅星獎評委。 時迪,設計學博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思維與方法。指導學生獲紅點獎、太湖獎金獎、全國大學生服務外包設計大賽二等獎等獎項。在核心期刊及重要期刊發表論文十數篇,其中A&HCI論文2篇,C刊3篇,中文核心4篇,出版專著《協同設計思維與方法》。主持省部級縱向課題1項,參與多項跨學科整合創新橫向課題。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