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明清山東農業地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9817
- 條形碼:9787030699817 ; 978-7-03-06998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清山東農業地理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完成的歷史農業地理學專著。 其中鹽堿地改良,農作物畝產、總產、結構與流通,種植制度演變等要素的研究,豐富了歷史農業地理學研究的內容與體系。此外,本書還利用農村基層訪問調查資料與曲阜孔府檔案材料進行定量分析,提出了許多自己的學術觀點,比如清中期山東糧食畝產量的結論具體而細致,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地位不斷調整變化,兩年三熟制于明中后期形成等。 本書可供明清史、經濟史、歷史地理學等專業的師生閱讀和參考。
明清山東農業地理 目錄
序
**章 導論 1
**節 山東農業自然環境的綜合特征 1
第二節 明清山東行政區劃的基本沿革 3
第三節 明以前山東農業的發展歷程 5
第四節 明清山東農業地理的研究現狀 8
第五節 本書的研究旨趣與篇章結構 10
第二章 自然災害與除害興利 12
**節 水旱等災害與水利建設 12
第二節 鹽堿地的分布及改良 32
第三章 明清山東土地墾殖的時空特征 39
**節 明初的移民墾殖與中后期人口耕地的緩慢發展 39
第二節 明代山東人口與耕地的區域特征 69
第三節 清代山東土地墾殖的階段特征 77
第四節 清代山東土地墾殖的區域特征 100
第四章 糧食作物的產量、結構、分布與流通 107
**節 明清山東糧食作物的畝產量 107
第二節 麥類與豆類作物種植比重的增加及其分布特征 124
第三節 新興糧食作物的傳播與推廣 144
第四節 谷類及稻類作物的興衰與分布 151
第五節 糧食運銷區域、路線及規模 163
第五章 經濟作物的生產與分布 174
**節 纖維作物的嬗替與布局 174
第二節 柞蠶業和桑蠶業的興衰與布局 191
第三節 油料、染料與嗜食作物的全面發展與分布 202
第六章 明清山東農業地理的綜合特征 224
**節 明清山東農地墾殖的時空特征 224
第二節 明清山東農作物結構的演變與區域特征 228
第三節 明清山東農業綜合區劃 238
第四節 論華北平原兩年三熟制形成的時間 243
參考文獻 255
后記 264
明清山東農業地理 節選
**章 導 論 “山東”作為地理區域的名稱始于戰國時代,當時泛指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廣大地區,唐宋時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范圍縮小東移。金代,“山東”開始作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劃名稱,不過當時山東有東、西兩路,而且范圍與今山東省相差也很大。明朝設山東布政司,一般稱山東省,雖跨海括有遼東地區,但設置府縣部分與今日山東省區域范圍相差無幾,基本奠定了今日山東省行政區劃的規模。清朝山東省界限輪廓沒發生太大變化。 本書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明清時代山東省農業生產力布局、結構及其發展變化的特征與規律。農業是人類通過勞動利用生物對太陽能進行直接與間接的積蓄、轉化和利用,以謀求人類的衣食之源,不僅是經濟的再生產過程,而且也是自然的再生產過程,受到自然與社會條件的雙重制約。本書研究的農業概念是狹義的,特指種植業,沒有包括林牧漁獵各部分,甚至由于資料不足,也沒有包括種植業中的栽培蔬菜、花卉、藥材、水果等。當然,由于蠶桑在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重要地位,一些農書名稱常是農桑并舉,故本書把養蠶業列入了論述范圍。 **節 山東農業自然環境的綜合特征 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境域包括半島與內陸兩部分,膠東半島突出于渤海與黃海之間,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向華北平原內部延伸,北與明清京師所在的北直隸為鄰,南與溝通南北方的江蘇接壤。山東省這種既沿海又內陸的地理位置在北方省份中是很特殊的,對明清時代農業生產布局影響很大。由于元明清時代中國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由南方向北方都城的漕運成為經常且必要的重大事件,而運輸無外乎二途:京杭大運河與海運。這兩種漕運路線分別位于山東東西兩端,其各自的興衰對山東省經濟繁榮區的轉變與形成影響很大,這在后文中有詳細論述。 地形地貌是決定農業生產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山東省位于我國地勢劃分中的第三階梯,海拔高度較低,全省以沖積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形為主。魯中南和半島地區大多為起伏低緩的山地丘陵,魯西南和魯西北是寬闊坦蕩的大平原,形成了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從面積上看,山地丘陵約占全省總面積的34.9%,平原盆地約占64%,河流湖泊約占1.1%①。 魯西南、魯西北平原系黃河泛濫沖積而成,是華北大平原的組成部分,呈弧形環抱在魯中南山地丘陵區的西北兩面,東與膠萊平原相接,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3以上。平原上地勢低平,海拔大多在20—50米,由西南向東北方向逐漸降低,坡降在1/5000—1/10000。大清河(后為黃河所奪)、小清河與大運河穿插其間。遼闊無際的大平原歷來是山東墾殖發達的地區。 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地勢中間高,邊緣低。泰、魯、沂、蒙山等斷塊山地聳峙于中北部,海拔千米以上,構成該區脊部。脊部兩側,海拔500—600米,屬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構成的丘陵。丘陵邊緣是山麓堆積平原,主要分布在今膠濟鐵路沿線與南陽、微山湖東部,海拔40—70米,地表傾斜平緩,土層深厚,蘊水豐富,農業生產條件良好。該區主要河流沂河、沭河、泗水、大汶河、淄河等均發源于山丘嶺表,呈放射狀向周圍分流。其河谷地帶均發育有寬窄不等的洪積沖積平原,土質肥沃,排灌條件好,自古是有名的沃壤,春秋時代汶河谷地的田地即成為權貴爭奪的對象,號稱“汶陽田”。魯中南山區石灰巖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發育,地下裂隙溶洞水受阻后,一部分涌出地表,形成諸多泉群。著名的有濟南泉群、章丘的明水泉群、泗水的泉林泉群,豐富的泉源也成為引水灌田的自然基礎,于是明清時代這些地方發展成水利較為發達的區域。 膠東丘陵區構成半島的主體,大部分地區海拔400米以下,呈廣谷丘陵狀態。半島東北部與西南部地勢較高,有大澤山、昆崳山、嶗山等分布。丘陵之間為斷陷盆地,主要有萊陽盆地、桃村盆地,這些地區土層較厚,加上三面環海,氣候溫和濕潤,農業自然條件中等。 膠萊平原介于魯中南山地丘陵區與膠東丘陵區之間,系濰河、大沽河、膠萊河沖積而成,海拔多在50米左右,土肥水美,農業種植條件優越。 山東水系比較發達,自然河流密度較高,比較重要的河流有馬頰河、大清河、小清河、濰河、膠萊河、沂河、沭河、汶河等。明清時期中國*重要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橫貫魯西,在其側旁形成了南陽、微山湖群。明清時代山東農田水利事業不太發達,豐富的自然水資源利用較少,而自然河流對農業的負面影響卻很大,這在本書第二章中有較為詳細的論述。 山東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多年平均氣溫11—14℃,由東北沿海向西南內陸遞增。全年無霜期,魯北與膠東一般為13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內陸遞增。年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由于降水、氣溫等氣候要素變率較大,旱澇風雹等災害經常發生,對農業生產的危害較大。 第二節 明清山東行政區劃的基本沿革 行政區劃不屬于歷史農業地理研究的內容,但卻是其研究的基礎,因為在論述各時代的農業發展與布局時都要落實到具體的政區地理上,政區沿革不明不行。明清山東政區之變革,明清《山東通志》及《一統志》與正史地理志均有記載,這里據上述資料略述如次。 元代,山東地區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山東行中書省,治益都。洪武九年,各行中書省改稱承宣布政使司,俗仍稱行省。后移治濟南。在布政司以下,設府與州縣兩級地方行政機構。洪武初,山東布政司下轄濟南、青州、東昌、濟寧、萊州、登州6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降濟寧府為州,升兗州為府,仍為6府,終明一代沒有變化。其中濟南、東昌、兗州三府因位置居西,常被稱作“西三府”,青、萊、登三府對應地被稱作“東三府”。具體各府統轄州縣及其分布請參見表1-1。明初還在各軍事要害之地設置衛所,其中山東的衛所主要分布在膠東沿海,著名的有威海衛、成山衛、靖海衛等。 表1-1 明代山東行政區劃一覽表 注:領屬州縣列**者為所在府治所 清初,山東府制建置仍沿明制,雍正末年,始將武定、沂州、泰安、曹州升格為府。至此,山東始建10府。與府同級的還有直隸州,雍正初實行,后幾經改置,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始定濟寧、臨清兩直隸州。府與直隸州下州縣建置多承明制,雍正年間因“改設府縣”,始設武定府附郭縣惠民、泰安府附郭縣泰安、沂州府附郭縣蘭山與曹州府附郭縣菏澤。因“裁衛設縣”,始裁大嵩、成山二衛,改設海陽、榮成二縣,又升顏神鎮為博山縣。至此,清代山東省府州縣地方行政制度定形,至清末未有大的變化。具體各府州所轄州縣請參見表1-2。 表1-2 清代山東行政區劃一覽表 注:領屬州縣列**者為所在府州之治所 第三節 明以前山東農業的發展歷程 山東省是我國歷史上開發*早的地區之一,是傳統的農業區。春秋戰國之際,鐵制農具逐步推廣,而且在不少地方鐵犁與牛耕開始結合起來,墾殖能力大幅度提髙;同時,還岀現了修筑河堤的治水工程與開渠引水的灌溉工程,特別有利于把低洼的沖積平原開墾成農田。此階段我國的種植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在土壤性質的分辨與病蟲防治等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作物可以獲得較高產量,耕地面積更飛速擴展,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形成了幾個范圍廣泛的農業區,山東省境內的齊魯即是其中之一。齊國由一個“地潟鹵,人民寡”②,方不足百里的小國,逐步發展成一個經濟發達的強國,首霸諸侯,稱雄戰國。《史記 貨殖列傳》曰:“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索隱》曰:“言齊既富饒,能冠帶天下,豐厚被于他邦。”③《戰國策》更記載其國力之強,都城之繁,人民之富:“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太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踏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④魯國也是紡織業興盛的地區,其生產的魯縞極其輕薄,聞名全國,《淮南子 說山訓》云:“矢之于十步貫兕甲,于三百步不能入魯縞。”⑤《史記》曰:“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⑥《漢書》也曰:“縞,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為輕細,故以取喻也。”⑦ 秦漢時代,山東地區農業得以繼續發展,達到**個高峰時期,山東也成為全國富庶的地區之一。秦始皇開河南地,就會由位于山東半島的黃、腄、瑯琊等地轉運粟米到達北河,供給邊防的需要⑧。據《史記 河渠書》記載,漢武帝親自指揮堵塞瓠子決口,開屯氏河,較成功地治理了黃河決泛的危害;同時,大力發展農田水利事業,“用事者爭言水利。 東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它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⑨。漢平帝時,山東汜水(今曹縣)人氾勝之總結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寫成著名的農書《氾勝之書》,認為“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⑩,奠定了北方旱地農業耕作技術的基礎,同書記載的“區種”與“溲種”方法代表了當時中國農業生產的*高水平。泰山南北桑麻與紡織事業特別發達,《史記 貨殖列傳》稱:“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
明清山東農業地理 作者簡介
李令福,男,1963年生,安徽省蕭縣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本科畢業,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畢業,現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陜西省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西安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學研究所所長等。主要研究中國古都學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西安學等,參與西安市城市建設,主持一系列實踐應用性的科學研究。出版專著10部,編著書籍6部,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得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很好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1項。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