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桑梓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47603
- 條形碼:9787519047603 ; 978-7-5190-476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桑梓情 本書特色
《桑梓情》是作者這些年來創作的文字集結,內有通訊報道、散文、詩歌、史料、講稿,枝枝蔓蔓,看似蕪雜,其實并不顯得凌亂,從首至尾,總有深植于生活土壤的根脈,總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對腳下這塊熱土深摯的愛。他的文字,不華美,不乖巧,卻處處閃耀著人文的光芒,醇厚回甘,具有淡到極點卻也美到極致的攝人魂魄的力量。
桑梓情 內容簡介
《桑梓情》是《魯山縣優秀文藝成果叢書》之一,是一部個人作品集,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寫文章。本書共分六個部分:“鄉情悠悠”主要收集了圍繞魯山歷史文化及山水所寫的散文類作品;“山村紀事”主要收集了以人物通訊為主的新聞類作品;“激情歲月”主要收集了所經所歷并付出心血的重要活動的文史類作品;“世態掠影”主要收集了描寫社會世態的小小說作品;“杏壇小耕”主要收集了在《西魯講堂》及各種培訓班上的講稿;“言論輯要”主要收集了在不同座談會上的發言(含序)摘要。該書稿是魯山文聯組織編寫的系列圖書之一,反映了魯山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
桑梓情 目錄
華夏文明的濫觴地
九峰山紀游
鐘靈毓秀魯峰山
大山之殤
神奇喀納斯
心之悔
黃昏
鄰居英敏
蕩澤河畔文學社
牛郎織女賦
想馬河(詩兩首)
第二編 鄉村紀事
青春似火
悠悠大山情
——記魯山縣背孜鄉中心小學民師田豐時
深山“不倒翁”
——記魯山縣背孜鄉中年教師匡中安
山道彎彎
——記魯山縣趙村鄉稅務所長王永貴
從“累贅”到剪裁師
“神經頭”王民權
有這樣一對有情人
山村,被洪水吞沒之后
第三編 激情歲月
禁燒故事
我參與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的申報
南水北調話“三難”
緣結大漠航天城
我的業余通訊員生涯
我在基層創省優
我與劉杰的三面之緣
向英雄致敬
——參加劉杰同志追悼會側記
第四編 世態掠影
雅士張公
竹
七嫂
四叔
山菊花
破碎的夢
人與蟻
青橄欖
*后一封信
愛之斷想
第五編 杏壇小耕
魯山文化耀中原
再創奇跡
第六編 言論輯要
心系群眾三勤三高
愛國為民贊徐公
傳承弘揚正當時
重走長征路奮進新時代
《張良傳奇》序
《墨子文化在魯山》序
《千年圣火在魯山》序
附錄一 丹心一片著華章
附錄二 文字點亮的情懷
后記
桑梓情 節選
華夏文明的濫觴地 魯山歷史悠久,夏稱魯縣,周稱魯陽,漢稱魯陽縣,魏晉時期置魯陽郡、廣州、魯州,唐初廢州置魯山縣至今。在這片243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鐘靈毓秀,風云際會,文化元素符號重大而又密集。 魯山山川秀美,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十分適宜人類居住,是我國農耕文明*發達的區域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聚居并形成村落,蚩尤以及堯帝、大禹等先帝都曾在這一帶活動,留下了不少遺跡遺存。先民們在這片熱土上胼手胝足,傳承賡續,人才輩出。造字鼻祖倉頡、平民圣人墨子、愛國詩人屈原、文韜武略元結、抗金名將牛皋、元代政治家王磐、五四詩人徐玉諾等一個個從魯山走出的先賢大家燦若群星,閃耀在歷史的蒼穹。即使個別里籍有爭議的人物,經權威專家深入考察論證后也均指向魯山。例如墨子,當山東學者提出墨子里籍山東滕州說時,**個提出否定意見的就是山東社會科學院院長、山東孔子學會會長劉蔚華教授,他于1982年公開在《中州學刊》發文《墨子是河南魯山人——兼論東魯與西魯的關系》,引起學界的高度關注。山東滕州著名學者朱緒龍也在《一樁并未了結的歷史疑案》中對墨子里籍滕州說給予了堅決否定。屈原故里曾困擾了學界上千年,湖北秭歸說似乎已成定論,但*先質疑的恰恰是湖北屈原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黃岡師范學院教授黃崇浩,他于2015年10月在《黃岡師范學院學報》第五期發文《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是屈原故里——“屈原生于南陽說”的一個新結論》,并得到了全國多位著名屈原研究專家如黃震云等教授的呼應和肯定。 魯山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特產眾多。金銀銅鐵、玉石水晶均有出產,桃李杏棗、香菇猴頭遍布山川。滿山的柞木資源適宜柞蠶養殖,魯山自古就有柞蠶之鄉的美譽,以柞蠶絲織成的魯山綢因色澤柔和、絲縷勻稱、綢面密實、手感爽滑備受世人青睞。民間傳說是玉皇大帝第九個女兒織女把“天蟲”帶到人間,并教會人們養蠶繅絲織布,因此魯山絲綢又被稱為“仙女織”“織女織”。1915年魯山綢曾代表中國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魯山段店花瓷用魯山特有的陶土釉料燒制,是我國*早的高溫窯變釉瓷器,始于夏,盛于唐宋,她創造性地在釉面上采用彩斑裝飾,“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終結了中國瓷器單色釉的歷史,中國陶瓷窯變藝術也從此破繭成蝶,魯山花瓷因而被專家稱為“汝瓷之源、鈞瓷之母、官瓷之祖”。魯山漢代冶鐵遺址,是當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大的冶鐵基地,其冶煉工藝創造了數個世界**,產品豐富而先進,為世界農業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山位于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大秦嶺伏牛山東麓,西、北、南三面環山,東連黃淮大平原,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聯通宛洛的重要門戶,素有“北不據此,則不能得志宛襄;南不得此,則不足以爭衡伊洛”之謂。境內的魯陽關為中國古代五大著名關隘之一,晉張協的《魯陽關》詩中有“朝登魯陽關,狹路峭且深。流澗萬余丈,圍木數千尋。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極言魯陽關之險要。楚漢相爭,劉邦布兵魯山,并在犨東大敗秦守將呂齮,進而一路向西,奪取關中,完成了滅秦大業。孫堅向北進攻董卓,以魯山為后防基地,不戰而屈人之兵,成功攻入洛陽,魯陽之戰也成為中國古代戰史中出色的山地攻堅戰例之一。1945年,中共河南區委員會及河南軍區、河南人民抗日軍司令部駐扎魯山,辟建豫西抗日根據地,指揮河南人民的抗日斗爭。解放戰爭期間,魯山先后是豫陜鄂邊區、豫西解放區、中共中央中原局及河南省委的領導中心,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多次在這里主持召開重要會議,運籌帷幄,決戰中原。“文化大革命”期間,出于國內國外戰略考量,中央在魯山布局營建了規模宏大的地下指揮系統和一批相對配套完善的軍工企業,魯山的戰略地位愈加凸顯。 魯山歷史上歸屬多變,春秋時屬鄭,戰國時屬楚,漢代歸南陽郡,唐宋時隸屬汝州府,新中國成立后歸許昌地區,1983年歸平頂山市管轄至今,可謂是群雄逐鹿,風云激蕩。歷史在這里碰撞,文化在這里交融。境內生活著漢族、回族、滿族、苗族、壯族等20多個民族,多民族和睦相處,繁衍生息,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民間藝術爭奇斗艷。衣食住行、修房架屋、祭祀祈福,都有著獨特的禮儀規范和生活習慣。根藝、奇石、花瓷、剪紙、高樁故事等民間藝術獨具特色,光耀中原。魯山是曲劇、鼓兒詞等劇種的發源地,至今仍有數百支文化藝術表演團體活躍在城鄉,喬雙鎖、趙玉萍、杜根亮、寧金梅等民間曲藝表演藝術家先后在寶豐馬街書會上奪魁折冠獲得“書會狀元”稱號,是全國獲得書會狀元*多的縣。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并流布全國,家喻戶曉。2009年2月,魯山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 P3-6
桑梓情 作者簡介
邢春瑜,男,河南魯山人。先后在教育系統、機關和鄉鎮工作。歷任背孜鄉教育團總支書記、魯山縣縣委政研室副主任、鄉鎮企業局副局長、辛集鄉鄉長、辛集鄉書記、魯山縣政協副主席等職,兼任中國牛郎織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屈原學會理事、魯山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主編《魯山十大歷史名人》《魯山炎黃》《文韜武略贊元結》《牛郎織女文化在魯山》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