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43400
- 條形碼:9787100143400 ; 978-7-100-14340-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法國文化研究人員、大本書中的四章是一個過程中得各個階段,即擴展、深化、充實和開放。來自亞里士多德傳統的情節編排概念,并相應地給來自奧古斯丁傳統的時間性概念以多種解釋,又不出敘述蘇醒概念所確定的范圍,故而不超出模仿活動的界限。包括的內容有:第*,擴展清潔編排概念。第二,敘述性符號學約束。第三章與時間的游戲。第四,虛構的事件經驗。
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 內容簡介
《時間與敘事》三卷集是保羅·利科繼《活的隱喻》之后又一部探討語義創新現象的力作。本書是《時間與敘事》的第三篇(第二卷)《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它對應于第二篇《歷史敘事中時間的塑形》,皆在擴展、深化、充實和開放亞里士多德的情節安排概念;在模仿活動Ⅱ的范圍內,探討在虛構敘事(此處專指文學作品)中時間塑形的特征和手段。
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 目錄
前言
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
**章 情節的變形
**節 在悲劇情節編排之外
第二節 恒久:一個范例的次序?
第三節 沒落:敘述藝術的終結?
第二章 敘述性的符號學約束
**節 普羅普的《故事形態學》
第二節 敘事的邏輯
第三節 A.J.格雷馬斯的敘述符號學
第三章 與時間的游戲
**節 動詞時態和陳述行為
第二節 講述時間和被講述時間
第三節 《敘事話語》中的陳述行為-陳述-對象
第四節 視角和敘述語態
第四章 虛構的時間經驗
**節 在個人時間和宏偉時間之間:《達洛維夫人》
第二節 《魔山》
第三節 《追憶似水年華》:被穿越的時間
(一)失去的時間
(二)尋回的時間
(三)從尋回的時間到失去的時間
結束語
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
術語譯名對照表
譯后記
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 節選
《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 因不斷熟悉歷史上的情節編排形式而產生的敘述智力與敘述符號學所要求的合理性之間的比照,在本卷的前言中被置于深化項下。所謂深化,是指尋求一些深層結構,其具體的敘述塑形將在敘事的表層反映出來。 明白為何這樣做是不難的。前面的分析把我們置于敘述功能傳統性風格的種種悖論前。雖說可以為這些范例要求某種持久性,但該持久性遠遠比不上派給本質的、不如說一直藏匿在形式、體裁和類型等歷史中的無時間性。*后提到的講述藝術可能的死亡,甚至透露出敘述功能持久性上籠罩著不牢靠的陰影,盡管敘述功能存在于文化人類學鑒別出的數千種種族文化中。 面對持久事物的變化無常,從事符號學研究的動力主要來自在避開歷史的游戲規則上建立敘述功能持久性的雄心壯志。從符號學研究的角度看,以前的研究恐怕沾染了不知悔改的歷史主義。如果敘述功能可以通過其傳統性風格要求獲得持久性,那么必須把它建立在無時性約束的基礎上。簡言之,必須棄歷史而要結構。 如何做呢?靠一場方法論革命,它堪與在歷史編纂認識論中試圖把邏輯型合理性疊放在對敘事創作的理解之上的革命媲美。這場方法論革命可用以下三大特點來說明。 首先要在構建公理式模型的基礎上盡可能接近演繹程序。做此選擇的理由是我們面對著幾乎無以計數的敘述表達方式(口頭、書面、圖表、手勢)和敘述門類(神話、民間傳說、寓言、小說、史詩、悲劇、正劇、電影、連環畫,更不用說史書、繪畫和交談)。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歸納法都不可行。只剩下演繹一條路,即構建一個假定的描述模型,從中有可能衍化出幾個基本的亞門類。 除了語言學外,哪一門與語言現象有關的學科*能滿足這個合理性理想呢?敘述符號學的第二個特征,就是在語言學的不斷運動中構建其模型。這個相當寬泛的提法可以囊括差別極大的嘗試,其中*徹底的嘗試是力圖從小于句子的語言結構出發,得出比句子長的單位的結構價值。語言學提出的論點可以概括如下:在一個特定的言語中總能得出信息的代碼,或照索緒爾的說法,總能把語言和話語分開。代碼、語言是成體系的。說語言成體系,就是承認其共時的即同時的一面,可與其歷時的即連續和歷史的一面分開。至于體系的組織情況,這也可以掌握,如果能把它簡化為數目有限、有差別的基本單位,即體系的符號,并有可能建立一套孕育內部所有關系的組合規則的話。在這種條件下,結構可以被界定為一個數目有限的單位之間內部關系的封閉總體。關系的內在性,即體系與語言外的現實不相干這一點,是作為結構特征的結尾規則必然導致的一個重要后果。 大家知道,這些結構原則極其成功地先后運用于音位學、詞匯語義學和句法規則。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可以看成把該模型延伸或移植到大于句子的語言實體的一種嘗試。對語言學家而言,句子是*大的實體。我們在句子之外找到的是話語——取其精確的含義——即一連串呈現出特有組織規則的句子(研究話語這有序的一面曾長期是古典修辭學的任務之一)。正如適才所說,敘事是話語即按某種次序排出的句子序列的*廣闊的門類之一。 現在,語言學結構原則的擴展可能意味著從模糊類同到嚴格同源的多種衍生。羅朗??巴特在撰寫《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的時期曾大力維護這第二種可能性:“敘事作品是個大句子,正如所有可見的句子在另一種方式上是一篇小敘事作品的草稿。”(第12頁)羅朗??巴特把自己的思想講透,聲稱“此處提出的同源不僅具有啟發意義,還以語言和文學的同一性為前提”(同上)。 ……
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 作者簡介
保羅??利科(1913-2005),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曾任巴黎大學、南特大學教授,并為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蒙特利爾大學等大學的客座教授。2004年11月,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授予有人文領域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一生寫有多部學術著作,涉及語言學、詮釋學、心理學、宗教學等領域。主要作品《意志哲學》、《活的隱喻》、《時間與敘事》等。 譯者簡介: 王文融,1958-1963年就讀于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編寫了《法語文體學教程》、《法語閱讀課本》、《法語教程》(主編)等教材。還參與撰寫了《外國抒情詩賞析詞典》、《歐洲文學史》、《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等著作。主要譯著有《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書面敘事??電影敘事》等學術著作,以及《情感教育》、《貝姨》、《天根》、《暗店街》等文學作品。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