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身邊的病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250132
- 條形碼:9787558250132 ; 978-7-5582-501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身邊的病毒 本書特色
如何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同時減少和控制疫病流行,不僅僅是醫學科學家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重大難題。人類對于病毒的認識還不夠充分,自然界中還存在大量未知的病毒。這是一本能讓讀者認識病毒是什么,了解*基本的相關知識,有效削弱關于病毒的謠言和恐懼的科普圖書。
身邊的病毒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病毒的基本性質,感染宿主的方式和特點,列舉了一些重大的感染人的病毒,可以讓讀者了解身邊常見的病毒風險,以及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防范。作者的視野并不僅限于此,還通過對一些并不感染人的病毒,如各種植物病毒、水生動物病毒、環境中的病毒等內容的介紹,充分說明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微生物、病毒遍布的世界里,有史以來便是如此。無論是我們個人的身體健康,還是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都取決于我們如何與病毒等微生物以及整個生態系統和諧共處。
身邊的病毒 目錄
第1節 微小而神秘
開啟微觀世界之門
細菌與疾病
比細菌更小
第2節 病毒是什么
活的物質
目睹病毒
發現不止
第3節 病毒家族
第2章 漫長的戰役
第1節 一個噴嚏
第2節 偉大的勝利
被消滅的天花
脊髓灰質炎
第3節 艱難的博弈
乙型肝炎——膠著的戰場
丙型肝炎——抗病毒藥的曙光
艾滋病——艱難之路
從狂犬病到埃博拉——突破物種界限
第4節 與敵共存
永不消失的流感
高明的潛伏者——皰疹病毒
冠狀病毒的兇猛襲擊
第3章 病毒的星球
第1節 病毒的起源
生命的奧秘
進化的動力
第2節 地球的底色
無處不在
城市微生物圖譜
碎色郁金香
養殖箱里的白斑蝦
遷徙的病毒
復活的巨型病毒
第3節 亦敵亦友
從雞開始
倒戈者W
敵人的敵人
巧妙的工具
結語 下一次大流行
人類依靠科學迎戰致命病毒
我國的病毒科學快速發展
迎接下一次大流行
人-動物-病毒
壓力事件與病毒溢出
附頁
參考文獻
致謝
身邊的病毒 節選
從龐大的藍鯨到渺小的蚊蚋,在自然界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神奇的生命。然而不止如此,在高山、在海洋、在雪山、在叢林,甚至是在幽暗的深海、沸騰的熱泉里,還生活著各種各樣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你可能沒有想到的是,即便是我們的身體內部,也活躍著各種微生物,是一個熱鬧的“微生態系統”。 常見的微生物有細菌、病毒、真菌等。病毒是一種非細胞形式的生命體,通常極為微小,但卻非常獨特。 開啟微觀世界之門 17世紀之前,人們無法理解生命如何產生。腐肉生蛆、腐草化螢,一些不容易觀察到其繁衍方式的生物,如各種寄生蟲、昆蟲等,看起來更像是從環境中自然發生的。人體的疾病,被認為是體內的“體液”或“五行之氣”的平衡被打破的結果;而傳染性的瘟疫,則是某些神秘未知的“氣”“毒”“粒子”等傳播造成的。 1590年前后,荷蘭人扎哈里耶斯·詹森用兩塊透鏡制作出了現代光學顯微鏡的雛形。在此基礎上,著名的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改進了顯微鏡,并在1665年出版了著名的《顯微圖譜》。書中附有五十多幅精美的織物、木材及昆蟲等的微觀圖片。**個真正看到微生物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代爾夫特,16歲時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亞麻布制品店打工,6年后回到老家自己經營店鋪,也在業余時間琢磨他*喜歡的顯微鏡研究。也許是亞麻制品商人驗貨時的特殊鏡片給了他靈感,他手工磨制了一塊透鏡,裝在一片金屬板上,制成了一個簡易的顯微鏡,清楚地看到了牙垢、水滴、井水中“微小的活動物”,并畫下了其中某些細菌的形態。列文虎克對微生物、精子細胞、毛細血管及昆蟲生活史、動植物組織結構的研究,對寄生蟲學、微生物學等領域都頗有貢獻,在與“自然發生說”的論戰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列文虎克用顯微鏡開啟了人類對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的探索之旅,引導人類進入了實驗微生物學的時代。 細菌與疾病 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用實驗證明了發酵和腐敗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這些微生物到底是從哪里來的?這涉及生命的起源問題,而微生物的產生則是從非生命到生命之間重要的一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支持生命的“自然發生論”,認為不同的物質中會產生出特定的物種。高等動物通過“動物熱”產生,而低等動物則是從泥土和黏液中產生的,潮濕的泥土會產生老鼠,晨露與黏液結合會產生蠕蟲、昆蟲。17世紀之前,“自然發生論”占主導地位。1688年,意大利醫生弗朗切斯科-雷迪用實驗手段挑戰了“自然發生”的猜想。他觀察了蒼蠅留在牛羊肉上的卵,記錄了卵的發育過程,發現不同的蛹變成不同的蒼蠅。雷迪發表了論文《昆蟲發生的試驗》,說明蒼蠅來自蟲卵,否認了水和糞土或者腐肉結合就可以產生昆蟲的假說。 但即使是在雷迪發表他的實驗結果之后,對“自然發生論”的爭論仍未平息。直到19世紀60年代,巴斯德通過令人信服的“曲頸瓶實驗”,才徹底動搖了“自然發生論”的觀點。在那個時代,細菌等微生物已經可以通過顯微鏡進行直觀的觀察。巴斯德在一個曲頸燒瓶和一個豎直開口的燒瓶中裝入培養基,然后煮沸消毒,使其中的液體培養基都變得無菌。燒瓶中的培養基冷卻后,空氣里的塵埃攜帶細菌等微生物進入豎直瓶頸的燒瓶,培養基因微生物繁殖而腐敗;而由于瓶頸弧度的原因,在彎曲瓶頸的燒瓶中塵埃和微生物會沉淀在燒瓶的頸部,無法到達瓶內的培養基上,故瓶內的培養基始終無菌而不會腐敗。“曲頸瓶試驗”雖然沒有說明微生物是怎么產生的,但卻證明微生物不會從培養基中無端產生。巴斯德也證明,即使是非常容易腐敗的液體,如牛奶、酒等,如果得到適當的無菌處理,都能夠保持新鮮而不變質。巴斯德發明的巴氏消毒法(短時間高溫處理牛奶或紅酒,殺滅病原微生物,同時盡量保持其他物質不被破壞)為食品工業的保鮮儲存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至今仍被廣泛使用。P2-5
身邊的病毒 作者簡介
馮勇,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副教授。多年從事病毒學教學與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HIV/AIDS致病機制與免疫調控。科普作家,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團員。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