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指導(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36637
- 條形碼:9787030336637 ; 978-7-03-03366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指導(第2版) 內容簡介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指導(第2版)》是根據高等醫學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大綱,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和教師多年的實驗教學經驗,在參考其他院校的教材和實驗講義的基礎上編寫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指導(第2版)》分組織學和胚胎學兩部分,共24章。每章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內容、作業及思考題三項內容。實驗目的提出目標。實驗內容的切片觀察由粗到細,循序漸進;作業及思考題以實際觀察內容為主,重在理論聯系實際。同時,精選了大量色彩清晰、內容真實的影色圖片附于書后,供學生實習時參照。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指導(第2版) 目錄
第2版前言
**章 緒論(1)
第二章 上皮組織(8)
第三章 固有結締組織(12)
第四章 血液(15)
第五章 軟骨和骨(18)
第六章 肌組織(21)
第七章 神經組織(24)
第八章 神經系統(27)
第九章 眼和耳(30)
第十章 循環系統(35)
第十一章 皮膚(40)
第十二章 免疫系統(43)
第十三章 內分泌系統(47)
第十四章 消化管(50)
第十五章 消化腺(55)
第十六章 呼吸系統(59)
第十七章 泌尿系統(62)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統(65)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統(68)
第二十章 人體發生總論(72)
第二十一章 顏面和腭的發生(77)
第二十二章 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發生(79)
第二十三章 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的發生(81)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系統的發生(84)
圖版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指導(第2版) 節選
**章 緒論 一、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實習目的 1.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在切片標本觀察的同時,通過對顯微鏡的反復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2.掌握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切片、標本、模型觀察、錄像的觀看及繪圖的技能訓練,驗證基本理論,以加深對理論課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熟悉HE染色的方法及意義。 4.了解組織切片的制作方法。 二、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實習要求 1.每次實驗課之前,應做好本次實驗內容的理論復習和實驗預習。 2.入實驗室必須穿好工作服,攜帶教材、實習指導和彩色鉛筆等**的實驗工具,按序入座。 3.遵守實驗室的規則,保持安靜,注意室內衛生,愛護顯微鏡、切片和模型等。 4.認真按實習指導的要求進行實驗,遇到問題請教指導老師。 5.按要求及時完成實驗報告。 6.實習結束時,將切片按號放入切片盒內,將顯微鏡回位。關好電源,打掃實驗室衛生。 三、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實習方法 1.學會熟練地操作顯微鏡(后述)。 2.遵循切片觀察的基本原則 由粗到細,循序漸進。即肉眼觀察→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先用肉眼觀察標本的輪廓、顏色,初步做出實質性或管腔性器官的判斷;然后在低倍鏡下觀察其結構的全貌、各部分的基本結構特征;再用高倍鏡觀察某一部分或細胞的微細結構。 3.觀察切片前,要注意指導教師的講解和多媒體示教;切片觀察時,可參照本實驗指導的文字和彩色圖譜等以助于組織結構的觀察確認。 4.建立三維空間構象 切片中的結構只是一個局部的平面結構,只有將其與整體的立體結構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觀察的內容(圖1-1)。 圖1-1 示心肌細胞不同切面 5.區別理論與實際的差異 當理論與標本觀察不一致時,應分析其原因,如取材來源不同、組織結構的功能狀態不同、染色方法的不同、制片過程中的人工假像(皺褶、裂痕、黑色沉淀物和組織破裂)等。 6.盡可能地多繪圖以幫助記憶(見“繪圖要點”)。 四、石蠟切片、HE染色標本的制作方法簡介 組織學標本的制作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是石蠟切片、HE染色標本的制作。 (一)取材與固定 1.取新鮮的組織作材料,在*短的時間內取材,把組織塊投入固定液中,使組織盡量保持原來的構造。 2.固定液的種類很多,按不同要求適當選用。一般常用10%福爾馬林液固定24~48小時,流水沖洗12~24小時,去除固定液。 (二)脫水與透明 1.將水洗后的組織塊依次放入70%、80%、90%、95%的乙醇內各6~12小時,無水乙醇內3~6小時,充分脫去組織塊中的水分。 2.用二甲苯透明,去除乙醇。 (三)浸蠟與包埋 1.把透明好的組織塊放進已熔的石蠟中(56~60℃)逐級浸蠟(1~2小時)。 2.把已熔化的石蠟倒入金屬包埋框(或小紙盒)內,然后把浸透蠟的組織塊放入浸蠟框的中央,冷卻后組織塊即被包在石蠟塊內。 (四)切片、染色與封固 1.把組織蠟塊固定到金屬托或木塊上,再放置到切片機上,切成4~6μm厚的切片,放入溫水中展開,再貼到載玻片上并放入烤箱中烤干。取出烤干的載玻片,放入二甲苯中5~6分鐘,脫去石蠟,然后再把切片依次放入100%、95%、90%、80%、70%乙醇中各3~5分鐘,脫掉二甲苯。 2.常用的染色為蘇木精(hematoxylin)和伊紅(eosin)染色,簡稱HE染色。 (1)先把切片放入蘇木精染液中5~20分鐘。細胞核嗜堿性,被染成紫藍色。 (2)0.5%鹽酸乙醇中分化數秒鐘乃至1分鐘。流水沖洗5~30分鐘。 (3)0.5%伊紅液染5~10分鐘。細胞質嗜酸性,被染成粉紅色。水洗數秒鐘,洗去浮色。 (4)用各級乙醇脫水:70%、80%、90%、95%、100%、100%各1~5分鐘。 (5)二甲苯透明5~10分鐘。 3.封固 在組織片上面滴加樹膠,再加蓋片封固。 五、光學顯微鏡的構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顯微鏡的主要構造 1.機械裝置(圖1-2) (1)鏡座:顯微鏡的底座。 (2)鏡臂:顯微鏡的支柱。 (3)鏡筒:上端裝有目鏡。 (4)載物臺:放置切片的平臺,中央有通光孔,臺上有壓片夾。 (5)壓片夾:載物臺上固定切片的夾子。 (6)標本推動器:載物臺下面右手邊的螺旋,可將切片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動。 (7)物鏡轉換器:鏡筒下端的圓盤裝置,用于轉換物鏡,其下端裝有3~4個不同放大倍數的物鏡。 (8)調節器:有粗螺旋鈕和細螺旋鈕,用于升降載物臺以調節焦距。 2.光學裝置 (1)目鏡:常用為5×、10×或15×等。 (2)物鏡:一般有三個鏡頭。標有10×字樣的為低倍鏡;標有40×字樣的為高倍鏡;標有100×的字樣為油鏡(很少用)。 圖1-2 光學顯微鏡構造 (3)聚光器:鏡座與載物臺之間的圓圈,其一側有升降螺旋,用于上下移動聚光器以調節視野亮度。 (4)光圈:聚光器底部的小柄,用于調節進入鏡頭的光線。 (二)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1.打開顯微鏡開關及電腦桌面上軟件。 2.放置切片 將切片標本從切片盒中取出后,先肉眼觀察標本組織的外形、大小、顏色及有無破損,然后將有蓋玻片的一面朝上置于載物臺上(否則用高倍鏡時看不見,而且還易壓碎切片),把有組織的部分對準物鏡中心和載物臺的圓孔,用壓片夾固定好。 3.低倍鏡觀察 低倍鏡(10×)主要用于觀察組織、器官基本結構的全貌。切片放好后,慢慢轉動粗螺旋,使低倍鏡下降或載物臺上升,并從側面用肉眼觀察,當鏡頭與標本相距0.5cm左右時,邊在目鏡處觀察,邊用手繼續輕輕轉動粗螺旋,直到視野內圖像清晰為止。然后用標本推動器將切片向前后左右移動,觀察整個結構的全貌。如果需要放大詳細觀察某一部分或細胞的特征,則選擇需要放大的部位并移至視野中央,調到高倍鏡進一步觀察。 4.高倍鏡觀察 用物鏡轉換器將鏡頭換為高倍鏡(40×),再用細螺旋邊看邊調節,直到看清楚為止。千萬注意不要用粗螺旋調節,以免壓碎切片。此過程必須在用低倍鏡進行整體結構觀察的基礎上選擇好某一局部后進行。 5.油鏡觀察 不常用,只在血液和骨髓等標本時用。先用低倍鏡找到要觀察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