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58546
- 條形碼:9787020158546 ; 978-7-02-01585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本書特色
梵語經典文學理論摘譯 “外國文藝理論叢書”的選題為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組織全國外國文學專家數(shù)十人共同研究和制定,所選收的作品,上自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印度,下至二十世紀初,系各歷史時期及流派代表性的文藝理論著作,是二十世紀以前文藝理論作品的精華,曾對世界文學的發(fā)展產生過重大影響。該叢書曾列入國家“七五”“八五”出版計劃,受到我國文化界的普遍關注和歡迎。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各學科學術研究的深入發(fā)展,為滿足文藝理論界的迫切需求,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對這套叢書的選題進行調整和充實,并將選收作品的下限移至二十世紀末,予以繼續(xù)出版。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內容簡介
梵語經典文學理論摘譯“外國文藝理論叢書”的選題為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由當時的文學研究所組織全國外國文學專家數(shù)十人共同研究和制定,所選收的作品,上自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印度,下至二十世紀初,系各歷史時期及流派代表性的文藝理論著作,是二十世紀以前文藝理論作品的精華,曾對世界文學的發(fā)展產生過重大影響。該叢書曾列入“七五”“八五”出版計劃,受到我國文化界的普遍關注和歡迎。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各學科學術研究的深入發(fā)展,為滿足文藝理論界的迫切需求,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對這套叢書的選題進行調整和充實,并將選收作品的下限移至二十世紀末,予以繼續(xù)出版。《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摘譯了五本梵語文學理論著作。《舞論》是現(xiàn)存的古印度早的系統(tǒng)文藝理論著作,一般認為產生于二世紀,論述了戲劇演出的各方面。《詩鏡》是古代印度同類書中現(xiàn)存早的兩部之一,實際是一本作詩手冊。《韻光》是大約九世紀的作品,系統(tǒng)創(chuàng)立了關于“詩的靈魂”的理論。《詩光》大約誕生于詩論盛極將衰的十一世紀,而它也被看作古典詩論的總結。《文鏡》是十四世紀的著作,是古代印度文學理論中后期的綜合論著。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目錄
舞論
詩鏡
韻光
詩光
文鏡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節(jié)選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舞論》基本上是注重實際演出工作的書,與后來的文藝理論書注重創(chuàng)作和評論作品不同;但是它在理論方面仍然接觸到一些重要的問題,而且往往有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不失為多少有進步意義的意見。例如它論到了戲劇與現(xiàn)實的關系,戲劇的目的、效果和教育意義,戲劇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關系,戲劇如何通過表演將本身的統(tǒng)一情調傳達給觀眾,各種表演(語言、形體、內心活動見于外形)的意義與相互關系,各種角色(人物)的特征,如何判斷戲劇演出的成功與失敗等等。它承認現(xiàn)實生活是戲劇的基礎與來源,戲劇應當全面反映現(xiàn)實,模仿現(xiàn)實生活。它規(guī)定戲劇不只是滿足觀眾的不同需要和娛樂,應當有教育意義。它認為戲劇應有統(tǒng)一的基本情調而一切必須與此結合并為此服務。它認為基本情調(“味”)有其產生的條件,也就是說,能通過一定的活動而為人們所明白認識的具體情況(“別情”),因而可以有一定的具體表演方法作為傳達手段(“隨情”),而一個基本情調(戲劇的亦即文學的)乃是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一般感情表現(xiàn)(“情”)而定,而同類感情又有復雜的情況,故必須依作品內容需要定出主次(固定的“情”和不定的“情”),以配合基本情調。它看到了戲劇與其源泉的關系是要“模仿”,而戲劇與其效果的關系是要“感染”,至于這個過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則在于凝為以“情”為基礎的“味”,而借復雜的表演以求傳達出統(tǒng)一的內容。它斷定以外形活動表現(xiàn)的內心活動表演是表演的基礎,而看不見的內心活動應與基本情調(“味”)和諧一致。它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與感情特征而歸結為八種“味”和許多“情”,一一提煉為舞臺上的表演程式。它重視語言在戲劇中的作用。它具體分析戲劇的成功和效果,認為來自語言和外形的低于來自內心表演和情調感染的。它又分析戲劇的失敗除來自自然界和敵人以外還有劇本、演出和演員本身的錯誤。然后它分析觀眾的各種情況,認為“世人”的種種不同品質是戲劇的基礎,而“世人”才是評判戲劇成敗的。總之,它把戲劇的來源、依據(jù)、目的、效果、成分、傳達方式及其中的道理、評價標準等等問題都論到了。盡管書中的這些思想有些模糊、矛盾,其表達方式也很素樸、簡單,而且用了兩千年前古代印度人所習慣的方式,說的是“行話”,但是其中心思想卻顯然是系統(tǒng)的、一貫的、有條理可循的。 在論“味”和“情”的關系等方面,它似乎實際上已經接觸到了現(xiàn)代所謂美和美感的問題。這在后來的理論(主要是新護的著作)中得到了發(fā)揮,而為現(xiàn)代一些印度學者作為古典美學理論加以闡述。 至于書中表現(xiàn)的思想方法,例如著重分析和計數(shù)以及用類推比喻作說理的證明,則是古代印度的傳統(tǒng)習慣,我們從漢譯佛教經典中也常可見此情況。這種分析有時很精細,有時不免瑣碎、拼湊和不確切。問難和辯論也是古代印度常用的論著體裁和思想方法,這在書中不多見。書中顯然有兩個層次,論“味”和“情”部分中的散文自然比歌訣為晚,因而有些論證方式與全書體例不大一致。 當然,在《舞論》的時代,戲劇只能是供上自宮廷下至市井觀賞而以富裕的剝削階級為其主要服務對象的。這從它所分析的人物及情調的著重點以及評價的立足點上可以看得出來。可惜除了《舞論》本身以外,當時的戲劇活動情況別無較詳資料,而所有現(xiàn)存的劇本幾乎都產生在它以后而且大多數(shù)是文人作品。不過,劇本《小泥車》(有吳曉鈴漢譯本)和在新疆發(fā)現(xiàn)的馬鳴的劇本殘卷可能與現(xiàn)存的《舞論》的本子時代相去不遠,從那里面可以推測到當時戲劇活動還主要在民間而且集中于城市。大概是因為這個緣故,《舞論》和后來關于文學及戲劇的理論著作之間,在主要內容和思想傾向上,有著重要的差別。 ……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作者簡介
婆羅多牟尼,又稱婆羅多仙人,傳說他是戲劇創(chuàng)始人。《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還收入檀丁、阿難陀伐彈那(歡增)、曼摩吒、毗首那他(宇主)的作品。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壽縣人,學者、詩人、翻譯家。他1930年赴北平求學,1941年赴印度加爾各答任《印度日報》編輯。在印度期間,他學習了印地語、梵語、巴利語等,還研究佛學、印度哲學。1946年回國,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著有詩集《掛劍空壟》,散文集《天竺舊事》等。金克木精通梵語、印地語、巴利語、世界語、英語、法語等多種語言,代表譯作有《三百詠》《云使》《海濱別墅與公墓》《通俗天文學》等。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