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逐夢前行映初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264551
- 條形碼:9787501264551 ; 978-7-5012-645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逐夢前行映初心 本書特色
在本書中,有著記述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的大歷史大事件;有著紀念和緬懷革命先烈、志士仁人的英雄頌歌;有著描寫身邊普通共產黨員和先進人物的紀實文字……宏大敘事與細微描寫相接相銜,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平凡的精神境界兼容并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盡可能全面地、深廣地、文學地表達出東城這片熱土上的日新月異。
逐夢前行映初心 內容簡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東城作家協會會員為了向黨的生日獻禮,飽含熱情地創作了一批很好的文藝作品。全書作品共37篇,分為歲月歷程篇、文化發展篇、勵志拼搏篇、感動人物篇、生活蛻變篇五個篇章,其中既有介紹早期共產黨人(、等)在東城區內的活動與事跡,東城區區域內的革命烈士紀念點、故居,以及老城區的發展變化等內容,也有記錄在各行各業取得不凡成績的專家、學者等名人和有著高尚情操的普通勞動者的人生經歷及見證。讀者可以透過東城區人與事的歷史變遷,領略建黨百年以來東城區走過的光輝歷程。
逐夢前行映初心 目錄
**輯 歲月歷程篇
胡可:耄耋老人心系“學生軍” 胡健
生命里的腳印 劍鈞
《黃河大合唱》的故事 楊浪
回望“紅色足跡”的感動 李培禹
清明時節望紅樓 李強
探訪陳獨秀舊居 朱丹
回憶在中法大學的革命活動 楊芹
以少年之名——寫在百年交匯點的初心 張溥博
賡續精神血脈,凝聚奮進力量 王正
紅船,從七月起航——獻給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劉丙鈞
嫦娥奔月·從傳說到傳奇——寫于嫦娥五號成功返回之際 劉丙鈞
第二輯 文化發展篇
文化惠民親歷記 楊建業
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帶來了文化館 杜染
百年圓夢,書香致遠寄初心 小程
“*”北京的圖書館 馬寧
美后肆時:胡同文化網紅是怎樣煉成的 李瑤 李明
第三輯 勵志拼搏篇
鐵肩擔道義——記北京東城區“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單位湖北鄖陽區各級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們 韓小蕙
仁術醫心天地爐——記北醫三院耳鼻喉科潘滔主任 上官衛紅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話有感 許震
以史為鏡,以人為鏡——記東城區“三祠”建成官德教育基地 李俊玲
香山紅色之旅 何羿篙
第四輯 昂東人物篇
協和大院的五位老干部——錢信忠、張之強、白希清、趙林、郭少軍 韓小蕙
父親一生的追求也激勵著我 韓宗燕
母親在黨旗下 胡健
我行故我在——訪著名語言學家李行健 姬華
二叔 高巍
革命老人馬淑珍 王蘇華
一個不斷追求美的人——記北京市東城區教育黨校辦公室副主任王紅雨 張大鎖
革命生涯始匯文——記北平“一二·九”運動前后的開國少將王振乾 趙洪山
第五輯 生活蛻變篇
打卡東二環商務區 李強
從小路看變遷 何羿篙
在北京,盛開著一朵體育之花 劉宏
北京新人二章 李培禹
老街坊 李培禹
花團錦簇的故事 劉曉川
**水廠話今昔 李強
文明院里的黨員們 秦景棉
后記 楊建業
逐夢前行映初心 節選
胡可:耄耋老人心系“學生軍” 胡健 2010年春節前,我去看望著名劇作家、耄耋老人胡可老先生,恰遇威海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的人來采訪、拍攝。他們的話題非常有趣:尋找當年的學生軍。這說的是“七七事變”以后活躍在北平西北郊的一支游擊隊,這支游擊隊由于有大批北平各大中學校的學生參加而被老百姓稱為“學生軍”。胡老說,這支游擊隊的正式名稱是“國民抗日軍”,不大被人記得;但因為佩戴紅藍兩色袖箍,還被老百姓們稱為“紅藍箍”。 “紅藍箍”?我表示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 胡老說:“是啊,是啊,如果再不好好宣傳宣傳,這段歷史就真的會被北京人忘記了。” 此事的契機,是威海的一位年輕人常征,為了記述當年外祖父在“學生軍”時的事跡,來北京尋訪當年的見證人。威海電視臺抓住這個線索,跟蹤拍攝,又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的興趣。這位年輕人的外祖父正是當年游擊隊的參謀長常戟武同志。 胡老也曾是這個“學生軍”里的一員,是個小兵。在電視鏡頭前,胡老展開了他的思緒。 年齡*小的小兵 1937年的夏天,16歲的胡可從濟南到北平投考高中,他曾經在北平的燈市口上過小學。這次來,經過天津的時候,火車停了很長時間,好像發生了什么事情。車到豐臺,只見站臺上滿是全副武裝的日本兵,其中幾個還持槍進到車廂里來盤查,氣氛十分緊張。到北平后他才知道,原來盤踞在豐臺的日本軍隊同駐守在宛平城盧溝橋的國民黨二十九軍發生了武裝沖突。當時還不知道這就是后來人們常常說起的那個標志著抗日戰爭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這是一個悶熱的夏天,北平城里人心惶惶,少年胡可所住的公寓在西單一帶,在這里能清晰地聽到城外傳來的炮聲。不久炮聲沉寂下去,日本軍隊開進了北平,只見插了太陽旗的軍車在長安街上疾駛,府右街口的日本哨兵大聲地呵斥著路上的行人。他立刻感覺到自己已經同東北同胞一樣變成了亡國奴,心情十分痛苦郁悶,投考學校也沒有了心思。 他的哥哥胡旭在北平上高中,已經是地下共產黨員。一天晚上胡旭悄悄來告別,說他已經參加了北平郊區的抗日游擊隊,今后不可能來照顧小弟弟了,囑咐胡可自己安排今后的生活。 胡可聽說了抗日游擊隊,無異于在黑暗里見到了火光,他執意要哥哥帶自己同去。胡旭先是說他年紀小,游擊隊可不是兒戲,后來看拗不過弟弟,也就同意了。第二天他們通過了西直門日本兵的哨卡,搭公共汽車到了西北郊。那時北平的郊區還是荒僻的農村,公共汽車也只通到燕京大學(今天的北京大學)一帶。他們下了車就順著田間小路走進了秋蟲叫鬧著的青紗帳。剛下過雨,莊稼地里散發著泥土的潮氣和禾黍的清香。走出幾里地,他們在路旁見到了坐在瓜棚里放哨的一個留著兩撇胡子的胖老頭,胡旭管他叫唐三爺。在唐三爺的指引下,他們來到一個叫作大葦塘的小村莊,在一所院落里找到了這支游擊隊第三總隊的隊部。 這里聚集了不少人,有的持槍,有的徒手,有的是學生模樣,有的是老百姓打扮。還有一些人穿著和尚一般灰色的短衣,個個面色蒼白,后來才知道,他們是剛從監獄里被解救出來的犯人。引人注意的是,人們的左臂上都佩戴著紅藍兩色的袖箍,屋里的幾個女同學正在一面為大家縫制著這種袖箍,一面吟唱著人們十分熟悉的救亡歌曲。聽到這些歌曲,看到這些袖箍,胡可頓時覺得來到了親人中間,許多天來那種當了亡國奴的郁悶感覺一掃而光。胡旭把他介紹給一個挎著駁殼槍、滿臉胡楂兒的高個子中年人之后,就回他的**總隊去了,這個中年人就是這支游擊隊第三總隊的隊長劉鳳梧。 這支游擊隊是由“七七事變”以前潛入關內的少數東北義勇軍和北平城里出來的一批進步學生作為骨干組成的。學生大部分是“民先”隊員,其中有些還是中共黨員。黨員們遵照北平地下黨組織的指示,通過團結下層官兵和對游擊隊領導人施加影響來實現黨的要求。當時,北平德勝門外有個河北省第二監獄,里面關押著七八百名犯人,包括幾十名政治犯。北平淪陷以后,為了不使這些被捕的同志落到日寇手里,黨決定趁敵人尚未接管之際,盡快設法解救他們。游擊隊司令趙同也想借此繳獲一些槍支,壯大自己的隊伍。當時游擊隊的決策者除了趙同和他的幾個親信以外,還有高鵬、紀亭榭、汪之力等同志,汪之力實際上是我黨派到這支游擊隊里來的代表。他們進行了周密的策劃,在一天夜里,由會日語的義勇軍同志冒充日本兵,騙開了監獄門,繳了獄警們的械,解放了所有的犯人。 砸開第二監獄這件事,震動了淪陷后沉寂的北平城,由于其過程具有傳奇色彩,便長期被人們口頭流傳。這些犯人大部分參加了這支游擊隊,其中的政治犯有許多是多年的老共產黨員,他們很快成了游擊隊的骨干力量。那些普通犯人雖情況各有不同,也都在抗日救國的號召下凝聚在一起。當天夜里,少年胡可和這些犯人睡在一條炕上,他問躺在身邊的一個犯人因為什么坐了監獄,那人坦然地回答說,因為殺了人。他當時剛16歲,雖讀過《水滸》《三國演義》等有著殺人情節
逐夢前行映初心 作者簡介
韓小蕙, 編輯、作家、文學評論家、北京市東城區作協 。著有《韓小蕙散文代表作》等20部。獲中國舊事界 榮譽韜奮舊事獎、首屆冰心散文獎、首屆郭沫若散文 編輯獎、首屆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獎等。,楊建業,副研究館員,北京市東城區人才工作專家。出版有《前門和前門的傳說》、《北京扎燕風箏》、《文化館長》等專著,擔任東城區多項大型文化活動的策劃和撰稿工作,多篇論文獲得中國群文學會和全國文化館年會征文一等獎。2010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評為北京市 工作者。2014年入選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光榮榜。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