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費孝通論鄉(xiāng)村建設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1506
- 條形碼:9787100201506 ; 978-7-100-20150-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費孝通論鄉(xiāng)村建設 內容簡介
費孝通的學術活動是從研究中國鄉(xiāng)村開始的。本書收錄了費孝通有關鄉(xiāng)村研究的論文與講話共二十篇,其中包括他的經典代表作《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重建》。全書內容分為鄉(xiāng)村與土地、鄉(xiāng)村與工業(yè)、鄉(xiāng)土重建及城鄉(xiāng)關系、農村建設新探索四個部分,前三部分主要寫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后一部分完成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篇目不僅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文化與社會結構,而且勾勒出鄉(xiāng)村未來的發(fā)展圖景,對于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發(fā)展具有參考與借鑒價值。
費孝通論鄉(xiāng)村建設 目錄
導讀.....方李莉 i
**編 鄉(xiāng)村與土地
鄉(xiāng)土中國.....3
內地的農村.....89
土地里長出來的文化.....187
第二編??鄉(xiāng)村與工業(yè)
中國鄉(xiāng)村工業(yè).....195
人性和機器——中國手工業(yè)的前途.....215
關于“鄉(xiāng)土工業(yè)”和“紳權”.....230
小康經濟——敬答吳景超先生對《人性和機器》的批評.....238
第三編??鄉(xiāng)土重建及城鄉(xiāng)關系
鄉(xiāng)土重建.....257
關于“城”“鄉(xiāng)”問題——答姜慶湘先生.....409
評晏陽初《開發(fā)民力建設鄉(xiāng)村》.....415
城鄉(xiāng)聯(lián)系的又一面.....424
第四編??農村建設新探索
農村調查的體會.....437
農村工業(yè)化的道路.....454
九訪江村.....457
說草根工業(yè).....480
農民頭腦里的變化.....483
江村五十年.....488
在農業(yè)基礎上發(fā)展起來.....493
三訪江村.....506
工農結合探索農業(yè)現代化新路.....524
費孝通論鄉(xiāng)村建設 節(jié)選
《費孝通論鄉(xiāng)村建設》: 我說過我們要發(fā)展記憶,那是因為我們生活中有此需要。沒有文化的動物中,能以本能來應付生活,就不必有記憶。我這樣說,其實也包含了另一項意思,就是人在記憶上發(fā)展的程度是依他們生活需要而決定的。我們每個人,每一刻,所接觸的外界是眾多復雜,但是并不盡人我們的感覺,我們有所選擇。和我們眼睛所接觸的外界我們并不都看見,我們只看見我們所注意的,我們的視線有焦點,焦點依著我們的注意而移動。注意的對象由我們選擇,選擇的根據是我們生活的需要。對于我們生活無關的,我們不關心,熟視無睹。我們的記憶也是如此,我們并不記取一切的過去,而只記取一切過去中極小的一部分。我說記取,其實不如說過后回憶為妥當。“記”帶有在當前為了將來有用而加以認取的意思,“憶”是為了當前有關而回想到過去經驗。事實上,在當前很難預測將來之用,大多是出于當前的需要而追憶過去。有時這過程非常吃力,所以成為“苦憶”。可是無論如何記憶并非無所為的,而是實用的,是為了生活。 在一個鄉(xiāng)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記憶的范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我已說過,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動的。在一個地方出生的就在這地方生長下去,一直到死。極端的鄉(xiāng)土社會是老子所理想的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但個人不常拋井離鄉(xiāng),而且每個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結果必是世代的黏著。這種極端的鄉(xiāng)土社會固然不常實現,但是我們的確有歷世不移的企圖,不然為什么死在外邊的人,一定要把棺材運回故鄉(xiāng),葬在祖塋上呢?一生取給于這塊泥土,死了,骨肉還得回入這塊泥土。 歷世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長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時間的悠久是從譜系上說的,從每個人可能得到經驗說,卻是同一方式的反復重演。同一戲臺上演著同一的戲,這個班子里演員所需要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我記得在小學里讀書時,老師逼著我記日記,我執(zhí)筆苦思,結果只寫下“同上”兩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課,游戲,睡覺”,有何可記的呢?老師下令不準“同上”,小學生們只有扯謊了。 在定型生活中長大的有著深入生理基礎的習慣幫著我們“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節(jié)奏。記憶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將至”就是描寫“忘時”的生活。秦亡漢興,沒有關系。鄉(xiāng)土社會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軼出于生活常軌的事,當我怕忘記時,方在指頭上打一個結。 指頭上的結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聯(lián)想作用,幫助人的記憶。在一個常常變動的環(huán)境中,我們感覺到自己記憶力不夠時,方需要這些外在的象征。從語言變到文字,也就是從用聲音來說詞,變到用繩打結,用刀刻圖,用筆寫字,是出于我們生活從定型到不定型的過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觸著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著本姓名錄、通信簿。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粘著相片的身份證,是毫無意義的。在一個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絕不會因之錯認了人。 在一個每代的生活等于開映同一影片的社會中,歷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傳奇”。一說到來歷就得從“開天辟地”說起;不從這開始,下文不是只有“尋常”的當前了么?都市社會里有新聞;在鄉(xiāng)土社會,“新聞”是稀奇古怪、荒誕不經的意思。在都市社會里有名人,鄉(xiāng)土社會里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不為人先,不為人后,做人就得循規(guī)蹈矩。這種社會用不上常態(tài)曲線,而是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一套。 在這種社會里,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一個人碰著生活上的問題時,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里問得到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法,因為大家在同一環(huán)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腳印,口口相傳,不會有遺漏。哪里用得著文字?時間里沒有阻隔,拉得十分緊,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 這樣說,中國如果是鄉(xiāng)土社會,怎么會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去是鄉(xiāng)土性,中國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層上發(fā)生。*早的文字就是廟堂性的,一直到目前還不是我們鄉(xiāng)下人的東西。我們的文字另有它發(fā)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基層上,有語言而無文字。不論在空間和時間的格局上,這種鄉(xiāng)土社會,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中,在反復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們,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認得,而是沒有用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時也等于說,如果中國社會鄉(xiāng)土性的基層發(fā)生了變化,也只有發(fā)生了變化之后,文字才能下鄉(xiāng)。 ……
費孝通論鄉(xiāng)村建設 作者簡介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包括《鄉(xiāng)土中國》《江村經濟》《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等。 方李莉,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原所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首席教授,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咨詢專家。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