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先秦漢魏科技思想與美學理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3609
- 條形碼:9787100203609 ; 978-7-100-20360-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秦漢魏科技思想與美學理論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中國美學研究者,大專一般認為,美學與科學代表著人類思維的兩極,格格不入。本書還原了中國美學的發生現場和發展路徑,引讀者深入中華文明的童年期,去領略科學與美學水乳交融的奇妙景觀。本書作者不尚空談,每有闡發必以充分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為鋪墊,彰顯出扎實的案頭功夫和可貴的學術定力;及至關節處絕不迂回閃躲,一筆破竹,爽如哀梨。作為學術專著,此書既集大成又開新境;作為文化讀物,此書能豁人耳目、修正認知。
先秦漢魏科技思想與美學理論研究 內容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先人們逐漸擺脫了以巫為代表的原始蒙昧,與超越的至上神“天”主宰的宗教世界漸行漸遠,生發出了*初的自然理性和對人的發現。科學與美學思想于此濫觴。本書以先秦漢魏時期的代表思想和代表著作如《考工記》《黃帝內經》《淮南子》等為切入,爬梳中國古代科學與美學思想的發端發展,探微這兩種思想之間的滲透融合,揭示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實踐的科學底蘊。其中穿插對華夏民族共同的審美心理和審美境界的分析。辟專章討論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與技術形式的盆景,又以中國傳統美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回應“日常生活審美化”等當代世界美學新命題。
先秦漢魏科技思想與美學理論研究 目錄
**章 先秦美學的科學基礎
**節 以和為美: 自然*初獲得的理性
第二節 象: 從宇宙圖式到“理想形式”
第三節 儒家人格美思想中的科學認識
第四節 墨子的科技功利主義美學
第二章 《考工記》的技術美學
**節 形式與功能相統一的技術美
第二節 規律與目的相統一的技術美
第三節 “器”與“道”相統一的技術美
第三章 漢魏科技與美學
**節 漢代天文學發展與漢賦的時空美學
第二節 自然審美中的科學技術
第三節 道教科技與魏晉士人的審美生活
第四章 《黃帝內經》“氣”說的美學內涵
**節 《內經》及其“氣”的概念
第二節 《內經》“氣”的美學探討
第三節 《內經》與魏晉美學思想
第五章 《淮南子》的科學美學思想
**節 道論——科學美學思想的哲學依據
第二節 形、氣、神—— 《淮南子》審美意識之本
第三節 天人關系——從“道”走向“物”
第四節 無為而治——人類主體性的凸顯
第五節 審美價值的彰顯與建構
第六章 盆景的技術與藝術
**節 作為技術與藝術的盆景
第二節 盆景各要素的審美意蘊生發功能
第三節 盆景的審美境界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
先秦漢魏科技思想與美學理論研究 節選
(一)由“物”到“象”的造型活動 盆景之“景”并非盆景作品中的“景點”,而是以一種“造型一構圖”關系表現出來的整體形象,進而成為審美創作的核心和審美焦點所在。一般來說,造型主要針對的是藝術作品中各個要素的具象問題,即對于自然物展開的藝術處理;而構圖則是對藝術作品各個組成要素或經過處理的藝術形象之間的關系進行整體上的妥善安排和布陳。造型和構圖往往是造型藝術在形式美營造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谠煨鸵粯媹D關系的處理上,*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首推書畫。在書畫中,造型往往表現在筆法和技法上,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書畫要富有變化必先講究運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比如皴法為中國山水畫技法之一,用干、濕不同的筆墨畫出樹、石、山體的紋理,增強其質感。而構圖則多涉及繪畫中的布景、比例和造勢問題,比如留白、透視和三遠法等都屬此列。造型和構圖有緊密的聯系。山峰的擺布位置和方式不同,則相應的皴法也不同:披麻皴一般呈現出放射、修長、波動的線條,展現出活潑、流暢的韻律情致;雨點皴短促的筆觸常用中鋒間以側鋒畫出,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所以,在繪畫過程中,造型和構圖一般同時進行,甚至造型即構圖。在繪畫中,不可能脫離形象來談線條抑或脫離線條來談形象。線條作為形象的載體,其輕重緩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某種對于形象的價值判斷,而皴法使用上的不同會造成形象肌理、質感上的不同感受。因此繪畫中的線條即是形象,兩者是合而為一的! ∨杈皠撟鞫嘟梃b繪畫理論作為指南,同樣強調造型與構圖之間的合理關系和配合,透視法、留白、三遠法等構圖要法也同樣適用于盆景。但是,盆景乃是采用自然物進行造型,因而在造型與構圖的關系上,盆景有其獨特性! ∪绻f繪畫是否傳神主要取決于人的技法和境界,而盆景則更鮮明地將自然引入創作當中,且自然在創作過程中的這種參與更多地以限制性的姿態出現。山的氣質含蘊不是通過皴法來表現,而是通過真實山石不同的質地、紋理和色彩的巧妙選擇和搭配來呈現,同時還需配合以合適的擺放方向、角度和光照條件,自然因素更多地切實參與到了藝術創作當中。因此,盆景區別于繪畫,在景觀營造上并不是直接顯現以形象,而首先是植物、山石這樣的自然物。因而,盆景之“景”首先是“物”與“象”的復合。無論是樹木盆景還是山石(山水)盆景,形象并不是完全表現為一種創作目的,更是一種創作的可能,是自然物自身屬性的外在化和人對自然條件的把握、感知甚至是超越。盆中無景即不成盆景,但是脫離自然物而妄談景致又明顯是無意義的。盆景創作中形象的可能性只能依靠人們對自然物本身的屬性的把握和巧妙運用來得到挖掘和實現。 盆景“物”與“象”的復合往往會因材料質地和創作主題的差異而出現“本形”與“擬形”之分。所謂“本形”,即充分利用質料的天然屬性和材質,通過對植物的修剪或對山石的擺置,在自然物身上實施技術行為的同時也針對藝術形象展開造型活動,造型的目的在于使植物和山石的自然本性得以*充分地顯現。區別于西方“雕塑使石頭更像石頭”的創作理念,盆景的“本形”創作力求對植物、山石進行的外形改造保持盡可能的克制,而使盆中之物盡量貼近其本然面目和自然氣韻。對某些盆景的藝術加工,如松柏盆景和梅樁盆景的制作,其造型的結果有時并不一定指向或禽或獸或器物的象征性,并形成某種“能指一所指”的象征比喻關系,而是熱衷于對各種各樣樹姿樹態的原初呈現,其典型就是“叢林式”植物盆景。 如果說“本形”創作執著于對自然的持續觀照和對藝術真實的孜孜以求,“擬形”創作則是充分發揮想象、聯想所能提供的廣闊視域,以自然材料的無限豐富性超越某種或某幾種材料運用上的局限性,將視野投向無限的藝術可能性。第六屆中國盆景展金獎作品《鳳鳴秋月》便是“擬形”中的上乘之作:以剛勁堅韌的“舍利干”作為主干,呈鳳鳥軀干狀,胸肌健碩;一條細長的水線蜿蜒向上為樹冠提供養料;樹冠的柏樹枝葉郁郁蔥蔥,疏密有度,層次鮮明,猶如鳳之飛翅;鳳頭略微回轉,鳳嘴鳳冠清晰、適中,而“舍利干”的獨特質地使得鳳頭更富力度感。樹冠兩端一枯一榮,相映成趣,整件作品拔地而起,似飛鳳翱翔天外。在這個盆景作品中,充分利用了“舍利于”質地堅韌、紋理緊密和柏樹蜿蜒盤曲、青蔥茂密的物性特征,巧妙發揮了兩種材料的不同質感,突破兩種木質各自自然屬性上的局限,實現了榮與枯、柔與剛的完美結合。
先秦漢魏科技思想與美學理論研究 作者簡介
劉敏,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理事、四川省名人研究中心揚雄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文論、美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及教育部項目多項,在文學評論、文史哲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多次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有天道與人心:道教文化與中國小說傳統、中古宗教與自然審美(合著)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