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地之泣:印第安戰爭始末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3564
- 條形碼:9787301323564 ; 978-7-301-32356-4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地之泣:印第安戰爭始末 本書特色
* 國內圖書市場難得一見的全景式描述十九世紀下半葉北美大陸重大事件“印第安戰爭”的紀實佳作! * 《泰晤士報》2016“年度歷史圖書” * 史密森尼學會2016“年度歷史佳作”
大地之泣:印第安戰爭始末 內容簡介
19世紀美國西部拓疆的歷史,全程伴隨著與印第安原住民的激烈沖突。這些規模大大小小持續數十年的武裝沖突,被后世總括為"印第安戰爭"。 本書以通俗的文筆全面記錄了“印第安戰爭”的緣起、發展、高潮與落幕,客觀地講述了印第安原住民那些悲壯而殘酷的抗爭故事,讀來令人動容。作者運用了豐富的史料,為讀者呈現了美國政府在西進運動中對印第安原住民實施的種種罪惡行徑——“位高權重者背信棄義,謊話連篇,偷竊,殘殺手無寸鐵的女人和孩子,以及干出違背人性、罄竹難書的勾當”。
大地之泣:印第安戰爭始末 目錄
時間表
序 如果我們的孩子們不那么循規蹈矩
**部分
**章 燃燒的荒原
第二章 “紅云”之戰
第三章 印第安戰士與白人士兵
第四章 漢考克之戰
第五章 *后的條約
第六章 《加里溫》軍歌榮耀
第七章 血腥的和平政策
第二部分
第八章 火山巖床悲劇
第九章 野牛之戰
第十章 不休戰,無和平
第十一章 “坐!焙汀隘傫R”
第十二章 竊賊之路
第十三章 護佑我們免遭一切不幸
第十四章 *后一搏
第十五章 總統之怒
第十六章 曾為戰士
第三部分
第十七章 永不再戰
第十八章 猶特人必須滾!
第十九章 重回阿帕奇里亞
第二十章 如禿鷲般嗜血
第二十一章 我曾如風
第四部分
第二十二章 沖突的愿景
第二十三章 濫殺之地
致 謝
注 釋
參考文獻
索 引
大地之泣:印第安戰爭始末 節選
**章 燃燒的荒原 林肯總統對“瘦熊”說,他的白人孩子們有時會不那么循規蹈矩,這么說與實情相去甚遠。 從詹姆斯敦成為弗吉尼亞首個白人定居點到林肯對夏延酋長發出告誡的兩個半世紀里,無情擴張的白人把印第安人不斷向西部驅趕,完全不考慮任何條約義務,有時甚至連*簡單的人性也毫不顧及。 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并不打算消滅印第安人。 開國元勛們也不僅僅止步于覬覦印第安人的土地。 他們還想“啟蒙和教化”印第安人,引導其從“野蠻”走向篤信基督教,并給予其農業生產的技能和家庭生活的藝術,換句話說,通過“教化” (文明化)而非趕盡殺絕印第安人來摧毀一種與白人文化完全不相融合的印第安人生活方式。 “文明化”的印第安人不會在自己的家園生活,聯邦政府打算以盡可能高的價格,通過在合法的前提下談判,將有足夠“主權”的部落擁有的土地所有權,轉讓給有真正主權的一方,也就是說,美國。 聯邦政府還承諾,未經印第安人同意,決不剝奪他們的土地,也絕不會未經國會授權,對印第安人開戰。 為了防止白人定居者或各州侵犯印第安人的權利,1790 年,國會頒布了六項法令中的**項,統稱為《不干涉法》(Nonintercourse Act),禁止未經聯邦政府批準購買印第安人土地,并嚴厲懲罰對印第安人的犯罪行為。 不足為奇,法律上的懲罰條款很快被證明毫無用處。 喬治·華盛頓總統試圖為印第安人獲得他堅持認為印第安人必須得到的充分的法律保護,但他的訓誡對政府能力所及范圍之外,對土地極為渴求的白人來說毫無意義。 為了防止相互殘殺,華盛頓派遣軍隊前往邊境。一旦卷入沖突,規模較小的美國軍隊通過一系列未正式宣戰的戰爭,花費 20 年和幾乎所有有限的資源,才從強大的印第安各部落手中奪回西北部的廣袤土地。 這開創了一個慘淡的先例;從此以后,條約將僅僅是一個法律幌子,用來掩蓋國會用現金和商品進行大規模土地掠奪的意圖。 喬治·華盛頓之后,沒有一位總統因為印第安人的權利而茶飯不思。 事實上,行政分支牽頭剝奪了印第安人的家園。 1817 年,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總統告訴安德魯·杰克遜( Andrew Jackson)將軍:“野蠻人想要比進步的文明生活和正當的要求所需更大的領土以維持其生活方式,*終必須向文明生活低頭。”作為 19 世紀 30 年代的總統,杰克遜將門羅的禁令推向了嚴酷但合乎邏輯的極端。 根據1830 年《移徙法》(Removal Act)授予的權力,杰克遜以不同程度的脅迫,將西北部的游蕩部族驅趕過密西西比河。 當南方人迫使杰克遜在阿拉巴馬和佐治亞開墾印第安土地時,他還將所謂的五個文明部族連根拔 起, 即 喬 克 塔 斯 ( Choctaws)、 奇 卡 薩 斯 ( Chickasaws)、 克 里 克 (Creeks)、切諾基( Cherokees)和塞米諾爾( Seminoles),并將他們重新安置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印第安領地上,這是一塊不可持久居住的大片土地,包括未來的幾個州,這塊土地后來逐漸減少到只包括今天的俄克拉何馬州。 大多數“文明的”印第安人和平地搬離,但是軍隊歷經兩次漫長且血腥的沖突才把塞米諾爾人趕出他們在佛羅里達的據點,只有少數人*終獲準留下。 杰克遜從不懷疑自己行為的公正性,他堅信一旦越過密西西比河,印第安人將永遠不會被白人侵擾。 皮草捕獵者、商人和傳教士可以通過印第安人的新家園,冒險進入大平原,或更遠的山區,但肯定不會發生進一步沖突,因為軍隊的先驅部隊曾報告,大平原不適合白人定居,公眾對此深信不疑。 但周邊地區已經面臨壓力。 密蘇里河上蓬勃發展的毛皮貿易擴大了白人與西部各部族的接觸。 此外,遷移條約規定聯邦政府不僅要保護被遷移的部族不受白人侵擾,還要保護他們不受敵對平原印第安人的侵擾,這些印第安人不想與新移民分享他們的領地,不管他們是印第安人還是白人。 與此同時,密蘇里和阿肯色的白人要求獲得保護,不受被搬遷的印第安人威脅,以防他們發現他們的新土地比承諾的要少(他們確實也發現了這一點)。 政府的回應是在 1817 年至 1842年間,從明尼蘇達向南到路易斯安那西北部建造一個由九個要塞組成的防線,創造一個被稱為“印第安永久邊境”的誘人地帶。
大地之泣:印第安戰爭始末 作者簡介
彼得??科曾斯 | Peter Cozzens: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獨立學者,非虛構歷史寫作領域的大師,同時還是一位履職超過三十年的前外交官。已出版十七部關于美國內戰、美國西部拓荒史以及印第安戰爭的作品,每一部均收獲業界盛贊。其中,This Terrible Sound與The Shipwreck of Their Hopes入圍《美國內戰雜志》評選的“美國內戰題材百大佳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