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xiāng)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66010
- 條形碼:9787533966010 ; 978-7-5339-6601-0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xiāng) 本書特色
· 冰心散文獎獲獎作家傾情講述藝術大師豐子愷與故鄉(xiāng)的故事 · 豐氏后人盛情推薦的豐子愷傳記 · 豐子愷外孫宋菲君親筆題字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xiāng) 內容簡介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xiāng)》是冰心散文獎獲獎作家徐玲芬創(chuàng)作的《豐子愷緣緣三部曲》的**部。本書主要講述豐子愷與故鄉(xiāng)石門灣的情緣,從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地理環(huán)境,所受的家庭熏陶、學校教育以及時代影響等各個方面切入,通過“童年與故鄉(xiāng)”“游子思故園”“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夢回緣緣堂”等七個篇章來展開敘述,帶領讀者走近大師,了解大師背后風雅桐鄉(xiāng)的深厚文化底蘊。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xiāng) 目錄
**章
童年與故鄉(xiāng)
壘石為門
石門豐氏
三歲玉兒
學童時代
省城投考
第二章
游子思故園
杭城求學鄉(xiāng)思濃
教書育人兩奔忙
辭職還鄉(xiāng)
第三章
紅了櫻桃,綠了
芭蕉
一支筆,建起緣緣堂
緣緣堂風情
緣緣堂隨筆
第四章
夢回緣緣堂
辭緣緣堂
萍鄉(xiāng)之慟
千里故鄉(xiāng)客夢遠
崇德書店
江南春盡日西斜
沙坪小屋與小同鄉(xiāng)
勝利還鄉(xiāng)家何在
他鄉(xiāng)無好酒,不如歸
第五章
咫尺天涯
擁抱新中國
“地下活動”寄韶華
*后一次回故鄉(xiāng)
第六章
筆下的故鄉(xiāng)風情
故鄉(xiāng)風物
故鄉(xiāng)人物
故鄉(xiāng)風俗
第七章
留給故鄉(xiāng)的印記
魂歸故里
故鄉(xiāng)重建緣緣堂
鳳凰湖畔的豐子愷藝術中心
瀟灑“豐神”余韻長
參考書目
后記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xiāng) 節(jié)選
壘石為門 “走了五省,經(jīng)過大小百數(shù)十個碼頭,才知道我的故鄉(xiāng)石門灣,真是一個好地方。”豐子愷這樣深情地描述自己的故鄉(xiāng)石門灣。那么,石門灣,究竟是怎樣一個美好的所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豐子愷曾經(jīng)生活過、書寫過的江南小鎮(zhèn)——石門。 石門,現(xiàn)屬浙江省桐鄉(xiāng)市,清時曾稱玉溪,大運河流經(jīng)該地轉了一個120度的大彎,因此又稱石門灣,簡稱石灣。這里得天獨厚,交通便捷,人文風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這里有七千多年前的羅家角遺址。今天,我們一日三餐吃著大米飯時,也許不會覺得稀奇。可是,設想一下,七千多年前,石門一地的先民們,就已開始種植水稻,也和我們一樣吃大米飯,那就很神奇了。20世紀50年代,在浙江省桐鄉(xiāng)市石門鎮(zhèn)羅家角自然村,發(fā)現(xiàn)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屬馬家浜文化類型,距今七千多年。2001年,羅家角遺址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羅家角遺址的發(fā)現(xiàn),在中華文明史上意義非凡,它告訴我們,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石門羅家角一帶,就有先民種植水稻,飼養(yǎng)家畜,營建木結構房屋,在這里繁衍生息。羅家角,可以說是江南水稻的發(fā)源地。 這里有兩三千年前的吳越文化。如果你站在石門鎮(zhèn)上運河大轉彎處那一塊吳越界碑前,望一望千年的運河、逶迤而過的船隊,聽一聽鳴笛聲聲,或許更能體會石門、石灣(石門灣)、玉溪這些名字的內涵。石門灣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運河走到這里,突然來了一個大轉彎,而歷史也在這里有過無數(shù)的轉身,華麗的、落寞的,無情的、無奈的,驚喜的、驚嘆的。一幕幕歷史風云,在這個大轉彎處演繹;一個個生動的背影,在這里來了又去了。 轉身又看到一個小弄堂,名壘石弄。它寫著石門一地古老的來歷。相傳,這里就是春秋時吳越兩國分疆之處,弄之南屬越,弄之北屬吳。越王勾踐在此壘石為門以防吳,吳也結寨于此以拒越,石夷門、壘石弄和石門鎮(zhèn)的名字皆由此而來。想一想,兩千多年前,這里竟是兩國邊界,跨一腳便出了國門。春秋無義戰(zhàn),當年,這里曾兵鋒迭起,車馬相逐,血流成河,百姓深受苦難。明代陳潤的《石門故壘》詩日:“古塞千年尚有基,斷橫殘石草離離。風煙不散英雄氣,猶似吳兵百戰(zhàn)時。”“石門故壘”在清代曾被列為“桐溪八景”之一。 這里在宋時就有聞名遐邇的私家花園。宋室南渡后,康王趙構車駕常往還于石門道中,石門成為其駐蹕之所。紹興(1131—1162)年間,于石門驛基建行幄殿,即皇家行宮。同時,因石門地處水網(wǎng)之中,地勢隱蔽,為避金兵,南渡的士大夫都選擇在此建造房屋居住,其中*有名的是施州(今湖北恩施)刺史張子修、迪功郎張汝昌所建的東園、西園。《千家詩》收錄的戴敏《初夏游張園》詩云:“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寫的就是石門的東園、西園。時過幾百年,張氏東園、西園早已湮滅無痕跡。就在人們早已遺忘的時候,歷史再一次被提起。2003年,石門中學建造新校舍,在建筑工地發(fā)掘出假山石數(shù)十塊及鵝卵石鋪的道路,經(jīng)文物部門專家認定,這里正是南宋時的張氏東園遺址。曾經(jīng)的東園、西園,起承轉合之間,昭示了一個信息:石門,這個古吳越爭霸之地,到南宋時期已成奢華富貴之鄉(xiāng)。石門灣,也折射出宋室南渡的歷史。 這里在清時有皇家的行宮。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先后巡行江南,坐龍舟浩浩蕩蕩沿運河南下,到了石門這個地方,便在石門大營暫歇。據(jù)史料記載,乾隆六次南巡均曾在石門大營駐蹕。清施鐘成《玉溪雜詠》云:“翠華六幸有行宮,官柳絲絲漢苑同。莫道煙痕太消瘦,當年曾系玉花驄。”可以想見,當時龍舟鳳船,逶迤駛過石門灣,好不壯觀。乾隆南巡大營,俗稱營盤頭,在石門東高橋外二里處,清咸豐時毀。20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時,還發(fā)現(xiàn)大營基地的陰溝等設施,另有“大營界石”界碑。到了20世紀80年代,大營基地舊址上曾建有石門絲廠。舊跡依稀可尋,往事并不如煙。 一個運河小鎮(zhèn),曾與兩朝帝王緊密聯(lián)系,幸莫大焉。可以想見,隨著這么多官船、官員前來石門,連帶而來的生產(chǎn)、生活的變化,農(nóng)、工、商、服務業(yè)的興起,以及市政設施的建設,都是自然而然的。石門,真的是一個有太多故事、歷史底蘊深厚的好地方。 然而,經(jīng)過一次次戰(zhàn)亂,舊日的輝煌,湮于塵埃,曾經(jīng)的熱鬧,歸于寂寥。石門,在清末后相當長時間里,漸漸冷落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城鎮(zhèn)建設、市井煙火才逐步得到恢復。 石門,是江南佳麗地、富貴安樂鄉(xiāng)。 桐鄉(xiāng)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譽。豐子愷曾在《辭緣緣堂》一文中寫到故鄉(xiāng)的好,因得天時地利,堪稱“安樂之鄉(xiāng)”。此地離海邊不遠,四周都是大平原,境內河網(wǎng)密布,水陸調勻。這里四季分明,氣候也宜人,冷暖變化緩和。春夏秋冬,漸漸推移,使人不知不覺。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人們從夏衣、單衣、夾衣、絮襖(木棉的)、小綿襖(薄絲綿)到大綿襖(厚絲綿),逐漸遞換,不經(jīng)意間寒來暑往,循環(huán)成歲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xiāng) 作者簡介
徐玲芬,筆名唐吟,浙江桐鄉(xiāng)人,畢業(yè)于杭州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散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桐鄉(xiāng)市女作家協(xié)會主席,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著有《江南物事》《小鎮(zhèn)模樣》《桐鄉(xiāng)史話》《行走江南》《江南情調》《門對孤山》等十多部散文集。主編《桐鄉(xiāng)味道》《桐鄉(xiāng)百景》《桐鄉(xiāng)市井》《我與豐一吟》《豐一吟序跋集》等三十多種。
- >
山海經(jīng)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