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李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67113
- 條形碼:9787513267113 ; 978-7-5132-671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李杲 內容簡介
李杲,字明之,自號東垣老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卒于蒙古憲宗元年(1251年),河北真定(今之河北省正定縣附近)人,易水學派代表醫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著作,有《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東垣試效方》等。李杲在中醫學術發展目前有著很好的貢獻。其在傷寒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內傷病學說,提出了內傷與外感的辨證體系。對于內傷又強調脾胃的重要性,認為“人以胃土為本”,若胃氣盛則元氣充足,雖有病邪亦不能害,創立了脾胃學派,后世稱為“補土派”。本書內容包括李杲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李杲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背景
(二)哲學背景
(三)醫學背景
二、生平紀略
附:《元史·列傳第九十·方技·李杲》
著作簡介
一、《內外傷辨惑論》
二、《脾胃論》
三、《蘭室秘藏》
四、《東垣試效方》
五、《醫學發明》
六、《醫方便懦》
七、《脈訣指掌病式圖說》
八、《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
附:散佚著作
(一)《用藥法象》
(二)《傷寒治法舉要》
(三)《傷寒會要》
(四)《醫說辨惑論》
(五)《東垣醫書》
(六)《瘡瘍論》
(七)《保嬰集》
(八)《李批崔真人脈訣》
(九)《東垣心要》
(十)《藥譜》
(十一)《萬愈方》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秉承經典理論
(二)宗法前賢各家
(三)師承于張元素
(四)借鑒河間學派
二、學術特點
(一)脾胃論
(二)陰火論
(三)內外傷辨惑論
(四)治療大法
(五)藥類法象論
(六)養生論
(七)創制方劑
臨證經驗
一、內科證治
(一)心下痞
(二)中滿腹脹
(三)消渴
(四)頭痛
(五)大便燥結
(六)傷寒
二、婦科病證治
(一)閉經
(二)崩漏
(三)白帶病
(四)半產誤用寒涼之藥論
(五)婦科雜病
三、兒科病證治
(一)驚風
(二)癍疹
(三)疳積
四、眼耳鼻病證治
(一)眼病
(二)耳鼻病
五、瘡瘍病證治
(一)瘡瘍病因病機
(二)瘡瘍治法
六、醫案選錄
(一)傷寒
(二)麻木
(三)痿證
(四)眼病
(五)泄瀉
(六)痹證
(七)下血
(八)瘟疫
(九)汗出
(十)前陰病
(十一)婦科病
(十二)齒科病案
(十三)胎毒
(十四)癃閉
(十五)血證
(十六)消渴
(十七)脫肛
(十八)瀉痢
(十九)腰痛
(二十)厲風
(二十一)熱病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王好古
(二)羅天益
(三)朱丹溪
(四)溫補學派
三、海外流傳
(一)對日本漢醫的影響
(二)對韓國漢醫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二、論文類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背景
(二)哲學背景
(三)醫學背景
二、生平紀略
附:《元史·列傳第九十·方技·李杲》
著作簡介
一、《內外傷辨惑論》
二、《脾胃論》
三、《蘭室秘藏》
四、《東垣試效方》
五、《醫學發明》
六、《醫方便懦》
七、《脈訣指掌病式圖說》
八、《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
附:散佚著作
(一)《用藥法象》
(二)《傷寒治法舉要》
(三)《傷寒會要》
(四)《醫說辨惑論》
(五)《東垣醫書》
(六)《瘡瘍論》
(七)《保嬰集》
(八)《李批崔真人脈訣》
(九)《東垣心要》
(十)《藥譜》
(十一)《萬愈方》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秉承經典理論
(二)宗法前賢各家
(三)師承于張元素
(四)借鑒河間學派
二、學術特點
(一)脾胃論
(二)陰火論
(三)內外傷辨惑論
(四)治療大法
(五)藥類法象論
(六)養生論
(七)創制方劑
臨證經驗
一、內科證治
(一)心下痞
(二)中滿腹脹
(三)消渴
(四)頭痛
(五)大便燥結
(六)傷寒
二、婦科病證治
(一)閉經
(二)崩漏
(三)白帶病
(四)半產誤用寒涼之藥論
(五)婦科雜病
三、兒科病證治
(一)驚風
(二)癍疹
(三)疳積
四、眼耳鼻病證治
(一)眼病
(二)耳鼻病
五、瘡瘍病證治
(一)瘡瘍病因病機
(二)瘡瘍治法
六、醫案選錄
(一)傷寒
(二)麻木
(三)痿證
(四)眼病
(五)泄瀉
(六)痹證
(七)下血
(八)瘟疫
(九)汗出
(十)前陰病
(十一)婦科病
(十二)齒科病案
(十三)胎毒
(十四)癃閉
(十五)血證
(十六)消渴
(十七)脫肛
(十八)瀉痢
(十九)腰痛
(二十)厲風
(二十一)熱病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王好古
(二)羅天益
(三)朱丹溪
(四)溫補學派
三、海外流傳
(一)對日本漢醫的影響
(二)對韓國漢醫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二、論文類
展開全部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李杲 作者簡介
潘桂娟,女,1953年4月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持2013年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任項目首席科學家。
書友推薦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