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國際中國學論叢(第一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91457
- 條形碼:9787519291457 ; 978-7-5192-914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中國學論叢(第一輯)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內容版塊有:中外文學關系與比較研究、東亞漢學與中國學、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國際中國學史以及書評和學術動態等。 ★《國際中國學論叢(**輯)》的作者來自東京大學、北京大學、廣島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近二十余家高校及學術機構。 ★**輯特別推出東京大學齋藤希史教授的《漢文與亞洲》以及北京大學李強教授的《“文學關系研究”的“本體論意識”》,前者關涉“漢文與近代”的思考脈絡,而后者則是對嚴紹璗提出的“文學本體論”觀念的具體展開。
國際中國學論叢(第一輯)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講好中國故事和構建中國的學術話語為己任,旨在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研究中國歷史和經典文化的成果和近期新進展,在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的視域中構建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平等和理性對話。主要由以下幾個板塊構成:國別漢學研究、中外文化交流與比較、世界中國形象研究、中外詩歌比較研究、東亞漢學研究、當代中國學、學海拾貝。
國際中國學論叢(第一輯) 目錄
中外文學關系與比較研究
“文學關系研究”的“本體論意識”/李強 003
《草枕》之“美”及其思想的位置/王廣生 017
日本古代文學中的河洛文化因素
——以潘岳影響為例/杜聰聰 036
《小倉百人一首》戀歌中的比喻型意象研究/張建芳 047
夏目漱石的畫與詩簡論
——以題畫詩為中心/何蘭英 066
東亞漢學與中國學
漢文與亞洲
——岡本監輔的軌跡與意圖/[日]齋藤希史 著 邊明江 譯 081
談賓貢科之有無/張哲俊 104
昭和前期的兩種“中國儒家思想”研究
——小島祐馬與武內義雄/劉萍 115
金澤文庫藏《本朝續文粹》版本價值及其整理問題述要/孫士超 139
《日本詩紀》書名考/張璇 158
《使清日記》所載柳原前光使團與李鴻章交往解讀/聶友軍 176
日本近代中國學與文學關系補論/邊明江 190
《孝子傳》在日本中世唱導資料《湛睿說草》中的征引與傳承/劉新萍 208
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
中國文學翻譯原則/[俄]B.M.阿列克謝耶夫 著 張冰 宋穎 譯 233
陸云詩《為顧彥先贈婦往返四首》考論/劉金鵬 [日]佐藤利行 趙建紅 241
俄羅斯漢學視野中的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問題/張如奎 261
日本戲曲對中國文化的受容與變異
——以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例/唐曉可 江可欣 273
井口駒北堂李杜詩集評釋研究/榮喜朝 295
論日本“《三體》熱”的成因/黃丹婷 史金燕 311
國際中國學史
漢學的前世與今生/閻純德 323
戰后日本中國學研究的學術組織及發展動向/金凌卉 340
書?? 評
從知識論到認識論
——讀《宮崎市定史學方法論》/嚴紹璗 355
漢詩何以作為近代文學
——評入谷仙介《作為近代文學的明治漢詩》/杜欣 崔迪 362
國際中國學論叢(第一輯) 節選
漢文與亞洲 ——岡本監輔的軌跡與意圖 [日]齋藤希史 著 邊明江 譯 就近世日本的漢文而言,其普遍性主要體現在理念方面,而非實用方面。當然,也存在日本人與朝鮮通信使以及清末文人之間的交流等少數例外。換言之,正是由于以理念上的普遍性為背景,漢文才具備一定的權威。即便存在各種各樣的偏差,儒家道德實際上仍然構成了近世日本的普遍價值,以漢文著成的四書五經被尊為正典,漢文的權威地位也因此而穩固。而且,在近世日本擔當統治職責的士族階級自幼就學習漢文的讀寫,由此將儒家道德化于身內,與此同時,不少士人或者沉浸于超脫俗世的私人世界,或者醉心于風流瀟灑的世界,以此與漢文構成的世界相親近,并將其視為自身的世界。 近代以降,日本開始加入西洋世界的行列,作為理念的儒家逐漸讓位于科學與哲學,以士族為核心而重新調整的明治時代知識分子與統治階層爭先吸收西洋學問,努力構筑新的普遍性。在這一意義上,漢文失掉了權威。 然而,至少作為文體的漢文所具備的功能并未喪失。對于明治時代的知識分子與統治階層而言,漢語、漢文構成了他們的知識底蘊。在翻譯西洋書籍時,他們大多選用漢文訓讀體,諸多學術用語被譯成漢語的原因之一,在于漢文乃是一種具有知識權威的文體。 此外,近代日本的漢文還獲得了一種此前不曾具備的功能,即作為整個東亞之語言的漢文(東アジアの領域言語としての漢文)。在號稱旨在抵抗西洋列強侵略東亞的“同文同種”這一口號之下,漢文作為所謂東亞之紐帶的象征物而派上了新的用場。 本文聚焦于岡本監輔(韋庵,1839—1904)這一讓人頗感興趣的人物,在當時的亞細亞主義潮流的背景下,嘗試廓清漢文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作用。 一、岡本監輔與亞洲 岡本監輔幼名為文平,天保十年(1839)出生于阿波藩。根據德島縣立圖書館藏《岡本氏自傳》所述,岡本“家中世世從事農業,同時兼修醫業,僅能維持日常生活”,“即便如此,頗嗜讀書,耕耘之間亦不釋卷,將書置于懷中”。十五歲時,拜阿波藩儒者巖本贅庵為師,開始正式修習漢學,但不久就因反感汲汲于詩文的學術方式而離開。《自傳》的開篇寫道,“余自幼有四方之志,欲成持一家之說之人物”,由此可見,相較于詩文,岡本的志向主要在于經世。此外,他還滿懷熱情地閱讀了《日本外史》等著作。可以說,岡本屬于幕末維新時期典型的志士。 不久之后,岡本知道在日本北方有一個叫薩哈林的大島,頗感興趣。文久元年(1861),二十二歲時,岡本離開江戶,后來通過閱讀間宮林蔵《北蝦夷圖說》等增加了對于庫頁島的了解,終于在文久三年從新潟渡船到北海道,繼而到達庫頁島。這期間,岡本曾回到北海道函館過冬,慶應元年(1865)四月到十一月,他再次上島,足跡遍及全島,甚至在島北部的庫艾格達岬建起天照大神的神社。他于第二年回到北海道,聽聞幕府正與俄國就庫頁島問題進行交涉,于是向箱館奉行遞交自己關于開發北方土地的建議書,返回江戶與京都后繼續運動。然而,由于之后幕府與俄國簽訂的《樺太雜居條約》未能解決領土問題,岡本不得不失落地返回家鄉。 慶應三年(1867)一月,岡本離開故鄉前往京都,與山東一郎(直砥,1839—1907)結成“北門社”,旨在推進開發北方土地,隨后于明治元年(1868)與山東一郎被明治政府太政官委任為函館裁判所的權判事。到達北海道后,被委以開發庫頁島全島的重任,六月到達庫頁島,設置官署。他在庫頁島與俄國人進行交涉,但在面對俄國人的武力時束手無策,而且也沒有得到明治政府的任何援助,于是在明治三年(1870)辭去官職,此后輾轉在神奈川縣政府與長崎縣師范學校等處工作。至此,岡本監輔的前半生大概可以概括為:修習漢學,嘗試開發北方土地并遭遇挫折。 而使其后半生經歷有所不同的契機在于1874年(明治七年)的中國之行。岡本從這一年開始在陸軍省參謀局工作,是年八月,他以官職身份取道天津進入中國,游歷山東后于十一月回國。當時正值日本出兵中國臺灣,日本與清政府的關系十分緊張,但是翻閱他的旅行記錄《煙臺日志》可知,他當時認為相較于臺灣,日本應該更優先考慮開發北方土地。此外,他*感興趣的基本上都是他在中國土地上的實地見聞。岡本的中國行中滲透了多少陸軍省的意圖,暫時還不清楚。但是正如佐田白茅編《名譽新志》第八號(1876年5月)刊載的《岡本監輔支那游歷之紀事》一文所示,“君既跋涉北地而歸,雄心勃勃,有髀肉之嘆,乃欲游支那。明治七年之秋,航行于天津,觀察山東之地。偶有臺院之警,未能游觀如意,故游登州府蓬萊縣蓬萊閣等處而還”,由此可知,對于岡本自身而言,這次中國之行大概正是他的夙愿。 1875年(明治八年)5月,岡本再次游歷中國,翌年1月歸國,在中國逗留長達九個月。從北京到盛京(今沈陽),繼而再訪山東,巡游泰山、曲阜,其間還曾與孔子后裔會面。繼而從開封至洛陽,南下襄陽、武昌、九江,到達南京、上海,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當時距離《中日修好條規》的簽訂(1871)僅歷數年,對于當時的日本人而言,中國還停留于書籍之上,實際上還是未知的土地。 耐人尋味的是,熱心于考察未知之地的岡本在中國的游歷,幾乎可以說是漢詩文中故地舊跡的巡禮。他通過漢文筆談的方式與當地的文人積極交流。當然,在當時而言,筆談與其說是在不得已之時被用來代替會話的替代品,不如說是文人同道之間極為正統的交際手段。或許正因為如此,岡本才會在面對蜂擁而至的中國人時拒斥道,“有知文章者可筆談,你輩無學人不足與談,可速去,吾觀無學人如糞土”,他向這些此前幾乎從未見過外國人的中國圍觀者表示,他僅與會寫文章者進行交流。這一系列中國之行的經驗,對岡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國際中國學論叢(第一輯) 作者簡介
王宗琥,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外國語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俄語分委會委員,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教學名師,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俄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主要從事俄羅斯文學和文化研究,著有專著4部,譯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王廣生,北京大學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外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領域為比較文學、日本中國學(漢學)史。發表論文、書評30余篇,著有《讀詩札記:夏目漱石的漢詩》《宮崎市定史學方法論》《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日本的傳播編年》,詩集《詩與歌:歲時記》等。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