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0890
- 條形碼:9787108070890 ; 978-7-108-0708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 本書特色
在絲綢之路研究、中外關系研究日益隆盛的當下,如本書這種在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著作,才能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中古史、中古民族關系史、中外關系史的代表性著作。初版于1992年,旋即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和好評。《北京大學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美國《中亞雜志》、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雜志》、《澳門日報》等先后發表了多篇書評。 全書主要闡述了公元七、八世紀唐、吐蕃、大食三大政治勢力在中亞地區的角逐以及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諸如吐蕃向西域擴展勢力及其與唐朝的爭戰、西突厥的興衰、大食的東方擴張等。作者廣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漢、藏文書等手資料,并從阿拉伯文史籍中做了大量摘譯,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推動相關學術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 目錄
序一 季羨林
序二 張廣達
引言
**章 唐朝統治西域與吐蕃的介入
**節 唐朝的西域統治
第二節 吐蕃的興起
第三節 吐蕃*初進入西域之路
第四節 吐蕃在西域的早期活動
第二章 唐初安西四鎮的棄置
**節 吐蕃與唐朝之反復爭奪安西四鎮
第二節 大食之介入西域
第三章 蔥嶺地區的政治角逐
**節 長壽元年復四鎮后的西域形勢
第二節 吐蕃越蔥嶺進入西域之路
第三節 七、八世紀之交蔥嶺地區政治勢力的消長
第四節 吐蕃借道小勃律攻四鎮及其失敗
第四章 唐、蕃西域較量的新發展
**節 吐蕃從東道入西域
第二節 唐與大食共滅蘇祿
第三節 唐朝勢力在西域之臻于極盛
第五章 東爭唐地、西抗大食的吐蕃帝國
**節 安史亂后的西域形勢及唐軍的堅守
第二節 “蕃軍太半西御大食”說考辨
結語
附錄
壹 “弓月”名義考
貳 弓月部落考
叁 崔融《拔四鎮議》考實
肆 四鎮都督府領州名稱、地望略考
伍 古藏文Kog(Gog)yul 為俱位考
陸 金山道行軍與碎葉隸北庭
柒 論古代游牧部族入侵農耕地區問題
附表
縮略語與參考文獻
后記
地圖
一 本書參考地區形勢圖
二 蔥嶺南部交通圖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 節選
總結本書研究的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7世紀中葉到8世紀末葉是亞洲大陸上的強權政治時代。這一格局由于唐、吐蕃、大食三方在西域的政治擴張而呈現出階段性(見本書《引言》);小國的向背依強權政治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發生變化,但基本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并不直接反映各強權間的關系。 2.吐蕃進入西域的道路主要有三條,它們是隨著唐朝在西域經營的發展而先后被啟用的。通過考證這一進程,使一些相關史實的年代得以參照確定。這一進程的發展,明顯影響著西域政局的變化。然而,當吐蕃*終取代唐朝占領西域時,這里的強權政治時代也就結束了。 3.與相對穩定的強權政治不同,北部草原幾易其主,操突厥語諸族基本上都是強權政治的附庸:唐朝要隔斷二蕃,吐蕃力求連兵,大食則想根絕禍源,這些就構成了一種復雜的“三方四角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無論和、戰,突厥人均被阻隔在草原上。 通過本項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唐、吐蕃、大食關系史主要是政治史。唐朝方面,如季羨林先生所說:“*初只不過是保持邊疆的穩定,后來又有了擴大版圖的企圖。”特別以掩護河西、隴右,進而保障長安之安全為然。無論是當時人的議論,還是唐朝在經營過程中巨大的人力、物力耗費,都可以用來證明這個觀點。不是唐朝為攫取絲路利益而經營西域,而是絲路貿易在唐朝經營西域的活動中,由于巨額軍資練的轉輸、使用而更加發達。 吐蕃方面也同唐朝相似,其經營西域的動機和目的已在萬歲通天二年(697)論欽陵與郭元振的野狐河會談中表露得很清楚了。白桂思說吐蕃人深入吐火羅是為了保持“商路暢通”〔1〕,這既不符合吐蕃社會農、牧兼營的情況,也不符合吐蕃向外經營活動的實際。這些,單從吐蕃入西域道路的變化情況中也可以看出來。 大食后來也許攫取到了商業利益。但在對外擴張的初期,大食人的征服活動既非為了經濟利益,也不是為了“圣戰”,而主要是為了在內戰平息后“給各部族的好戰精神找出路”。 其實,*希望控制商道貿易的是草原上游牧的突厥人〔3〕,只是他們當時還力不從心,所以這時期商業族群(如粟特人)的活動也特別活躍。國外有的學者喜歡從經濟角度分析歷史問題,大概與他們在殖民時期形成的文化傳統有關,其實未必都中肯。 2.吐蕃向西域的積極發展表明,藏民族從一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就主要是同祖國大家庭其他各族在一個共同的地域內活動,并且通過同唐朝及西域諸族的一系列和戰聯系,共同創造了祖國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吐蕃在經營西域過程中,也把勢力擴展到了蔥嶺山區和恒河岸邊。通過這些活動,剛剛形成統一的藏民族為青藏高原的開發和祖國西南邊疆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正是這些活動奠定了歷史上藏族分布的范圍,這些地域至元代大都進入了祖國統一的版圖。實際上,只是到了近代,才被殖民主義者用武力與欺騙手段強行改變了中外政治邊界。 3.唐朝和大食分別領有蔥嶺東、西,他們同突厥人的斗爭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具有新舊之爭的性質。然而,回鶻西遷(840)以后,連突厥人自己也逐步接受了伊斯蘭教。中亞的伊斯蘭化實際上是指突厥人的伊斯蘭化,因此,它必須以中亞的突厥化為前提。這在突厥人不能大規模進入綠洲、進而轉向農耕定居的時代是根本辦不到的。盡管有的突厥人可能在草原上就接受了伊斯蘭教,但那同中亞的許多伊蘭人已經接受了伊斯蘭教一樣,只是運動的先聲。所以,只有在西域的強權政治時代結束以后,中亞才有可能變成本來意義上的“突厥斯坦”——操突厥語諸族群居之地。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 作者簡介
王小甫 男,四川成都人,1952年生。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89年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1999年任北京大學教授、博導,2000年獲國務院頒發特殊津貼;2012-2014年任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雙一流”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編委、《東方文化集成·中亞文化編》編委、《新疆通史》編委。2018年10月起被人民日報社聘為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方專家委員會首批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中國與周邊關系史。代表專著有《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等,屢獲國家教委、國家社科基金成果獎。編著教材《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先后主持“隋唐五代東北亞政治關系史研究”“3—14世紀中國歷史的多元文化環境研究”“6—10世紀中國的族群凝聚與國家政治體制演進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