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寶積經講記-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078589
- 條形碼:9787101078589 ; 978-7-101-0785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寶積經講記-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本書特色
印順法師(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百科全書式的佛學泰斗。1930年出家,追隨太虛法師投身中國近現代佛教復興運動,在當時便以學問精深享譽佛教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赴臺灣,創建了多所著名佛學院。 印順法師博通三藏,造詣精深,一生講學不輟,著述宏富,撰寫、編纂作品四十余種,計八百萬言,陸續結集為《妙云集》(24冊)、《華雨集》(5冊)等,其學術水準備受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因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一書的創見而特別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
寶積經講記-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內容簡介
《寶積經》是印度大乘正統的空有二宗一致重視的重要經典,寶積,即“積集法寶”之意。本書為印順法師1962年在臺北慧日講堂講說此經的文字記錄,深入淺出,透徹明了,為研讀此經之津梁。
寶積經講記-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目錄
一 《大寶積經》與《寶積經》
二 古《寶積經》的翻譯
三 寶積的意義
四 《寶積經》的宗要
正
釋
甲一 序分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一 得智慧
己二 不失菩提心
己三 增長善法
己四 直心
己五 善調順
己六 正道
己七 善知識
己八 真實菩薩
戊二 正行勝利
己一 得大藏
己二 過魔事
己三 攝善根
己四 福德莊嚴
戊三 正行成就
丁二 贊菩薩功德
戊一 標說
戊二 別贊
己一 地、水、火、風
己二 月、日
己三 師、象
己四 蓮花、樹根、流水
己五 山王、國王
己六 陰云
己七 輪王、摩尼珠
己八 同等園
己九 咒藥、糞穢
丙二 習甚深中觀
丁一 明正觀真實
戊一 開示中觀
……
甲三 流通分
寶積經講記-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節選
因緣,新譯作緣起,是為緣能起的意思。世尊依緣起而覺悟,也依緣起而說法。所以如來常說“我說緣起”;也就是本經說的“我所說法,十二因緣”。佛說法不離緣起,而*常用的是十二緣起,一般稱之為業感緣起。其實,佛以生死及解脫為問題核心,而十二緣起,就圓滿地開顯了這個問題。所以十二緣起有二門:一、流轉門,如說:“無明緣行……但為集成是大苦聚”,這說明了生死相續的生死序列。果必從因,推求觀察生死苦果的因緣而到達無明,也就是發見了無限生死的癥結所在。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下,顯示了生死流轉的現實。二、還滅門,如說:“無明滅則行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皆滅。”既然是果必從因,依因有果,那就發見了解脫的可能;也就是因滅果就滅,無因果不生了。在“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下,開顯了涅槃還滅的真實。生死與解脫,都依十二緣起而開顯,這是如來說法的肝心! 現在來略為解說。一、無明:是一切煩惱的通性,*根本*一般的,如《般若經》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一切法是本無自性的,是從緣而現為這樣的。這樣的從緣而有,其實是無所有——空的真相;如不能了達,就是無明。眾生在見聞覺知中,直覺地感到一一法本來如此,確實如此。既不能直覺到緣有,更不知性空。這種直覺的實在感,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源——無明。二、行:行是造作遷流的意思,指依無明而起的身心活動。約性質說,有罪行、福行、不動行;約所依說,有身行、語行、意行。身心動作及引起的動力(業),名為行。三、識:泛稱一切生死的因緣,是煩惱與業。約這一生來說,新生命開始*初的一念心,名為識。四、名色:依人類的胎生來說:識是父母精血結合的*初心。依之而引起生理的(色)、心理的(名)開展,在六根未成就位,名名色。五、六人:新譯六處,即六根,為六識生起的所依處。胎兒漸長,有眼、耳等六根相現,名六人。六、觸:等到胎兒出生,與境相觸,引起身心的活動,名觸。七、受:受是領納。嬰兒漸大,受用受學,受苦受樂等,名受。八、愛:到了成人,性欲發動,而開始男女的染愛,名愛。九、取:到了壯年,為了生活,為了事業,爭名爭利爭權,追求外在的一切,占有它、支配它,名取。十、有:在愛取的活動中,造成或善或惡的種種業,成為未來新生命的潛力,名有。十一、生:依現生的煩惱發業,因業力而又有未來新生命的開始,名生。十二、生了,無論如何,跟著來的,是老是死。這樣,在生死過程中,因果鉤引,展轉相生,充滿了憂慮、悲哀、苦痛、熱惱。生死相續,只是無限苦惱的大集合而已!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