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新型城鎮化的“碳中和”道路:明珠灣起步區綠色低碳建設實踐/城市片區綜合開發系列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266449
- 條形碼:9787112266449 ; 978-7-112-2664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型城鎮化的“碳中和”道路:明珠灣起步區綠色低碳建設實踐/城市片區綜合開發系列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明珠灣起步區在綠色生態城市建設中的創新研究成果,對區域的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構建、空間布局、生態環境、市政設施、城市交通、綠色建筑、固體廢棄物、智慧城市、創新生態管理進行了系統闡述,力求全面、系統地展示明珠灣起步區近七年的綠色低碳建設全景工作,希望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綠色低碳的城市建設理念,推動綠色低碳工作更上一層樓。
新型城鎮化的“碳中和”道路:明珠灣起步區綠色低碳建設實踐/城市片區綜合開發系列叢書 目錄
第1章 綠色生態城市源起及發展
1.1 我國綠色生態城市發展
1.2 綠色生態建設的思考
1.2.1 綠色生態城市發展經驗總結
1.2.2 未來綠色生態城市發展方向思考
1.3 明珠灣區綠色生態城市探索與實踐
1.3.1 基本情況
1.3.2 綠色生態建設目標與愿景
1.3.3 綠色生態建設實踐及探索
第2章 明珠灣綠色生態城市指標體系
2.1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的重要意義
2.1.1 指標體系的概念
2.1.2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的重要意義
2.2 典型綠色生態指標體系借鑒
2.2.1 國際綠色生態城市相關評價指標
2.2.2 國內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指標
2.3 明珠灣起步區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構建
2.3.1 明珠灣起步區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2.3.2 指標體系制定目標
2.3.3 指標體系構建
2.4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應用
2.4.1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應用的空間范圍
2.4.2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應用的時間范圍
第3章 高效緊湊的空間布局
3.1 城市規劃布局對綠色生態發展的影響
3.1.1 用地布局的影響
3.1.2 道路交通規劃的影響
3.1.3 景觀綠化布局的影響
3.1.4 建筑朝向及布局的影響
3.2 城市緊湊發展的基本內涵
3.2.1 高密度開發
3.2.2 功能緊湊
3.2.3 公共交通導向模式(TOD)
3.3 明珠灣起步區空間規劃發展策略
3.3.1 提升土地開發效率
3.3.2 塑造濱海空間風貌
3.3.3 打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場地
3.4 優化建筑空間和朝向
3.4.1 場地一體化設計
3.4.2 垂直功能混合理念
3.4.3 建筑魅力空間
3.4.4 調整建筑布局和朝向
3.5 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
3.5.1 總體布局規劃
3.5.2 地下空間商業布局控制
3.5.3 地下空間開發強度布局
3.5.4 下沉式廣場
第4章 藍綠交織的生態環境
4.1 可持續生態環境的內涵
4.2 以“水”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建設原則
4.3 構建生態水網
4.3.1 內水水系重構
4.3.2 水系聯通
4.3.3 水體循環
4.3.4 河道基流維持
4.4 濱水景觀與生態岸線
4.4.1 濱水空間打造
4.4.2 駁岸規劃
4.4.3 生態堤
4.5 綠地生態環境建設
4.5.1 景觀綠廊
4.5.2 大型綠地公園
4.5.3 道路綠化景觀
4.6 海綿城市建設
第5章 資源節約的市政設施
5.1 綠色市政內涵
5.2 循環利用水資源
5.2.1 污水處理及回用
5.2.2 雨水處理及回用
5.3 高效利用清潔能源
5.3.1 區域用能需求及特點
5.3.2 能源利用原則
5.3.3 可再生能源資源利用
5.3.4 區域集中供冷
5.3.5 能源互聯網
5.4 綜合管廊總體建設情況
5.4.1 建設需求分析
5.4.2 規劃建設情況
第6章 綠色安全的城市交通
6.1 綠色交通概念
6.2 明珠灣綠色交通發展策略
6.2.1 共建區域軌道網絡,構建多向開放格局
6.2.2 構建骨架道路網絡,塑造國際型都市
6.2.3 優化公交系統結構,加強公交服務能力
6.2.4 打造特色慢行網絡,提升城市出行品質
6.2.5 推進智慧交通管控,提高交通系統效率
6.3 公共交通系統建設
6.3.1 公共交通線路組織
6.3.2 公共交通站點組織
6.4 軌道交通系統建設
6.4.1 軌道交通總體布局
6.4.2 一體化交通站點設計
6.5 慢行交通系統建設
6.5.1 步行空間組織原則
6.5.2 慢行空間塑造方式
6.6 靜態交通系統建設
6.6.1 機動車停車實施建設
6.6.2 自行車停車設施建設
6.6.3 過街設施建設
6.6.4 打造無人駕駛示范工程
第7章 高質量的綠色建筑
7.1 廣東省綠色建筑發展概況
7.2 發展目標及路徑
7.2.1 頂層規劃——綠色生態指標體系
7.2.2 中層銜接——綠色建筑專項規劃
7.2.3 底層管控——綠色建筑全過程管控
7.3 綠色建筑實施策略
7.3.1 規模化發展綠色建筑
7.3.2 實現資源與能源的集約化利用
7.3.3 提升綠色建筑能力建設
7.4 綠色建筑重點示范
7.4.1 南沙青少年宮
7.4.2 靈山島尖九年一貫制學校
7.4.3 中山大學附屬**(南沙)醫院
7.4.4 靈山島尖公交站場
第8章 循環利用的固體廢棄物
8.1 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原則
8.2 生活垃圾集約化利用
8.2.1 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8.2.2 生活垃圾處理方式
8.3 建筑垃圾再循環利用
8.3.1 建筑材料循環利用
8.3.2 開挖污泥循環利用
第9章 融合生態理念的智慧城市
9.1 智慧城市發展概況
9.2 智慧城市平臺建設
9.2.1 以目標為導向構建智慧城市藍圖
9.2.2 建設智慧城市雙重保障體系
9.2.3 以需求為導向提出時序及管控建議
9.2.4 共建共贏生態體系
9.3 建設內容及效果反饋
9.3.1 建設工程管理信
1.1 我國綠色生態城市發展
1.2 綠色生態建設的思考
1.2.1 綠色生態城市發展經驗總結
1.2.2 未來綠色生態城市發展方向思考
1.3 明珠灣區綠色生態城市探索與實踐
1.3.1 基本情況
1.3.2 綠色生態建設目標與愿景
1.3.3 綠色生態建設實踐及探索
第2章 明珠灣綠色生態城市指標體系
2.1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的重要意義
2.1.1 指標體系的概念
2.1.2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的重要意義
2.2 典型綠色生態指標體系借鑒
2.2.1 國際綠色生態城市相關評價指標
2.2.2 國內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指標
2.3 明珠灣起步區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構建
2.3.1 明珠灣起步區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2.3.2 指標體系制定目標
2.3.3 指標體系構建
2.4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應用
2.4.1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應用的空間范圍
2.4.2 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應用的時間范圍
第3章 高效緊湊的空間布局
3.1 城市規劃布局對綠色生態發展的影響
3.1.1 用地布局的影響
3.1.2 道路交通規劃的影響
3.1.3 景觀綠化布局的影響
3.1.4 建筑朝向及布局的影響
3.2 城市緊湊發展的基本內涵
3.2.1 高密度開發
3.2.2 功能緊湊
3.2.3 公共交通導向模式(TOD)
3.3 明珠灣起步區空間規劃發展策略
3.3.1 提升土地開發效率
3.3.2 塑造濱海空間風貌
3.3.3 打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場地
3.4 優化建筑空間和朝向
3.4.1 場地一體化設計
3.4.2 垂直功能混合理念
3.4.3 建筑魅力空間
3.4.4 調整建筑布局和朝向
3.5 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
3.5.1 總體布局規劃
3.5.2 地下空間商業布局控制
3.5.3 地下空間開發強度布局
3.5.4 下沉式廣場
第4章 藍綠交織的生態環境
4.1 可持續生態環境的內涵
4.2 以“水”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建設原則
4.3 構建生態水網
4.3.1 內水水系重構
4.3.2 水系聯通
4.3.3 水體循環
4.3.4 河道基流維持
4.4 濱水景觀與生態岸線
4.4.1 濱水空間打造
4.4.2 駁岸規劃
4.4.3 生態堤
4.5 綠地生態環境建設
4.5.1 景觀綠廊
4.5.2 大型綠地公園
4.5.3 道路綠化景觀
4.6 海綿城市建設
第5章 資源節約的市政設施
5.1 綠色市政內涵
5.2 循環利用水資源
5.2.1 污水處理及回用
5.2.2 雨水處理及回用
5.3 高效利用清潔能源
5.3.1 區域用能需求及特點
5.3.2 能源利用原則
5.3.3 可再生能源資源利用
5.3.4 區域集中供冷
5.3.5 能源互聯網
5.4 綜合管廊總體建設情況
5.4.1 建設需求分析
5.4.2 規劃建設情況
第6章 綠色安全的城市交通
6.1 綠色交通概念
6.2 明珠灣綠色交通發展策略
6.2.1 共建區域軌道網絡,構建多向開放格局
6.2.2 構建骨架道路網絡,塑造國際型都市
6.2.3 優化公交系統結構,加強公交服務能力
6.2.4 打造特色慢行網絡,提升城市出行品質
6.2.5 推進智慧交通管控,提高交通系統效率
6.3 公共交通系統建設
6.3.1 公共交通線路組織
6.3.2 公共交通站點組織
6.4 軌道交通系統建設
6.4.1 軌道交通總體布局
6.4.2 一體化交通站點設計
6.5 慢行交通系統建設
6.5.1 步行空間組織原則
6.5.2 慢行空間塑造方式
6.6 靜態交通系統建設
6.6.1 機動車停車實施建設
6.6.2 自行車停車設施建設
6.6.3 過街設施建設
6.6.4 打造無人駕駛示范工程
第7章 高質量的綠色建筑
7.1 廣東省綠色建筑發展概況
7.2 發展目標及路徑
7.2.1 頂層規劃——綠色生態指標體系
7.2.2 中層銜接——綠色建筑專項規劃
7.2.3 底層管控——綠色建筑全過程管控
7.3 綠色建筑實施策略
7.3.1 規模化發展綠色建筑
7.3.2 實現資源與能源的集約化利用
7.3.3 提升綠色建筑能力建設
7.4 綠色建筑重點示范
7.4.1 南沙青少年宮
7.4.2 靈山島尖九年一貫制學校
7.4.3 中山大學附屬**(南沙)醫院
7.4.4 靈山島尖公交站場
第8章 循環利用的固體廢棄物
8.1 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原則
8.2 生活垃圾集約化利用
8.2.1 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8.2.2 生活垃圾處理方式
8.3 建筑垃圾再循環利用
8.3.1 建筑材料循環利用
8.3.2 開挖污泥循環利用
第9章 融合生態理念的智慧城市
9.1 智慧城市發展概況
9.2 智慧城市平臺建設
9.2.1 以目標為導向構建智慧城市藍圖
9.2.2 建設智慧城市雙重保障體系
9.2.3 以需求為導向提出時序及管控建議
9.2.4 共建共贏生態體系
9.3 建設內容及效果反饋
9.3.1 建設工程管理信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