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前言第1章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11.1引言11.2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21.3遙感在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中的應用41.4本章小結5第2章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研究進展及展望62.1調查實測法62.2通量觀測法62.2.1陸地碳觀測62.2.2國際通量觀測研究網絡72.2.3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觀測研究網絡72.3模型模擬82.3.1統計模型82.3.2光能利用率模型92.3.3生態過程模型102.4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模型敏感性及不確定性分析102.5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112.6本章小結12第3章全球碳水通量尺度擴展遙感模型133.1碳水通量尺度擴展遙感模型的發展及應用133.1.1尺度擴展方法的發展133.1.2尺度擴展方法在碳水通量估算中的應用143.2尺度擴展模型模擬全球碳水通量——以全球草地碳水通量模擬為例153.2.1全球草地研究區153.2.2草地碳水通量研究數據163.2.3分類決策樹模型193.2.4回歸決策樹模型203.2.5模型構建223.2.6模型驗證與精度分析243.3本章小結27第4章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碳水通量模擬284.1中國北部農牧交錯帶GPP模擬284.1.1研究區簡介284.1.2研究數據294.1.3光能利用率模型構建及不同模型結構對比354.2多源多尺度數據對GPP模擬的不確定性分析414.2.1優選模型的輸入參量敏感性分析414.2.2區域尺度GPP估算及不確定性分析434.2.3數據源及分辨率對GPP估算的不確定性464.3北美大平原草地GPP模擬及草地功能類型對模擬結果的不確定性分析484.3.1研究區簡介494.3.2研究數據504.3.3典型光能利用率模型介紹544.3.4站點尺度不同功能類型草地GPP估算及不確定性574.3.5區域尺度不同功能類型草地GPP估算及不確定性614.3.62001~2009年北美大平原不同功能類型草地GPP變化分析674.4本章小結68第5章數據–模型融合碳水通量模擬705.1LPJ-DGVM生態過程模型705.1.1模型介紹與參數篩選705.1.2數據源介紹735.2LPJ-DGVM模型參數優化745.2.1敏感性分析及參數優化算法755.2.2模型參數不確定性分析785.2.3碳水參量模擬的參數敏感性分析795.2.4參數優化后的模型性能評價835.3基于遙感數據–模型同化的碳通量模擬885.3.1同化方案及算法介紹885.3.2參數同化前后GPP模擬性能對比915.3.3參數同化前后ET模擬性能對比935.4Biome-BGCMuSo模型土壤參數同化的植被碳通量模擬與動態分析945.4.1Biome-BGCMuSo模型945.4.2Biome-BGCMuSo同化框架1015.4.3模擬結果與分析1025.5本章小結108第6章植被和土壤多通道參數聯合同化的碳水通量優化模擬1106.1過程同化方法與數據1116.1.1耦合模型LPJ-PM1116.1.2LPJ-VSJA同化系統與精度驗證1136.1.3POD-En4DVar同化算法1166.1.4數據源介紹1186.2多源遙感–耦合模型同化方案1236.2.1植被參量的同化1246.2.2土壤參量的同化1256.2.3植被與土壤參量的聯合同化1276.2.4同化算法誤差設置與處理1286.2.5小結1296.3全球植被碳水通量優化模擬評估1306.3.1基于通量站點的GPP同化模擬評估1306.3.2基于通量站點的ET同化模擬評估1336.3.3濕潤區與干旱區同化模擬性能對比1376.3.4SMAP與SMOS土壤濕度數據的ET同化性能對比1396.3.5GPP與ET的空間產品驗證與評估1416.3.6小結145第7章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時空格局與動態分析1477.1碳水通量的全球空間分布特征1477.2碳水通量的全球時序變化特征1487.2.1時序變化特征1487.2.2時序變化的空間分異1507.3各大洲草地碳水通量時序變化特征1557.4各草地類型碳水通量時序變化特征1597.5本章小結166第8章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對氣候變化的響應1688.1全球植被氣候變化特征——以草地為例1688.2氣候因子對碳水通量變化的綜合影響1708.3氣候因子對碳水通量變化影響的空間分異性1758.4干旱對碳水通量變化的影響1808.5本章小結182參考文獻183附錄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