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了不起的蜜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9640
- 條形碼:9787521739640 ; 978-7-5217-396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了不起的蜜蜂 本書特色
榮獲2019年太平洋西北書商公會圖書獎,暢銷書作家、生物學家、《種子的勝利》作者索爾·漢森新作|講述作者的親歷故事,了解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包羅萬象的百科式讀物,敘述關于蜜蜂的生存故事、作者與蜜蜂的交互|《科學》《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科學美國人》等媒體盛贊
了不起的蜜蜂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融合了昆蟲學、蜜蜂的生存現狀、蜜蜂的未來的發人深省又有趣幽默的科普隨筆。 在無人關注的角落里,蜜蜂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參與了人類的歷史,著人類1/3的食物,也將參與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未來。早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埃及人就掌握了蜜蜂養殖技術,人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把它當作能量的重要來源。進入現代,蜜蜂作為生態循環中重要的一環,為人類直接或間接提供了1/3的食物,影響人們的生產活動,在無人在意的地方點綴著人們的生活。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大,蜜蜂的生存環境正遭遇著不斷的挑戰。十幾年前被發現的蜂群崩潰綜合征給人類敲響了警鐘。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類似的蜂群突然消失事件已不多見,但如何處理與蜜蜂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與這種長著6只足的生物在過去有著一段美好而重要的交互歷程。它們與我們的歷史、民間傳說、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將與我們的未來羈絆。
了不起的蜜蜂 目錄
作者札記
序言/ 落在手中的蜜蜂
導言/ 蜜蜂嗡嗡嗡
蜜蜂的進化
第1章 琥珀中的泥蜂
第2章 我的黑彩帶蜂
第3章 不孤獨的獨居蜂
蜜蜂與花
第4章 蜜蜂和花的特殊關系
第5章 花開之地
蜜蜂和人類
第6章 向蜜鳥與原始人類
第7章 飼養熊蜂
第8章 人類1/3 的食物來自蜂類
蜜蜂的未來
第9章空空的蜂巢
第10章陽光下的一天
結語/ 蜜蜂自在飛行的草地
附錄A / 蜂類家族
附錄B / 蜜蜂的保護
了不起的蜜蜂 節選
導言 蜜蜂嗡嗡嗡 躺下、傾聽——然后昏昏欲睡思緒下沉, 幾乎意識不到外界的紛擾——唯有迷途的蜜蜂在輕柔呢喃。 * 威廉·華茲華斯 《春歌》(1817) 沒有人不忌憚長有外骨骼的生物。人類一看到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大腦就會產生恐懼。1恐懼通常會激活與厭惡情感相關的神經突觸,2心理學家認為這些感覺與生俱來,而且是一種進化反應,可防止人類接近可能咬人、傷人或傳播疾病的害蟲。但是,對于那些脆弱而分段的軀體,我們也會產生異樣的感覺——哪怕從安全的距離看這樣的生物,我們也能想象出踩到它們時發出的那種令人作嘔的嘎吱聲。人類這種哺乳動物屬于脊椎動物,我們體內的骨骼構成了我們的身體結構,這是所有脊椎動物的直觀特征。從學術角度來說,把堅硬的部位露在外面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進化策略,畢竟節肢動物的物種數量至少是脊椎動物的20倍。但事實上,外骨骼生物令人毛骨悚然,它們的眼常常具有小眼面,揮舞著觸角,還有很多條可怕的腿。電影制片人對此了然于胸,所以《異形》系列電影的制作人雷德利·斯科特基于昆蟲和海洋無脊椎動物塑造出恐怖的怪物形象,而不是基于小狗;《指環王》中*可怕的生物不是像豬一樣的獸人或洞穴巨魔,而是名叫尸羅的巨型蜘蛛。具有外骨骼的生物不僅令普通人心生恐懼,對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有時也會造成影響。在昆蟲學家杰弗瑞·洛克伍德(Jeffrey Lockwood)的著作《被感染的心靈》中,他坦承之所以放棄昆蟲研究轉到哲學系,原因在于:他在研究蚱蜢的時候,一大群蚱蜢突然一擁而上,他要被嚇死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拍死節肢動物,或者讓當地的滅蟲人員殺死它們。當然,我們也有“法外開恩”的時候,通常是對一些長得不像蟲子的蟲子,比如長著絢麗翅膀的蝴蝶,披著老虎條紋、愉快地跋涉的毛毛蟲,或者小巧圓潤的七星瓢蟲。人們也喜歡蟋蟀,但人們通常是在夏日黃昏時分從遠處欣賞它們的鳴叫,而沒有真正端詳它們的身體。3從經濟角度來看,家蠶因能產生有價值的蠶絲而備受關注,還有一種亞洲小白蠟蟲為全世界提供了蟲膠。此外,我們對昆蟲的態度還體現在我們的農藥支出上,目前每年的農藥支出高達650億美元。 在這種面對昆蟲時普遍產生的不安情緒中,我們唯獨對蜂類另眼相看。蜂類的眼大而突出,長有兩對膜狀翅和突出的觸角。蜂類孵化后會像蛆蟲一樣翻騰,長成成蟲后會成千上萬地聚集在一起。每只蜜蜂都長有一個毒針,被它扎到會令人痛苦不已。我們本該十分懼怕它們,但縱觀整個人類歷史,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人們早已克服了對蜜蜂的恐懼,并主動觀察它們、追蹤它們、馴服它們、研究它們,為它們寫詩和編故事,甚至崇拜它們。 人類對蜜蜂的迷戀從史前時代就開始了,那時候的人類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尋找蜂蜜的機會。隨著遠古人類在全球各地遷徙,他們不斷地找尋那種甜品,他們從蜜蜂那里搶走蜂蜜,也搶劫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蜜蜂物種。從非洲到西班牙再到澳大利亞,石器時代的畫師將采集蜂蜜的過程記錄在洞穴的壁畫中,他們描繪了攀登高高的梯子、手持火把和爬上危險的高處采集蜂蜜等場景。對我們的祖先來說,蜂蜜的價值誘使他們付出努力和勇于冒險,被蜜蜂蜇的疼痛也就不算什么了。 從狩獵野生蜂巢到向有組織地養蜂過渡,人與蜜蜂間的互動朝著一個合乎邏輯的方向發展,各地的人們逐步定居下來養殖蜜蜂。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在歐洲、近東和北非的數十個新石器時代農業點發現了帶有蜂蠟的陶瓷碎片,有些陶瓷碎片甚至可以追溯到8 500多年前。4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個養蜂人是在何時何地養殖蜜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就掌握了蜜蜂養殖技術。他們在狹長的黏土罐中飼養蜜蜂,*終還學會了在尼羅河岸的季節性作物和盛開的野花中誘捕蜜蜂。人類在馴服馬、駱駝、鴨子或火雞之前就知道如何養蜂了,5甚至比學會種植蘋果、燕麥、梨、桃子、豌豆、黃瓜、西瓜、芹菜、洋蔥或咖啡豆等還要早。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尤卡坦半島等地的人們也獨立馴化了蜜蜂。瑪雅養蜂人喜歡飼養“皇家女士”——一種沒有毒針的熱帶雨林蜜蜂。當赫梯人統治亞洲西部時,他們極其重視養蜂,任何偷盜蜂巢的人一經抓獲就可能要面臨高達6謝克爾銀幣的高額罰款。希臘人頒布了蜂蜜稅,要求競爭對手之間保持300英尺的距離作為緩沖帶。不僅如此,在看到這筆生意有利可圖之后,希臘人的造假技術也變得越發純熟。希羅多德描述過一種能夠以假亂真的糖漿替代品,它是由“麥芽和檉柳的果實”6制成的。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烹煮大棗、無花果、葡萄和各種樹木的汁液來獲得更便宜的蜂蜜替代品,但直到精制糖出現以前,蜂蜜仍然是全世界對甜味的終極衡量標準。 人們對于甜食的本能欲望開啟了養蜂行業,而且隨著人們發現蜂巢的其他用途,養蜂潮不斷高漲。將蜂蜜與水混合,經過發酵,又帶來了新的美味誘惑,讓人們沉醉其中。學者們認為,蜂蜜酒是*古老的酒精飲料,經過釀造方法的不斷迭代,它至少已被消費了9 000年,7甚至更久。古代中國人在蜂蜜酒中加入大米和山楂,凱爾特人用榛子給蜂蜜酒調味,芬蘭人喜歡在蜂蜜酒中加入檸檬,埃塞俄比亞人則偏愛用苦澀的鼠李葉給蜂蜜酒調味。但*強效的蜂蜜酒可能存在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雨林,瑪雅人和其他部落的巫師利用有麻醉作用的植物根部、樹皮研制出了致幻蜂蜜酒。8事實上,形形色色的藥劑師早已認識到蜜蜂的好處,他們用蜂蜜、蜂蜜酒、蜂膠、蠟質藥膏甚至蜜蜂的毒液來治療各種疾病。來自12世紀的敘利亞的《藥典》記載了1 000份藥方,總結了各種疾病的古代療法,其中超過350份藥方都與蜜蜂有關。9 歷史學家希爾達·蘭塞姆(Hilda Ransome)在描寫蜜蜂時說:“古人關于蜜蜂對人類價值的評價皆名副其實。”10她并沒有夸大其詞,因為蜜蜂除了帶來甜蜜的味道、可制作成蜂蜜酒和具有治療作用外,還為人類提供了照明。從史前時代到工業時代前夕,大多數照明方法都與煙霧和混亂有關,如篝火、火把以及用魚油或動物脂肪做成的簡單照明工具。在那段日子里,只有蠟燭能產生干凈、穩定、令人愉悅的光。幾千年來,寺廟、教堂和富裕人家利用蠟燭的光度過了一個個黑夜。蜂蠟還有許多其他用途,比如防水、防腐、冶金等,但蠟燭常常供不應求,成為養蜂行業*有價值的產品。羅馬人在2世紀征服了科西嘉島后,不再用島上聞名的蜂蜜來衡量稅收,而代之以蜂蠟——他們每年征收20萬磅蜂蠟,令人驚嘆。11與此同時,監督征稅的文士和官員則在另一種創新的蜜蜂產品上做著記錄,它是世界上**個可擦寫的平板。在黑板發明之前,人們用觸針在覆蓋了蜂蠟的平板上做記錄,12這種介質不僅容易儲存或運輸,而且經過加熱后表面會變得平滑,之后可再次使用。 蜜蜂從一開始就和人類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為眾多商品(包括奢侈品)的原料,蜜蜂的地位也變得舉足輕重。難怪,它們會被編入民間故事、神話,甚至宗教故事中。埃及人將蜜蜂視為太陽神拉(Ra)的眼淚的化身,法國的一個古老神話將蜜蜂的存在歸功于基督,傳說蜜蜂是基督在約旦河沐浴時由他手中掉落的水滴幻化而成的。酒神狄奧尼索斯(古希臘神話里的葡萄酒與狂歡之神,也是古希臘的藝術之神)和瓦倫丁(其死亡日被定為情人節)等神靈或圣人都是蜜蜂的飼養者。在印度,蜜蜂幻化為愛神卡瑪手中嗡嗡作響的弓弦。成群的蜜蜂在古代世界通常意味著戰爭、干旱、洪水和其他重大事件。在中國,蜜蜂是好運的象征,在印度和羅馬卻預示著厄運。根據西塞羅的說法,當柏拉圖還在襁褓之中時,一群蜜蜂聚集在這位未來哲學家的嘴唇上方,賜予了他口才和智慧。在供奉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特和豐收女神得墨忒爾的寺廟中,都設置有蜜蜂女祭司。13不僅如此,在著名的特爾菲神廟,圣諭也被稱為“特爾菲蜜蜂”。 因為蜜蜂的甜味無可比擬,所以人們認為蜂蜜也是神圣的,并將其與蜜蜂一同記載在傳說中。據說,宙斯的母親將襁褓中的兒子藏在一個山洞里,野生蜜蜂直接向他口中喂入甜甜的花蜜和蜂蜜,把他撫養長大。印度教中毗濕奴、克里希納和帝釋天三位神靈也是吃花蜜長大的,被稱為“生長在花蜜中的人”。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幼時的奧丁(至高無上的眾神之王,也是勝利之神和死神)喜歡將蜂蜜與圣羊的奶混合食用。無論是被倒在圣杯中,還是被加進神圣的蛋糕中,蜂蜜主導了瓦爾哈拉神殿、奧林匹斯山和其他宗教圣地的餐桌,世界多地的傳統文化都將蜂蜜與眾神的食物聯系在一起。對忠誠的人來說,蜂蜜是希望得到公正獎勵的象征。《圣經》以及凱爾特人的傳說、科普特的手抄本等各種古籍都將天堂描述為一個河流中流淌著蜂蜜的地方。 圖I–4?根據古希臘的一個神話,這一切都是從狄奧尼索斯在一棵中空的樹上捕獲到**批蜜蜂開始的。引自皮耶羅·迪科西莫(Piero di Cosimo),《巴克斯發現了蜂蜜》(The Discovery of Honey by Bacchus,約1499)(WIKIMEDIA COMMONS) 無論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還是從象征意義的角度來看,蜜蜂對人類的價值都源于它們的生物學價值。現代蜜蜂是一個工程學奇跡,它有著全景的紫外線視覺、靈活互鎖的翅和超敏感的觸角,它能夠嗅出任何氣味,不論是玫瑰花、炸彈還是癌癥。蜜蜂和開花植物一起進化,并發展出它們*顯著的特征——花為蜜蜂提供了制造蜂蜜和蜂蠟的原料,也為它們的導航、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動力;作為回報,蜜蜂會為花提供*基本的服務。然而,奇怪的是,直到17世紀人們才開始理解蜜蜂和花之間的關系。 1694年,德國植物學家魯道夫·雅各布·卡梅拉留斯(Rudolf Jakob Camerarius)首次發表關于授粉的觀察報告,但當時的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植物有性的概念是荒謬且污穢不堪的。即使在幾十年后,人們仍然認為菲利普·米勒(Philip Miller)對蜜蜂在郁金香花叢中逗留的描述過于生動,不適合出現在他的暢銷書《園丁詞典》中。由于多次遭到投訴,出版商*終不得不將該內容從第三版、第四版和第五版中刪除。但是,只要你有機會進入農場、花園,甚至是面對一盆花,你就可以驗證他關于授粉的觀點的正確性。蜜蜂在花叢中的舞蹈*終吸引了一群*偉大、*善于思考的生物學家,包括查爾斯·達爾文和格雷戈·孟德爾等名人(兼養蜂人)。今天,授粉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因為它不僅具有啟發性,而且是不可替代的。雖然在21世紀我們可以從精制糖中獲得甜味,可以從石油中獲得蠟,可以通過觸碰開關獲得光照,但對絕大多數農作物和野生植物來說,它們只能仰仗蜜蜂來完成授粉。 近年來,關于蜜蜂的討論不絕于耳,經常比蜜蜂發出的嗡嗡聲還要響。野生蜜蜂和養殖蜜蜂的衰減威脅著植物的授粉,而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昆蟲幫植物授粉是理所當然的。但蜜蜂的故事還有更多,時間跨度從恐龍時代到生物多樣性爆炸期(達爾文稱之為“惱人之謎”)。蜜蜂為自然世界的塑造貢獻了一份力量,人類就是在這個世界里不斷進化的。蜜蜂的故事常常與人類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本書旨在探索蜜蜂的本質以及它們為何如此重要。為了理解它們,并*終能夠幫助它們,我們不僅要弄清楚蜜蜂來自何方、如何工作,還要了解為什么它們能成為我們喜愛而不是恐懼的昆蟲。講述蜜蜂的故事首先應從生物學開始,但它們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這既解釋了我們和蜜蜂之間何以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也解釋了廣告商把目標轉向蜜蜂,兜售啤酒、早餐麥片等的原因。優秀的詩人都喜歡用蜜蜂來形容花朵、嘴唇、山谷的回響。人們通過研究蜜蜂還可以更好地理解方方面面,比如集體決策論、上癮現象、建筑設計、高效的公共交通等。 人們曾經將蜜蜂的嗡嗡聲理解為逝者的聲音——一種來自精神世界的低語。這種信仰出現在了埃及、希臘和其他文化中,他們認為,一個人的靈魂在離開他的身體時將以蜜蜂的形式出現,并在之后的旅程中依稀可聽或可見。雖然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對蜜蜂的嗡嗡聲習以為常,但蜜蜂在古代社會是受人尊崇的對象,它們在饑荒年代給人們提供了食物,在社會變革中給人們提供了思想源泉。只是到了現代,人們才總是把它們與殺蟲劑、喪失棲息地等其他威脅聯系起來。沒人確切知道蜜蜂是如何起源的,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一件事上達成一致:我們都能辨識出蜜蜂的聲音。
了不起的蜜蜂 作者簡介
知名生物學家,野生動物保護主義者,古根漢研究員,斯威策基金會研究員。本科畢業于雷德蘭茲大學,經愛達荷大學和(哥斯達黎加)熱帶農業研究所聯合培養獲得博士學位。著有《種子的勝利》《羽毛》等暢銷書。 漢森用優雅而頗具天才的筆觸描繪了這本關于蜜蜂的自然史,每一頁讀起來都充滿意外和樂趣。誰能想到蜜蜂就是從泥蜂進化來的呢?誰又能想到就古埃及人會在尼羅河沿岸養殖蜜蜂,幫助莊稼授粉呢?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溫迪·威廉姆斯, 著有《馬》??漢森像一個魔術師一樣,把昆蟲學和分類學講得生動有趣,給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魅力的蜜蜂世界。本書融合了科學和歷史,表現了蜜蜂是如何塑造這個世界的,讀起來讓人心情愉悅。你一定要看看。——丹尼爾·查莫維茨, 著有《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漢森曾經寫過關于羽毛和種子的優秀著作,這一次他講述了關于蜜蜂的自然史。他優雅的筆觸、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隱藏的人性讓讀者耳目一新。蜜蜂對于地球上的生命來說至關重要,由漢森來講述它們的故事無疑是一件幸事。這本書里,漢森講述了蜜蜂的過去演化史、動蕩的現在以及讓人擔憂的未來。讀完這本書,你將對蜜蜂肅然起敬并心存感激。——埃里克·杰伊·多林,著有《利維坦:美國捕鯨史》。這本書匯集了科學、探險、智慧、奇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語言技巧和出色的講故事的功力。本書也匯集了很多新奇的事物。你將了解蜜蜂不為人知的故事。讀完本書后,當你吃完飯到外面散步,在花朵中搜尋蜜蜂時,你將用不一樣的心情傾聽蜜蜂的嗡嗡聲。我們與這種長著六只足的生物有著一段美好而重要的交互歷程。它們與我們的歷史、傳說、食物、這個星球以及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利安德·林恩·豪普特,著有《烏鴉的星球》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