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在路上(李繼宏譯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63208
- 條形碼:9787201163208 ; 978-7-201-1632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路上(李繼宏譯本) 本書特色
◆《在路上》杰克·凱魯亞克誕辰100周年精裝紀念版!李繼宏硬核翻譯,未刪節版本!◆原版復刻,原汁原味,再現永恒的靈感與自由,還原純粹的“在路上”!◆流浪之路、酒鬼之路、彩虹之路、圣徒之路……什么路都行,只要步履不停!◆作者珍貴手稿:封面重現1949 年凱魯亞克構思《在路上》時的珍貴手稿◆作者親繪海報:海報還原1952年凱魯亞克親筆繪制的《在路上》封面◆原版書評報紙:報紙仿制1957年初次發表《在路上》書評的《紐約時報》版式◆《在路上》自問世后,全球再版300余次,被譯成40余種語言,入選《時代》周刊“英文小說100強”◆喬布斯、鮑勃·迪倫、披頭士樂隊、大門樂隊、痛仰樂隊的靈感之書!◆深刻影響美國社會乃至世界文化的永恒經典!◆經典復刻版《在路上》九大版本特色:1、精選底本:根據Viking 2007年版On the Road,參校 Penguin Books出版公司1999年版On the Road和Penguin Classics 2007年版On the Road: The Original Scroll。2、硬核翻譯:準確傳神,還原凱魯亞克文風3、全真譯本:暢銷書譯者李繼宏未刪節版4、翔實注釋:將原著中背景知識、俚語、人物、歷史、文化、習俗、音樂、隱喻一網打盡5、萬字導讀:譯者李繼宏親赴實地考察,深度解讀本書何以記錄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6、手稿封面:封面重現1949年作者構思《在路上》時的珍貴原始手稿7、附贈報紙:報紙仿制1957年初次發表《在路上》書評的《紐約時報》版式,收錄譯者兩篇深度長文及實地考察照片8、附贈海報:海報還原1952年凱魯亞克親筆繪制的《在路上》封面,頗具收藏價值9、名家推薦:梁文道、馮唐、林少華、Bruce Humes一致推薦
在路上(李繼宏譯本) 內容簡介
《在路上》自問世后,優選再版300余次,被譯成40余種語言,入選《時代》周刊“英文小說100強”,深刻影響了美國社會乃至世界文化。《在路上》*風靡的時候,美國因為它賣掉了上億條牛仔褲和百萬臺咖啡機。故事講的是幾個年輕美國男女為了追求個性,沿途搭車或開車,幾次橫越美國大陸,*終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們狂喝濫飲,走累了就擋道攔車,飽覽風土人情、體驗瘋狂人生。*終一個找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并安頓下來,而另一個則一如既往在路上。
在路上(李繼宏譯本) 目錄
i 導讀
3 **部
115 第二部
187 第三部
259 第四部
317 第五部
在路上(李繼宏譯本) 節選
1957年6月3日,舊金山城市之光書店,兩位顧客挑選了一冊《號叫及其他詩歌》,這是該店出版的“袖珍詩人叢書”第四卷,售價75美分。那天老板勞倫斯·菲林格蒂正在加州中部山區大蘇爾,看店的是經理村尾重芳;后者在收銀的時候,應該沒有料到這竟然是一次釣魚執法。那兩人付了錢,隨即亮明便衣警察的身份,以銷售淫穢圖書的罪名,當場拘捕了村尾;該市警察局青少年署隨后發出了針對菲林格蒂的逮捕令。
舊金山警察局對這部詩集的指控并非毫無根據,問題主要出在開篇詩歌《號叫》;該詩**節描繪了二戰后美國一些白人青年酗酒吸毒、縱情聲色的生活狀態,充滿粗俗甚至淫穢的用語。但時年31歲的作者艾倫·金斯堡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詩人,《號叫及其他詩歌》在前一年刊行,是他**部正式出版的作品,銷量平平無奇,之所以引來那些以衛道士自居的警察,是因為過去兩個多月來一場在舊金山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風波。
那年3月25日,舊金山海關官員切斯特·麥菲沒收了520冊從英國印刷廠寄往城市之光書店的《號叫》,隨后在接受《舊金山紀事報》記者采訪時,說出了他這么做的理由:“這本書的用詞和立意都是淫穢的,你不會想讓你的孩子碰到它。”查禁含有性描寫內容的圖書不是切斯特·麥菲個人的愛好,而是美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
早在1821年,馬薩諸塞州出版商彼得·霍姆斯便因為印發英國作家約翰·克里蘭1749年的小說《芬妮·希爾》而被課以300美元重罰;1842年生效的《美國關稅法》禁止進口淫穢讀物,賦予海關沒收違禁圖書的權力;1873年生效的《壓制淫穢文學和不道德文章交易及流通法》禁止郵寄一切與性相關的物品;此后百余年里,文學作品在美國各地遭到焚燒、查禁甚至起訴的例子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影響的經典,包括瓦爾特·惠特曼的《草葉集》、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戴維·赫伯特·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
社會環境如此,早年美國出版商在審稿時異常謹慎,會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法律糾紛而拒絕一些投稿,所以像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和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雖然都是在美國用英語寫就,但*初只能去較為開明的法國巴黎出版。20世紀40和50年代的美國作家和出版人還時刻面臨著一種更大的危險:麥卡錫主義。
1945年二戰結束后,一道鐵幕在歐洲大陸徐徐落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了長達46年的冷戰。冷戰本質上是兩種意識形態之爭,早期社會主義陣營穩穩地占據了上風,既因為蘇聯是擊敗法西斯德國的主力,在戰后國際社會享有崇高的威望,也因為資本主義陣營大部分成員國,比如英國、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均是作惡多端的殖民帝國,亞非拉人民無不對其深惡痛絕。1948年在波蘭召開的“世界和平知識分子大會”便是典型的例證。當時原子彈尚未研制成功的蘇聯出于對美國的忌憚,組織了這次主張裁軍、主權、獨立,反對帝國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大會;約600名來自46個國家的知名知識分子出席,包括西班牙藝術家畢加索、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和智利詩人聶魯達等,甚至連愛因斯坦和美國前副總統亨利·華萊士也發去了賀信。這次大會的成功催生了1950年創辦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幫助蘇聯樹立了代表進步與和平的國際形象。
美國為了應對蘇聯的宣傳攻勢,同時開辟了對外和對內兩條思想戰線。就在世界和平理事會成立的同一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籠絡一批親美知識分子,如英國作家伯特蘭·羅素、法國哲學家雷蒙·阿隆和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等人,在巴黎設立了以抹黑共產主義為宗旨的“文化自由大會”(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打著宣揚文化自由的旗號,出版大量頌揚資本主義制度和美國的圖書刊物,資助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文化自由大會巔峰時在35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這是美國對外的思想戰線。
對內的思想戰線則是麥卡錫主義。美國政府公然打壓共產黨員由來已久,早在1947年,哈里·杜魯門便已簽署總統令,禁止共產黨員在聯邦機構任職。1950年2月,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指控美國國務院部分職工是共產黨員;聯邦調查局隨后掀起一股大肆迫害信仰或認同社會主義的進步知識分子的狂潮,當年的媒體將這種白色恐怖稱為麥卡錫主義。自1950年起,美國當局一方面阻撓國外左翼知識分子入境,一方面騷擾甚至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抓捕國內作家、編劇、導演和科學家。1950年,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應邀前往紐約交流,但因其同情工人階級的言論,申請簽證時遭到諸多刁難,在美國巡回演講期間也被聯邦調查局探員跟蹤。馳名國際的劇作家亞瑟·米勒曾有多年被拒發美國護照,不得離境;偵探小說天王達希爾·哈米特因為拒絕提供四名遭通緝共產黨員的下落而身陷囹圄,被列入黑名單或收監囚禁的好萊塢演員、導演、編劇和音樂人更是不計其數。1954年8月,《共產主義控制法案》正式生效,該法案將共產黨列為非法組織,信仰或支持共產主義被定義為重罪,麥卡錫主義自此取得了在美國本土徹底污名化共產主義的*終勝利。
懾于埃德加·胡佛及其手下聯邦調查局探員的淫威,20世紀50年代美國出版界幾乎人人自危,敢于發行含有違禁內容書籍的,只有極少數新創辦的小眾出版社,如紐約的小樹林印刷所(Grove Press)和舊金山的城市之光書店。后者的創辦人勞倫斯·菲林格蒂1919年出生于紐約,1950年從巴黎索邦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翌年遷居舊金山,1953年6月和朋友創辦這家*初只賣平裝本圖書的書店,兩年后刊行“袖珍詩人叢書”**卷,涉足出版業務,艾倫·金斯堡的《號叫》是該叢書第四卷,也是城市之光出版的第四部圖書。
菲林格蒂本身是一個信奉社會主義的詩人,但和美國同時代一般左翼知識分子不同,他極具經世之才,在出版《號叫》之前,早已預見到這本書將會給他帶來麻煩——畢竟在這首長詩里面,金斯堡不僅使用了大量粗言穢語,還將美國比喻成“法西斯骷髏地”,要對其發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兩萬五千名瘋狂的同志齊聲唱響《國際歌》*后一節”。1956年3月,菲林格蒂把書稿寄給專門替個人和機構打官司的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詢問如遭起訴能否得到法律援助,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才放心地在當年11月將其付梓。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信守承諾,在1957年4月3日知會切斯特·麥菲,聲明將挑戰舊金山海關此舉的合法性。與此同時,《舊金山紀事報》連篇累牘報道這件事,刊登了許多聲援城市之光的言論。大概迫于輿論壓力,舊金山聯邦檢察官拒絕就《號叫》立案,海關只好在5月29日放行遭扣押的圖書;但舊金山警察局青少年署已在報刊上獲悉《號叫》的爭議,決定介入,因而發生了本文開頭的一幕。村尾重芳被捕三天后,勞倫斯·菲林格蒂從大蘇爾回到舊金山,走進警察局自首;翌日公民自由聯盟替他們支付了500美元保釋金,并著手籌備與警方打官司,于是一場即將徹底改變美國出版業的審判就此開始了。
這場訴訟持續了四個月,菲林格蒂和公民自由聯盟邀請多位文學研究專家出具證詞;當年8月22日,法官克萊頓·霍恩宣判村尾重芳無罪,因為檢方無法證明他看過《號叫》;10月3日,霍恩宣布檢方控訴菲林格蒂出版淫穢讀物罪名不成立,因為該書不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淫欲而寫,而且具有重大社會影響。這次判決成為一個經典判例,改變了美國圖書因為含有色情內容遭禁的命運,比如原本只能在巴黎印行的《洛麗塔》翌年即得以在紐約出版。訴訟期間全美各地媒體的報道提升了《號叫》的銷量,不但令艾倫·金斯堡聲名鵲起,也讓杰克·凱魯亞克、威廉·巴洛茲和尼爾·卡薩迪走進了公眾的視野,因為在《號叫》的扉頁上,金斯堡熱情洋溢地將其得意之作獻給了這三位相識多年的朋友。
他們的友誼始于1944年的紐約。那年夏天,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念書的金斯堡通過校友路西恩·卡爾,認識了凱魯亞克和巴洛茲;卡薩迪加入這個圈子,則是第二年的事。隨后幾年,他們和紐約其他白人文藝青年過著放浪形骸的日子;用作家約翰·克勒蘭·霍姆斯的話來說,構成這些白人青年的世界的,是“污穢廉價的公寓、時報廣場的咖啡店、波普音樂酒吧、徹夜的晃蕩、街角的聚會、搭便車、遍布全城的時髦酒館,以及街道本身。這個世界的居民沾染上毒癮和其他惡習,一直追求更瘋狂的東西……他們永不停歇,晝伏夜出,到處‘搞關系’,突然消失進監獄,或者消失在路上,結果又回來,然后再次出發”。
但金斯堡、凱魯亞克、巴洛茲和卡薩迪等人不是異類,這種背離美國主流白人清教徒價值觀、迥異于前人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同輩當中特別流行。從紐約到洛杉磯,從芝加哥到新奧爾良,爵士樂酒吧遍地開花,警察逮捕吸毒青年男女的新聞在各地報紙上層出不窮,以至于霍姆斯在1952年11月16日的《紐約時報》上,撰文詳細介紹了這種新出現的潮流,并借用凱魯亞克的說法,將這些出生于1920年到1930年間的青年,亦即在二戰前后成年的那批人,稱為“頹廢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正如厄尼斯特·海明威等1900年前后出生的迷惘世代深受一戰影響,以凱魯亞克和他的朋友們為代表的頹廢的一代,也是因為二戰才出現的;但與一戰不同的是,二戰給當年敏感的文藝青年帶來的不再是信仰的幻滅,而是命如螻蟻的驚惶和末日降臨的恐懼。
1944年7月23日,蘇聯紅軍解放了位于波蘭盧布林郊外的馬伊達內克集中營,奧斯維辛、貝爾根-貝爾森、拉文斯布呂克等集中營也先后得到解放,大量尸橫遍地的現場照片和幸存者的回憶見諸報端,德國及其占領區以外的公眾開始了解到在自詡文明的歐洲,竟然有一千多萬無辜者在羈押中死于饑餓、傷病、酷刑和毒氣室。這個殘忍的事實給時人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令他們感到——用諾曼·梅勒的話來說——“難以承受的驚惶”,因為人們可能會無緣無故地死去,而且死得毫無尊嚴,他們的生命則變成沒有個體特征的統計數字。
另一種二戰造成的集體心理創傷來自原子彈。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讓人類**次意識到,原本只存在于神話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其實隨時可能降臨。尤其是1949年蘇聯首次核試驗成功以后,美國隨即挑起持續多年的核軍備競賽,這種末日恐懼日益增強,以至于艾倫·金斯堡在《號叫及其他詩歌》里一首題為《美國》的短詩中發出了怒吼:“美國啊,我們何時結束人類的戰爭?原子彈就用來干你自己吧。”
兩種集體心理創傷誘發了頹廢的一代消極悲觀的思想傾向,但促成他們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的,卻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和戰后一枝獨秀的經濟環境。整個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由于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和隨后中西部農業產區持續多年的沙塵暴等因素而一直處在崩潰邊緣,1939年國內生產總值僅有930億美元,尚不足1929年1050億美元的九成。二戰爆發以后,美國生產大量軍火出口歐洲,借此爬出大蕭條的泥潭,進入20世紀該國經濟增長*快的階段,到1944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2240億美元。得益于戰時經濟繁榮積累的財富,美國在1944年推出《軍人復員法案》(The Servicemen’s Readjustment Act of 1944),數百萬退下戰場的士兵領取失業保障金和學費補貼,基本上無需為生計發愁。至于其他享受不到復員軍人福利的年輕人,戰后充足的工作崗位和低廉的生活成本也給了他們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客觀條件。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白人青年不約而同選擇了一種可以總結為反傳統清教徒價值觀的生活方式。他們熱衷和追求的一切,都和當時社會主流格格不入,其中*為激進的,莫過于他們對爵士樂的熱愛、吸食毒品的惡習和開放的性觀念。
爵士樂19世紀末起源于新奧爾良的黑人社區;和結構嚴謹、形式繁瑣的西方古典音樂相比,源自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爵士樂風格多樣,側重即興表演,更適合抒發現代人復雜的情感,因而在20世紀20年代廣播電臺普及以后,迅速風靡全美。早期的爵士樂巨星——從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艾靈頓公爵到查理·帕克——都是黑人,以至于到了二戰期間,許多熱愛爵士樂的白人青年開始模仿黑人的語言和打扮。要知道的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美國實行嚴厲的種族隔離制度,黑人非但不能和白人住同一個小區,上同一所學校,甚至不能使用公共汽車上的白人專座或者餐廳、加油站等公共場所的白人專用廁所,大多數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迫害到了荒唐的地步。比如1958年10月,北卡羅來納州一個8歲的白人女孩主動親了兩個9歲和7歲的黑人男孩的臉頰,當地警察竟然把兩個男孩抓起來,指控他們犯了強奸罪,引起國際輿論一片嘩然。嚴酷種族壓迫的氛圍中,熱愛爵士樂、以模仿黑人說話穿衣為榮的白人青年被主流媒體蔑稱為“嬉普士”(hipster),諾曼·梅勒則直接稱之為“白皮黑鬼”(white negro)。
人類吸毒的行為由來以久。正如阿道司·赫胥黎曾經指出的,絕大多數俗世男女的生活即便并非十分痛苦,也是極其無聊、窮困和窘迫的,所以人類一直有逃避現實的沖動,渴望超越自身的境況,哪怕這種超越很短暫;宗教藝術、節日歡慶、跳舞聽歌等,無不服務于這種沖動,吸毒亦是如此。二戰后那些生活在末日恐慌里的白人青年逃避現實的沖動尤為迫切,況且當年美國法律固然禁止買賣海洛因和大麻,但嗎啡、苯丙胺、可待因卻是公開銷售的藥物,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土產的烏羽玉也并不難得,吸食這些能夠引發強烈快感和離奇幻覺的毒品因而在他們當中蔚然成風。對凱魯亞克、金斯堡和巴洛茲等從事文學創作的人來說,吸毒還為他們打開了通往全新藝術境界的“知覺之門”。
至于他們有悖傳統的開放性觀念,除了受絕望的心理狀態影響,也跟避孕套的廣泛使用密切相關。20世紀以前,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從英國到印度,從中國到美國,人們往往談性色變,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古代衛生條件差,即便達官貴人,也經常一兩個月不洗澡,多數身上有虱子,氣味十分難聞,對普通人來說,做愛要么特別麻煩,要么不是特別快活的體驗。第二個原因是古代醫療技術落后,缺乏有效避孕措施,這意味著做愛引起懷孕或者感染性病的概率很大;假如雙方不是合法夫妻,懷孕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哪怕雙方是夫妻,分娩時女方也很有可能死于難產;若是染上梅毒等性病,往往只有死路一條。到了20世紀的美國,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性的危險程度逐漸降低,尤其是在1930年以后。那年美國建成**條自動化避孕套生產線,極大提高了避孕套的產量;次年全美基督教聯合會(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聲明不再反對避孕,解除了教徒使用避孕套的精神壓力。推廣避孕套效果*顯著的措施發生在二戰期間:為了阻斷社會上泛濫成災的性病在部隊內部傳播,避免戰斗力遭到削弱,美國軍方給所有官兵免費派發避孕套,到1942年,每月派發數超過五千萬個。避孕套的普及,加上盤尼西林的發現,促使性在歷史上**次不再是“危險的愉悅”。只有快感、沒有惡果的性對那些自覺沒有明天的白人青年來說不啻為全新的福音,他們徹底拋棄當時美國主流的近乎禁欲的性觀念,割裂性與婚姻生育的捆綁關系,不再追求單一性伴侶,甚至不再認為性只能存在于男女之間。
在路上(李繼宏譯本) 作者簡介
[美]杰克·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
1922—1969
小說家、詩人、藝術家
“頹廢的一代”靈魂人物
經典作品:
《小鎮與大城》(1950)
《在路上》(1957)
《達摩流浪者》(1958)
《荒涼天使》(1964)
1947年至1951年,凱魯亞克和朋友們三次橫跨美國,一次南下墨西哥。《在路上》記錄的就是他們的生活和旅途見聞。
1951年4月,回到紐約的凱魯亞克,伴隨著爵士樂、烈酒和藥物,在一卷37米長的打印紙上一口氣完成了《在路上》初稿,僅僅用了三個星期。但是這本書卻因其先鋒的敘事藝術和前衛的思想傾向,一度沒有出版社愿意將其付梓。
1957年,歷盡磨難的《在路上》終于出版,立刻石破天驚,風靡全美。媒體將作者和他的朋友們稱為“頹廢的一代”,并給凱魯亞克戴上了“頹廢之王”的冠冕。無數年輕人接受他們追求自由、平等的先進思想,甚至爭相模仿他們的生活方式。
·
【譯者簡介】
李繼宏 廣東揭陽人,畢業于中山大學,現居上海
英國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訪問學者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英文系客座研究員 “李繼宏世界名著新譯”系列:
《小王子》
《老人與海》
《了不起的蓋茨比》
《動物農場》
《瓦爾登湖》
《月亮和六便士》
《傲慢與偏見》
《喧嘩與騷動》
《簡·愛》
《在路上》 “與神對話”系列:
《與神對話·全三卷》
《與神為友》
《與神合一》 其他翻譯作品:
《追風箏的人》
《燦爛千陽》
《窮查理寶典》
《公共人的衰落》 著有:
《陌生的彼岸》
《經典十講》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