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守望的距離(平裝2022版)/周國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88926
- 條形碼:9787213088926 ; 978-7-213-0889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守望的距離(平裝2022版)/周國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本書是周國平親自編選的首部散文集,至今仍舊在不斷再版、加印,十多年來銷量超過600,000冊,常銷不衰。在這十多年中,本書成為出版社、版權經紀人、書店、媒體的摯愛,也影響和改變萬千讀者對人生的思考,成為了行業與讀者群中內容與銷量齊飛的口碑經典佳作。 ★本書收錄了《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幸福的悖論》《生命的苦惱和創造的歡欣》等周國平經典散文作品,其余如《父親的死》《愛還是被愛》《生命本來沒有名字》等篇章入選了各大中小學教材以及試卷中。 ★本書歷經了周國平12年波折的人生,12年思考的積淀之后寫就,包含周國平真實的人生經歷與哲學感悟,對每個熱愛生活而遭遇挫折的人,都具有指導人生的實用價值。 ★周國平被譽為“當代頗具靈魂的作家”、其散文以靈動而質樸的語言,孕育著撼動人心的人生哲理,是文學與哲學相結合的佳作典范。 ★本書封面由設計師韓笑操刀設計,并配有水墨插畫師汪鈺元的繪畫作品,讓你在優美的視覺體驗中感受文字的力量。 ★如果你正在人生的難題中苦苦掙扎,請看一看《守望的距離》,它會給你一些啟示和指引。
守望的距離(平裝2022版)/周國平 內容簡介
《守望的距離》是作家周國平的**本散文集。本書寫作期間,作者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變故,因而書中偏多對于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正因為此,本書在今天仍不斷獲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長起來的可愛的青年讀者。
守望的距離(平裝2022版)/周國平 目錄
**輯?存在之謎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 002
幸福的悖論 // 005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 014
自我二重奏 // 022
失去的歲月 // 031
探究存在之謎 // 037
永遠未完成 // 045
第二輯?未知死焉知生
悲觀?執著?超脫 // 052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 058
生命的苦惱和創造的歡欣 // 075
海德格爾的死亡觀 // 086
沉重的輕:虛無與偶然 // 100
父親的死 // 105
第三輯?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空地 // 110
從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 112
沒有目的的旅行 // 117
等的滋味 // 121
天才的命運 // 126
從“多余的人”到“局外人” // 132
回歸簡單的生活 // 138
第四輯?絢爛歸于平淡
人性、愛情和天才 // 142
詩人的執著和超脫 // 150
哲學世界里的閑人 // 155
平淡的境界 // 158
“沉默學”導言 // 162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 165
我的家園在理論和學術之外
?——答《中國青年》雜志 // 169
第五輯?智者的心靈
人生貴在行胸臆 // 174
哲人隱語 // 181
智慧的誕生 // 186
孔子的灑脫 // 196
智者的*后弱點 // 199
第六輯?淡泊中的追求
困惑與坦然 // 204
在義與利之外 // 206
尋求智慧的人生 // 209
平靜的心 // 212
玩物也可養志 // 214
習慣于失去 // 217
理想主義的絕唱
?——讀吳宓《文學與人生》 // 220
康德、胡塞爾和職稱 // 232
第七輯?守望的距離
旅+游=旅游? // 236
從擠車說到上海不是家 // 239
尼采與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 242
何必溫馨 // 249
消費=享受? // 252
何嘗失落 // 255
救世和自救 // 258
為了把這一頁翻過去 // 262
第八輯?書與人生
人與書之間 // 266
哲學的魅力
?——《詩人哲學家》前言 // 270
哲學與隨感錄 // 276
為自己寫,給朋友讀
?——寫在《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出版之際 // 279
活著寫作是多么美好 // 285
愛書家的樂趣 // 293
自己的讀者 // 300
第九輯?愛的智慧
女性拯救人類 // 304
性愛五題 // 307
藝術?技術?魔術 // 313
現代:女性美的誤區 // 317
論怕老婆 // 319
家 // 322
女人和哲學 // 325
男人眼中的女人 // 328
調侃婚姻 // 337
寬松的婚姻 // 340
愛情不風流 // 344
心疼這個家 // 347
愛還是被愛? // 350
第十輯?人生寓言
人生寓言 // 354
第十一輯?隨便走走
南游印象 // 374
街頭即景 // 386
重游廬山散記 // 389
車窗外 // 395
第十二輯?對話和獨白
時光村落里的往事
?——藍藍《人間情書》序 // 398
懷念:今日的方舟
?——舒可文詩集《氏族樹》序 // 403
有這么一本書 // 405
生命的自娛和祝福 // 407
外行的感想
?——歐陽衛民《儒家文化與中國經濟》序 // 411
《人與永恒》自序 // 414
世上并無格言家
?——《人與永恒》再版感言 // 416
《今天我活著》自序 // 418
不是我寫的 // 420
《迷者的悟》自序 // 422
發表《永恒的女兒》小引 // 424
真正的學術要有恒久性和世界性
?——《博士論叢》總序 // 426
撫慰學術的寂寞 // 428
《斷腸人在天涯》后記 // 430
第十三輯?格言的本色
比成功更寶貴的 // 434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 437
閑適:享受生命本身 // 441
對理想的思索 // 445
沉默的價值 // 449
論嫉妒 // 452
格言的本色 // 458
第十四輯?讀元曲隨想
讀元曲隨想 // 464
守望的距離(平裝2022版)/周國平 節選
幸福的悖論 一 把幸福作為研究課題是一件冒險的事。“幸福”一詞的意義過于含混,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稱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向往的境界又是那么不同。哲學家們提出過種種幸福論,可以擔保的是,沒有一種能夠為多數人所接受。至于形形色色所謂幸福的“秘訣”,即使不是江湖偏方,也至多是一些老生常談罷了。 幸福是一種太不確定的東西。一般人把愿望的實現視為幸福,可是,一旦愿望實現了,就真感到幸福嗎?薩特一生可謂功成愿遂,常人*企望的兩件事,愛情的美滿和事業的成功,他幾乎都毫無瑕疵地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卻說:“生活給了我想要的東西,同時它又讓我認識到這沒多大意思。不過你有什么辦法?” 所以,我對一切關于幸福的抽象議論都不屑一顧,而對一切許諾幸福的翔實方案則簡直要嗤之以鼻了。 *近讀莫洛亞的《人生五大問題》,*后一題也是“論幸福”。但在前四題中,他對與人生幸福密切相關的問題,包括愛情和婚姻,家庭,友誼,社會生活,做了生動透辟的論述,令人讀而不倦。幸福問題的討論歷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方面,關系到幸福的客觀條件,另一是心理方面,關系到幸福的主觀體驗。作為一位優秀的傳記和小說作家,莫洛亞的精彩之處是在后一方面。就社會方面而言,他的見解大體是肯定傳統的,但由于他體察人類心理,所以并不失之武斷,給人留下了思索和選擇的余地。 二 自古以來,無論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愛情和婚姻始終被視為個人幸福之命脈所系。多少幸福或不幸的喟嘆,都緣此而起。按照孔德的說法,女人是感情動物,愛情和婚姻對于女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即使是行動動物的男人,在事業上獲得了輝煌的成功,倘若在愛情和婚姻上失敗了,他仍然會覺得自己非常不幸。 可是,就在這個人們*期望得到幸福的領域里,卻很少有人敢于宣稱自己是真正幸福的。誠然,熱戀中的情人個個都覺得自己是幸福女神的寵兒,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熱戀的機遇,有許多人一輩子也沒有品嘗過個中滋味。況且熱戀未必導致美滿的婚姻,婚后的失望、爭吵、厭倦、平淡、麻木幾乎是常規,終身如戀人一樣繾綣的夫妻畢竟只是幸運的例外。 從理論上說,每一個人在異性世界中都可能有一個*佳對象,一個所謂的“唯一者”“獨一無二者”,或如吉卜林的詩所云,“一千人中之一人”。但是,人生短促,人海茫茫,這樣兩個人相遇的幾率差不多等于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這相遇上,幸福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事實上,愛情并不如此苛求,冥冥中也并不存在非此不可的命定姻緣。正如莫洛亞所說:“如果因了種種偶然(按:應為必然)之故,一個求愛者所認為獨一無二的對象從未出現,那么,差不多近似的愛情也會在另一個對象身上感到。”期待中的“唯一者”,會化身為千百種形象向一個渴望愛情的人走來。也許愛情永遠是個謎,任何人無法說清自己所期待的“唯一者”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只有到了墮入情網,陶醉于愛情的極樂,一個人才會驚喜地向自己的情人喊道:“你就是我一直期待著的那個人,就是那個唯一者。” 究竟是不是呢? 也許是的。這并非說,他們之間有一種宿命,注定不可能愛上其他人。不,如果他們不相遇,他們仍然可能在另一個人身上發現自己的“唯一者”。然而,強烈的感情經驗已經改變了他們的心理結構,從而改變了他們與其他可能的對象之間的關系。猶如經過一次化合反應,他們都已經不是原來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與別的元素發生相似的反應了。在這個意義上,一個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靈的愛情,而且只有少數人得此幸遇。 也許不是。因為“唯一者”本是癡情的造影,一旦癡情消退,就不再成其“唯一者”了。莫洛亞引哲學家桑塔耶那的話說:“愛情的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愛的對象。”凡是經歷過熱戀的人都熟悉愛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愛情不可或缺的因素。太理智、太現實的愛情算不上愛情。*熱烈的愛情總是在兩個*富于幻想的人之間發生,不過,同樣真實的是,他們也*容易感到幻滅。如果說普通人是因為運氣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藝術家則是因為期望過高而對愛情失望的。愛情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導致拜倫式的感傷主義,又進而導致縱欲主義,唐璜有過一千零三個情人,但他仍然沒有找到他的“唯一者”,他注定找不到。 無幻想的愛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愛情太脆弱,幸福的愛情究竟可能嗎?我知道有一種真實,它能不斷地激起幻想,有一種幻想,它能不斷地化為真實。我相信,幸福的愛情是一種能不斷地激起幻想、又不斷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實。 三 愛情是無形的,只存在于戀愛者的心中,即使人們對于愛情的感受有千萬差別,但在愛情問題上很難做認真的爭論。婚姻就不同了,因為它是有形的社會制度,立廢取舍,人是有主動權的。隨著文明的進展,關于婚姻利弊的爭論愈演愈烈。有一派人認為婚姻違背人性,束縛自由,敗壞或扼殺愛情,本質上是不可能幸福的。莫洛亞引婚姻反對者的話說:“一對夫婦總依著兩人中較為庸碌的一人的水準而生活的。”此言可謂刻薄。但莫洛亞本人持贊成婚姻的立場,認為婚姻是使愛情的結合保持相對穩定的唯一方式。只是他把藝術家算作了例外。 在擁護婚姻的一派人中,對于婚姻與愛情的關系又有不同看法。兩個截然不同的哲學家,尼采和羅素,都要求把愛情與婚姻區分開來,反對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而主張婚姻以優生和培育后代為基礎,同時保持婚外愛情的自由。法國哲學家阿蘭認為,婚姻的基礎應是逐漸取代愛情的友誼。莫洛亞修正說:“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誼必得與愛情融合一起。”也許這是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答案。愛情基于幻想和沖動,因而僅因愛情締結的婚姻結局往往不幸。但是,無愛情的婚姻更加不幸。僅以友誼為基礎的夫婦關系誠然彬彬有禮,但未免失之冷靜。保持愛情的陶醉和熱烈,輔以友誼的寬容和尊重,從而除去愛情難免會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愛情基礎的方法。不過,實行起來并不容易,其中誠如莫洛亞所說必須有誠意,但單憑誠意又不夠。愛情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卻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結果,因而更難達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話也可解為:千百種因素都可能導致婚姻的不幸,但沒有一種因素可以單獨造成幸福的婚姻。結婚不啻是把愛情放到瑣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經受考驗,莫洛亞說得好,準備這樣做的人不可抱著買獎券僥幸中頭彩的念頭,而必須像藝術家創作一部作品那樣,具有一定要把這部艱難的作品寫成功的決心。 四 兩性的天性差異可以導致沖突,從而使共同生活變得困難,也可以達成和諧,從而造福人生。 尼采曾說:“同樣的激情在兩性身上有不同的節奏,所以男人和女人不斷地發生誤會。”可見,兩性之間的和諧并非現成的,它需要一個彼此接受、理解、適應的過程。一般而論,男性重行動,女性重感情,男性長于抽象觀念,女性長于感性直覺,男性用剛強有力的線條勾畫出人生的輪廓,女性為之抹上美麗柔和的色彩。 歐洲婦女解放運動初起時,一群女權主義者熱情地鼓動婦女走上社會,從事與男子相同的職業。愛倫凱女士指出,這是把兩性平權誤認作兩性功能相等了。她主張女子在爭得平等權利之后,回到丈夫和家庭那里去,以自由人的身份從事其*重要的工作——愛和培育后代。現代的女權主義者已經越來越重視發展女子天賦的能力,而不再天真地孜孜于抹平性別差異了。 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特殊作用尚有待于發掘。馬爾庫塞認為,由于女性與資本主義異化勞動世界相分離,因此她們能更多地保持自己的感性,比男子更人性化。的確,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更扎根于大地,有更單純的、未受污染的本能和感性。所以,莫洛亞說:“一個純粹的男子,*需要一個純粹的女子去補充他……因了她,他才能和種族這深切的觀念保持恒久的接觸。”又說,“我相信若是一個社會缺少女人的影響,定會墮入抽象、墮入組織的瘋狂,隨后是需要專制的現象……沒有兩性的合作,決沒有真正的文明。”在人性片面發展的時代,女性是一種人性復歸的力量。德拉克羅瓦的名畫《自由神引導人民》,畫中的自由神是一位袒著胸脯、未著軍裝、面容安詳的女子。歌德詩曰:“永恒之女性,引導我們走。”走向何方?走向一個更實在的人生,一個更有人情味的社會。 莫洛亞可說是女性的一位知音。人們常說,女性愛慕男性的“力”,男性愛慕女性的“美”。莫洛亞獨能深入一步,看出:“真正的女性愛慕男性的‘力’,因為她們稔知強有力的男子的弱點。”“女人之愛強的男子只是表面的,且她們所愛的往往是強的男子的弱點。”我只想補充一句:強的男子可能對千百個只知其強的崇拜者無動于衷,卻會在一個知其弱點的女人面前傾倒。 五 男女之間是否可能有真正的友誼?這是在實際生活中常常遇到、常常引起爭論的一個難題。即使在*封閉的社會里,一個人戀愛了,或者結了婚,仍然不免與別的異性接觸和可能發生好感。這里不說泛愛者和愛情轉移者,一般而論,一種排除情欲的澄明的友誼是否可能呢? 莫洛亞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是饒有趣味的。他列舉了三種異性之間友誼的情形:一方單戀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雙方是過了戀愛年齡的老人;舊日的戀人轉變為友人。分析下來,其中每一種都不可能完全排除性吸引的因素。道德家們往往攻擊這種“雜有愛的成分的友誼”,莫洛亞的回答是:即使有性的因素起作用,又有什么要緊呢!“既然身為男子與女子,若在生活中忘記了肉體的作用,始終是瘋狂的行為。” 異性之間的友誼即使不能排除性的吸引,它仍然可以是一種真正的友誼。蒙田曾經設想,男女之間*美滿的結合方式不是婚姻,而是一種肉體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誼。拜倫在談到異性友誼時也贊美說:“毫無疑義,性的神秘力量在其中也如同在血緣關系中占據著一種天真無邪的優越地位,把這諧音調弄到一種更微妙的境界。如果能擺脫一切友誼所防止的那種熱情,又充分明白自己的真實情感,世間就沒有什么能比得上做女人的朋友了,如果你過去不曾做過情人,將來也不愿做了。”在天才的生涯中起重要作用的女性未必是妻子或情人,有不少倒是天才的精神摯友,只要想一想貝蒂娜與歌德、貝多芬,梅森葆夫人與瓦格納、尼采、赫爾岑、羅曼?羅蘭,莎樂美與尼采、里爾克、弗洛伊德,梅克夫人與柴可夫斯基,就足夠了。當然,性的神秘力量在其中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區別只在于,這種力量因客觀情境或主觀努力而被限制在一個有益無害的地位,既可為異性友誼罩上一種為同性友誼所未有的溫馨情趣,又不致像愛情那樣激起一種瘋狂的占有欲。 六 在經過種種有趣的討論之后,莫洛亞得出了一個似乎很平凡的結論:幸福在于愛,在于自我的遺忘。當然,事情并不這么簡單。康德曾經提出理性面臨的四大二律背反,我們可以說人生也面臨種種二律背反,愛與孤獨便是其中之一。莫洛亞引用了拉伯雷《巨人傳》中的一則故事。巴奴越去向邦太葛呂哀征詢關于結婚的意見,他在要不要結婚的問題上陷入了兩難的困境:結婚吧,失去自由;不結婚吧,又會孤獨。其實這種困境不獨在結婚問題上存在。個體與類的分裂早就埋下了沖突的種子,個體既要通過愛與類認同,但又不愿完全融入類之中而喪失自身。絕對的自我遺忘和自我封閉都不是幸福,并且也是不可能的。在愛之中有許多煩惱,在孤獨之中又有許多悲涼。另一方面呢,愛誠然使人陶醉,孤獨也未必不使人陶醉。當*熱烈的愛受到創傷而返諸自身時,人在孤獨中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心靈和深藏在那些心靈中的深邃的愛,從而體味到一種超越的幸福。 一切愛都基于生命的欲望,而欲望不免造成痛苦。所以,許多哲學家主張節欲或禁欲,視寧靜、無紛擾的心境為幸福。但另一些哲學家卻認為拼命感受生命的歡樂和痛苦才是幸福,對于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愛和孤獨都是享受。如果說幸福是一個悖論,那么,這個悖論的解決正存在于爭取幸福的過程之中。其中有斗爭,有苦惱,但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所以,我認為莫洛亞這本書的結尾句是說得很精彩的:“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亦可見它是由斗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斗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守望的距離(平裝2022版)/周國平 作者簡介
周國平,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其散文以哲思和文采著稱,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隨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把心安頓好》;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學術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全新散文精選集:《人生因孤獨而豐盛》,等等。 靈動而質樸的語言,撼動人心的人生哲理,文學與哲學相結合的典范佳作,總會讓人認識一個可愛、可戀的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