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設計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428807
- 條形碼:9787121428807 ; 978-7-121-4288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設計心理學 本書特色
這是與戴老師合作的第2本書,**本書《設計調研》出版于2016年,但在出版5年后的2021年一年的銷量也達近萬冊,可見其生命力之旺盛。想起《設計調研》一書海報上,戴老師特意寫了一段話: “余謹以至真,于世界面前宣誓:終身至誠,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設計之標準,勿為有損之事,勿設計有害之產品;遵從時間有序,關愛生靈,護佑眾生平等。謹誓。”至今看來都震人心魄,我想每位設計師有如此擔當,有如此細致,有如此學識,我們將生活在何等幸福的世界里。讓我們從這本書開始吧!因為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首要之事便是了解人,只有學好設計心理學,了解人的認知規律、深層需求、內存動機,才能真正地做好設計。
設計心理學 內容簡介
設計將極大地關注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社會的連接,要想設計出好產品,必須學習設計心理學。本書詳細地介紹了設計師需要了解的心理學知識,包括用戶的需求、群體行為、個體行為、認知心理學與交互設計、態度、用戶心理模型、環境與行為等,從各個方面幫助設計師了解人們的認知規律、深層需求、內在動機,從而創新設計。本書還介紹了設計心理學的實用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訪談法、實驗法、問卷法和可用性評估。*后,本書提供了兩個不同設計方向的教學案例,介紹如何在設計中通過設計心理學的方法輔助設計。設計心理學可以幫助設計師理解用戶需求,利用心理學原理引導用戶,也是設計調研的知識基礎。本書可以作為高等教育設計學科的專業教材,也可以作為各類設計專業的從業人員的參考書。
設計心理學 目錄
第1章 了解心理學 1
1.1 什么是心理學 3
1.2 心理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5
1.2.1 心理學的哲學起源 5
1.2.2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及發展 6
1.2.3 心理學歷史上的著名流派 7
1.2.4 心理學思想在中國 10
1.3 從心理學走向設計學 12
第2章 設計與心理學 15
2.1 設計 16
2.2 設計中的心理學應用 19
2.2.1 設計的洞察:用行為邏輯創造需求 19
2.2.2 用戶視角的缺失:技術邏輯的陷阱 21
2.2.3 設計的核心:創造價值 22
2.3 設計心理學的研究范式:量化分析與同理心 26
2.3.1 “爬山”與“試飛”:兩種設計實踐 26
2.3.2 用戶需求分析中定量與定性方法的關系 28
2.4 復雜性與生態觀:互聯時代的設計心理學 30
2.4.1 互聯網帶來深遠的影響 30
2.4.2 重塑人與物的連接 31
2.4.3 重塑個人與組織的連接 32
2.4.4 網絡社區改變人與人的連接 36
2.4.5 重塑人與社會的連接 39
2.5 數字智能時代的設計倫理挑戰 45
第3章 用戶需求 50
3.1 什么是用戶需求 51
3.1.1 用戶需求的分類 51
3.1.2 用戶需求的特點 52
3.2 需求的相關理論 54
3.3 用戶需求與設計 57
第4章 群體行為 60
4.1 需要、動機和行為 61
4.1.1 從需要到行為 61
4.1.2 福格行為模型 62
4.1.3 社會行為 63
4.1.4 社會行為的動力因素 63
4.2 群體行為的相似 65
4.2.1 基因使人們的行為相似 65
4.2.2 文化相似性:責任、互惠和公正的規范 66
4.3 群體行為的差異 67
4.3.1 文化使人們的行為多元化 67
4.3.2 兩性的差異 69
4.4 社會道德規范評估與設計判斷 71
第5章 個體行為 73
5.1 自我 74
5.1.1 我們非常關注自己 74
5.1.2 社會比較 75
5.2 人際關系――喜歡或不喜歡他人 79
5.2.1 接近性:喜歡附近的人 79
5.2.2 熟悉度:喜歡我們經常看到的人 81
5.2.3 相似性:喜歡那些像我們的人 81
5.2.4 合意的個人特征:熱情和能力 82
5.3 利他與社會交換 85
5.3.1 利他 85
5.3.2 社會交換 86
第6章 認知心理學與交互設計 88
6.1 認知心理學在交互設計中的應用 89
6.1.1 認知心理學的三要素 89
6.1.2 認知心理學的起源和發展 90
6.1.3 人機界面設計的變遷和認知心理學 90
6.1.4 認知心理學有關的設計準則 92
6.2 交互設計的發展和價值 100
6.2.1 什么是交互設計 100
6.2.2 交互設計的發展歷史 100
6.3 交互設計工作中的認知心理學 107
第7章 態度 109
7.1 心理學中的態度 110
7.1.1 態度的定義 110
7.1.2 態度的理論 112
7.1.3 態度的改變 114
7.2 設計影響態度 117
7.2.1 品牌 117
7.2.2 品牌態度 120
7.2.3 顏色與態度 120
7.3 態度的測量和研究 122
7.3.1 經典的態度問卷或態度訪談 122
7.3.2 應用凈推薦值測量態度 124
第8章 用戶心理模型 128
8.1 三種用戶 129
8.2 用戶心理模型 131
8.2.1 諾曼的三種概念模型 131
8.2.2 用戶心理模型概述 132
8.3 用戶心理模型與設計 135
8.3.1 用戶心理模型對設計的作用 135
8.3.2 用戶體驗要素 135
8.4 用戶心理模型的構建與應用 137
8.4.1 構建用戶心理模型的一般流程 137
8.4.2 Indi Young的心理模型研究方法 140
第9章 環境與行為 146
9.1 環境心理學導入 147
9.1.1 環境心理學的發展 147
9.1.2 環境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內容 148
9.1.3 環境心理學的特點 149
9.2 環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150
9.2.1 個人空間與領地性 150
9.2.2 擁擠 154
9.2.3 環境認知與可讀性 156
第10章 用戶調研 165
10.1 觀察法 166
10.1.1 觀察法簡介 166
10.1.2 觀察法的四個維度 167
10.1.3 觀察法的流程 169
10.1.4 觀察法舉例 170
10.2 訪談法 174
10.2.1 訪談法的簡介 174
10.2.2 訪談法的流程 176
10.2.3 多人訪談:焦點小組 176
10.2.4 訪談法案例 178
10.3 實驗法 181
10.3.1 實驗法簡介 181
10.3.2 實驗的基本要素 181
10.3.3 實驗信度與效度 182
10.3.4 實驗法的基本流程 183
10.3.5 設計研究的實驗報告舉例 184
10.4 問卷法 190
10.4.1 問卷法簡介 190
10.4.2 問卷法的基本步驟 191
10.4.3 問卷分析的基本方法 196
10.5 可用性評估 200
10.5.1 可用性簡介 200
10.5.2 可用性研究方法 201
10.5.3 可用性測試案例:打印機可用性測試 205
10.5.4 可用性研究案例:咖啡機可用性測評 207
10.5.5 5E可用性(滿意度)評價 209
10.6 用戶畫像法 212
10.6.1 用戶畫像法簡介 212
10.6.2 用戶畫像法的基本要素 215
10.6.3 用戶畫像法的基本流程 216
10.6.4 用戶畫像法案例 217
第11章 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案例:抖音產品分析研究 223
11.1 案例背景 224
11.2 產品簡介 225
11.3 產品結構與功能 226
11.4 用戶分類 234
11.5 用戶的心智模型 235
11.6 馬斯洛需求分析 237
11.7 用戶行為中的個體心理學與群體心理學 241
11.8 上癮模型――如何讓消費者上癮 246
11.9 競品分析 248
11.10 社會道德評價及設計取舍 254
11.11 優化控制與總結 257
11.12 總結與展望 260
第12章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案例――宜家上海徐匯商場設計研究 262
12.1 背景概述 264
12.2 五感分析 266
12.3 人流量分析 269
12.4 觀察記錄 270
12.5 行為痕跡 271
12.6 管理部門信息 274
12.7 活動注記分析 276
12.8 功能分區 279
12.9 跟蹤實驗法 281
12.10 訪談法 285
12.11 場地6W分析 287
12.12 同類型場地比較 294
12.13 宜家在中國的本土化 297
12.14 可能存在的優化 299
12.15 其他 304
設計心理學 作者簡介
戴力農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 碩導、博士、副教授。美國伊利諾州理工學院訪問學者。“中國家庭與兒童人居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曾任UXPA(用戶體驗協會)??中國理事、文集主編。設計社群“魚缸”創始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上海天文館用戶體驗設計總策劃。撰寫12本書籍,代表作《設計調研》,重印27次,被多所院校指定為相關專業教材。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用戶體驗設計、人種志調研、空間體驗設計等。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