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梅潔這四十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6102476
- 條形碼:9787216102476 ; 978-7-216-1024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梅潔這四十年 本書特色
徐光耀、陳建功、李朝全、李修文、劉建東、野莽、王家新、王劍冰、王祥夫、彭見明十大名家聯合推薦!梅潔,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四十年文學精品再現,四十年評論界如是評說。本書的誕生,將從另一個視角展示梅潔的創作歷程,為當代梅潔文學研究提供獨特的思路和重要資料。
梅潔這四十年 內容簡介
本選題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梅潔女士文學創作40周年紀念珍藏,分為兩個部分。(1)“梅香蒼茫山水”,精選梅潔40年創作歷程中的40篇散文、詩歌和報告文學的節選作品,包括《一種誕生》《夢想開始的地方》《童年舊事》《愛的履歷》《諦聽水聲》《入襄陽記》《西部的傾訴》等文章;(2)“共話天地人間”,精選徐光耀、陳建功、賈平凹、白燁、李朝全、李修文、野莽、王家新等40位中國著名作家和評論家的評論文章、珍貴贈字贈畫,如陳建功的《致敬中國當代作家的勞動模范——梅潔》、野莽的《梅苑寄情》、李修文的《賀梅苑》等。同時還收錄
梅潔這四十年 目錄
一種誕生
夢想開始的地方
童年舊事
福哥兒
母親
在這塊土地上
淚雨霏霏千一杯
賀坪峽印象
通往格爾木之路
旅途
千年有約的朋友
尋找家園
那一脈藍色山梁
諦聽水聲
我讀《文化苦旅》——致余秋雨先生
女人:愛就愛得傻一點
不是遺言的遺言
丈夫留下的備忘簿
古街深處封存的憂傷與溫暖
臘月的味道
風中的蘆葦
善待生命
我與一位編輯的“三世緣”
泥河灣
驛站
天下蔚州
歷史的祭壇——踏訪沙丘平臺有感
我的故園有一條河
白發上津城
走過房陵
入襄陽記
為了潤澤北方大地
遷徙的故鄉
英國青年喬治來訪
西部的傾訴(節選)
女人的風景
月兒——謹以此詩獻給阿桂和她的兒子
一墻紅綢布
我四十歲的時候
徐芳訪談:好散文在時間的深處,在生命的疼處
下輯 共話天地人間 評論家、作家視野里的梅潔
故鄉:梅潔的精神家園——《古河》序言
一位正直的有情懷的作家
為了北去的一江清水——評梅潔長篇報告文學《漢水大移民》
生命的追問——讀梅潔散文
感謝命運
宏大敘事的文學追求
梅苑寄意
梅潔散文述評
一個女人和一條江——于中國作協《大江北去》研討會發言
作家的命運和擔當——梅潔文學創作40周年研討會的致辭
她就是那個梅
故鄉情懷·社會責任·文學力量——梅潔“南水北調中線移民三部曲”的美學品格
直面現實的真情書寫
愛與嘆息:梅潔作品的家園情結
塞北紅梅分外香——記著名作家梅潔
梅潔在塞外的文學之履
大姐,大姐——寫在梅潔文學創作40年之際
超越生死的尊嚴——梅潔印象
她改變了這里改變了我
附錄:梅潔文學創作40年主要文事備考
代后記:四十不惑
梅潔這四十年 節選
一種誕生 許多年來,我為自己擁有“梅”的姓氏而感念著一種生命的高貴,我也冥冥中意識到我因擁有“梅”的姓氏而一生在悲憫著這個世界。 于是,許多年里,我總是企圖詮釋我的家族的生命狀態和命運密碼。我曾那么莊嚴、那么孤寂、那么久地想過。 有一天,我從一部圖騰崇拜與姓氏關系研究的書中獲悉了一種遠古的信息。這信息使我看到了我祖先起源的日子—— 古老的漢水岸畔,巖崖叢生,梅林古蒼。一個英杰般的母親統治著一個部落,那便是我茹毛飲血的祖先。在冰清玉潔的季節,在風雪迷漫之中,我的祖先們“咿呀”著在梅林的古蒼中穿越、奔跑、捕獲、堅守和做愛…… 漫長的艱辛和苦難走過,他們無數次向上蒼祈求著福佑。終于,他們把在料峭季節中給予他們生命驚訝和喜悅的暗香奉為部落的“福佑神”。從此,“梅”便成為我的祖先們的圖騰。年年歲歲,一代又一代,他們從這高潔的花開花落中體驗生存、憂傷、孤傲以及生命和愛。 猶如崇拜牲畜牛、馬、羊、豬,崇拜顏色紅、黃、藍、白,崇拜其他植物楊、柳、松諸如此類的部落將圖騰崇拜物定為部落人的姓氏一樣,我的茹毛飲血的祖先們便以“梅”為姓了。從此,一種在高闊深遠的冬季凜然愴然、不亢不卑、不媚不俗、孤獨冷傲的自然生命景觀,永遠地成為梅氏部落人精神的象征。日后,部落人的氣質、性格、經歷、苦難便不言而喻地在這種象征中顯現。 歲月千年、萬年地輪回。我的祖先們站著、倒下,再站著、再倒下。漢水岸畔,古蒼的梅樹被雪水霧氣濕潤,從山谷流出的清澈里漂泊著我姓氏的花瓣——當我的祖先和我的家族從千年的夢中醒來,才認識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原本就是命運的使然…… 當我走過幾十年人生,當我發現孤獨、傷感而永不媚俗的生命狀態在我的內心埋得有多深的時候,我才知道,就在我生命孕育的瞬間,那個以“梅”為圖騰的部落的生命信息,已經從遙遠的世紀外飄然而至,生命之初之末在一個瞬間無言地重合。于是,所有人生與自然的隱情,就從此命定。 有一次誕生,就有一次死亡。在不盡的人生輪回中,當我從一個女嬰長成一個成熟的女人之后,我發現我始終把眺望的目光和情感的草巢棲息在一棵老梅的枝梢上,深深地愛著那風雨飄搖的、總會消亡的一切,深深地崇尚著那清冷純潔的盛開與凋零…… 是的,我生命的豐饒是蘊藏在這永遠的憂傷與回憶之中了。 我慶幸我有如此的誕生。 我也慶幸日后我有如此的死亡。 《美文》雜志1993年第8期發表 夢想開始的地方 作為一個在張家口工作了22年的人,我把生命中*寶貴的年華留在了那片土地上;而作為一個寫作者,《張家口日報》絕對是我文學的處女地——我相信,當年一首小詩在那張報紙上變為鉛字的瞬間,一個文學的夢想便已穿越生命的時空,義無反顧地開始飛翔了。 1970年8月。我們這群天真而狂熱、單純而憂郁的青年學生,似一群迷途的羊羔被趕散在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帶,“咩咩”地呼喚著人世間的善良、真誠和溫暖——塞外張家口一下子分來了1300多名大學生,之后又被分散到張家口各縣農村。 從北京大學、北京農業大學、中央財經學院、天津大學、河北農業大學5所大學走來的11個懵懂的男女學生被分配到蔚縣一個黃土圍墻、黃土屋頂的小山村,小村的名字叫石垛。那時,每日伴隨我們的是玉米、果林、毛驢、鋤頭、鐮刀、牧鞭……我們每日趕著七八頭毛驢來到被洪水沖決而形成的幾丈深的斷澗深壑里。毛驢在溝底無聲息地啃草,我們把草帽往頭底下一枕,十幾個男女學生就那樣齊排排、長條條地躺在草溝里望天望云,心事像天空縹緲的白云,不知歸宿在哪兒。 當我們用轆轤從幾丈深的水井里一次只絞上半桶水時,當我們趕著毛驢車從吉家莊公社(那時的鄉鎮都叫公社)糧庫買回每人每月幾十斤玉米面和二兩食油時,當我們十幾個男女學生輪流當炊事員在北方炕頭大鍋里燒玉米秸貼玉米面餅子時,當恒山六月的雪花棉絮般飄逸在我們純真的驚詫和虛妄的激情里時,我們是那樣虔誠無瑕、無欲無望地接受著北方小山村的再教育! 我是在北方那個破碎的不長樹、也不長草的小山村石垛嫁給了我的北方男人。我的丈夫與我大學同班,我們在大學前四年里見面連話都不說,但在第五年我們相愛了。愛使我伴隨他來到了貧遠而寒涼的塞外。 1971年3月,我們花三角錢從吉家莊公社領了一張結婚證后。就把兩人各自的破被子抱到一個屋里了——石垛村的村干部為我們兩人找了一戶農民的一間空房子。沒有祝福、沒有儀式、沒有家具,我們僅花幾角錢買了一個裝縫紉機的紙箱子裝我們的破衣爛衫,我們就這樣結合了!我堅信我嫁給這個北方學生一生會有依有靠、有指有望。 在蔚州老鎮古老而有些破敗的四合院里——遍布古城池的青磚灰瓦的四合院,有著舊日北京四合院的風格和氣韻——在它西下房冰涼的土炕上,我生下了白皙潔凈、體重達八斤三兩的兒子,生下來就睜開雙眼、骨碌骨碌轉著眼睛看世界的兒子啊!兩
梅潔這四十年 作者簡介
梅潔 湖北鄖陽人,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1970年大學經濟系5年本科畢業,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現已出版、發表《愛的履歷》《并非永生的渴望》《生存的悖論》《一只蘋果的憂傷》《西部的傾訴》《大江北去》《淚水之花》《穿越歷史的文明》等詩歌、散文、中長篇紀實文學16部集、500余萬字。曾獲全國“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全國首屆和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全國首屆“冰心散文優秀獎”、“第五屆《十月》文學獎”、第八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第三屆女性文學獎”,河北省一、二、三、五、七屆“文藝振興獎”等50余種獎項。《跋涉者》《童年舊事》《樓蘭的憂郁》等被收入人教版、蘇教版、冀教版、鄂教版、魯教版中小學語文讀本及大學文學教材。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