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成語星球:圍觀古人讀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4754
- 條形碼:9787220124754 ; 978-7-220-1247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成語星球:圍觀古人讀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5至10歲學生及家長成語類的圖書很多,但將與讀書有關的成語按學習的邏輯匯于一冊,在追根溯源和精彩的故事背后,將讀書智慧進行總結,并由名師來進行分析和講解,這樣的成語書還是鳳毛麟角。“雙減”之下,教培機構清零,是時候讓孩子們從小練就過強的讀書本領了,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正是編輯《成語星球:圍觀古人讀書》的初心。
成語星球:圍觀古人讀書 內容簡介
嗨,歡迎來到成語星球!這里會集了上至春秋戰國下至明清年間的上百名先賢達人,以及與學習相關的67條經典成語。無論是選書的眼光、方法,學習的目的、動力、態度、過程、手段、效果等,還是師生關系,教育規律,考試之道,書中都以成語的外衣、故事的內核、風趣的語言和幽默的漫畫,將古人的學習智慧傾囊相授,讓孩子的學習困惑一掃而光。
成語星球:圍觀古人讀書 目錄
中華典籍數千年
003 汗牛充棟
005 坐擁百城
009 三墳五典
013 六韜三略
018 半部論語
021 斷爛朝報
025第二篇
平生讀書為誰事
027 小題大做
032 玉不琢不成器
036 斷織勸學
041 青出于藍
045第三篇
投認師生法不輕
047 教學相長
050 能者為師
053 不恥下問
058 耳提面命
061 抗顏為師
064 車在馬前
069第四篇
樂在其中渾不覺
071 囊螢映雪
075 焚膏繼晷
079 牛角掛書
083 韋編三絕
089第五篇
惡習起時能自訟
091 困而不學
095 群起效尤
099 漢人煮簀
103 一曝十寒
107 恃才傲物
113第六篇
好遵孟母三遷教
115 孟母三遷
119 一傅眾咻
123 染絲之變
130 蓬賴麻直
137第七篇
處己謙虛終受益
137 登高自卑
142 多文為富
147 博物洽聞
153 濫竽充數
047第八篇
師道之尊有如此
159 師道尊嚴
164 白首北面
169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174 程門立雪
179第九篇
世人讀書要知道
182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187 窮原竟委
191 舉一反三
195 師心而不蹈跡
201第十篇
讀書精得圣人言
204 開卷有益
208 學富五車
215 畫虎類狗
219 食古不化
223第十一篇
待到金榜題名時
225 金榜題名
232 蟾宮折桂
237 獨占鰲頭
242 白蠟明經
247第十二篇
施教夙聞因材異
251 因材施教
267第十三篇
詩書養志勤三省
271 三省吾身
277 日省月試
285第十四篇
梅花香自苦寒來
287 磨穿鐵硯
291 一絲不茍
296 含英咀華
300 欲速不達
309第十五篇
心有靈犀一點通
308 觸類旁通
313 融會貫通
319 一通百通
324 下學上達
327第十六篇
天才英發貴勤思
330 一目十行
336 半面之交
340 過目不忘
346 博聞強識
成語星球:圍觀古人讀書 節選
第九篇 世人讀書要知道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大師,向他請教為人處 世的方法,大師給他講了三個故事。 個故事:有兩個強壯的青年,一拙,一 巧。兩人奉命在同一塊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兩 人都挖了兩米深,但絲毫沒有水的跡象。拙者繼續 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則換了個地方做新的嘗試。終 于拙者通過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源泉,而巧者 雖然不斷地更換地方,終究還是一無所獲。第二個 故事:還是這兩個人,巧者在經過數次的嘗試后, 終于在一個地方發現有水的跡象,于是深挖,終 找到水源。而拙者始終在原地,一如既往,埋頭苦 干,越挖越深,結果雖然付出了很多卻始終沒有找 到水源。第三個故事:兩個人雖然都竭盡全力,但 無論拙者挖多深,也無論巧者換多少地方,兩個人 都沒能找到水源。 前兩個故事是要告訴年輕人,方法是有的,但 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持之以恒是方法,有時候 靈動多變是方法。第三個故事說的是在沒有水的地 方找水,前提有問題,有時候事物的前提就是方 法。這一篇要說說關于學習方法的成語,學習方法 很多,但每一個都不是僵化的。 什么叫學習?《現代漢語詞典》上說,學習是 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這 里面“閱讀、聽講、研究、實踐”都是學習的方 法,而閱讀就是基本的方法,怎么閱讀呢? 一 熟讀是王道 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這個成語指的是反復 地讀書,里面的意思就逐漸明白了。這是三國時董遇說的話, 出自《三國志·魏書》裴(péi)松之注引《魏略》: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 “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 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 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這個原文的出處比較復雜,轉了一個彎,因為西晉史學家陳 壽所寫的《三國志》有的人和事沒寫進去,裴松之做了注引,注 引用的很重要的文獻是魚豢(huàn)的《魏略》。《魏略》是一 本講魏國歷史的有名無實的書,它已經成為佚文,我們知道它是 從《后漢書》《三國志》等對它的引用中了解的,“讀書百遍,其 義自見”的故事就是在注引里面保留的,說的是董遇的故事。 董遇是個不善言談卻很愛學習的人,年輕時他和哥哥時常 需要采來野生稻谷背到集市上去賣。董遇在做這樣的事情的時 候也總是帶著經書,抓空習讀,哥哥笑他迂,但他并沒有改 變。到了建安初年,董遇被考察推舉為孝廉,相當于舉人,任 黃門侍郎,當時他的主要工作是早晚為君王曹操講授文史經 書,名為侍講。他功底深厚講得好,曹操很喜歡也很信任他。 曹丕稱帝后,董遇從朝廷被派到地方當郡守,曹叡(ruì)稱帝 后,又進入朝廷,先后當侍中、大司農,大司農也就是掌管錢 谷之事的財政部長。董遇一邊在朝廷做官,一邊勤奮學習,歷 注經書,很有名氣,與賈洪、邯鄲淳、薛夏、隗(wěi)禧、 蘇林、樂祥等七人被稱為“儒宗”。 魏國當時的教育政策比較 開放,教育不再僅是皇室專屬,中下層官吏以及家族子弟也能 更多地受到教育。但官辦學校數量少,不能滿足人們的入學需 求,此情況下,私學空前繁盛。魏國私學的創辦者大致有兩 類:一是一些士子為逃避戰亂,或隱居山林,或遷往外地,他 們在居住地開門授學,促進了私學的繁盛;二是一些官吏在仕 途之余收徒講學。這個被稱為“儒宗”的董遇,屬于在仕途之 余拓徒講學派,但他對待學生卻不像孔子那樣誨人不倦。 誰要拜他為師,他不愿意直接就開課教學生,會讓學生先 去讀書百遍再說,也就是反復地讀經書,因為反復讀過了經 書,經書里面的意思會自然而然地明白。想跟他學習的人說: “您說的是有道理,只是苦于沒有時間啊。”董遇說:“應當用 三余時間啊。”有學生問“三余”時間是什么,董遇說:“三 余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里的空 閑時間;晚上,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陰雨 天,不好出門干活,也是時間里面的一種空閑時間。” 這個故事說的是董遇教學生的方法,差不多等于先給下馬 威,提高了門檻,他這么要求學生,能做到的很少,所以跟他的 學生也很少。其實他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要求學生的,他自己 就是一個把“三余”時間都擠出來讀書,然后讀通了經書的人。 這個故事凝結為成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三點是 值得我們思考的。 ,原始的方法是非常可靠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 條件關系,一本不懂的書,讀多了就會慢慢地弄懂,甚至弄透。 大家都認可這個道理,這其實是學習原始、見功夫的方法。 我們現在的閱讀有精讀、泛讀之分,讀書百遍就是一種精讀 價值的方式。讀書百遍當然不會是具體的數字,強調的是反復地 讀。反復讀一本書需要時間成本,這就帶來第二個問題。 第二,讀書百遍的時間從哪兒來?董遇提出“三余時間 說”,三余時間不在于那個“三”,而在于提醒我們時間是擠出 來的,要擠時間讀書。俗話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 愿意擠,總還是有的。《聊齋》里的禇(chǔ)生,之所以學 業優于他人,同窗也把他當老師,就是因為“能惜寸陰,加以 夜半,則我二日可當人三日”。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在業 余時間。不但讀書需要有擠時間的精神,其他事情也都需要擠 時間的精神。現代很多人有拖延癥,所謂拖延,就是讓時間與 事情脫節了,這可能會誤大事。 第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了還要老師做什么?有的人認 為,老師就是用來“傳道授業解惑”的,求學拜師,就是要老 師給學生以指點、提示,教學生以方法、道理,解答學生的疑 難問題。讀書百遍那叫自學成才,可以不需要老師了。生活中 很多的道理都是充分條件里面的表現之一,學習除了自學當然 還要善假于物,也就是要有老師和朋友等的幫助,但是,如果 只看到老師的作用,只依賴老師,就會變成老師說什么就是什 么,老師沒說什么就什么也不知道的片面學習。即使有老師, 也不能拋棄讀書百遍的方法和精神。 “其義自見”這個義可以見到什么程度呢?下面的成語可 以回答這個問題。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例句:老師時常對我們說“~”,以勉勵 我們好好學習。 二 求本是關鍵 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治學要弄清源流,里面有很多文化信 息。原文出自《禮記·學記》: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 之謂務本。 這里說的是什么叫“務本”。本就是根本,是重要的東 西。學習需要致力于掌握根本,掌握根本的方式是弄清源流。 這幾句話里面包含的文化信息有三個層面:一是先帝文化。 原文的句,“三王”指的是夏、商、周三朝的位帝王 窮原竟委 大禹、商湯王、周武王,由于周朝的建立與周文王增強國力密 不可分,三王也指大禹、商湯王、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合稱。中 國的歷史不止有夏商周,夏商周的帝王也不止三個四個,“三 王”已經與“三皇五帝”合起來成為一種奠定文明起源良好基 礎的標志人物。二是祭祀文化。夏商周都有祭祀水流的儀式, 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人們相信,想要天地和諧共生,應該要 感謝并祈禱上蒼和大地山川,用一種莊嚴肅穆的儀式就能起到 作用。作為華夏文明早的領頭人,他們在祭祀江河的時候都 是先祭河神,后祭海神。三是黃河文化。古代的“河”不同于 現在,古代特指黃河,黃河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被稱為 母親河。這條形似巨龍的中國第二長河被賦予很多文化和精神 上的象征含義,這條河傳說是龍的化身,我們是龍的傳人; 莊子筆下秋水時的河伯,是快樂、驕傲又能接受教訓的黃河之 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既是詩人對它的贊 美,也蘊含著黃河咆哮不羈的性格特征,自古以來我們就在學 習如何跟它相處,大禹治水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的代表。我們在 治理黃河之外,還要祭拜它,將人類希望它能和諧共處的心愿 凝結在儀式里。河水會泛濫,海水也會泛濫,先帝先祭河神而 后祭海神,這是因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歸宿,是水的 下游,也就是委。這叫作抓住了根本。 這幾句話,不但產生了一個成語,也產生了兩個詞,一個 是“原委”,表示事情的始末經過;一個是“先河”,表示倡導 窮原竟委 本指查探河川的源流,后指深入探求 事物的前因后果。 例句:研究問題,總要~,才能把握 它的本質。 在先的事物。 如果從出處原文中來理解窮原竟委,有三點是值得了 解的。 ,這幾句話在《禮記·學記》篇里是后幾句話, 文章的后一段一般是點題的焦點段落,《學記》說的是教育 與學習的事情,前面所有的陳述論證歸結到后,就是核心 要義。 第二,這個核心要義是:教也好,學也好,都要窮原竟 委,這樣才能抓住事情的關鍵。 第三,抓住了關鍵,是活用其他環節的基礎。比如,若要 學習道德修行就該關注所有的道德原委,道德修行的人會 不限于一種官職,不限于一定的用處;若要學習講誠信,就要 關注誠信的所有內核,做一個講誠信的人,講誠信的人不 必靠條文來約束。 窮原竟委是要看到事物的因果規律,因果規律在學習中不 止要用到一件事情上,還要旁及其他。
成語星球:圍觀古人讀書 作者簡介
彭蘭玉,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庫專家, 湖南大學語言學教授,全國寶鋼優秀教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外語合中心“漢教英雄會”優秀指導教師,湖南經視“你是湖南人不咯”特邀專家,各類大型演講賽、辯論賽、朗誦賽重量級評委。學生心中的不老女神,暢游于中華語言文字的浩瀚宇宙,具備國際視野,著述頗豐。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