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交往方式的影響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1855
- 條形碼:9787030701855 ; 978-7-03-07018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交往方式的影響研究 內容簡介
《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交往方式的影響研究》分別選取大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微博和微信等移動社交軟件或平臺,從心理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學科的視角,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測驗、實驗和訪談等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所獲數據為支撐,通過分析探討大學生對移動社交網絡的使用動機及行為,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的特征,移動社交網絡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的變化趨勢及線上與線下人際關系結構的變化,以及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認知、情感、行為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影響,揭示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交往方式的影響及其機制,探究移動社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變化規律及其社會適應性。在此基礎上結合大學生實際,從國家、社會、學校與個體層面提出引導大學生科學、健康地使用移動社交網絡的對策建議,以更好地發揮網絡對大學生的正面導向作用,為我國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應有的貢獻。
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交往方式的影響研究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國內外研究概況 3
1.2.1 移動社交網絡概述 3
1.2.2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及其特點 6
1.2.3 移動社交網絡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關系 7
1.3 研究內容 14
1.3.1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調查問卷編制 14
1.3.2 移動社交網絡影響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的變化 14
1.3.3 移動社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強弱關系的變化趨勢 15
1.3.4 移動社交網絡的使用對大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影響 15
1.3.5 移動社交網絡背景下大學生交往的群體效應 15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1.4.1 研究思路 15
1.4.2 研究方法 16
1.5 研究意義 17
1.5.1 理論意義 17
1.5.2 實踐意義 17
第2章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調查問卷的初步編制 18
2.1 問題提出 18
2.2 問卷編制 19
2.2.1 問卷項目的編制 19
2.2.2 施測對象 20
2.3 結果分析 20
2.3.1 問題分析 20
2.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21
2.3.3 信度檢驗 22
2.3.4 效度檢驗 22
2.3.5 驗證性因素分析 23
2.4 討論 23
2.4.1 結構分析 23
2.4.2 問卷信度分析 25
2.5 結論 26
第3章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交往行為狀況分析 27
3.1 問題提出 27
3.2 方法與對象 28
3.2.1 工具 28
3.2.2 對象 28
3.2.3 假設 28
3.3 調查結果 29
3.3.1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總覽 29
3.3.2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性別差異 30
3.3.3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生源地差異 30
3.3.4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年級差異 30
3.3.5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專業差異 31
3.3.6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網齡差異 32
3.3.7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使用頻率差異 32
3.4 討論 33
3.5 結論 35
第4章 微博使用與大學生社會比較和社會認同的關系 36
4.1 問題提出 36
4.2 研究內容與意義 38
4.2.1 內容 38
4.2.2 意義 38
4.3 研究設計 38
4.3.1 對象 38
4.3.2 工具 39
4.3.3 統計方法 39
4.3.4 假設 40
4.4 研究結果 40
4.4.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40
4.4.2 大學生微博使用基本情況 40
4.4.3 大學生微博使用強度、社會比較和社會認同的現狀 42
4.4.4 各變量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性檢驗 43
4.4.5 各變量間的相關性 45
4.5 討論 47
4.5.1 大學生微博使用、社會比較和社會認同的特點 47
4.5.2 各變量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探討 48
4.5.3 大學生微博使用、社會比較和社會認同的關系探討 50
4.6 結論 53
第5章 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55
5.1 問題提出 55
5.2 對象與方法 57
5.2.1 對象 57
5.2.2 工具 57
5.2.3 施測過程與數據處理 58
5.3 研究結果 58
5.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58
5.3.2 各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58
5.3.3 有調節的中介模型的檢驗 59
5.4 討論 61
5.4.1 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對主觀幸福感的直接效應 61
5.4.2 社會比較傾向的中介作用 62
5.4.3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調節作用 62
5.5 結論 63
第6章 網絡交往與現實交往中大學生孤獨感的比較研究 64
6.1 問題提出 64
6.2 調查方法與假設 65
6.2.1 對象 65
6.2.2 工具 65
6.2.3 程序與數據處理 66
6.2.4 假設 66
6.3 研究結果 66
6.3.1 網絡交往型與現實交往型大學生孤獨感的差異 66
6.3.2 不同性別網絡交往型與現實交往型大學生孤獨感差異 67
6.3.3 不同專業網絡交往型與現實交往型大學生孤獨感差異 67
6.3.4 不同生源地網絡交往型與現實交往型大學生孤獨感差異 67
6.3.5 不同年級網絡交往型與現實交往型大學生孤獨感差異 68
6.4 討論 68
6.4.1 網絡交往型與現實交往型大學生孤獨感的差異分析 68
6.4.2 網絡交往型與現實交往型大學生孤獨感的人口統計學差異分析 70
6.5 結論 71
第7章 微博使用對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影響:基于強弱關系的視角 72
7.1 問題提出 72
7.2 研究設計 73
7.2.1 目的 73
7.2.2 對象 73
7.2.3 工具 73
7.2.4 假設 74
7.2.5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75
7.3 研究結果 75
7.3.1 人口統計學差異性檢驗 75
7.3.2 相關關系矩陣 77
7.3.3 研究假設檢驗 78
7.4 討論 78
7.4.1 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量的差異性 78
7.4.2 大學生微博參與行為與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的相關關系 80
7.4.3 大學生微博參與行為對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的預測作用 81
7.5 結論 82
第8章 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與大學生人際適應的關系 84
8.1 問題提出 84
8.2 研究設計 86
8.2.1 對象 86
8.2.2 方法 86
8.2.3 假設 87
8.2.4 程序 87
8.2.5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87
8.3 研究結果 87
8.3.1 調查結果 87
8.3.2 訪談結果 91
8.4 討論 96
8.4.1 各變量的人口統計學差異性 96
8.4.2 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行為與大學生人際適應 99
8.4.3 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對大學生人際適應的預測作用 100
8.5 結論 102
第9章 微信使用強度與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性分析 103
9.1 問題提出 103
9.2 研究設計 104
9.2.1 對象 104
9.2.2 工具 104
9.2.3 施測過程 105
9.2.4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105
9.2.5 假設 105
9.3 研究結果 106
9.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106
9.3.2 大學生微信使用強度狀況 106
9.3.3 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狀況 107
9.3.4 大學生微信使用強度與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性 110
9.4 討論 110
9.4.1 大學生微信使用強度狀況 110
9.4.2 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狀況 112
9.4.3 微信使用強度與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性 114
9.5 結論 116
第10章 移動社交網絡中的大學生群體極化效應:基于微博的探究 117
10.1 問題提出 117
10.2 網絡群體極化及影響因素 118
10.2.1 群體極化與網絡群體極化的概念 118
10.2.2 社交網絡使用與群體極化 118
10.2.3 網絡群體極化的影響因素 119
10.3 研究設計 121
10.3.1 調查研究 121
10.3.2 實驗研究 122
10.4 研究結果 124
10.4.1 大學生微博使用現狀 124
10.4.2 大學生微博群體極化程度的特征 127
10.4.3 大學生微博使用線上群體極化與線下群體極化的差異與相關性 128
10.5 討論 130
10.5.1 大學生微博群體極化效應不顯著的原因 130
10.5.2 大學生線上與線下群體極化的差異和聯系 131
10.6 結論 132
第11章 移動社交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人際交往 133
11.1 問題提出 133
11.2 方法與過程 134
11.2.1 方法 134
11.2.2 程序 134
11.3 研究結果 137
11.3.1 內在心理改變:從情感到思維 138
11.3.2 外在行為表現 138
11.3.3 社會關系屬性:從個體到群體 140
11.4 討論 141
11.4.1 移動社交網絡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在變化 142
11.4.2 移動社交網絡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行為變化 142
11.4.3 移動社交網絡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社會關系屬性 143
11.5 研究展望 144
第12章 結語 146
12.1 移動社交網絡引起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的變革 146
12.1.1 移動網絡社交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 146
12.1.2 強弱關系中朋友的數量和質量發生明顯變化 147
12.1.3 人際關系建立的啟動成本降低,機遇變化大 148
12.1.4 強關系與弱關系的變化導致大學生社會資本的改變 148
12.1.5 人際關系網絡同質化增強,異質化減弱 148
12.1.6 大學生間的聯系加強,易形成對其產生約束和指導的網絡群體 149
12.1.7 移動社交網絡使用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緒與行為 149
12.2 科學認識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健康人際關系建立的作用 150
12.2.1 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的積極作用 150
12.2.2 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的消極影響 152
12.3 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移動社交網絡的對策建議 153
12.3.1 正確認識移動社交網絡 153
12.3.2 控制日常使用移動設備的持續時間和頻率 153
12.3.3 積極培養社交能力 154
12.3.4 正確認識自我 154
12.3.5 主動進行積極的社會比較 154
12.3.6 合理利用移動社交網絡增加社會資源 154
參考文獻 156
附錄 185
索引 189
后記 191
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交往方式的影響研究 節選
第1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的統計: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9.8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7% 。互聯網在為人們提供交往便利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大眾的交往方式。在傳統社交網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移動社交網絡,其對個體及社會群體人際交往的影響成為研究者日益重視的課題。然而,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移動社交網絡卷入程度較高的群體之一,在移動社交網絡環境下其人際交往(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方式和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變化情況及規律更是引起研究者們的高度關注。 移動社交網絡(mobile social network,MSN)是一個相對新的概念,對于它的內涵的揭示,目前學術界從不同的學科展開,但沒有統一的界定。Wikipedia(2017)將移動社交網絡定義為,具有相似興趣的人通過他們的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交流和聯系的社交網絡。Falk(2011)指出,移動社交網絡是社會科學技術與移動網絡通信相結合的產物,其功能是探索移動終端用戶之間的社會關系(social relationship)。有研究者認為,移動社交網絡與傳統的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計算機)端社交應用(application,App)相比,具有更強的人機交互性和實時情境性,能夠讓用戶隨時隨地創造并分享內容,從而*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Qietil?inen et al.,2009)。移動社交網絡作為一個網絡系統,即便沒有終端之間的連接,使用者之間也能進行頻繁互動(Lu and Qiu,2013)。Humphreys(2010)則將移動社交網絡視為信息技術和都市生活形成的錯綜復雜且相互依賴的關系產物,它通過可連接的互聯網且具有移動性的設備為人們提供服務,這些服務可以轉變人們在公共空間中聚集和互動的方式,促進各種新信息流入公共空間,并且能夠改變既有的社會和空間實踐。Humphreys和Wilken(2015)據此提出移動社交網絡是借助移動通信設備與他人建立聯系和共享信息的服務。在我國,李根強等(2016)指出移動社交網絡是在在線社交網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社交平臺,其已經成為當下人們獲取信息、傳播信息、交友和娛樂等的重要渠道之一。陸奇(2011)認為移動社交網絡是社交網絡與移動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體,是一種新型媒體,具有更強的移動性、真實性和社交性。王玉祥等(2010)也指出,相較傳統的面向互聯網的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移動社交網絡將移動計算(mobile computing)和社會計算(social computing)無縫連接起來,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真實性、地域性和實時性。 綜上,移動社交網絡作為社交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相結合的產物,其主要載體是手機、平板和移動PC(楊喜,2012)等。據此,我們將移動社交網絡界定為:一種以手機、平板和移動PC等移動終端為媒介,由兼具社交性與移動性的各類移動社交應用平臺或軟件搭建起來的新型網絡。這一新型網絡可供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和群體與群體隨時隨地展開交流、分享與互動,實現其實質性聯系的建立,使人際交往形式與特征發生巨大變化。 在社會學領域,人際交往泛指人與人的交流和往來,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它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方式,其內容包括商品交換、思想交流、勞動服務、互助合作和娛樂活動等。而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人際交往特指在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的過程。從傳統意義上講,人際交往是一種現實人際交往,幾千年來“面對面”的現實人際交往是人們獲取信息、進行溝通和建立聯系等的主要方式。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及移動社交網絡的興起,個體與群體在人際交往中體現出混合現實與網絡海量信息的聚融特性,移動互聯網和移動社交網絡通過增加線上(online)和線下(offline)社交成員的交往與聯系,有效地將線上和線下的社交生活聯系起來,形成線上、線下交往的交融與重疊,以及現實和虛擬混合的人際交往模式(羅青 等,2013),導致人際關系網絡發生了極大變化。與此同時,移動社交網絡突破傳統社交模式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滿足了大學生群體的人際交往需求,不僅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交往”場所。目前,大學生交往的主戰場是“信息場景”(李桐和羅重一,2018),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及人際關系結構的影響作用日漸凸顯。 目前,國內外關于移動社交網絡對個體(群體)影響的研究雖不多見,但呈上升趨勢。從學科領域看,多數研究集中于信息學、傳播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領域,近年來心理學科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從社交媒介看,主要集中于某一社交平臺或社交軟件。Wilson等(2012)指出國外對社交網絡的研究,超過80%以Facebook為樣本(以Twitter、Instagram、Foursquare和Strava等網絡站點為研究的樣本非常少見),國內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某一個移動社交軟件(如QQ、微信或微博)。從研究對象看,以一般的網絡使用者及青少年為對象的研究為主,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尚不多見。這一現狀限制了研究者對社交網絡宏觀使用情況及其總體影響的認識,局限了研究者探究其他類型社交網絡的思維(Rains and Brunner,2015)。目前,我國用戶使用的社交軟件分為三大類:**類是為用戶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如B站和知乎);第二類是實現信息分享傳播及獲取的軟件(如微博);第三類是為用戶提供文字、語音或視頻等實時溝通方式的軟件(如QQ和微信)。由各種移動社交軟件構建的社交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便捷的交流與分享平臺(Trusov et al.,2010),但不同的社交網絡對個體與群體有不同的影響(Ahn,2012)。基于此,本書分別選取大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社交網站、QQ、微博和微信等,結合社會學、傳播學和心理學等學科視角,以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所獲數據為支撐,通過分析探討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使用行為,不同年級、性別和專業大學生的移動社交網絡人際交往狀況,移動社交網絡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的變化趨勢及線上、線下人際關系結構的變化,以及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認知、情感、行為及社會適應(social adaptation)等方面的影響,揭示移動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交往方式的影響及其機制,探究移動社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變化規律及社會適應性。 1.2 國內外研究概況 1.2.1 移動社交網絡概述 1. 社交網絡與移動社交網絡 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是網絡用戶因某種聯系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社區(Rheingold,1993),也稱虛擬社區。Milgram(1967)的六度分離理論為社交網絡的產生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該理論提出通過不超過6個人,我們就可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進而形成復雜且強大的人際關系網絡。 關于移動社交網絡,Wikipedia(2017)有過這樣一段描述: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is social networking where individuals with similar interests converse and connect with one another through their mobile phone and/or tablet。不少學者認為,移動社交網絡是社交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兩個概念相結合的產物。在陸奇(2011)的研究中,移動社交網絡被定義為一種將移動終端作為媒介,把更加真實的社會關系作為基礎,并將發展越來越多的移動用戶進入社交網絡作為目的的新型媒體,它是社交網絡與當今移動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體。這一定義凸顯出移動社交網絡相對于傳統社交網絡具備更便捷的移動性和更強的真實性與社交性。同樣,郝益剛(2011)關于“移動社交網絡以移動終端為載體、結合移動通信技術,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加真實的網絡社交關系,并為用戶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網絡服務,可以滿足用戶現實和虛擬的雙重需求”的闡述也強調了移動社交網絡較之于傳統社交網絡的區別。徐曉露(2014)則綜合了陸奇(2011)與郝益剛(2011)對移動社交網絡的理解,她明確指出移動社交網絡是以傳統社交網絡為基礎,將當今移動互聯技術作為支持,以各種移動終端為載體,以建立和拓展更加真實的社會關系為目的,以為受眾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為主要形式的一種新媒體網絡服務。此外,譚元巍(2014)將人類的社會屬性作為基礎,提出移動社交網絡作為一種涵蓋眾多用戶社交關系的移動通信系統,實際上是人類的社會屬性與無線通信技術的巧妙結合。因此,借助移動社交網絡,即便沒有終端之間的連接,使用者也能雙方或多方地進行頻繁互動(Lu and Qiu,2013),實時溝通,共享信息(Humphreys and Wilken,2015)。 2. 移動社交網絡的特征 John Doerr在2011年首次提出使用SoLoMo對移動社交網絡的特征予以分析 。SoLoMo即Social(社交性)、Local(本地化)、Mobile(移動性)。理解這三個特性并不難,從Color到Facebook,這樣的So已經無處不在;而Lo則代表基于位置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各種定位,如Foursquare或“街旁”、谷歌縱橫(Google Latitude)及Facebook Places;Mo即蘋果、谷歌帶來的各種移動互聯網應用。根據Doerr(2011)的觀點,移動社交網絡具有社交性、本地化和移動性三個屬性。此后,徐曉露(2014)指出,移動社交網絡除具備傳統社交網絡的服務多樣化、用戶規模大、自組織化明顯和互動性強等特征之外,在SoLoMo核心屬性的基礎上還具備幾大新特征:一是基于情景與活動;二是基于移動終端設備獲取在線服務;三是基于社會關系發展新的交友方式,即社交網絡使用用戶在原有的真實社會關系的基礎上鞏固熟人社交關系的同時,還可通過定位等功能發展與陌生人之間的社交網絡。 根據上述研究,可將移動社交網絡的特征概括如下。 **,較強的社交性。拓展社交關系網絡是人們使用移動社交網絡的主要目的之一。例如,熟人社交,包括熟人之間的情感聯絡、動態關注和信息共享等;陌生人社交,主要是與位置相近、興趣愛好相似或“觀點一致、行為趨同”的陌生人通過展開交流互動,發展成為好友關系。 第二,服務內容的多樣性。移動社交應用不僅具備傳統PC端產品的形態和內容,同時還衍生出多種基于位置的新型移動社交應用。網易新聞、百度貼吧和商品購物等諸多傳統PC端平臺開始向移動端平臺轉移;以用戶的興趣愛好為基礎建立相應好友圈的陌陌、探探和來往等社交應用不斷更新;滿足特定群體特定時期需求的社交應用,如美柚和育學園等也不斷涌現。 第三,實時實地的便捷性。手機和平板等移動設備具有較高的便攜性與可移動性,使用者可以借助這些設備,通過移動終端與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進行交流溝通,實時實地地查閱感興趣的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快速獲得反饋。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實時實地的交流與分享,能夠讓使用者保持交流與交往的快樂與熱情,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 第四,現實與虛擬關系的交織性。移動社交網絡使用者的人際交往既有現實交往也有虛擬社區中的網絡交往,其所建立的人際關系包括現實人際關系和網絡人際關系。在現實人際關系中,群體彼此之間的信任度較高,如家人、朋友、同學和同事等;而在網絡人際關系中則與之不同,群體是基于人們之間的某些共同點(如學習目標、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等)而聯系起來的,彼此間弱關系屬性明顯,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