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徐坤文集:雙調夜行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9673226
- 條形碼:9787539673226 ; 978-7-5396-732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徐坤文集:雙調夜行船 本書特色
《廊橋遺夢還是男權夢遺》《20·30·40》《女人何苦為難女人》《性別之累》《知識女性:上下都很艱難》《一間自己的屋子》《回家,回家,聽鳥唱歌,同驢說話》……全書完整呈現了作者對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女性寫作的觀點和研究成果,也呈現了其作為女性作家的心理原點及創作態度。
徐坤文集:雙調夜行船 內容簡介
本書系一部文學評論集,分為兩部分:**部分“雙調夜行船”收錄研究九十年代大陸女性作家作品的文章,文中觀點被高校、研究所的女性文學研究者大量引用至今;第二部分“因為沉默太久”收入了作者近年來新創作的與女性主義相關的評論和隨筆,以記錄其身為女性作家與研究者二十年來的心路歷程及研究成果,作為**部分的補充和接續。
徐坤文集:雙調夜行船 目錄
上部
雙調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寫作
**章 緒論:雙調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寫作
一、尷尬與自由
二、斷裂與接合
三、顛覆與皈依
第二章 母親譜系的梳理與母女關系的重新書寫
一、空白之頁
二、玫瑰門——通向母親之路
三、母性女兒
四、“紀實與虛構”的母性史
五、母性姐妹
第三章 女性私語與個性化寫作
一、作為女性寫作的一般性概念梳理
二、話語背景
三、傳記與風俗
四、私人生活:女性內心生活與外在生存境況的斷裂
五、智者心語
第四章 女人書寫自己
——身體的憂郁
一、身體敘事
二、一個人的戰爭
三、文本
四、從自慰/自戀開始自我認知的女性軀體
五、飛翔
六、語言的再設
第五章 迷宮與鏡像
一、人間遭際與夢中情懷
二、女巫咒語與迷宮逃離
三、宗教情境與女性密碼妄猜
四、突圍與困守或絕處逢生
第六章 孤獨的敘說
——女性個人與歷史對話
一、長恨挽歌:一部“被敘述”的女性史
二、孤獨行吟:山水寄情
三、家園回望:夢魘無皈
第七章 顛覆:作為一種文本策略
一、突圍:作為一種表演
二、殺夫場景:惡之花的重現
三、犧牲與獻祭:含情脈脈水悠悠
第八章 現實一種
一、穿越城市
二、異化與成長
第九章 男性視域下女性形象的默變
一、閹割恐懼與廢置之野
二、并非純粹感覺的撫摸
結語:從邊緣到中心
下部
因為沉默太久
因為沉默太久
因為沉默太久
文學中的瘋女人
英雄浴火重生
——當代女作家筆下男性形象的演變
在傳統和現實之間
——20世紀60年代出生女作家的創作
堂吉訶德與莎樂美
——女性文學中的“抹脖子”事件
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中的女性主義美學原則
三八節有感
三八節有感
叛逆的騷擾
廊橋遺夢還是男權夢遺
20·30·40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性別之累
知識女性:上下都很艱難
一間自己的屋子
一間自己的屋子
回家,回家,聽鳥唱歌,同驢說話
撫摸的純粹感覺
亮出你的肌肉塊兒
縫紉機哪里去了
一唱三嘆
女球迷
女足像條龍,男足像堆蟲
兩次演講
鱷魚與母老虎
——首屆“中國——西班牙文學論壇”上的演講
當我們在談論門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第二屆“中國——西班牙文學論壇”上的演講
徐坤文集:雙調夜行船 節選
毋庸諱言,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文壇上*突出的文學現象之一,就是“女性寫作”命名的突起。筆者指的是對這樣一種現象的“命名”,而非女性作家的寫作本身。因為女性作家并非從90年代才開始寫作,歷史上自從有了文學這門關于語言文字的藝術那天起,女性就已投身其中,為建立這門藝術的規范而效力,并已取得驕人的成績。只是,一部男權文明史極力將她們排斥于歷史之外,輕描淡寫,使她們在歷史的景框上淡出。女性寫作“作為一種特殊的寫作實踐”,在以往的文學史中,一直被歸在其他諸種文學潮流之下予以論述,因而它的特殊部分,它對一部公有的男性文明的別一份性別體驗就被壓抑在歷史地表之下,不得盡情凸顯。實際上在各個歷史階段,在各種文學態勢中,女性都以她們卓越的藝術才華和深刻的思想而走在時代創作的前列,獨領一代風騷。僅就20世紀的小說領域而言,從老一代的冰心、丁玲、盧隱、蕭紅、張愛玲起,到中年的張潔、諶容、宗璞,再到青年的王安憶、鐵凝、劉索拉、殘雪、池莉、蔣子丹、徐小斌、畢淑敏、張欣及至更年輕的遲子建、陳染、林白、海男等不可盡數的女作家們,都以自己的創作實績表明女性作家與男性作家同樣具有卓爾不群的力度,并且在某些關于人性本質描寫的優美細膩方面令男性作家稍遜一籌。只是,沒人愿意就她們的性別為“女”而發表看法,她們迫于外在的文化壓力以及內在的文化憂懼,或許也以被當成無性別或準男性的“中性”作家解析而引以為榮。 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來,情形有了微妙變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中國的女性對自己的性別有了更深一層的自覺。女作家們對自己的“女性”不再采取回護姿態,無論是在寫作觀念上,還是更深一層的藝術處理上,較以前都有了顯著變化。女作家們以女性視角直面人生的書寫更有力度,直抒胸臆時更加直白大膽,對商業化社會“游戲規則”的把握也更有穿透力;女性個人與歷史對話的姿態更加孤獨也更為執著;商業視閾下的女性寫作有了更為自由廣闊的空間;一些女作家則將女性的性別體驗以一種執拗的“私語”化方式描繪出來,漸漸形成一股新的女性寫作態勢。這些,都構成了對90年代女性寫作加以專題研究的基點。 女性寫作在9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創作中已成為一道頗為亮麗的景觀。它的深度理論根源承系于西方的女權主義運動,而它的高潮進發卻是借于90年代中期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的召開。90年代中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并存的整體格局,也給女性寫作提供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外部環境。女性之私與個性化寫作,女性軀體對于反抗男權文明的執著與迷失、細語與呼喊,空白之頁上一部女性史的開掘,女性對于商業化社會中男權游戲規則的顛覆與反判……這一切都使得90年代的女性寫作變得迷亂而紛雜。本書旨在通過大量詳盡的文本分析,探討女性寫作的實踐意義,并概括和梳理出諸種現象表層之后的背景淵源及女性寫作在90年代的基本脈絡走向和特點。 一、尷尬與自由 要想給女性主義及女性寫作下一個明確和完整的定義極其困難,幾乎在每一次有關女性問題的研討會上都能看到對這個問題的無休無止的爭討,*后結果往往是以各說各話而告終。女智者們在面臨“主義”這一重大歷史命題時往往不能夠達成共識,這與幾十年來女權主義在西方的普遍境遇很有些相似。按西方女權主義者的觀點,“女性主義”是永遠不能夠下定義的,一旦定義以后,它便失去了意義。不可言說的言說,必然緊跟著歧義、歪曲、誤讀和誤解。要給女性的寫作實踐“下定義”是不可能的,因為女性寫作“這種實踐永遠不可能被理論化、被封閉起來、被規范化——而這并不意味著它不存在。然而它總會勝過那種控制調節菲勒斯中心體系的話語。它正在而且還將在那些從屬于哲學理論統治之外的領域中產生。它將只能由潛意識行為的破壞者來構思,由任何權威都無法制伏的邊緣人物來構思。”理論的模糊和不可言說一方面給創作帶來無法遏制的混亂和猶疑,另一方面,卻也正好給創作實踐提供了*大程度的自由。有多少個女性,便會有多少種關于女性寫作的解說,便會有多少種關于女性作品的實際創作。P3-5
徐坤文集:雙調夜行船 作者簡介
徐坤,1965年3月出生于沈陽。作家,文學博士。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雜志社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小說、文學批評及舞臺劇創作。已經發表各類問題作品500多萬字。代表作有《先鋒》《廚房》《***足球》《午夜廣場最后的探戈》《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愛你兩周半》等。話劇《性情男女》于2006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 曾獲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長篇小說獎、莊重文文學獎以及《人民文學》《小說月報》等文學期刊優秀作品獎30余次。長篇小說《野草根》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07年十大中文好書”。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語、德語、法語、俄語、韓語、日語、西班牙語。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