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近代大運河治理先驅——張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333946
- 條形碼:9787553333946 ; 978-7-5533-339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大運河治理先驅——張謇 本書特色
綜觀張謇的一生,他在統籌治理淮河和大運河的過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做了很多實事,對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直到生命的*后一刻,張謇仍然還在為了水利事業堅持不懈,怎能不讓人為之深深感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通過閱讀本書,了解張謇與大運河之間這段不平凡的往事,體味張謇的精神品質。
近代大運河治理先驅——張謇 內容簡介
《張謇》是“大運河歷代人物故事”叢書中的一種。全書圍繞張謇與大運河的關系,介紹了被人稱為近代水利先驅與“清末唯一研究水利的學者”張謇治理運河的方方面面,包括張謇關注治運的過程、創辦河海工程學校、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疏浚王家港、出臺新運河工程計劃等,全面反映了張謇超越常人的治運思想和勇于創新的治運實踐,并分析了其當代啟示,既是一部張建研究的新作,也是運河史人物重要的成果,填補了相關空白,值得廣大青少年讀者閱讀。
近代大運河治理先驅——張謇 目錄
**章 “大德日生”:狀元實業家張謇
26年科場蹉跎史
十余年客幕經歷
甲午后投身實業
愛國企業家楷模
第二章 情系水利:張謇關注治運的過程
晚清大運河之困境
入職幕府,初涉水利
實業所系,倡導治淮
從“淮運并籌”到集中治運
第三章 培養人才:從測繪科到水利學校
實用人才異常缺乏的感嘆
通州師范學校測繪科與土木工科的開設
河海工程學校等相繼創立
第四章 臨危受命: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
工程局成立及內部機構
制訂工程局分年計劃
運河工程局的主要活動
第五章 高郵風波:險惡形勢下的明智決策
1921年的江北大水災
啟壩放水的艱難決策
一年后的“無窮感慨”
第六章 治標急策:王家港疏浚工程開工
大災后倡開王家港
通盤籌劃保障實施
經費困窘四處化緣
歷經艱難取得實效
第七章 另辟新途:新運河工程計劃出臺
范公堤內的串場河
新運河工程之設想
爭取經費再遇尷尬
第八章 無奈辭職:困境與退出
困難重重的治運路
大生企業資不抵債
身心疲憊一并辭職
第九章 時代楷模:張謇治運精神及當代啟示
家國情懷
世界眼光
強毅力行
德行為本
知行結合
第十章 功留史冊,夢圓當代
功勛卓著
夢圓當代
參考文獻
近代大運河治理先驅——張謇 節選
**章“大德日生”: 狀元實業家張謇 26年科場蹉跎史 1840年,英國入侵中國,鴉片戰爭爆發,戰爭以清政府戰敗并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告終,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個不平等條約。此后,西方列強紛至沓來,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同時,列強的入侵,又激化了國內矛盾。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853年,太平軍定都江寧府(今南京),改稱天京。自此直至1864年太平天國覆滅,江蘇成為清政府與太平軍爭奪的核心地區。 張謇(jian,意思是正直)即出生于這一亂世之中。清朝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853年7月1日,張謇出生在江蘇省海門直隸廳常樂鎮,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他自小聰明,5歲即入私塾,因勤奮好學而聞名鄉里。 張謇15歲時,父親和老師準備讓他參加科舉考試。但是,按照通州本地舊俗,從父親開始往上數三代內沒有取得過“秀才”以上功名的,被視為“冷籍”。出生在所謂“冷籍”家庭的考生要參加科舉考試,必須要由本地具有資格和地位的人給予擔保。由于“族譜久不修,而先世又率務農”,在張謇和家人的眼里,那便是屬于“冷籍”無疑的了。 張謇自小讀書出眾,有人主動提出愿意擔保,而他的老師卻為他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讓張謇過繼到如皋一戶姓張的人家,以其族人的身份參加考試。就這樣,1868年,16歲的張謇改名“張育才”,先后參加了如皋縣試和通州州試。 初入考場的張謇成績很不理想,遭到了老師的嚴厲斥責:“假如一千人參加考試,錄取九百九十九人,那唯一沒有錄取的一定是你!”張謇羞憤難當,在窗戶、蚊帳上寫上“九百九十九”五個大字,發奮自勵。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年的十月,張謇通過院試,取得“秀才”功名。 但是,麻煩也隨之而來,如皋張氏借機敲詐勒索,張謇一家忍無可忍,趁江蘇學使到通州的機會,呈明情況。張謇的遭遇得到了多位通州地方名士和知州(通州地方*高行政官員)孫云錦的同情,并給予了大力幫助。1873年,經清政府禮部批準,張謇的學籍從如皋劃歸通州,這場歷時近五年的風波終告平息。多年后,張謇專門將這一段經歷回憶整理成《歸籍記》,詳細記錄了當時自己的遭遇。 1874年,孫云錦調任江寧,邀請張謇同往。于是,22歲的張謇**次走出家鄉。到了江寧后,這里的人文薈萃讓張謇大開眼界。除了幫助孫云錦處理軍政事務外,他遍訪名師,并考入了鐘山書院等著名學校,學業大為精進。1885年,張謇北上京城參加順天府鄉試,高中第二名,并結識了戶部尚書翁同龢(hé),建立了師生之誼。1894年,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特開恩科會試。在這次會試中,張謇取中第六十名,在接下來的禮部復試中又取中一等第十名,獲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在殿試中,又經閱卷大臣商議,被推為前十名之首,并*終被光緒皇帝定為“一甲一名”,狀元及第,授予翰林院修撰。 P4-7
近代大運河治理先驅——張謇 作者簡介
羌建,1979年8月生。江蘇南通人,博士,現就職于南通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擔任南通市歷史學會秘書長。長期從事農業科技史、教育史、地方史、張謇研究。主持校級、市廳級課題多項。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