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剪輯功課 本書特色
剪輯如何做到神不知鬼不覺,讓人不出戲?
怎么“卡點”、“讓畫面充滿活力”?
……
是靈動的剪輯激活了視覺創意,給了屏幕前的觀眾“會心一擊”。
在目不暇接的全民短□□時代,人人都需要了解一些“剪輯思維”。
◎ 剪輯專業shouxuan必讀教科書,好萊塢流暢剪輯技法精華
作者麥肯德里克是大制片廠剪輯師出身的知名導演, 作品多次提名奧斯卡、金棕櫚、金獅等大獎,后投身教學,擔任南加大電影制作系主任,他提出的7大剪輯原則,影響了包括好萊塢著名剪輯師沃爾特·默奇在內的一大批杰出電影人
◎ 7大剪輯原則,提供簡明高效的創作方法
丨原則1 永遠不要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進行剪切
丨原則 □ 決定不了下剪的確切位置時,鏡頭長點比短點好
丨原則 3 無論何時,盡可能“在動作中剪接”
丨原則 4 “新鮮的”優于“陳舊的”
丨原則 5 所有場景都應在連續動作中開始和結束
丨原則 6 為影片的內在價值而剪,不要執迷恰當的“匹配”
丨原則 7 內容□□,然后才是形式
◎ 借“精確到幀”的實例分析,道出轉場不著痕跡、節奏律動舒適、剪切“絲滑無縫”的奧秘;助你輕松上手,成為真正的創造者
* * *
金句摘錄
剪輯師的技術越好,他所做的貢獻就越不容易被察覺。
每個真誠的電影創作者,都致力于創作一部能讓觀眾僅跟隨銀幕上的事物就能“同呼吸,□□□”的電影。如果觀眾一看電影就清晰地注意到布景、攝影、表演、導演的“小心思”、對話中的“小包袱”,或者電影的配樂,好的導演這時就會明白:自己的作品是不完美的。□□次觀影經歷應該激發更多的情感共鳴,而非指摘挑剔。
內心深處的感受、情感,通常□好通過眼睛傳達。景別越近,觀眾越容易清晰地體會到影像所傳遞的情感。但是,如果不需要情感的突出和增強就接特寫,這不僅是一種浪費,更可能會降低之后真正需要特寫鏡頭時的效果。濫用任何特寫都會削弱它真正的價值。
剪輯中的“操控者”通過讓觀眾的眼球運動或者眨眼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剪片人在觀眾眨眼或者被畫面內容吸引時進行剪切,就好像魔術師遮掩他的動作需要靠大幅度擺動他的袍子或者用“假”胳膊快速運動一樣。
為了揭示所謂“真相”,電影創作者不得不經常訴諸“欺騙”。
從藝術角度來講,太過于明顯的技巧無異于犯罪。
妥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不經過一番斗爭就直接妥協。要記住直白不一定是□好的,如果你愿意嘗試,□終的解決方案可能比□初的設想更好。□重要的是,電影的戲劇性需求永遠要優先于單純的剪輯美學。
……觀眾都像非常機警的動物一般。他們看過上百部電影,碰到過上千種“狀況”,也幾乎很少體驗到能讓他們自己覺得真正新穎的場景。他們對于戲劇沖突的理解很準確,對于演員臺詞的反應也很快。即便是與觀眾“保持同步”也很難——更不必說比觀眾更“超前”。電影創作者必須嘗試永遠不落后于觀眾(盡管只有少數人成功)。否則,電影就會無聊,成為一部無法引人注意的失敗作品。
我們經常會聽到或者讀到某些藝術家自豪還帶著些許傲慢地宣稱:“我只為自己創作。”不考慮這其中可能有的“酸葡萄”心理,這句話通常出自沒有得到或至少目前還沒有得到大眾喜愛的藝術家之口。許多電影都吃了主觀臆斷的虧。
這本書執著地強調技術,并且敦促大家去追求技術的完美應用,但是,以怎樣的形式表達“人的處境”,才是一部好電影應該關心的重中之重。技術如果只是用來拍電影,而與人本身無關的話,那么它將毫無價值。
剪輯功課 內容簡介
本書是南加大電影系經典剪輯教材,曾入選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CILECT)電影剪輯和后期制作基礎參考書目。在書中,作者基于入行近50年的經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搭配多個親身案例,詳解電影剪輯的諸多核心要點,如運動對于剪輯的重要性,如何制造明快的節奏,如何剪輯對白,在“流暢”和“直接”之間如何權衡,以及怎樣補救演員的表演等,以期牢牢抓住觀眾的心。本書不僅介紹了剪輯的基本操作原理,還提出了后來風靡歐美的7大剪輯原則,影響了包括好萊塢著名剪輯師沃爾特·默奇在內的一大批杰出電影人。
剪輯功課剪輯功課 前言
引 言
那是□0世紀30年代早期,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客人——羅斯柴爾德□爵——來到派拉蒙公司參觀。他行程的其中一站就是我的剪輯室。在那里我被要求用幾句話來形容我的工作。
那時的我年輕又有熱情,一口氣講了大概□0分鐘。當我停下來喘口氣時,□爵微笑地看著我。
“這樣來看,”他說,“拍電影的藝術就在于電影剪輯。”
我表示同意,盡量不去看他那得意的眼神。當然,那時候我還是個剪輯師。幾年之后,我成為一名導演,那之后我可能會改□之前的說法——但也不會太多。
前 言
今天,幾乎沒人會否認,被大眾稱為“電影”的這一藝術門類是所有藝術中□具活力的,也沒人能拿出數據來質疑電影是□□□□為流行的藝術形式。然而,電影創作所具有的集體屬性讓許多嘗試分析其影響力和魅力的人望而卻步。這些人能夠研究、評論和爭論電影這門“藝術”,但他們會發現自己很難定義“電影藝術家”。
當下,一個公認的看法是,電影是由導演——“作者”一手創作的。在極少的情況下,這一看法是正確的。暫且拋開編劇、攝影、演員和大量其他或多或少參與這一藝術創作的工作人員,一部電影的完成還離不開另一個工種的參與,這一工種的從業人員用他們的能力去塑造、改進影片,甚至對電影進行二次創作——他們就是電影剪輯師。普多夫金曾說:“我要再次重申,剪輯是創造電影化現實的力量。”歐內斯特·林格倫也同意這一觀點,他表示:“電影技術的發展首先是剪輯技術的進步。”
這些話歷經數十載依然正確。埃德溫·S.波特開始嘗試在同時發生的相關聯的動作之間進行交切,大衛·格里菲斯決定用“特寫鏡頭”來拍攝演員表演時的反應,以增加電影的戲劇張力。這之后不久,電影創作者便發現可以用“剪切”這一方法來巧妙處理空間、時間、情感和情感強度,以擺脫演員本人直覺和創造力的□限性。電影剪輯也因此成了電影的精髓。
離開了剪輯,就算是□好的電影,也不過是被拍攝下來的舞臺劇而已。所謂“影院中的藝術”,也不過是一個言過其實的短語。
剪輯將生命注入電影,讓電影充滿活力。它是這種新的、更具動感的藝術形式的創作過程中的主要元素。繼格里菲斯之后,剪輯藝術在一批蘇聯電影創作者的手中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在有聲電影出現后,電影剪輯曾一度被嚴重壓制,固定鏡頭成為主流。□終,剪輯成功地擺脫陰霾,并在□0世紀40年代進入嶄新而充滿希望的時代。電影剪輯技術的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奧遜·威爾斯和他的《□□凱恩》。目前,特殊經濟條件和商業電視提出所謂的“藝術性的需求”,使電影剪輯無可避免地再次陷入“乏善可陳”的時期。坦率地說,剪輯藝術的重要發展就這樣停滯了,如果林格倫的觀點是正確的,那么電影技術的整體發展也就幾乎到此為止了。
因此,這本小書旨在為那些新入行的導演和電影剪輯師提供幫助。只有重新喚起電影創作者的興趣來開發電影剪輯背后的潛力,才有可能迎來電影藝術遲遲未到的復興。為了激發這樣的興趣,那些初級的電影創作者,尤其是導演,有必要了解剪輯的重要性。這樣,他才能了解怎樣將剪輯與其他電影制作技術充分融合在一起。誠然,一個導演只有自己剪輯或者在別人剪輯自己的電影時全程監督,才可以稱得上“作者”。一個導演的作品所能達到的高度,既取決于其在敘事和電影技術方面的知識和實踐能力,也取決于他對剪輯藝術的精通程度,而且后者的重要性不亞于前者。
剪輯功課 目錄
前 言
1 頭銜和定義
□ 是誰剪輯了電影?
3 理想狀態——不著痕跡的剪輯
4 開始剪吧!
5 下剪之前你得有個理由
6 動作剪輯如何“無縫”?
7 利用重疊保持明快的節奏
8 更深層的技巧
9 對白剪輯
10 反應鏡頭是重中之重
11 沒法剪得不著痕跡,就要剪對!
1□ 了解你的觀眾
13 疊化:原因、方法和條件
14 剪輯——簡單而純粹
15 更多剪輯實例
16 搭救演員
17 蒙太奇——一切開始的地方
后記
愛德華·德米特里克導演作品錄
出版后記
剪輯功課 作者簡介
愛德華·德米特里克,好萊塢著名剪輯師、導演,1908年生于□□□,后隨父母移居美國,15歲起便在派拉蒙電影制片廠□□,畢業后以剪輯師身份正式進入電影行業,后擔任導演,執導作品數次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戛納金棕櫚獎及威尼斯金獅獎。晚年他進入大學教授電影理論和制作,并于1981—1997年擔任南加州大學電影制作系主任,其間著有《電影導演》《電影制作》《電影編劇》等書。
譯者簡介
韓藝林,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士,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動漫創作)與英國伯恩茅斯大學后期剪輯雙學位碩士,現從事□□制作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