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盛世的側影——杜甫評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47073
- 條形碼:9787569047073 ; 978-7-5690-4707-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盛世的側影——杜甫評傳 本書特色
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為杜甫作傳者不乏名家,聞一多、洪業、馮至、朱東潤、莫礪鋒等,都是熠熠閃光的名字。其中,聞一多和馮至兩位更是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詩人,他們為杜甫作傳,代表了現代詩人理解古代詩圣的特殊方式。向以鮮也是一位當代詩人,其碩士導師王達津教授是聞一多的弟子,論起來向以鮮就是聞一多的再傳弟子,而《盛世的側影》繼承了聞一多、馮至以來現代詩人為古代詩圣作傳的學術傳統,是有淵源的。評傳以“盛世的側影”為題,這盛世,當然指的是杜甫所生活的大唐盛世。杜甫所看到的盛世,盛世所映現的杜甫,組合成了這幅“盛世的側影”。本書既有嚴肅的文獻支撐,又有生動曉暢的現代表達,在眾多杜甫研究著述中,堪稱獨辟蹊徑的力作。
盛世的側影——杜甫評傳 內容簡介
《杜甫評傳》以杜甫詩文本身為**文本,輔以相關歷史文獻典籍及近現代中外杜甫研究成果,重構我們*熟悉、同時也可能是*陌生的“中國*偉大的詩人杜甫”——見證過盛世的輝煌也經歷過亂世苦難的杜甫,其坎坷不安的生活與不朽的“詩史”寫作,將漢語之美、之幽深和力量推向極致的天才寫作,磨煉出一面光鑒纖毫、朗映萬象的神奇鏡子,使千載之下的世人,得以窺見一個風云時代的側影:光芒的側影,灰暗的側影;繁華的側影,凋零的側影;歡樂的側影,悲傷的側影;歷史的側影,詩歌的側影!
盛世的側影——杜甫評傳 目錄
鳳凰鳳凰
孤單的黃犢
吳越游大海夢
失意即放蕩
偃師的祖脈
敬愛的洛陽姑姑
一生必然相遇的人
除夕賭徒
假考場
盛世的側影
平生為幽興
長安詩歌道場
銅質延恩匭
弄臟的白絲
率府滋味
一只金蝦蟆
孩子的喪鐘
至暗時刻到來
滴血的游魂
人性光輝
春天的淚水
暫時活著
不屈服的左拾遺
蒼茫北征
罪與罰
青瑣
逼窄的光芒
洗兵馬
第四種告別
東柯西枝
白蹄與翠袖
雪地覓食
入蜀記
就在這兒待到老
詩歌園藝學家
為成都代言
雙駿雙松圖
烏皮幾之戀
懶即真
撒嬌派
杜甫的舌尖
口語大師
蜀北萍蹤
友誼編年史
云安難安
鐘聲
夔州風土記
烏雞果園
詩人和艷情
秋興的引誘
序曲或余音
從元結到庾信
孤舟洞庭湖
知音和俠客
東游南征
疾風
萬古江河
緣空一鏡升(代跋)
參考書目
盛世的側影——杜甫評傳 節選
盛唐氣象的璀璨帷幕,到底是從哪一天、哪一刻展開的? 垂天的巨手,握著的又是一柄什么樣的神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開元三年(715),時值冬天,一個年方四歲的小男孩,隨著姑姑一家人,從洛陽來到東邊四百多里遠的小城郾城。大概是姑父裴榮期到這兒來做官,也可能是到這兒來走親訪戚,總之他們在這兒待了好一陣子。 一天,這個小男孩拉著姑姑的手,遠遠看見郾城的廣場上人頭攢動,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便嚷嚷著要上前去看個究竟。姑姑擔心人多不安全,因為這個小侄子可是她拿自己親生兒子的命換來的,他的命太金貴了,不能有半點兒閃失! 姑姑蹲下身子,無比愛憐地摸著小男孩的頭。小男孩使勁搖頭,兩眼放射著奇異的光芒。姑姑知道這個侄子看起來很文弱,性子卻倔得像一頭牛。 跑到廣場中央,果然如姑姑所言,只能聽見里面的叫喊聲,卻什么也看不到。小男孩急壞了,不顧一切地往人群里擠,強烈的好奇心夾雜著某種使命感,瘦弱的他像一條鮮活的泥鰍,很快就鉆人人群之中。 小男孩看見了什么? 舞蹈,舞蹈,仿佛天地都在一起舞蹈,一起降落,一起上升。 在陣陣呼嘯中,他看見一片光!后羿射下的九個太陽的光,也沒有這片光明亮;神仙帝子們駕乘的龍鳳,也沒有這片光耀眼。迅疾的光,有時會突然停止下來,變成大海洶涌又凝止的光。 無常的光中,他看見一個絳唇珠袖的女子,一個帶著濃烈西域風情的女子。 女子的手中,有一把劍,一把雷霆萬鈞的寂寞之劍。 這光,這光中的女子,以及女子手中的劍,注定要刻進一個孩子的心靈,同時刻進中國詩歌的青史。這景象,不僅啟迪了一顆遼闊詩心,也啟迪了一個不可復現的壯麗時代。 五十二年后的大歷二年(767),依然是冬天。 在寒冷的夔州,在夔州別駕元持府宅一直持續至深夜十點多的宴會上,當年四歲的小男孩,已經變成一個白發蒼蒼的五十六歲衰病老人。他名叫杜甫,字子美。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認定杜甫的生日就在這年的正月初一。如果此說成立的話,杜甫出生那年的年號當為睿宗景云三年(太極元年),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玄宗先天元年。四川文史研究館的論據主要來自杜甫兩首詩作:天寶十載(751)所作《杜位宅守歲》中有“四十明朝過”的詩句;大歷三年(768)正月《元日示宗武》詩中又說“賦詩猶落筆,獻壽更稱觴”。但這個說法并未得到普遍認同,獻壽稱觴并不一定意味著是生日,過年大節也可以,陳貽掀認為唐朝還有元日祝壽的習俗。那位驚鴻一瞥的女舞蹈家,杜甫喚作公孫大娘。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 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歧,問其所師,日:“余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三年,余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非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關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余問答既有已,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舞劍初**。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洞昏王室。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伺人(如清人錢謙益)覺得,一個四歲的孩子,事情過了五十多年,怎么可能還記得那么清楚呢?于是就把時間向后推遲兩年,推到開元五年(717),杜甫六歲。現代杜甫研究者馮至、陳貽掀等人較為支持這一修訂。但是,較早的版本如《九家注杜詩》等均作開元三年,“三”與“五”在字形上有著明顯區別,并非如同“魯”“魚”一樣容易混淆。也就是說,在版本傳播中,“三”和“五”一般來說是不容易弄錯的。杜甫詩中的“五十年間”既可以指五十年,也可以指五十多年,舉整數以代表某個時間段落,是杜甫一貫的表達方式。至于孩子的記憶,宋人魯□和黃鶴就認為,既然杜甫在七歲時能賦詩,為什么四歲的事就記不住呢?孩子的記憶,自然與年齡相關(太小時候的事肯定會遺忘),更與事件與場景的強烈程度相關。瑞士現代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往往對那些具有象征色彩的語言及圖景記憶更為持久。于幼年杜甫而言,公孫大娘的劍舞場景無疑是他*早傾聽到和看見的光芒語言。P1-3
盛世的側影——杜甫評傳 作者簡介
向以鮮,1963年生于四川萬源,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于重慶西南師大,同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師從王達津教授攻讀古典文學,畢業后就職于四川大學古籍所至今。參與主持中國**大型民間專題博物館——四川省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