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90208
- 條形碼:9787544790208 ; 978-7-5447-902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 本書特色
貝蘭憑借廣博的歷史知識、強大的分析能力,理清了錯綜復雜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美國內戰、俄羅斯廢奴、德意志帝國建立按照時間切面有機聯系在一起,揭示了林肯、俾斯麥、亞歷山大二世成為被歷史選中的改革家的必然原因,以及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作者以詳實的歷史細節、豐富的情景和對話描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將三巨人的果敢無畏、深謀遠慮,乃至造成改革局限的性格弱點予以充分表現。這本專攻1861—1871年改革時期的“斷代史”以廣博的視角、扎實的知識和生動的敘述,成為廣受讀者歡迎的歷史普及圖書。 此外,本書展示了政治、哲學和藝術相輔相成的作用,強調了時代對藝術的塑造,以及藝術對政治的影響。書中詳實生動地描繪了托爾斯泰、瓦格納、尼采、惠特曼等文化人物在那段驚心動魄歲月中的活動與見證。作者通過這些關鍵人物將三個國家的歷史進程、改革進展糅合在一起,“每一個人物都是這篇絢麗華章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讀起來跌宕起伏,毫不枯燥”,具有非常強的文學性。
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 內容簡介
1861—1871,在歷史星河中格外耀眼。林肯、俾斯麥和亞歷山大二世在各自的國家推進改革,鑄就了自由的國度,也見證了強權新哲學的興起。美、德、俄三國的革命都以自由之名進行,方式卻迥然不同:林肯要給予美國“自由的新生”,廢除了黑奴制度,為美國躍居世界頭號強國開辟道路;俾斯麥以“鐵血”推行強權,統一了德意志諸邦,為統一德國的崛起掃清障礙;亞歷山大二世“自上而下”改革,打碎了農奴制的枷鎖,使俄國走上現代強國之路。改革巨匠們以各自的風格塑造了美、德、俄,使三國走上了自由、專制、革命三條不同道路,并奠定了當今世界的格局。貝蘭理清了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將美國內戰、俄國廢奴、德意志帝國建立按照時間切面有機聯系起來,揭示了林肯、俾斯麥、亞歷山大二世被歷史選中、成為改革巨匠的必然原因,以及重大事件的發生規律。
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 目錄
前言 三人之死
**篇 墜入深淵
**章 絕境邊緣的三個民族
第二章 叛逆者現世
第三章 針鋒相對
第四章 自由宣言
第五章 蓄勢待發
第六章 暴力
第七章 煙塵初起
第八章 強弩之末
第九章 厲兵秣馬,背水一戰
第十章 遲恐生變
第十一章 王牌在手
第十二章 天意已決
第十三章 自由氣息
第十四章 雪上加霜
第二篇 改革的高潮
第十五章 不論權屬
第十六章 恐怖的大屠殺
第十七章 塵歸塵,土歸土
第十八章 未來斗士
第十九章 國魂不死
第二十章 那位勇者
第二十一章 權勢與魅力
第二十二章 鼓聲沉悶
第二十三章 奇恥大辱
第二十四章 生不如死
第二十五章 血腥殺戮
第三篇 自由與恐怖
第二十六章 走向深淵
第二十七章 時機未到
第二十八章 原形畢露
第二十九章 不成功,便成仁
第三十章 下臺!下臺!
第三十一章 惡魔之酒
第三十二章 新的世界已到來
尾聲 得之不易的自由
譯名對照表
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 節選
三人之死 在三位改革領袖中,有兩位死于非命。 **位是被一顆0.41英寸口徑的子彈射穿了頭骨,而后便溘然長逝。子彈穿透了大腦的軟組織,在靠近一側眼眶的地方爆開。這位美國總統被人們送到附近的一棟屋子里,第二天早晨7點剛過,他便停止了呼吸。隨即,他的心臟也停止了跳動。 第二位目睹了自己肚腹被炸開,腸子橫淌過大街。大塊的血肉掩映在白雪中。俄國沙皇被哥薩克騎兵放在雪橇上拖回宮中后,便撒手人寰。 在這三位改革領袖中,壽終正寢的只有德意志首相,他享年八十三歲。 根據皇室和東正教的禮制,俄國沙皇的遺體被送往祖輩們長眠的墓地。然而,在圣彼得堡幾乎看不到任何悲慟的跡象。亞歷山大二世在世人的厭棄中與世長辭。他那革命性的政治才能,換來的卻只是忘恩負義,而他的葬禮也是紕漏百出。斂尸官對著這位沙皇的遺體——或者說遺體的殘余部分——絞盡腦汁,*后他決定,將支離破碎的下肢切除。殯葬人員為如何處理遺體大傷腦筋,與此同時,大臣們則為另一個問題煩惱不已——大批外國政要乘坐專列,從華沙和柏林來到圣彼得堡吊唁,這些人該如何安置才好?德意志皇儲竟然只能屈就住在一間畫廊里。 一個更微妙而棘手的問題是來自沙皇情婦的。通常來說,沙皇的遺孀是*主要的送葬人,但這一次,情況有些復雜,因為亞歷山大在原配瑪麗皇后去世后沒多久,就跟這位情婦結婚了。第二次婚姻是秘密締結的,加之是貴族和庶人之間的通婚,所以新娘無法得到丈夫的公開承認。在這場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當中,這位年輕的女士,葉卡捷琳娜??米哈伊洛芙娜,成了聲譽掃地的一方,毫無疑問,這對她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因為她不是個交際花,甚至也不是一名女演員。人稱“卡佳”的她,其實是俄國古代貴族的后裔。然而,盡管血統高貴,她卻沒有王室或皇家的血統。而在俄國,皇家成員必須與王室結婚,連沙皇的侄子亞歷山大大公都說,這是“一條冷酷的法令”。相傳,亞歷山大曾經下定決心,打破這條陳規舊俗的桎梏:他想將他的婚姻公告于天下,讓卡佳登上后座,將皇后的冠冕戴到她栗色的發間。但是,一切都還沒來得及發生,他便在圣彼得堡的街頭橫死。 卡佳被趕到了一邊,她愛人的遺體被護送著穿過人群,穿過面無表情的俄國民眾,送到彼得保羅要塞,俄國沙皇的地下墓室里。衛兵和牧師,主教和神父,手持刀劍和權杖穿過整座城市。正午的陽光在圣以撒大教堂的金色穹頂上閃耀。然而,在歷史的轉盤上,黑暗已經降臨。隨著亞歷山大的辭世,羅曼諾夫皇朝開始黯然衰落。 葬禮當日,卡佳蒙著厚厚的面紗,跟宮廷中的其他人一起,在冬宮宏偉的樓梯腳下等待著。她帶著她的三個孩子,他們都是已故沙皇的后代。那個八歲的男孩格奧爾基,人們叫他“戈高”。旁邊是他的兩個妹妹,奧爾佳和卡佳。他們注視著新任沙皇——他們同父異母的哥哥——一陣風般狂奔下樓梯。亞歷山大三世跟他的父親一點都不像。已故的沙皇長相英俊,一雙充滿智慧的眼睛微凸。馬克??吐溫曾在克里米亞半島見過他,覺得他“身材十分高挑……他是個長相堅毅,卻也和藹可親的男子”。而亞歷山大三世卻恰恰相反:身形臃腫,頭腦簡單。他的身邊站著妻子,新任皇后,丹麥的達格瑪公主,一個嬌小的黑發女子。光彩照人的年輕皇后從大理石地板上翩然而過。此時她全然不知自己的命運將比卡佳更加悲慘——晚年的她啜泣著坐在一節火車車廂里,眼看著她的大兒子——*后一任沙皇尼基——被人帶走,后來他被幽禁至死。 當沙皇夫婦走過來的時候,卡佳掀起了面紗。就在那一瞥之間,新任皇后看到了她滿是淚水的臉龐。盡管依然年輕貌美——卡佳跟達格瑪一樣,時年三十四歲——這張面孔的主人現在卻已經是個繼母了。侍臣們都屏住了呼吸。亞歷山大在世的時候,他堅持要達格瑪和其他大公夫人像傳統上對待皇后一樣,對卡佳行禮。可現在,角色卻對調過來。達格瑪成了皇后。如果她硬要正式地伸出手,應該順從謙卑地行禮的人就變成了卡佳。但此時,新皇后并沒有堅持維護自己的皇后威嚴。她并不像一位皇后,而是像個普通女人一樣擁抱了卡佳。有些旁觀者便貿然得出結論,認為新任沙皇和皇后心地柔和,自此之后,卡佳將被視為皇室的一員。然而,新任皇后突如其來的同情,其實只是出于好心的一時沖動,而不是深思熟慮之后的決定——這也并不意味著她真的認同了公公的情婦的身份。皇室成員們走出冬宮,登上皇家馬車。卡佳并未受邀與他們同行。 馬車一路駛往彼得保羅要塞,大雪紛紛揚揚。沿途列隊站崗的士兵們穿著厚厚的大衣,可還是凍得直打哆嗦。紛飛的大雪中,馬兒們拉著鍍金的皇家馬車掙扎前行。*后,隊伍終于抵達了要塞。在一座小教堂里,皇室成員們目睹了莊嚴華麗的一幕。身披黑袍的修士們手持點燃的蠟燭,吟唱著《圣經》的章節。燭光在羅曼諾夫皇室的大理石陵寢上閃閃爍爍。然而,此情此景并無已逝者的意味。亞歷山大自己的人生篇章都被精心隱藏了,生亦如是,死亦如是。 只有新任沙皇似乎還想細細端詳已故沙皇的遺體。人們看到,亞歷山大三世一再俯身,上前親吻父親了無生氣的雙手。然后,人們將棺木封斂,放進了墓穴中。哀悼的人群依照古老的習俗將沙土和樹葉拋撒進墓穴。 故去沙皇的葬禮只有冷冰冰的儀式禮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遭遇謀殺的總統被運往墳墓的儀式卻是臨時草草舉行。當時群情激憤,民眾的狂熱甚至到了病態的地步。許多美國人渴望親近他的遺體,適當程度的接觸是允許的,或者有可能是已故總統所在黨派的成員所鼓勵的,因為他們知道,犧牲就是一種強大的宣傳。在紐約,林肯的遺體一度被放置在市政大廳,連棺蓋都是打開的,有些前來哀悼的民眾會試圖碰觸或者親吻這位死去總統的面龐。由于太多哀悼者帶來的塵垢,遺體已經呈現出一種不自然的暗沉顏色,變得有些發黑。一位入殮師數次被傳喚來,擦拭掉總統面上覆蓋的油脂,將嚴重下垂的、幾乎包不住牙齒的下巴合上去。遺體已經變得不像樣子了。 然而,單純樸素的鄉下人挽救了這種局面。火車載著總統的遺體,飛馳著穿過鄉村,春天的花朵正在盛開,在遠遠的交叉路口,在孤獨的小村莊里,在荒蕪的農場邊緣,美國民眾站在鐵軌邊,向被害的總統致敬。許多人用手帕抹著眼淚。婦人們的懷里抱著嬰兒。小學生們手里握著鑲黑邊的美國國旗。在煤氣燈照亮的火車站站臺上,成群的少女圍在一起唱贊美詩;她們穿著圣潔的白色衣袍,胸前垂下黑色的肩帶。有些哀悼者拿著手寫的標語牌:“向值得敬佩者致敬”“英雄烈士”“華盛頓,國父;林肯,國之救主”“人雖死,言猶在”。 聯邦政府專門征用了一節火車車廂來運送林肯總統的遺體。林肯生前就常常乘坐這節車廂;它裝飾得相當舒適,有一間會客室和一間臥室。為了安放他的遺體,車廂已經罩上了黑紗,所有窗子都掛上了黑色的窗簾。護送總統遺體的,有總統的家人、朋友、高官,還有來自美聯社、《紐約時報》、《費城問詢報》、《波士頓每日廣告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深夜,列車穿過紐約州中部,車上的人都被等著一睹總統靈柩的群眾的數量震驚了。在孟菲斯和沃倫斯的小鎮上,哀悼者們手持火把站在路旁。凌晨3點鐘,火車到達了羅切斯特,遇到了市長和大批民眾。 不久,已逝的總統就來到了伊利諾伊州。一個標牌上寫著“回家”,另一個寫著“安息”。在芝加哥停留之后,列車穿過大草原,來到了斯普林菲爾德——這里是伊利諾伊州首府,林肯總統的故鄉。人們把他的遺體帶到議會大廈,在那里供公眾徹夜瞻仰吊唁。第二天中午,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靈柩被抬下臺階,放入靈車。眾多哀悼者開始吟唱—— 天主的孩子們,前行路上溫柔歌唱: 贊頌救主的豐功偉業、萬丈榮光。 我們正沿著父輩們走過的路途,回到主的身旁: 我們即將目睹,他們如今何等喜悅歡暢。 靈柩被運到橡樹嶺公墓,放置在石灰巖的墓室中。 在這三位改革領袖中,只有德意志首相免于死于非命。這未必是一種福氣,因為奧托??馮??俾斯麥同樣飽嘗了死亡的痛苦。林肯和亞歷山大都是在權力巔峰驟然殞命的;只有俾斯麥活到了功成身退,了解到被歷史拋棄是一種什么滋味。新德意志皇帝的登基,為他的高官盛譽畫上了句號。俾斯麥一手打造了這個帝國,威廉二世剛剛戴上皇冠,就急于除掉國中的這個老臣。這位年輕而獨裁的皇帝神經質的興奮、變化無常的想法、輕率不得體的演說——半是路德教會的布道,半是專橫兇暴的長篇大論——給一名觀察者留下了“癔癥患者的印象”。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謀殺的亞歷山大沙皇的孫子,也是個蠢貨,人稱“威廉的表弟”。“他簡直是瘋了!”尼古拉大叫。 俾斯麥從權力巔峰跌落,無法再認真對待這位瘋狂的皇帝。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對一位君主屈膝是件危險的事,特別是像威廉這樣易怒的君主。年輕的君主頑固不化,他的軍事演習和計謀都一無是處,這一點俾斯麥明白得太遲了。新皇帝剛愎自用,驕傲自負。他佩戴黑鷹和骷髏徽識,自詡普魯士軍國主義的象征。他還有一個同樣令人不安的習慣:他竟然喜歡撫弄衛兵的小胡子,卷起衛兵的胡子梢。但是,軍旅精神只是造成威廉脾氣古怪的部分原因,在這位耀武揚威的軍人腦袋里的某個地方,驕傲退卻了,他變成了一個小心翼翼的藝術愛好者。在波茨坦洛可可風格的宮殿里,閱兵場上的死板嚴苛消散無蹤,來訪者們驚奇地發現,他變成了一個細膩敏感、酷愛藝術的年輕人。 俾斯麥一生克服過許許多多困難,但是要搞定一個穿著長筒軍靴的審美家,哪怕他再足智多謀,恐也力所不及。某天早晨,年輕的皇帝出現在位于柏林的首相府邸門口。他要求知曉俾斯麥的行動。首相從床上爬起,滿心郁悶地走下來。“俾斯麥大概只得如此,”威廉說,“他得克制自己,忍著不把墨水瓶砸到我腦袋上。”俾斯麥并沒有朝他扔墨水瓶;他將自己的惡意用一種喜歡的小花招表達了出來。他丟下一只公文包,然后假裝不想讓皇帝看到其中一份文件。這下子不知所措的變成了威廉。他的好奇心戰勝了矜持,一把從首相手中抓過那份文件。從那份文件中,威廉得知,俄國沙皇長篇大論地談他,稱他為“一個不講信義的蠢貨”。 俾斯麥表達了他的觀點——但他也為此付出了代價。不久之后,他就被從辦公室趕了出去,他懷著苦澀的心情登上列車,離開了柏林。“榮光無限的國葬。”他注視著窗外士兵們身上的羽飾、頭戴的鴕鳥羽毛說道。一開始他還確信,政府一定會氣急敗壞地請他回去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召令卻始終未下達。這位老人一直夢想著能夠重回威廉大街——柏林的權力中樞。他籌謀規劃,但是他的野心失去了效力。俾斯麥的晚年是在徒勞無益的憤憤不平中度過的。他雖然被困在輪椅上,可身體的虛弱并沒有影響到他的頭腦。他的思路依然無比清晰,直到*后他都沉浸在僅剩的一點歡愉,就是仇恨當中。*后回光返照時,他用力揮舞一只手。“那,”他宣稱,“絕無可能,基于國家理念。”這位政治領袖在他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曾經制定和打破過太多規則,或許他期望可以通過這種宣言來逃避死亡的命運。 若他真的這樣想,那他的確未能成功。六個小時之后,他溘然長逝。 三人之死迥然不同,但三位領袖的一生被一條共同的線索聯系在了一起。在短短十年之間,他們解放了千百萬靈魂,重建了自己廣袤的祖國,并永久地改變了國家的政體。 林肯解放了一個被奴役的人種,改造了美利堅合眾國。 亞歷山大斬斷了禁錮農奴的鎖鏈,給俄國帶來了法制。 俾斯麥推翻了狹隘的日耳曼眾王,打敗了奧地利皇室,終結了拿破侖的帝國,令德意志實現了統一。 三人鑄就了20世紀爭奪世界霸權的三個超級大國。他們也為人類的自由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三人中影響力*小的一位,俾斯麥理清了征戰不休的國家的一團陳舊腐朽的亂麻——當時整個國家到處是公國和獨立領地——并令這片凋敝已久的土地繁榮昌盛。林肯和亞歷山大解放勞工的行為正像史冊記載的一般偉大。1861年初,俄國境內有2 200萬農奴。同一時期,美國有超過400萬男女及兒童奴隸。十年之后,他們都被解放了。 自由的國度是如何鑄就的?自由的國度又是如何瓦解的?林肯稱他的改革是“自由的新生”。俾斯麥曾提及改革是通過“鐵與血”來實現的。亞歷山大實施了一場他稱為“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們的改革都是以自由之名進行的,不同程度上促進了人、物和思想更自由地流動。他們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都基于18世紀英國改革的基本原則——正是這些原則使得英國在當時成為有史以來*為自由、*為繁榮的國家。就連對英國的自由理論嗤之以鼻的俾斯麥,也深諳貿易自由的好處,雖然他本人絕非一個自由貿易主義者。在他當政時期,工業蓬勃發展,魯爾區的礦山和煙囪為他治下的社會提供了煤炭和鋼鐵,成就了德意志的繁榮昌盛,這比“鐵與血”更加重要。 自由的新機制,盡管肇始于英國,卻通行于全世界。它的核心理念是,上帝賦予所有人基本的尊嚴,雖然這一理念在現實中尚未完全實現。對這一真理,亞伯拉罕??林肯篤信不移,他認為它“適用于任何人、任何時期”。在19世紀的頭幾十年,這一自由機制有望像蒸汽機——該時代另一項開創性的發明——一樣出口海外。所有人都擁有生存、自由和享受工業成果的權利,這一信念在德意志的萊茵河、俄國的涅瓦河、美國的波托馬克河和英國的泰晤士河兩岸被迅速喚醒。 接下來,一些事情便水到渠成地發生了。 在三位改革偉人對自由國度開疆拓土的十年間,其中的一位成了自由國度的敵人,還有一位變得心灰意冷。正是在此時,詩人馬修??阿諾德聲稱,熱愛自由國度的人們“迷失了未來”。林肯曾說,自由的“萌芽”將會“成長和擴大為全世界人類的自由”。然而,這萌芽卻在世界性的災難中幾近夭折。在這場全球危機中,自由國度受到了強權政治的新思想的挑戰。林肯稱,這種思想的道德詞匯出自“豺狼詞典”。在這十年間,人們見證了自由的勝利,也見證了反革命運動的興起,時至今日,這場運動依然影響著世界。 這就是那十年發生的故事。
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 作者簡介
邁克爾??貝蘭(Michael Beran),律師,暢銷書作家,多篇文章見于《紐約客》《華爾街日報》《國民評論》等報刊,著有《胡蜂:美國貴族的輝煌與不幸》(Wasps)、《☆后的貴族:鮑勃??肯尼迪與美國貴族的終結》(The Last Patrician)、《杰弗遜的惡魔:一顆不安分的心靈》等作品。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