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國家文化公園40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268786
- 條形碼:9787503268786 ; 978-7-5032-687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文化公園40講 內容簡介
《國家文化公園40講》共分五篇40講,深入挖掘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文化內核,立足“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從文旅產業發展戰略、文化遺產與旅游品牌建設等維度關注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的發展現狀及共贏模式,探索文旅產業互聯融通、轉型升級的創新發展路徑,助力培育發展新動能,以文化創意提煉旅游“符號”,形成全產業鏈、綜合化及立體化衍生,從而構建國家文化公園文化旅游產業品牌體系。
國家文化公園40講 目錄
第1講 長城文化是天下一統、眾志成城的文化
第2講 長城文化是大漠孤煙、鑿空中西的文化
第3講 長城文化是金戈鐵馬、封狼居胥的文化
第4講 長城文化是堅韌不屈、血薦軒轅的文化
第5講 長城文化是雄關漫道、交流交融的文化
第6講 長城文化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的文化
第二篇 大運河——一條流淌著的文脈之河
第7講 大運河文化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
第8講 大運河文化是聚沙成塔、功不唐捐的琢玉文化
第9講 大運河文化是各美其美、相互融通的多元文化
第10講 大運河文化是殘月扁舟、舍我其誰的抗爭文化
第11講 大運河文化是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的鄉土文化
第12講 大運河文化是千金報德、攖而后寧的上善文化
第13講 大運河文化是背水牽灘、逆水行舟的鑄魂文化
第14講 大運河文化是吐故納新、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
第三篇 長征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的壯麗詩篇
第15講 長征文化是一種魚水情深的軍民文化
第16講 長征文化是一種解民倒懸的喚醒文化
第17講 長征文化是一種頂踵捐糜的熱雪文化
第18講 長征文化是一種砥柱中流的自覺文化
第19講 長征文化是一種斬關奪隘的鑄魂文化
第20講 長征文化是一種信念如磐的跟上文化
第21講 長征文化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純真文化
第22講 長征文化是一種肝膽相照的民族文化
第23講 長征文化是一種破繭化蝶的浴火文化
第四篇 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第24講 黃河文化的民本精神
第25講 黃河文化的創造精神
第26講 黃河文化的抗爭精神
第27講 黃河文化的融合精神
第28講 黃河文化的奉獻精神
第29講 黃河文化的凝聚精神
第30講 黃河文化的守望精神
第31講 黃河文化的善治精神
第五篇 長江義化論綱
第32講 長江文化之“橋”文化
第33講 長江文化之“樓”文化
第34講 長江文化之“戲”文化
第35講 長江文化之“搏”文化
第36講 長江文化之“祭”文化
第37講 長江文化之“御”文化
第38講 長江文化之“通”文化
第39講 長江文化之“紅”文化
第40講 長江文化之“求”文化
國家文化公園40講 節選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大運河是世界上*長的、*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革命前規模*大、范圍*廣的工程項目,它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以及東方文明在水利技術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可以說,大運河是中國古人與自然相互順應、相互改造、相互成就的產物。大運河文化是在順天法地、天人相合的過程中逐步孕育出來的,灌注著無數先人的智慧與血汗。 大運河體現了道法自然的文化智慧。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收藏著一幅繪制于1790年的9米山水長卷——《九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在這幅長卷中,盛清時期中國大運河沿線泉源、引水、堰壩、船閘等水利情形的真實面貌,**次被完整地描繪記錄,為我們探尋已經消失的遺跡,提供了形象生動的歷史依據。細細覽之,可見綿延千里的運河,從江南一路上行到北方,我們的先民,為了實現航道的流暢貫通,克服了重重險阻,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巧奪天工。 郭守敬“白浮泉引水濟漕”便是其中典范。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科學家、建筑家以及杰出的天文、水利、數學、儀器儀表制造專家。他一生的科技成就有二十幾項遙遙領先于當時的世界水平,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曾以郭守敬的名字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又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這是當代世界對歷史上這位科學巨匠的認可和銘記。我國的郭守敬紀念館有2處,一個在郭守敬的故鄉邢臺,另一個在北京什剎海西海北岸的匯通祠內,就是為了紀念他“引水通惠濟漕”的功績。 元大都建立后,北京城人口激增,郭守敬奉命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以解決用水問題,并疏浚運糧船道。因為北京地形西北高、東南低,郭守敬踏遍京北大地,終于在昌平東南方的龍山上找到高度合適、水質清澈、流量穩定的白浮泉,將其確定為通惠河的水源。但是,從白浮泉到昆明湖僅有兩米高差,卻相距數十公里,為了保證泉水自流流向東南面的北京城和通州,郭守敬通過精確的測量與調查,確定了一條呈遞降趨勢的引水路線:首先從海拔53米處的白浮泉,修一條彎曲的渠道,連接海拔51米的昆明湖,再從這里自流到海拔48.8米的北京城和海拔27米的通州,*終接人運河……要精確地測量出白浮泉與昆明湖兩地地勢的落差,因勢利導,讓向著低處流動的白浮泉水一路暢行,不因地勢高低變化而受阻隔,即便現代的測繪工具也有一定難度,而幾百年前的郭守敬竟然做到了,其中所體現的高超智慧,實在令人驚嘆。 老舍先生曾到過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市,但是他唯獨喜歡的是北京,*喜歡北京兩個地方,一個是景山前街,另一個就是積水潭。民國張次溪《燕京訪古錄》中記載積水潭中有一小島,島上有雞獅石,“積水潭上匯通祠……寺后立一石,層疊如云,相傳為隕石所化,高六尺五寸,下承以石座。石之陽有天然一雞一獅,雞左向右走式,獅右向下伏式。石頂高處,另有鐫刻一大雞一大獅,雞大四寸,居左向右走式,獅大七寸,居右向左臥式。此二雞獅亦系天生形貌,后有鐫刻家加以摹刻,愈覺形象逼真,堪稱奇石,俗稱雞獅石。”在雞獅石周圍的水域便被稱為雞獅潭或雞石池。元代修通運河之后,便音諧為積水潭了。元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運河漕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來自江南的漕糧運到大都積水潭碼頭。這條河道不僅解決了運糧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南貨北銷,進一步繁榮了大都城的經濟。來自全國的物資商貨集散于積水潭碼頭,使得其東北岸邊的煙袋斜街和鐘鼓樓一帶成為大都城中*為繁華的鬧市。除了商賈云集,海子的水色湖光也匯聚了四方游人騷客,在岸邊的歌臺酒榭中吟風弄月,盛況空前的積水潭充分顯示了京杭大運河的活力和影響力,這些都離不開郭守敬的功績。 大運河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黃河、長江等自然的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東的,而大運河卻正好是南北溝通的,它是一條人工的河、是一條人文的河,更是天與人相和合的河。1986年大型電視紀錄片《話說運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長城跟運河所組成的圖形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中國漢字里一個*重要的字眼‘人’,人類的人,中國人的人。你看,這長城是陽剛、雄健的一撇,這運河不正是陰柔、深沉的一捺嗎?”大運河一路流淌浸溉,與自然江河溝通交匯,所經地區地形高低起伏,水源豐枯不一,其中涉及人工與自然,利用與改造,無不是這種天人合一和合理念的生動體現。 揚州“三灣抵一壩”,就是鮮活一例。揚州自古以來地勢北高南低,上游淮河經揚州古運河流人長江時,水勢直瀉難蓄,行走運河的漕船、鹽船常常在此擱淺。據《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卷九)》記載:“萬歷二十五年四月,江都運河南門二里橋一帶水勢直泄,為鹽漕梗。”當時的揚州知府郭光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舍直改彎,率民工自河口起往西開挖新河,再折而南,復轉彎向東,將原來近200米長的河道變成了1800米長,以增加河道長度和曲折度的方式來抬高水位和減緩水的流速。放水通航后,船只果然不再淺阻。后人稱該段河道為“三灣子”,號稱“三灣抵一壩”。這種尊重自然、體悟自然、順應自然又改造自然的做法,遵循了中華傳統文化天人相合理念,既給水以出路,也妙用水資源,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借塘水、保漕運”,創造了天人合一的“水工傳奇”。
國家文化公園40講 作者簡介
周慶富,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院長,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在黨的文化史、文化發展戰略,以及文化和旅游政策研究方面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著有《文化管理新讀本》《文化大數據》等專著;發表《發掘長城文化價值弘揚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等論文多篇。主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的文化強國建設研究”等省部級研究課題多項,講授“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著力發掘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等精品講座。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