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版畫藝術入門與指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012914
- 條形碼:9787510012914 ; 978-7-5100-129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版畫藝術入門與指導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如何創作版畫以及如何鑒賞版畫的基本知識,為人們提供了實用的指導幫助。
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版畫藝術入門與指導 目錄
**節 版畫的起源
第二節 版畫的定義與特征
一、版畫的定義
二、版畫的特殊性
三、版畫是民間藝術的代表
第三節 版畫的種類
一、凸版版畫
二、凹版版畫
三、平版版畫
四、孔版版畫
五、軟版畫
六、其他版畫形式
第二章 版畫的創作
**節 版畫的制版方法
一、凸版版畫的制版方法
二、凹版版畫的制版方法
三、平版版畫的制版方法
四、孔版版畫的制版方法
第二節 版畫的基本配色
第三節 版畫的印刷
第三章 中國版畫的發展
**節 中國傳統版畫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新興版畫的發展
一、激情無限的萌芽時期
二、突飛猛進的成長時期
三、百家爭鳴的繁榮時期
四、與時俱進的轉型時期
第三節 中國版畫的現狀
第四章 中國版畫藝術版圖
**節 蛻變中的臺灣版畫
一、歷時性的藝術轉換
二、臺灣現代版畫的精神結構
三、語言特色
第二節 不斷創新的云南版畫
第三節 率真厚重的綦江版畫
第四節 風格獨特的寶山吹塑版畫
第五節 源遠流長的徽派版畫
第六節 民族特色濃郁的通遼版畫
第七節 民間藝術一顆璀璨的明珠——松溪版畫
……
第五章 版畫的鑒賞與收藏
第六章 中國版畫名家簡介
附錄:20世紀中國版畫大事年表
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版畫藝術入門與指導 節選
《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版畫藝術入門與指導(修訂版)》: 3.藝術語言的國際化 冷靜的反思與內省,使青年版畫家們做出了走出本土,向日本與西方尋求藝術出路的選擇。這雖然使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20世紀70年代初的臺灣版壇相對沉寂,但經過在國外藝術觀念與知識結構的更新,使他們以全新的開放型視角返回本土,于是出現了七八十年代臺灣版畫新的轉機與發展。 對國際版畫語言的引進及自身拓展,使70年代后臺灣版畫的版種與技法由單一走向多元,這首先應歸功于廖修平的倡導、介紹。1973年,廖修平旅美學后歸臺,在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任教,同時應邀在藝專、文化學院兼課,開始致力于石版、金屬版和絲網版畫的介紹及技法的傳授。同時出版《版畫藝術》一書,介紹版畫的基本知識,他的教學引起了青年學生們的極大興趣,其創作也受到版畫界的高度重視。可以說,他以全新的藝術觀念與豐富的版畫語言開闊了臺灣本土版畫家們的藝術視野,為臺灣版畫藝術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寬泛的語言基礎。 然而,在藝術實踐方面,對傳統版畫進行版種、材料、技法等全方位革新的,當屬“十青版畫會”。1974年3月,一些青年學生組成版畫會,并為紀念他們的老師廖修平于是年當選為臺灣十大杰出青年而以“十青”命名。這是繼現代版畫會后更富活力,更具現代精神的青年版畫家群。之后,他們始終保持著不懈的創作熱情和探索精神,成為臺灣現代版畫創作的一支中堅力量。雖然他們的年齡普遍偏低,創作經歷短,但知識結構卻呈全新狀態,沒有思想惰性,崇新求奇,具有較強的現代意識。他們不僅注重研究與發揮版畫材料語言的物質性能,而且還注重認識材料的精神蘊含。甚至大膽對版畫藝術語言的空間概念進行嘗試性變革以及在不同畫種間進行藝術形式的互滲與綜合。例如絹印、紙版、金屬版、照相制版及各種版的拼用;利用紙漿做成立體版畫,由平面的二維空間表現進入立體的三維空間;還有意識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設計性與工藝性的藝術探索,架構科學與藝術間的橋梁。在對現代版畫的材料語言和表現技巧的長期探索中,十青版畫會成員漸次走向成熟,他們以不同的風格特色,展現出臺灣版畫豐富的現代風貌,而受到國際版畫界的矚目。 在版畫語言的國際化進程中,官方組織“文建會”籌辦的國際版畫雙年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以官辦方式進行國際版畫運作,無疑對臺灣現代版畫的語言拓展及精神更新,開拓了更為廣闊的藝術視野和文化空間。1983年,“臺灣首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就以規模大、地區廣、作品多、質量高而在國際上獲得強烈反響。至1991年12月,臺灣國際版畫雙年展已舉辦5屆。其展出結構在突出現代版畫國際性交流的同時,也考慮到對中國傳統版畫的歷史回顧與展示。這就更易于臺灣版畫家們立體與全面地觀照和把握自身在國際版畫藝術大環境中所處的位置和現實狀況,以刺激臺灣現代版畫在歷史與時代,國際與本土所結構的象限中,進行更為主動和積極的位移,不斷純化版畫語言的學術性,進化藝術精神的層次性。 4.鄉土自然的回歸流 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一些版畫家借助西方現代藝術的巨大慣性,致力于藝術精神現代化和藝術語言國際化的同時,另一些版畫家卻走向臺灣本土生活的深處,驟然掀起一股回歸自然、寫照本土的藝術潮流。 從形式上看,鄉土寫實主義的版畫作品,類似于40年代后期的現實主義創作,但在藝術精神上卻不像大陸木刻家那樣以宣傳、戰斗為己任,而是以純真和質樸引發某種民族親情,以溫存和母愛撫慰某種心靈隱痛。表面上是對現實世界的鄉土與民情的吟唱,實際上卻是對心靈世界的失落與迷惘的呼喚。如果說現實主義版畫對社會情境的描述,是以思想性戰斗性產生一種屬于時代的社會效應,那么鄉土主義對自然真實的回歸,則是以民俗性親情感引發一種屬于民族的、歷史的文化效應。他們力圖使本土風情具有文化的永恒性,使民族情結具有歷史的精神性。鄉土自然版畫在文化精神上尋求藝術變革,不僅出于傳統藝術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還出于對西風愈烈下本土文化精神失落的現實而產生的文化反思和精神批判的需要。如出身農村的鄉土版畫家林智信,以牧牛、放風箏、母子親情、鄉間農事、迎親行列、媽祖廟宇、國劇化裝等為題材,極盡一切為人熟知的細節,不厭其煩地展現臺灣鄉土的季節流轉、村風民俗。表面上似乎是平凡地記錄生活瑣事,其實是在釋放一種血與肉的人間情感,表現一種根與土的文化關系。他叩開的精神之門,是裸露的民族靈魂和自我純粹性,是立足于本土自然對民族精神的內省與回歸。這在朱為白、江漢東、林燕等人的作品中亦有明確而醉心的表現。可見,對藝術*樸素*真摯的追求,恰恰是對某種文化精神*本質的認可。其實在這一點上,他們與廖修平及十青版畫會的青年版畫家們的精神意向是殊途同歸的。一個出發于民俗文化基點,一個站在現代文化高度,*終都在共同的文化根性上實現精神的交匯。 ……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