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fā)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本草綱目中藥蔬果養(yǎng)生速查全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326135
- 條形碼:9787571326135 ; 978-7-5713-2613-5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本草綱目中藥蔬果養(yǎng)生速查全書 本書特色
含章新實用-全新圖解版!全家人都能用得上的中醫(yī)養(yǎng)生手冊,70多種中藥蔬果,近80道養(yǎng)生藥膳,200多個對癥附方,藥食同源,健康吃、少生病,增強免疫力,打造健康體質。 集養(yǎng)生、保健、美食于一體的家庭保健速查書,藥膳食療師、北京中醫(yī)醫(yī)院主任藥師聯(lián)袂打造,為全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圖文并茂,簡明易懂。選取《本草綱目》中常見的中藥、蔬果,精心繪制植物圖譜,用牽線圖解的方式解讀其性味、不同部位的功效等內容,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專業(yè)勘校,準確放心。藥膳食療師、北京中醫(yī)醫(yī)院主任藥師嚴格把控質量,內容準確,放心實用。 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內容包括古代醫(yī)家名論、藥理延伸、現(xiàn)代應用、成品選鑒、藥膳、附方等,調理身體、時令進補、增強免疫力,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自己所需的中藥和蔬果。
本草綱目中藥蔬果養(yǎng)生速查全書 內容簡介
中醫(yī)強調利用“藥食同源”原理,達到延年益壽、保養(yǎng)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目的,也就是利用天然的植物,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符合現(xiàn)代人所倡導的“”養(yǎng)生之道。本書以《本草綱目》為底本,精選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藥蔬果,并補充了中藥蔬果的釋名、性味、功效、現(xiàn)代營養(yǎng)知識和挑選方法。同時,每種中藥蔬果都附上精美的手繪插圖,以牽線的方式圖解草藥各部位的性味和主治。精選出了70多種常見的藥膳,適合想以溫和的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現(xiàn)代人。
本草綱目中藥蔬果養(yǎng)生速查全書 目錄
14 中藥的氣味陰陽
16 中藥的五味
18 中藥組方原則
20 藥方的組成變化
22 中藥的鑒別
24 中藥的煎煮及服用
第二章 調養(yǎng)五臟
28 甘草 補益五臟·調理氣血
30 草豆蔻 燥濕行氣·溫中止嘔
32 肉豆蔻 溫中澀腸·行氣消食
34 芍藥 通利血脈·柔肝斂陰
36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氣調中
38 白術 健脾益氣·燥濕止汗
40 茉莉 理氣和中·開郁辟穢
42 麥門冬 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
44 藿香 開胃止吐·增進食欲
46 菊花 調理肺腎·益肝補陰
48 知母 清心除熱·生津潤燥
50 桑 清肺潤燥·補肝養(yǎng)腎
52 芭蕉 清熱消腫·潤腸通便
54 小麥 養(yǎng)心益腎·除熱止汗
56 薏苡仁 健脾利濕·清熱排膿
58 大豆 健脾寬中·潤燥消水
60 蔥 發(fā)汗解表·散寒通陽
62 大蒜 溫中健脾·解毒殺蟲
64 黃瓜 清熱利水·生津止渴
66 板栗 健脾補腎·強筋健骨
68 梨 化痰止咳·潤肺清心
70 橄欖 利咽消腫·清肺解毒
72 檳榔 殺蟲破積·行氣利水
74 椰子 補脾益腎·消暑解渴
76 胡椒 溫中散寒·開胃消食
第三章 調養(yǎng)五官
80 決明子 潤腸通便·清肝明目
82 艾 溫中祛濕·止血安胎
84 人參 安定精神·寧身益智
86 益母草 活血調經·清肝明目
88 黃精 補腎益精·強筋健骨
90 牛蒡 疏風散熱·宣肺祛痰
第四章 潤腸利尿
94 淫羊藿 溫腎壯陽·補益精氣
96 肉蓯蓉 潤腸通便·延年益壽
98 紫蘇 潤肺寬腸·利大小便
100 車前草 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102 澤瀉 消腫除濕·通利小便
104 豌豆 清涼解暑·利尿止瀉
106 海帶 化痰軟堅·利水消腫
108 芝麻 滋潤肌膚·潤腸解毒
110 苜蓿 利尿祛濕·通利腸道
112 燈芯草 清心降火·利尿通淋
114 桃 潤腸通便·活血化瘀
116 菠菜 補血止血·潤腸通便
118 石榴 殺蟲止瀉·收澀止血
120 香瓜 清熱消暑·除煩止渴
122 葡萄 補氣益血·滋陰生津
124 菱角 健脾益氣·可解酒毒
第五章 活血通經
128 當歸 活血補血·調經止痛
130 牛膝 逐瘀通經·引血下行
132 番紅花 活血化瘀·解郁安神
134 王不留行 活血通經·下乳消腫
136 馬鞭草 活血通經·利水消腫
138 絲瓜 清熱除煩·通經活絡
140 山楂 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142 慈姑 活血散瘀·解毒消腫
第六章 解毒止痛
146 黃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148 紫草 解毒透疹·活血涼血
150 茄子 散瘀涼血·解毒消腫
152 秦艽 祛風除濕·清熱止痛
154 細辛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156 杏 生津止渴·清熱解毒
158 薄荷 疏風散熱·辟穢解毒
160 蒲公英 化解熱毒·散結消癰
162 地榆 解毒斂瘡·涼血止血
第七章 止咳化痰
166 貝母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168 黃芩 清熱燥濕·治火解毒
170 遠志 安神益智·祛痰消腫
172 桔梗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174 柴胡 疏肝解郁·解熱透邪
176 生姜 溫中止嘔·發(fā)散風寒
第八章 益氣補虛
180 黃芪 健脾益氣·益衛(wèi)固表
182 大棗 補益氣血·補脾養(yǎng)心
184 沙參 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
186 荸薺 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188 地黃 清熱生津·生精補血
190 荔枝 行氣止痛·益肝補脾
附錄一 中藥蔬果索引 / 192
附錄二 中藥蔬果養(yǎng)生食譜 / 195
本草綱目中藥蔬果養(yǎng)生速查全書 節(jié)選
中藥的氣味陰陽 氣味陰陽,是指藥物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四氣中的熱、溫屬陽;寒、涼屬陰。五味中的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升、浮屬陽;沉、降屬陰。《素 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陽氣積聚在上為天,陰氣積聚在下為地。陽性剛強而躁動,陰性柔和而安靜;陽主孕育,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陽化生清 氣,陰凝聚成形。飲食五味滋養(yǎng)了形體,形體又依賴于元氣的充養(yǎng)。 五味之氣生成陰精,陰精又靠氣化生成。五味太過會損傷形體,元氣太過則耗損陰精。陰精能化生人體的元氣,飲食五味太過又耗傷人體的元氣。陰性沉下,故味出于下竅;陽性升浮,故氣出于上竅。清陽之氣循行于肌膚腠理,濁陰之氣向內歸藏于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肌肉,濁陰之氣內走于六腑。味屬陰,味厚者為純陰,而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屬陽,氣厚者為純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者能瀉下,味薄者則通利;氣薄者能宣泄,氣厚者則助陽。五味中,辛、甘味發(fā)散為陽,酸、苦味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瀉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或燥,或軟或堅,須根據(jù)各自功效而使用,從而調節(jié)機體平衡。 李杲說:味薄的能通利,像酸、苦、咸、平這些;味厚的能下瀉,像咸、苦、酸、寒這些。氣厚的能發(fā)熱,像辛、甘、溫、熱這些;氣薄的能滲瀉,像甘、淡、平、涼這些。滲指微出汗,瀉指通利小便。又說: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咸之味,還有升、降、沉、浮的區(qū)別,以及厚、薄、陰、陽之間的不同。一種藥物之內,氣味兼有,理性具存。或氣相同而味不同,或味相同而氣有異。氣像天,溫熱的為天之陽,寒涼的為天之陰;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的規(guī)律與之對應。味像地,辛、甘、淡的為地之陽,酸、苦、咸的為地之陰;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與之呼應。氣味薄的,輕清上升而形成天象,因為它源于天而親上。氣味厚的,重濁下沉而形成地貌,因為它源于地而親下。
本草綱目中藥蔬果養(yǎng)生速查全書 作者簡介
于雅婷 主任醫(yī)師、高級藥膳食療師,領導研發(fā)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化中醫(yī)食療技術多次榮獲國內大獎。 吳劍坤 中醫(yī)治未病科主任、體檢中心主任,北京中醫(yī)醫(yī)院主任藥師、執(zhí)業(yè)藥師、高級健康管理師。主編《中草藥圖鑒》等多部中醫(yī)藥科普論著。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