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一代詞宗夏承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6686
- 條形碼:9787549636686 ; 978-7-5496-366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代詞宗夏承燾 本書特色
夏承燾先生被稱為“一代詞宗”當之無愧,他的成就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詩詞創作,二是詞學研究,三是對詞學研究者的培養。但對夏承燾的研究卻是不夠的,至今沒有一部夏承燾傳記。本書收集了夏承燾一生各時期師友撰寫的紀念文章,構成了夏承燾方方面面的形象,可以說是**本關于夏承燾的別樣傳記。書中收集的文章,很多材料還是**次見到,具有一定的獨*性。這些文章都是“三親”史料,細節豐富,頗具可讀性,讀者從中亦可見夏承燾的人格魅力與學術貢獻。
一代詞宗夏承燾 內容簡介
夏承燾先生畢生致力于詞學研究和教學,是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經典著作無疑是詞學目前的里程碑,被稱為“一代詞宗”“詞學宗師”。本書收集師友、學生、家人回憶夏承燾的文章,是問學記,也是印象集,這些紀念文章,絕大多數都已在國內的正式出版物上發表過,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學術界具有較大影響的專業書刊,收集于一書,可作為研究夏承燾的手材料,也為“夏承燾傳”提供了一個扎實的基礎。
一代詞宗夏承燾 目錄
我所認識的夏承燾老師 汪遠涵
師門回憶錄 王 權
夏承燾 游修齡
夏癯禪先生的一些軼事 林天游
我與夏承燾教授 胡才甫
卅年點滴念師恩 琦 君
回憶瞿禪在上海 何之碩
夏瞿禪先生 肖 佛
回憶夏瞿禪先生 王瑜孫
夏瞿禪兩三事 王瑜孫
杏壇瑣憶 翁璇慶
天風閣問學隨憶 謝孝蘋
悠悠師生情——憶夏承燾教授 馮 堅
一代詞宗今往矣——記夏瞿禪(承燾)先生 王季思
癯翁舊事 黃禮芳
懷念恩師夏承燾 鄭祥孝
春風風人 夏雨雨人 徐潤芝
如沐好雨 如坐春風——回憶與王季思、夏承燾先生的初次見面 徐正綸
夢路還應繞永嘉 江國棟
春風化雨——懷恩師夏承燾先生 琦 君
憶夏承燾師 蔡義江
和夏承燾老師同在“運動”中 陳美林
“一代詞宗”夏承燾教授二三事 張鵬搏
西子湖頭憶恩師——憶夏承燾先生 王尚文
懷念姑丈夏承燾先生 游汝杰
瞿禪師治學三教 陳翔華
熱心培養后進的夏承燾老師 牟家寬
在夏瞿禪承燾先生身邊的歲月 雪 克
夏承燾先生給我們講宋詞 顧志興
惟大學問,是真澹泊——夏承燾先生百年誕辰紀念 孫崇濤
夏承燾 周汝昌
老師的幾句話受用一輩子 金城濠
緬懷夏承燾老師 沈洪保
從夏老問學二三事 吳肅森
悼念夏承燾老師 吳熊和
春風風人 夏雨雨人——追憶夏承燾老師的教育箴言 陸 堅
高樓風雨感斯文 馬茂元
記夏承燾老師一次講學活動的前前后后 陳美林
他年歸讀稼軒詞——紀念夏承燾先生逝世十周年 徐順平
一件難忘的小事——緬懷夏承燾先生 傅璇琮
我的老師夏承燾——舊時日記摘錄 施議對
在夏承燾先生家搭伙 任 平
夜夜神游周九寨 天心月脅行無礙——懷念夏承燾先生 張珍懷
半年時光終身受益——懷念我的堂叔夏承燾 夏賢益
畫里扶筇詩里去——紀念夏承燾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徐宗帥
欲立立人,欲達達人——緬懷夏承燾先生 裘樟松
詞風吹拂敘晚情——追憶母親吳無聞 吳常云
忘年之交——憶“一代詞宗”夏承燾 任道斌
與夏承燾先生的一段翰墨因緣 沈定庵
讀先師夏瞿髯先生的一則日記 陳增杰
善解人意——憶夏承燾先生惠贈墨寶 滕萬林
侍讀札記 周篤文
夏承燾 王湜華
憶夏承燾先生 錢世明
飛虎營頭聽鼓角——記夏承燾先生在長沙 彭 靖
憶瞿禪詞丈(外一篇) 史 鵬
送夏承燾先生北歸序 陳云章
“永嘉今日見盟旗”——記夏承燾先生 顧學頡
我和夏承燾先生的詞緣 陸永祥
瞿禪先生二三事 陳貽焮
松間數語風吹去,明日尋來便是詩 韓善藏
斗室春風勝讀書——與夏承燾先生交往小記 茅于美
香山行——緬懷夏承燾先生 陳文杰
“生榮死哀,身沒名顯”——“一代詞宗”夏承燾的晚年 陳美林
夏承燾 黃苗子
天風閣遺事——《淮海棲筆記》五則 秦子卿
訪詞學家夏承燾先生 楊牧之
夏承燾先生印象散記 王玉祥
詞壇名師夏承燾教授 周穎南
管領風騷六十年——訪詞學大師夏承燾教授 林步寬
寫在《夏承燾集》出版之際 吳思雷
西湖鴛鴦曲——憶吳聞和夏承燾 鄭 重
和夏承燾先生合影 李廣德
詞筆中華**流——訪詞學宗師夏承燾 魯 丁
一代詞宗夏承燾 鄭逸梅
*后一點義務——夏承燾詞丈逝世二十周年祭 徐培均
編后 方韶毅
一代詞宗夏承燾 節選
懷念姑丈夏承燾先生 游汝杰 夏承燾先生是我的姑丈,也是我學術生涯的啟蒙老師。 一九五六年我在溫州第二中學升高中體檢時,檢出輕微肺結核病,雖然無癥狀,但也不得不休學,父母讓我去杭州寄居在姑丈夏承燾家里。我的二姑媽游淑昭是夏承燾的原配夫人,他們一九二五年成婚,但一直膝下無子女,也希望有年輕的下輩親戚為伴。那時姑丈任職浙江師范學院(杭州大學前身)教授,家住杭州體育場路浙師院宿舍,有兩個大房間,我住在其中一個用作客廳的房間里。記得客廳掛有三幅國畫,其中一幅隱約記得是潘天壽的山水畫,另兩幅題名“無窮蓮葉接天碧”和“春江水暖鴨先知”。常有客人來訪,印象較深的是歷史系瑞安人張慕騫副教授。我跟姑丈學打太極拳,天晴在室外,天雨在室內,有時候在室外,他也來一起練。 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幫助姑媽做些家務如打醬油、 買米外,主要是跟姑丈學寫字和讀唐詩宋詞。姑媽是全職太太,常接待晚輩搭伙,留客人用餐,以勤儉持家、與人為善在親友間享有盛譽。每隔一段時間,姑丈隨意在紙片上寫一兩首唐詩宋詞,供我習字。至今我還保存有兩張這樣的字紙,其中一張寫的是:“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萬一朝廷舉力田,舍我其誰也。辛棄疾詞。不學吳娘梳洗工,不緣膏沐寶奩空。前身應是征人婦,一鏡飛蓬對晚風。征婦怨菊。”這些字大都用鋼筆寫的,對我來說,鋼筆字也更實用。用毛筆寫的只有兩張我珍藏至今,一首是他自己寫的絕句:“孤花未放氣先秋,舊夢重溫境*幽。欲寫小詩仍閣筆,不成這就叫閑愁。”另有五首作于土改時,用小楷寫在同一張紙上,后贈我習字用。其中**首詩曰:“董老孤棲不自憐,家無壯丁也分田。兒孫滿眼憑君數,東舍西鄰幾少年。”這六首詩未見于《天風閣詩集》。他說寫字的一個美學原則是“上大下小,左大右小”。在習字的同時,他還教我學習唐詩宋詞,其方法是講解、答疑、背誦、吟誦(用溫州話)、默寫,*后還要寫讀書筆記,即記下講解的內容,并寫下個人的體會。姑丈說起過他少年時代背誦過除《爾雅》外的全部“十三經”。因此我喜歡上了古典文學,養成了背誦、默寫詩詞的習慣,后來背誦和默寫過的長篇詩歌有《離騷》《春江花月夜》《琵琶記》《長恨歌》等。他青少年時代讀過的兩本線裝書《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我后來都曾逐字點讀。更重要的是從此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終生受益。 在姑丈家里住了約莫一年,我回溫州讀高中,一九六〇年高考,因出身不好被降格錄取到杭州師范學院(今浙江師范大學前身)。當時寫信給姑丈,說杭師院不理想,打算明年重新高考。姑丈回信說:“讀書主要靠自己,不是靠學校。”勸我去報到。在杭師院讀書的那兩年,寒暑假、公共假期和周末都住在姑丈家里。我畢業后被分配到杭州江城中學教書,此后一直到一九七五年姑丈離開杭州去北京,我每逢星期天沒有特別的事幾乎都會去姑丈家。 我一九六〇年第二次去杭州時,姑丈一家已遷住杭州大學西溪道古橋宿舍。宿舍區有一幢幢兩層的小洋房,類似于現在的“聯排別墅”,據說當年是請蘇聯專家設計的。有加裝紗窗的落地雙開陽臺門,門前有一小園地,南北通風,另有小后門。屋內住房有三室一廳,紅漆地板,除客廳外,有一個書房、一大一小兩個臥室,我住小臥室。衛生間內有抽水馬桶和浴缸。在當時的杭州這是高檔住宅。我們住在樓下,雖然有紗窗,但是室內夏日悶熱并有蚊子,每天傍晚室內須關燈,讓蚊子趨光緊貼紗窗,然后撲打,不勝其擾。一九六一年暑假姑丈去上海參加編寫古典文論教材,住國際飯店高樓,返回時說晚上開窗風涼,又無蚊子,十分愜意。又說陳毅同志曾來飯店探訪,談詩論詞。 有客人來時,我常常幫忙泡茶。有時候姑丈與來客寒暄后,即進臥室片刻,讓客人在客廳稍等。我頗為不解,后來問原因,他說客人多,有些不常來,想不起他的姓名和來歷,故須查閱通信錄,以便應對。又說通信錄是以“平水韻”為序排列的,書架上的《佩文韻府》也是按平水韻排序的。他常作詩填詞,故熟悉平水韻。我是在客廳里初識鄭張尚芳的,記得**次見到他時,是聽他高談闊論溫州方言本字問題。至今印象很深的是,他說溫州話的“火gang”(舊時中空的竹制吹火筒)和“水gang”(舊時舀水用的竹制水勺)的“gang”,寫出來就是“管”字。他和姑丈從音韻學角度討論本字問題,我只是旁聽,雖然聽得一知半解,但是感到很有意思。加上別的原因,此后對語言學的興趣越來越濃,我的志趣也漸漸從古典文學轉向語言學。 我在姑丈家的休閑活動,除了間或游覽西湖風景區外,主要有兩項,一是周末晚上三人自帶椅子或凳子去校內操場看露天電影,二是姑丈常在傍晚帶我在去黃龍洞的路上散步。散步時會閑聊各種話題,例如往日時光、個人境遇、學問之道、學人軼事等。記得他曾提起解放前不少人提議他納妾,他一直沒有采納。“無子納妾”是當時社會一般人的共識。有一次他說他的學生中蔣禮鴻、任銘善、朱生豪是*出色的。蔣禮鴻讀書專心,精通《說文解字》,窗外桃花開了都渾然不知。朱生豪兼通中英文,首次將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翻譯成典雅的中文。后來姑丈把我介紹給蔣禮鴻先生,以便向他請教古漢語問題。姑丈接待親友或來客總是和顏悅色、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儒者風范今不多見。我每次回溫州老家他總是托我向父母問好,回來見面總是問父母還好嗎?還曾為我介紹女朋友,年終給我零錢,用于預訂次年的多種中英文報刊。 雖然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我漸漸離開古典文學,走上研究語言學的道路,但是姑丈對我在學術上的影響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后期。舊時代學科分類不像現在這樣細,大學者往往兼類旁通,姑丈也懂歷史、音韻,也閱讀語言學書,與語言學家交游。從他的平常談話里我初次聽說中國語言學大師趙元任、羅常培、呂叔湘的大名及其著作。在當時高校中文系的語言學課本《現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里是看不到他們的名字的。還有其他一大批各路大師的業績,也是初次聽他說的,例如其中溫州籍的有考古學家夏鼐、戲劇史專家王季思、畫家劉旦宅等。一九七四年我曾去函王季思先生求教,喜獲詳細答復,回信原件今存。有一天姑丈給我看劉旦宅的扇面畫,背面是他的題詞,他對自己寫的字不滿意,說不知如何是好。不知后來有沒有重畫重題。有一次他帶我去在孤山的浙江圖書館參觀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并且借閱羅常培的《語言與文化》。羅著我當年曾細讀,大感興趣,二十年后我撰寫《方言與中國文化》一書,即受此書啟發。八十年代中期語言學界有人討論古代聲調的構擬問題,我想起姑丈曾將宋代姜白石十七首詞的自度曲譯為工尺譜,也許樂曲的高低升降和聲調相關,又查閱了《詩詞朗誦譜》(杭大中文系編,油印本)中姑丈用溫州話吟誦詩詞的樂譜,發現樂調和聲調關系密切,因而寫成《宋姜白石詞旁譜所見四聲調形》一文。 “文革”初期姑丈作為“浙江省頭號學術權威”挨批,并掃廁所,關牛棚。親朋、好友、學生都避而遠之,但我還與他保持聯系。在關牛棚時期,姑媽囑我不要去她家,以免招來麻煩,相約在延安路的“寧波湯團店”見面。他“解放”后囑我辦兩件事,一是去銀行解凍存款,二是去中文系取回“文革”初期被紅衛兵抄沒的藏書。那些書被堆放在一個教室的角落里,用三輪車來回兩次搬運回來。雖然散失不少,但姑丈還是十分高興,特別是看到《故宮藏畫選》和《明清扇面畫》(書名可能記憶不確)完好無損。這兩本畫冊封面上寫有“污手勿觸”四個字,可見他非常喜歡。他當場叫我從搬回的書中挑出幾本喜歡的,送給我。我要了一本《唐宋詞人年譜》。他又說要送我一輛*好的自行車,叫我自己去買。我買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價格是一百五十二元。當時我在杭州一中學教書,每月工資只有四十多元。他還曾告訴我,他在牛棚里每晚夜深人靜時默默陸續寫論詞絕句,自得其樂,并書贈其中一首:“腕下銀河落九天,文章放筆肯言填!樓臺七寶拳椎碎,誰是詞家李謫仙。”此詩后來收入《瞿髯論詞絕句》,其中**句首兩字“腕下”修改為“腕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沒有電話、手機,互相溝通信息全靠書信。姑丈和我通信有二十多封,保存至今尚有十來封,其中一封寫于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全文轉寫如下:“汝杰:前接來信,寄一信與劉世儒,昨天接其復書,寄來量詞研究一書,茲交郵寄汝,望即復一函(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我在此求醫,承友人幫助,在首都醫院(即協和醫院)及中醫研究院用‘血流圖’新儀器檢查,尚有一段時間勾留。北京伏中亦熱,出伏后即涼。我走路上下車須人扶持,交通秩序比杭州好,所以還可以往來就醫。哲明已往溫州與靜聰、汝豐乘汽車奉淑昭骨灰安葬雁宕靈巖之紫霄嶂(鑿石壁為三穴),此事有雁宕親友幫助,始得成功。你爸媽及諸弟妹,你愛人想好,匆匆即問起居。瞿字 廿九日下午。”信中提到劉世儒量詞研究一書,書名系《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我當年對漢語史上的量詞研究感興趣,曾趨函劉先生求教,他將大作贈我。 我姑媽一九七二年在溫州過世,次年姑丈與第二任妻子吳聞(無聞)結為連理。我于一九七四年結婚,愛人吳文翔也是中學教師。婚前他們送我們賀詞《好事近》,此詞系“吳聞集句,瞿髯書”,詞曰:“春色到梅梢,香霧暖生寒夕,一笑滿斟芳酒。住鴛鴦湖側,種成桃李一園花。東風共披拂,人在畫樓高處。聽歡聲洋溢。” 我大哥一九六三年與湘妹子郭菊英結婚,姑丈也曾贈集句詩一首:“湖色楊柳木蘭橈,千里良緣不覺遙。容我小詩來撮合,洞庭風月浙江潮。六三年五一節為汝雄、菊英嘉禮作。夏承燾。” 一九五七年春節我大姐和姐夫去姑媽家拜年,姑丈贈詩一首:“一道裙腰綠漸濃,杖藜無奈雨兼風。蘇堤好在孤山看,忘卻孤山似畫中。湖上雜詩。承燾。” 以上三首《夏承燾詞集》未收。 姑丈于一九七五年離開杭州,終老寓居北京。在京時他曾介紹我拜識呂叔湘先生。此后無緣晤面,只是通過幾次信。我一九七八年考進復旦中文系(研究生)后,他囑我向朱東潤、張世祿和胡裕樹先生問好。一九八〇年我赴京探望姑丈,他行動和思維已顯遲緩,道別時送我《夏承燾詞集》和《瞿髯論詞絕句》兩書。 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慶幸自己機緣巧合,總角聞道,耳濡目染,少年時代就樹立了讀書為學的人生理想。我成年之后,興趣轉向語言學,但是姑丈仍然愛護有加,助我成長,姑丈的恩澤沒齒難忘。
一代詞宗夏承燾 作者簡介
方韶毅,曾任《溫州晚報》記者、《溫州人》雜志副總編,現任教于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編審。溫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甌風》主編。近年來致力于民國學人研究及地方文獻整理,著有《民國文化隱者錄》,編有《伍叔儻集》《吳鷺山集》《曼髯三論》《過來人言》《夏承燾墨跡選》《夏承燾師友信札》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